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USP鲎试剂检测方法

美国USP鲎试剂检测方法
美国USP鲎试剂检测方法

USP

这一章节的部分内容已与欧洲药典和日本药典协调一致,不一致的部分以符号*标出。

本章阐述了关于检查和定量供试品内毒素的方法。本法利用鲎(Limuluspolyhemus或 Tachypleus tridentatus)血细胞提取物制备的用于内毒素检测的鲎试剂(LAL)检定内毒素。*1

该检查包括两种方法:一为凝胶法,系利用鲎试剂与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另一种为光度测定法,该法利用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的光学变化来实现内毒素的测定,这种方法又可分为浊度法(基于形成凝胶的过程中,溶菌液的浊度变化)和显色法(得到的肽-呈色基团复合物断裂后,检测反应混合物的色度)。检测时,可用其中任一种方法进行试验。当测定结果可疑或有争议时,除非各论中另有规定,以凝胶法测定结果为准。

直接比较供试品溶液与标准内毒素溶液,判断凝胶法的反应终点。内毒素含量以USP内毒素单位(USP-EU)表示。[注-1USP EU相当于1个内毒素单位。]

LAL试剂专用于浊度检查法或显色法,因此,使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检定时,必须符合它们各自的要求。两种检查法都要求建立标准曲线,以检定供试品的内毒素含量。主要的实验步骤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将内毒素和对照品分别与LAL试剂保温培养;读取相应波长处的吸光度等。使用终点浊度法时,应在孵育时间结束时马上读数;对终点显色法,则要在孵育终止时添加酶反应-终止制剂,反应停止后,方可读数。动态浊度法和动态显色法分析整个反应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并通过这些读数计算比值。

仪器

所有玻璃器皿及由其他耐热材料制成的器皿需用已验证的工艺在热烘箱内进行去热原处理。*2去热原时,常用的最小时间和温度设置分别为30分钟和250℃。若使用塑料器械,如微孔板和微量进样器配套的吸头等,它们必须标明无内毒素并确对试验无干扰。[注-本章内,“管”也包括任何其他反应容器,如微孔板的孔等。]

内毒素储备标准溶液和内毒素标准溶液的制备

USP内毒素RS的效价规定为10000 USP内毒素单位(EU)/西林瓶。用5mL BET检查用水溶解1西林瓶中盛放的RSE*2,在漩涡式搅拌机中溶解,用时为30分钟,在此过程中应不时搅拌;用得到的浓缩液制取系列稀释液。如不打算马上制取稀释液,应将浓缩液放在冰箱中保存,保存时间不得超过14天。从冰箱里取出浓缩液后,在使用之前,应用漩涡式搅拌机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三分钟。稀释液在进一步稀释之前,也需要混匀,搅拌时间不得少于30秒。吸附会对稀释液的活性造成损失;因此,除非有可靠的数据能支持稀释液的保存,否则都不应该保留稀释液。

预备实验

使用灵敏度经复核的LAL试剂。

为保证内毒素检查法的效力,需要证明供试品溶液、洗液、或供试品的提取物对检查反应没有阻抑或增强作用,也不会给试验带来干扰。验证时,应对列出的三种方法分别进行阻抑或加强试验,阴性对照品也是验证的对象。当LAL试剂的来源、生产商的方法或试验用物品的配方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开展验证。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制备供试品溶液时,应以LAL试剂用水溶解或稀释药品,或润洗供试药品的容器。也可能有其它的水溶液对某些物质或制剂的溶解、稀释或润洗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如有必要,调节供试品溶液(或它的稀释液)的pH值,使LAL试剂和供试品溶液的混合物的pH值在所选LAL试剂的生产商建议的pH范围内。一般要求供试品溶液的pH值范围为6.0——8.0。可使用酸、碱或LAL试剂生产厂家推荐的适宜的缓冲溶液调节pH值。酸或碱溶液须用LAL试剂用水再已去除内毒素的容器中配置。缓冲液必须经过验证不含内毒素和干扰因子。

确定最大有效稀释倍数

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D)指可检测出内毒素限值的供试品溶液的最大稀释倍数。这个概念对注

