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棵树——智慧树的隐喻 • 也许影射十字架、生命之树,也可以把它理 解为一个纵向的坐标,表示空间往上下方向 的延伸。在此意义上甚至可以将它视为连 接天堂、人世和地狱的世界之树的变体。 • 在世界之树的宇宙神话中,大地的上方和下 方各有一个世界。世界之树的根在下方世 界,枝叶伸入天穹,行星是它的果实。 • 而舞台上的这棵树却毫无生机,干枯瘦弱, 第二幕中它可怜巴巴地长出几片叶子,毫无 世界之树的瑰丽壮美,畏缩在月下世界,只 能视之为对世界之树魔怪式的戏仿。
第十一讲
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 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 泛的文化倾向,它在70 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 特殊产物。
•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 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 烈的反传统倾向。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 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 ,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 范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 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 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 何规范、模式、中心等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甚 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 述本身进行解构。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艺术审 美范围被无限扩大,街头文化、俗文学、地下文 化、广告语、消费常识、生活指南等,经过精心 包装,都登上了文学艺术神圣殿堂。
• 然而这棵没有生机的树毕竟指向一个向上 的空间。剧中许多细节传递了一种向上攀 升的渴望。弗拉季米尔上场片刻后即感叹, 过去他们曾于艾菲尔铁塔上携手,曾受人尊 敬。第一幕里爱斯特拉岗建议用上吊来打 发时间,弗拉季米尔答道:“嗯……这样可以 让我们上升。”在第二幕中他们就太阳是 在上升还是下落展开了一番争论。 • 空间——荒原
写作背景
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 ,“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 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 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 。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 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 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 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 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 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
主题
• “等待,无望的等待”
• 戈多 • 爱尔兰语的“上帝”( Godo) ,巴尔扎克的《 戈丁》(Godeau) ,法语里的“战斗靴 ”(godilotte) , 英语里的“天知道”(goddot) ,也许全是“Godot”的原型,也许与戈多毫无 瓜葛。 • 戈多“ 既是又不是我们所推想、指谓的东西 他是一个空缺的未知, 可以解释为上帝、死亡 、庄园主、慈善家, 甚至是波佐。但是, 戈多 与其说是某种意义, 不如说是一种功能。他代 表着我们在人生中有所维系的生存之物。他 是不可知的, 代表在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里的 希望。他可以是我们想像的任何虚构——只 要它符合我们人生等待的需要。”
• 而爱斯特拉岗两人上吊却只为消磨时间,摔倒的波 卓大声求救时两人充耳不闻,波卓把酬金升到两百 法郎,弗拉季米尔连忙奔去扶他,结果自己也跟着摔 倒。听到他呼救,爱斯特拉岗却报以冷漠的回答:“ 我要走了。” • 他们没有耶稣自我牺牲的精神,对他人无半点怜悯, 不能拯救自己,也不能拯救他人,结果是四个人都倒 在地上挣扎,到了这种地步,弗拉季米尔还要殴打波 卓,让他闭住嘴。 • 舞台表现的空间随着他们的肉体和灵魂一起沉沦, 朝着魔怪世界坠落。他们的生命之旅没有走上回 家的归程,却离最初的家园越来越远。
上吊和跌倒
• 《等待戈多》表现“升腾或堕落”这两种趋势 的行为是上吊和跌倒。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 岗上吊总是失败,第二幕中瞎眼的波卓和幸运 儿则总在摔倒。 • 爱斯特拉岗自比耶稣,而耶稣的生命旅程正是 一个由上至下,再返回原点的过程。他自天国 来到人世,在十字架上受难后降到地狱,接着征 服地狱,重现人间,最后回到天堂。他上十字架 是为替人类赎罪,下地狱是为超度灵魂。他的 旅程围绕着拯救画了一个完美的圆。
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 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 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他经历的悲观与绝望。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 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 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 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 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 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 走向死亡。
