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进行实验和探究就无法学到技能和知识,无法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也无法真正理解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尽可能多地去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预设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

而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对实验和探究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实验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了解本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

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如:小学科学四上《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课时,教师拿出一把尺子,说:“尺子与音高有关系吗?”,一生说:“有,尺子长声音大,尺子短声音小”。

另一生说:“尺子伸出多,声音强,尺子伸出短,声音弱”。

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

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

其实,教师在开始前应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探究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音高变化?尺子怎样发出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一般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

二、重视学生的实验假设,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实验活动前,有一段时间是对实验进行假设。

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假定的说明。

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假设有依据的关键。

如:让学生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假设前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活动:1、让玩具小车从A 点运动到B点(推或拉)2、指定学生接住老师扔来的苹果(思考苹果是怎么到你手上的)上述两步目的是在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然后让学生继续做小实验。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各种物体在没有人为施力的情况下,最终都落向地面。

学生就会自然地作出结论:苹果落地肯定是受到了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是竖直向下的,可能来自地球的吸引力。

教师让学生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了用学生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三、提供高效的实验材料,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实验材料的自身不足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

那些材料是属于真正有效的呢?首先,材料要保证
科学性:如在摆的研究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取问题,教材推荐用大小不同的两种螺帽表示不同的两种重量的摆锤,当摆线一样长时,实质上摆的长短却是不同的,换上沉浮实验盒里的小吊桶,里面分装塑料块和金属块,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材料要简明:科学探究的材料构造要简洁明了,要尽量控制影响孩子们探究的干扰源。

张红霞教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越成功的教学越是简洁明了。

可以用5个材料说明的就不用6个,能用简单材料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材料。

如《压缩空气》注射器就是一个有利于学生集中探究目标、专注地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找根据证实推测的实验材料。

第三,材料要有兴趣性: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空气占据空间》,教材用纸被压入水中而不湿进行实验,一方面易影响结论,再则也不卫生,改用乒乓球沉浮可更直观也有趣。

第四,材料要有结构:根据活动目标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使活动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的活动二:改变浮标的沉浮。

老师在几次试教中在材料的控制上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材料1:浮标内不加任何重物,怎样让它沉下去?(学生自然想到加重物,虽然浮标也沉下去了,但它同于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改变玻璃瓶的沉浮属于同一思维层次。

材料2:浮标内已放入重物,但易取出,学生受前思维的影响,取出重物,这样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材料3:浮标内有重物,但被封住不易被取出,但可以拉长(改变体积),学生终于想到改变大小(体积)也可以改变沉浮。

四、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保证有效科学实验
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

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

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在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

如在《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一课中,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既要求学生发展观察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

再从设计气象符号中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动脑的过程,仅通过动手探究是很难发现的。

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五、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有序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

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

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探究积极性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七、强调实验过程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

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

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就会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

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怎样发挥实验探究有效性,也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只有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科学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得到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