射剂或需要复溶、稀释的非肠胃给药的溶液及某些给药剂量会因给药体积的变化导致药品用量变化的药品也适用。通常情况下,MVD按下列公式确定:

MVD = 内毒素限值×供试品溶液浓度/λ

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和λ的有关规定如下:各论中给出了以体积(EU/mL)表示的内毒素浓度限值的定义。用限度除以λ(λ为LAL试剂的标示灵敏度,单位EU/mL),即得MVD。各论中,内毒素限值的单位是重量或有效成分的效价单位(EU/mL或EU/Unit),用它乘上供试品或按照标签说明复水的药品溶液的浓度(mg/mL或Unit/Ml)(两种做法均可行),得到的结果除以λ,得到的结果就是MVD因子。MVD是试验有效时,供试品可被稀释的最大倍数。

确定内毒素限值

根据剂量,注射剂的内毒素限度等于K/M的值*3,其中K为人每公斤体重可接受的内毒素中热原的限值(EU/kg),M指人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的最大供试品剂量。

各论中,注射药品的内毒素限值以EU/mL、EU/mg、EU/生物活性单位表示。

凝胶法

凝胶法系通过LAL试剂与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来检测或定量内毒素的方法。标准条件下,能使鲎试剂产生凝集的内毒素的最低浓度即为LAL试剂的标示灵敏度。为确保试验结果精确、有效,应根据凝胶法的预备试验中的说明展开试验,复核鲎试剂的标示灵敏度和试验的干扰因素。

凝胶法的预备试验

LAL试剂的标示灵敏度复核试验——试验时,取LAL试剂批中至少一支西林瓶。用LAL试剂用水对倍稀释USP内毒素RS,得到2λ、λ、0.5λ和0.25λ四种浓度的稀释液(λ的定义见上文)。每一个标准内毒素浓度和阴性对照品平行作4管。当使用新批号的LAL试剂或试验条件发生了任何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改变时,应进行LAL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在每支试管中,分别混合等体积(如0.1mL)的LAL试剂和标准溶液。如使用的是装有LAL试剂冻干粉末的西林瓶或安瓿,可向其中直接加入溶液。按照LAL生产厂家的说明,保温装有反应试剂混合物的试管(通常在37±1℃下保存60±2分钟),在此过程中,不能震动试管。保温结束后,为测试凝胶的完整性,缓缓将每个容器倒转1800。如果形成了坚实的凝胶,倒转后凝胶不移位,此时将该项检查的结果记录为阳性。如未能形成凝胶,或形成的凝胶不坚实、在倒转过程中出现了滑脱,该项检查的结果即为阴性。仅在最低浓度的标准溶液的所有平行管的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的情况下,方可判定试验有效。

反应终点浓度指系列递减的内毒素浓度中最后一个呈阳性结果的浓度。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lg-1(Σe/f)

Σe为所用系列溶液的终点浓度的对数值的和;f为平行管的数量。反应终点的几何平均值即为LAL试剂的标示灵敏度(单位为EU/mL)。当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在0.5λ至2.0λ之间,可判定受试LAL试剂的标示灵敏度为λ。

凝胶法的干扰因素试验——按表1制备溶液A、B、C、D,使用的供试品溶液应为未检验出内毒素且不超过MVD的溶液,按LAL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项下操作。用检查法给出的公式计算溶液B、C 的反应终点的几何平均值。

表1 凝胶法的阻抑/增强试验溶液的制备

如试验条件发生了任何可能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变化,须重新进行干扰因素试验。只有当溶液A和D中无反应、且溶液C的结果在复核的标示灵敏度范围内时,试验方有效。

计算溶液B的鲎试剂灵敏度,如果值在[0.5λ,2.0λ]间,可判定供试品溶液在该浓度下无干扰作用;反之则判定供试品溶液对试验能形成干扰。

若供试品溶液在小于MVD的稀释倍数下对试验有干扰,应将供试品溶液进行不超过MVD的进一步稀释,再重复干扰试验。使用灵敏度更高的鲎试剂进行内毒素的检查时,因为灵敏度更高的鲎试剂能排除实验的干扰因素,供试品的稀释倍数也可适当放宽。