夜晚
• 爱斯特拉岗夜里总是被很多人殴打。——古埃 及神话中,太阳神黎明时诞生,黄昏时死去,夜里 同妖魔搏斗,最终战胜妖魔获得新生。 • 如果把爱斯特拉岗的经历看作对这段神话的戏 仿,就意味着剧中的一天等于一次转世轮回。 • 弗拉季米尔追问他们昨天做了什么,爱斯特拉 岗回答:“ ……没干什么特别的……半个世纪来 一直就这样。”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 创始人,贝克特一生 共写了几十个剧本, 其中有三种最重要, 这就是《等待戈多》、 《剧终》和《啊,美 好的日子!》
《等待戈多》
贝克特认为,“只有 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 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 艺术”,他要开辟“过 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 新天地”。
剧情梗概:两幕剧
• 五个出场人物: • 两 个 老 流 浪 汉 —— 爱斯特拉冈(又称 戈戈)和弗拉季米 尔(又称狄狄) •wk.baidu.com奴隶主波卓和他的 奴隶“幸运儿” • 报信的小男孩
• 出现在舞台上的几个人物具有多个种族和 国籍, 他们聚在一起就有了代表人类的意 味,而他们的荒诞处境和遭遇自然便是人 类——西方现代人——的写照。 • 弗拉季米尔在剧中宣称“ 我们是人…… 全人类就是咱们。” • 贝克特认为,“人物就是居支配地位的处 境和环境——时间——的牺牲品。”
• 人物被刻意淡化,人物的历史几乎一片 空白,性格抽象、模糊。人成为一种象 征,失去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变成直喻 世界和生活实质的舞台象征。 • 贝克特对人物关系做这样的安排,显然 是想借这一方式,暗示出这些人物的境 遇、心理、情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 他们的身上,高度浓缩了人类社会的普 遍性特征,集中表现“人类在一个荒谬 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 上升 • 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动作,上方总是 意味着神圣,美好的境界。 • 柏拉图的《理想国》描述了死亡世界 中的两条路:右边向上的道路通往天国, 左边则是不义之人的道路, 朝下通向地 狱。
• 从早期基督教到18 世纪末,人们普遍相信宇 宙有四个层次,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堂、人类 最初居住的乐园、人们居住的物质世界以 及最下层的魔怪世界。 • 人类“要么堕入罪恶和死亡,因为罪恶是动 物不能到达的魔怪的境地,要么朝上,尽可能 地回到最初的家园,二者必居其一。” • 生命本身就是升腾或堕落的旅程。
• 在剧本的第二幕里,弗拉季米尔问波卓是 什么时候瞎了眼的,波卓顿时就大发脾气 : “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 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 。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 ,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 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 的一秒钟,难道不能满足你?他们让新的 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 ,跟着又是黑暗。”
• 马丁先生:(还是用那种少有的、平淡、 近似唱歌的腔调)我,亲爱的夫人,我看 我们肯定已经见过面了,您就是我妻子 ……伊丽莎白,我又找到您了!
[马丁夫人不急不忙地向马丁先生走去。他 们拥抱,毫无表情。……]
3.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 生平与创作(19061989) • 1969年获诺贝尔 奖——“他那具有新 奇形式的小说和戏 剧作品使现代人从 精神贫困中得到振 奋。”
空间的隐喻性
• 乡间一条路—— • 爱斯特拉岗在第一幕中曾分别走到舞台的左右两 边,向远处张望,第二幕中波卓和幸运儿离开后,从 后台传来他们摔倒的声音,这些细节都在表明舞 台拥有的是一个象征性的空间。 • 它可以小如囚笼,将爱斯特拉岗和弗拉季米尔困 于戈多的一个承诺之中,也可以和时间一样,凭借 隐喻自由地扩展。爱斯特拉岗和弗拉季米尔总是 对他们所处的位置争论不休,传递出现代人对空 间的焦虑。
• 然而, 时间无法确定, “ 今天是不是星期六, 今天难道不可能是星期天……或者星期一 或者星期五……或者星期四” 。既然前一 日无法确定, 可能是一个星期的任何一天,这 “ 次日” 就可能是任何的另一天。这样,时 间失去了标记的意义, 完全成了一个绝对的 抽象概念, 一种浑噩难握的感觉。一天又一 天, 今天重复昨天, 昨天重复今天。与此同 时, 观众也自始至终都罩在灰暗的黄昏里, 感受到时间的凝重和压迫。
• 1950年5月11日巴黎梦游人剧场上演了尤奈 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 • 1952年《椅子》上演 • 1953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巴黎演 出成功 •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 埃斯林出版 研究荒诞派戏剧的经典性理论著作《荒诞 派戏剧》
1.基本特征
• 思想上:表现“人生荒诞” • 生存环境的荒诞 • 生存方式的荒诞
• 艺术上: • 情节:无逻辑、杂 乱 • 舞台形象:破碎、 夸张 • 台词:无意义
2.代表作家、作品
• 尤奈斯库
• 《秃头歌女》
• 马丁先生:请原谅,夫人,如果我没弄错的话, 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您。 • 马丁夫人:我也是,先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您。 • 马丁先生:夫人,我会不会在曼彻斯特碰巧见到 过您? • 马丁夫人:这很可能。我就是曼彻斯特人!可我 记不很清楚,先生,我不敢说是不是在那里见到 您的。 • 马丁先生:我的天!这太奇怪了!我也是曼彻斯 特人,夫人! • 马丁夫人:这太奇怪了!