可通过对供试品溶液或进行更大倍数的稀释或通过其他适宜的方法(如过滤、中和、透析或加热处理等)排除干扰。为确保所选择的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排除干扰且不会造成内毒素的活性损失,要使用预先添加了USP内毒素RS再经过处理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干扰试验。

凝胶法限度试验

各论有内毒素限度要求时,开展该项试验。

方法——按表2制备溶液A、B、C、D。按凝胶法预备实验的LAL试剂标示灵敏度复核试验项下操作。以该四种溶液为一组试验的供试品,每组试验做两组平行。

表2 凝胶限量试验溶液的制备

结果判断——只有阳性对照溶液B和C的平行管的试验结果均为阳性、阴性对照溶液D的平行管的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时,试验方有效。溶液A的平行管的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时,可判定供试品符

合试验的内毒素限度要求。若溶液A的两个平行管中的一管为阳性,另一管为阴性,供试品不合格。

若溶液A的两个平行管中的一管为阳性,另一管为阴性,需进行复试。如复试中,溶液A的两个平行管均呈阴性,可将供试品判为符合内毒素限度要求。若供试品溶液再小于MVD的稀释倍数下得到的试验结果为阳性,应将供试品溶液以更大的但不超过MVD的倍数进行稀释,再次开展试验。

凝胶定量试验

通过确定反应终点浓度,测定供试品的内毒素的含量。

操作步骤

按表3制备溶液A、B、C、D。按凝胶法的预备试验项下的LAL试剂标示灵敏度复核试验项下的说明操作。

表3 凝胶定量试验溶液的制备

计算和结果判断——符合下列三个条件时,可将试验判为有效:(1)阴性对照溶液D的两组平行管均显阴性,(2)供试品阳性对照溶液B的两个平行管均显阳性,(3)溶液C的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在0.5λ—2λ之间。

系列溶液A中每一系列平行管的终点稀释倍数乘以λ,为每个系列的反应终点浓度。所有平行管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即为供试品溶液的内毒素浓度(计算公式见凝胶法预备实验的LAL试剂标示灵敏度复核试验项)。如果检验时采用的是供试品溶液的稀释液,则计算原始溶液内毒素浓度时,要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如试验中供试品溶液的所有平行管均为阴性,应记为内毒素浓度小于λ(如果检验的是稀释过的供试品,则记为小于λ乘以供试品进行定量试验的初始稀释倍数)。如所有稀释液均呈阳性,应记为内毒素浓度大于或等于最大的稀释倍数乘以λ(如表2中的初始稀释倍数乘以8λ)。

若内毒素浓度小于各论中规定的限值,判供试品符合规定。

光度测定法

浊度法系测量浊度的增加。根据检测原理,可分为终点浊度法和动态浊度法。终点浊度法是依据反应混合物中的内毒素浓度及其在孵育终止时的浊度(吸光度或透光率)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来测定内毒素含量的方法。动态浊度法是检测反应混合物的浊度达到某一预先设定的吸光度所需要的反应时间,或是检测浊度增加速度的方法。

显色法系利用检测LAL试剂与内毒素反应使特定底物释放出呈色团的多少而测定内毒素的含量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分为终点显色法和动态显色法。终点显色法是依据反应混合物中内毒素浓度和其在孵育终止时释放出的呈色团的量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来测定内毒素含量的方法。动态显色法是检测反应混合物的色度达到某一预定吸光度(或透光率)所需要的反应时间,或检测色度增长速度的方法。

根据LAL试剂生产厂家的建议,光度测定试验的试验温度一般为37±1℃。

光度测定法的预备试验

为确保浊度法和显色法试验结果精确、有效,应根据下面的说明,预先进行标准曲线的可靠性和干扰因素试验。如试验条件发生了任何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改变时,必须重新进行验证。

标准曲线的可靠性试验——用内毒素标准溶液,制成至少三个浓度的稀释液,以获取标准曲线。根据LAL试剂生产厂家的说明(体积比、孵育时间、温度、pH等),每种标准内毒素浓度至少做三支平行管。如动态法的预期范围超过2个对数(two logs),为使标准曲线反映出每个对数增长(log increase),应相应增加标准品溶液。根据LAL试剂生产厂家的要求,相关系数的绝对值︱r︱必须大于等于0.980。

干扰因素试验——选择标准曲线中点或一个靠近中点的内毒素浓度。按表4制备溶液A、B、C、D,每种溶液至少做两组平行。遵照LAL试剂生产厂家的说明(供试品和LAL试剂体积、供试品与LAL 试剂的体积比、孵育时间等),对这些溶液开展试验。

表4 光度测定法干扰试验溶液的制备

的平均回收率。当内毒素的回收率在50%-200%之间时,可认为在此试验条件下供试品溶液中不存在干扰因素。

当内毒素的回收率不在指定范围内,应根据“凝胶法预备实验的干扰因素实验”项下的说明排除干扰因素。重复干扰因素实验以验证处理的有效性。

光度测定法的操作步骤

按“凝胶法预备实验的干扰因素实验”项操作。

光度测定法的结果计算

用C系列阳性对照品得到的标准曲线,计算溶液A的所有平行管的内毒素含量。只有在符合下列

两种情况时,试验方有效。(1)对照品系列溶液C的结果符合“光度测定法预备实验的标准曲线可靠性试验”的要求;(2)用溶液B中的内毒素浓度减去溶液中的内毒素浓度后,计算出的内毒素的回收率应在50%-200%的范围内;(3)阴性对照品系列溶液D的试验结果不超过LAL试剂说明书中关于空白值限度的要求。

光度测定法的结果判断

使用光度测定法时,若校准了稀释度和浓度之后,溶液A的所有平行管的平均内毒素浓度小于规定的内毒素限值,判供试品符合规定。

1除内毒素之外,LAL试剂也与β-葡聚糖反应。检定含β-葡聚糖的供试品时,必须使用不与β-葡聚糖反应的LAL试剂。

1钝化内毒素的方法见药典的“灭菌和无菌保证(1211)”章。试验时,选用灵敏度不低于0.15内毒素单位/mL的LAL试剂。

1除鞘内注射给药(K为0.2 USP-EU/kg 体重)外,其他给药途径的制剂的K值均为5 USP-EU/kg。非鞘内注射给药的放射性药品的内毒素限度由175/V计算而来,其中V是最大推荐剂量,单位为mL。鞘内注射给药的放射性药品的内毒素限度的计算公式是14/V。对体表给药的制剂(通常指抗癌剂)而言,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为K/M,其中K= 5 EU/kg,M(最大剂量/m/小时×1.80 m)取70kg。

1除内毒素之外,LAL试剂也与β-葡聚糖反应。检定含β-葡聚糖的供试品时,必须使用不与β-葡聚糖反应的LAL试剂。

2钝化内毒素的方法见药典的“灭菌和无菌保证(1211)”章。试验时,选用灵敏度不低于0.15内毒素单位/mL的LAL试剂。

3除鞘内注射给药(K为0.2 USP-EU/kg 体重)外,其他给药途径的制剂的K值均为5 USP-EU/kg。非鞘内注射给药的放射性药品的内毒素限度由175/V计算而来,其中V是最大推荐剂量,单位为mL。鞘内注射给药的放射性药品的内毒素限度的计算公式是14/V。对体表给药的制剂(通常指抗癌剂)而言,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为K/M,其中K= 5 EU/kg,M(最大剂量/m/小时×1.80 m)取70kg。