星期六
• “……今天是不是星期六?今天难道不 可能是星期天?或者星期一,或者是星 期五?” • 上帝在创世纪时是在第六天造人的,而 两个流浪汉在星期六等待戈多,无疑说 明他们是像等待上帝一样郑重地等待戈 多的。
时间的荒诞性
第一幕中爱斯特拉岗就对日期表示怀疑。 波卓在思考究竟有没有六十年时竟然通过 手表来确认。第二天清晨,爱斯特拉岗就已 把头一天发生的事遗忘了,仿佛饮过忘川之 水。波卓不记得他们了,报信的男孩也说没 见过他们。当弗拉季米尔肯定地告诉爱斯 特拉岗昨天发生的事情时,爱斯特拉岗则更 加确信地说那不过是弗拉季米尔的一个噩 梦而已。
二﹑后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 文化,它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后现代 思想家主张“向同一整体宣战”,“持 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 而努力”(利奥塔德语)
三、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
50年代初兴起于法国、 50-60年代风靡欧美 剧坛的一个重要的戏剧 流派。又称为“反戏剧 派”或“反传统戏剧 派”。
时间:黄昏 地点:乡间一条路旁。一棵树
时间的隐喻性
• 黄昏—— • 黄昏处于白昼的末尾, 黄昏之后紧连着黑夜, 给人以 紧迫感, 令人仓皇不安。如果“ 白昼” 是人类活着 可以有所作为的光明时段, “ 黑夜” 则是人类无所作 为、存而不活的黑暗时刻。孩童自然地害怕黑暗, 成 人眼里黑暗隐喻死亡。 • 第一幕以黄昏开始, 以“ 光线突然暗淡。黑夜立即降 临。月亮在后台升上天空, 一动不动, 灰白色的光线 弥漫整个场景” 结束。自始至终, 观众看见两个流浪 汉笼罩在暗淡的黄昏里。第二幕的场景也在“ 同一 时间,同一地点” 。整个场景没有变化,不同的只 是“ 次日” 。
名字
• 爱斯特拉岗:法兰西名字, 简称戈戈。这个 简称在讲英语的观众听来意指不停地走动, 有焦躁不安之意。 • 弗拉季米尔:俄罗斯人名, 让人想起显赫的 俄皇弗拉季米尔一世, 其简称狄狄,在讲法 语的观众听来,与die的发音近似, 含喋喋不 休地讲话之意。
• 波卓:意大利、法兰西和西班牙人名, 让人 联想起法国科西嘉岛的贵族波茨措· 迪·博 尔哥伯爵, 这个名字意指“ 水井” , 暗示他 是个压榨者。 • 幸运儿:英语词, 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受 压迫的仆人反倒幸运。
葡萄园
• 当弗拉季米尔回忆二人在葡萄园里曾经度 过的美好时光,却发现记忆已如此陌生,恍如 隔世。这些荒诞的细节一旦放到象征性的 时间中,就不再令人费解。葡萄园的隐喻在 《圣经》中时时出现,这一意象甚至还可 追溯到创世神话中的伊甸园。它在《等待 戈多》中隐约指向遥远的过去,那是神、人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