溶出度检查法美国药典USP-711

<711> DISSOLUTION 溶出度 (USP39-NF34 Page 540) General chapter Dissolution <711> is being harmoniz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exts of the European Pharmacopoeia and/or the Japanese Pharmacopoeia. These pharmacopeias have undertaken to not make any unilateral change to this harmonized chapter. 通则<711>溶出度与欧盟药典和日本药典中的相应部分相统一。这三部药典承诺不做单方面的修改。 Portions of the present general chapter text that are national USP text, and therefore not part of the harmonized text, are marked with symbols to specify this fact. 本章中的部分文字为本国USP内容,并没有与其他药典统一。此部分以()标注。 This test is provided to determine compliance with the dissolution requirements where stated in the individual monograph for dosage forms administered orally. In this general chapter, a dosage unit is defined as 1 tablet or 1 capsule or the amount specified. Of the types of apparatus designs described herein, use the one specified in the individual monograph. Where the label states that an article is enteric coated and a dissolution or disintegration test does not specifically state that it is to be applied to delayed-release articles and is included in the individual monograph, the procedure and interpretation given for Delayed-Release Dosage Forms are applied,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in the individual monograph. 本测试用于检测药品口服制剂的溶出度是否符合各论中的规定。本章中,除另有规定外,单位制剂定义为1片或1粒胶囊。对于本章中所述多种仪器,使用各论中规定的种类。除各论中另有规定外,如果检品是肠溶衣片且各论中的溶出度或崩解时限检查项下没有特别指出适用迟释剂的,使用本章中适用于迟释剂的流程和解释。 FOR DOSAGE FORMS CONTAINING OR COATED WITH GELATIN涂有或包含明胶的剂型 If the dosage form containing gelatin does not meet the criteria in the appropriate Acceptance Table (see Interpretation, Immediate-Release Dosage Forms, Extended-Release Dosage Forms, or Delayed-Release Dosage Forms) because of evidence of the presence of cross-linking, the dissolution procedure should be repeated with the addition of enzymes to the medium, as described below, and the dissolution results should be evaluated starting at the first stage of the appropriate Acceptance Tabl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esting through the last stage (up to 24 units) when criteria are not met during the first stage testing, and evidence of cross-linking is observed. 如果剂型中含有明胶,其不符合验收表中的标准(见判断,速释制剂,延释制剂,缓释制剂),因为存在明胶交联结合作用,它的溶解过程与外加的媒介酶是重复的,见下面的描述,并且溶解结果可以通过适当的验收表的开始的第一阶段标准进行评估。如果溶出结果不满足第一阶段的测试标准,那么就没有必要继续测试到最后阶段,并且也证明了明胶交联结合作用的存在。

美国药典(USP)规定的色谱柱编号

美国药典(USP)规定的色谱柱编号 L1和L8是美国药典(USP)规定的色谱柱编号,其实就是ODS柱和NH2柱。下面是USP规定的编号所对应的色谱柱类型。 L1:十八烷基键合多孔硅胶或无机氧化物微粒固定相,简称ODS柱 L2:30~50m m表面多孔薄壳型键合十八烷基固定相,简称C18柱 L3:多孔硅胶微粒,即一般的硅胶柱 L4:30~50m m表面多孔薄壳型硅胶柱 L5:30~50m m表面多孔薄壳型氧化铝柱 L6:30~50m m实心微球表面包覆磺化碳氟聚合物,强阳离子交换柱 L7:全多孔硅胶微粒键合C8官能团固定相,简称C8柱 L8:全多孔硅胶微粒键合非交联NH2固定相,简称NH2柱 L9: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基团键合全多孔不规则形硅胶固定相,即SCX柱 L10:多孔硅胶微球键合氰基固定相(CN),简称CN柱 L11:键合苯基多孔硅胶微球固定相,简称苯基柱 L12:无孔微球键合季胺功能团的强阴离子交换柱 L13:三乙基硅烷化学键合全多孔硅胶微球固定相(C1),简称C1柱 L14:10m m硅胶化学键合强碱性季铵盐阴离子交换固定相,简称SAX柱 L15:已基硅烷化学键合全多孔硅胶微球固定相,简称C6柱 L16:二甲基硅烷化学键合全多孔硅胶微粒固定相 C2柱 L17:氢型磺化交联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强阳离子交换柱 L18:3~10m m全多孔硅胶化学键合胺基(NH2)和氰基(CN)柱 L19:钙型磺化交联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强阳离子交换柱 L20:二羟基丙烷基化学键合多孔硅胶微球固定相(Diol),简称二醇基柱 L21:刚性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微球填料柱

显色基质鲎试剂盒使用说明(终点显色法,含偶氮化试剂)

显色基质鲎试剂盒使用说明(终点显色法,含偶氮化试剂) 货号:T7571 保存:阴凉处,最佳2-8℃,避光贮存。 产品内容: 细菌内毒素工作品,5支 鲎试剂, 1.7ml/支,5支 显色基质,1.7ml/支,5支 偶氮化试剂1,10ml/支,5支 偶氮化试剂2,10ml/支,5支 偶氮化试剂3,10ml/支,5支 HCl(反应终止剂),50ml/瓶,1瓶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50ml/瓶,3瓶 用途: 显色基质鲎试剂(Chromogenic End-point TachypleusAmebocyte Lysate,CE TAL)用于体外细菌内毒素的定量检测,禁止以任何途径进入机体。 原理: 鲎试剂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冷冻干燥品,鲎试剂中含有C因子、B因子、凝固酶原、凝固蛋白原等。在适宜的条件下(温度,pH值及无干扰物质),细菌内毒素激活C因子,引起一系列酶促反应,激活凝固酶原形成凝固酶,凝固酶分解人工合成的显色基质,使其分解为多肽和黄色的对硝基苯胺(pNA,λmax=405nm)。在一定时间内,pNA 的生成量与细菌内毒素浓度成正相关,据此,可以定量供试品的内毒素浓度。 同时,对硝基苯胺(pNA)也可用偶氮化试剂染成玫瑰红色(λmax=545nm),避免了供试

品本身的颜色对405nm处吸收峰的干扰。 检测限: 按反应时间不同可检测0.1EU/ml-1EU/ml和0.01EU/ml-0.1EU/ml两个区间(反应时间T1和T2见出厂检验报告)。 用法: 1.材料和设备 1.1试剂 鲎试剂、细菌内毒素工作品、显色基质、偶氮化试剂1、偶氮化试剂2、偶氮化试剂3、HC l (反应终止剂)、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1.2器材 无热原试管、无热原吸头、旋涡混合仪、移液器、多道移液器、封口膜、试管架、恒温水浴箱(37±1℃)、分光光度计。 注意:接触试剂及供试品的所有器皿必须是无热原的(我公司提供无热原耗材)。 玻璃器皿可经250℃干烤至少60分钟去除热原。 2.供试品的贮存与预处理 备注:若供试品为血液类,请参照我厂配套血液相关处理试剂使用说明书。 2.1供试品的pH值应在6-8之间,若超出此范围,需用无热原缓冲液、0.1N氢氧化 钠或0.1N盐酸调节。 2.2若供试品中可能存在鲎实验的干扰物质,处理参见【供试品的干扰试验】。 2.3若供试品中可能含有β-葡聚糖(β-葡聚糖会产生G因子旁路反应,干扰内毒素 检测),需选用特异性鲎试剂(我公司提供)。 2.4若供试品为一些抗菌素如头孢类抗菌素和磺胺制剂会对偶氮染色剂产生偶联反应

美国药典USP31 71 无菌检查法中文版

美国药典USP31-NF26无菌检查法《71》.doc 71 STERILITY TESTS 无菌检查法 此通则的各部分已经与欧洲药典和/或日本药典的对应部分做了协调。不一致的部分用符号()来标明。 下面这些步骤适用于测定是否某个用于无菌用途的药品是否符合其具体的各论中关于无菌 检查的要求。只要其性质许可,这些药品将使用供试产品无菌检查法项下的膜过滤法来检测。如果膜过滤技术是不适合的,则使用在供试产品无菌检查法项下的培养基直接接种法。除了具有标记为无菌通道的设备之外,所有的设备均须使用培养基直接接种法进行检测。在结果的观测与理解项下包含了复验的规定。 由于无菌检查法是一个非常精确的程序,在此过程中程序的无菌状态必须得到确保以实现对结果的正确理解,因此人员经过适当的培训并取得资质是非常重要的。无菌检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为了实现这样的条件,试验环境必须调整到适合进行无菌检查的方式。为避免污染而采取的特定预防措施应不会对任何试图在检查中发现的微生物产生影响。通过在工作区域作适当取样并进行适当控制,来定期监测进行此试验的工作条件。 这些药典规定程序自身的设计不能确保一批产品无菌或已经灭菌。这主要是通过灭菌工艺或者无菌操作程序的验证来完成。 当通过适当的药典方法获得了某物品中微生物污染的证据,这样获得的结果是该物品未能达到无菌检验要求的结论性证据,即便使用替代程序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也无法否定此结果。如要获得关于无菌检验的其他信息,见药品的灭菌和无菌保证<1211> 按照下面描述的方法配制实验用培养基;或者使用脱水培养基,只要根据其制造商或者分销商说明进行恢复之后,其能够符合好氧菌、厌氧菌、霉菌生长促进试验的要求即可。使用经过验证的工艺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操作。 下面的培养基已经被证实适合进行无菌检查。巯基醋酸盐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厌氧菌的培养。但其也用于检测好氧菌。大豆酪蛋白消化物培养基适合于培养霉菌和好氧菌。 Fluid Thioglycollate Medium 巯基醋酸盐液体培养基

鲎试剂实验方法

鲎试剂实验方法 鲎试剂按实验方法可分为:凝胶法、动态浊度法鲎试剂、终点浊度法鲎试剂、动态显色法鲎试剂、终点显色法鲎试剂。 凝胶法系通过鲎试剂与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来定性检测或半定量内毒素的方法。凝胶法是通过观察有无凝胶形成作为反应的终点。此法操作比较简单,经济,不需要专用测定设备,可以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测定。 凝胶法鲎试剂常见规格为0.1ml/支或0.2ml/支的单个测试或0.5ml/支至5.2ml/瓶的真空封口西林瓶装的多个测试。使用时一般应加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复溶后使用。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的真空封口试管凝胶法鲎试剂是把鲎试剂直接灌装在试管中,在真空中压盖封口的新产品。使用时直接用样品溶解鲎试剂,不会割伤手,更加简单方便安全。 特异性鲎试剂,即弃G因子鲎试剂,是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国内首创的产品,它专一对内毒素起反应,避免了G因子旁路的干扰,使检测结果更加可靠,在药检和临床检验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理想检测试剂。目前厦门市鲎试剂实验厂有限公司提供的各种内毒素检测鲎试剂均为特异性鲎试剂,都能对抗葡聚糖的干扰,只对内毒素起反应。因此不列为独立品种。 动态浊度法鲎试剂、终点浊度法鲎试剂、动态显色法鲎试剂、终点显色法鲎试剂,这四种方法都是定量检测内毒素的。这几种定量法鲎试剂统称光度法鲎试剂。 根据检测原理,终点浊度法和动态浊度法都属于浊度法。浊度法系利用检测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的浊度变化而测定内毒素含量的方法。终点浊度法未见商品化产品。动态浊度法(又称动态比浊法)是检测反应混合物的浊度上升某一预先设定的吸光度所需要的反应时间,或是检测浊度增加速度的方法。 动态浊度法的特点为:1. 能准确定量。2.检测范围宽,可达4个数量级。3.灵敏度高达0.005EU/ml。4. 操作简便,系统自动检测分析,一步即成。5. 经济实用,试剂样品需要量少,可降至50μL。6. 和微生物检测系统Elx808(配套IU)及专用软件TALgent使用,一次可同时检测多达96个样品。 终点显色法和动态显色法都是属于显色基质法。显色基质法系利用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凝固酶使特定底物显色释放出的呈色团的多少而测定内毒素含量的方法,根据产物颜色判断内毒素浓度,又称为比色法。显色基质法由于不依赖凝固蛋白形成凝胶,抗干扰能力强,特别适用于生物制品(蛋白、疫苗等)和临床样品(黄疸、血液、尿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 终点显色法是目前反应时间最短的鲎试验法,只需要16分钟就能得出结果。而且可以偶氮化染色剂,避开某些有色检品自身颜色对鲎试验的干扰。终点显色法不需要特殊的检测仪器就能准确定量。 动态显色法鲎试剂兼有动态浊度法和终点显色法鲎试剂的优点,抗干扰能力强,使用简单方便,检测范围宽,灵敏度高达0.005EU/ml, 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鲎试剂。但是价格较高。 如果您仅需要检测样品的内毒素限量,可以选择凝胶法鲎试剂,通过确定内毒素限值及最大有效稀释倍数,做样品的干扰试验从而确定使用的鲎试剂的灵敏度。如果您需要定量测定样品中内毒素含量则应选择显色基质鲎试剂盒或动态浊度法鲎试剂。日常检测量不大时,可以选择终点显色法鲎试剂,用普通的分光光

USP《671》美国药典-包装容器——性能检测译文

《671》包装容器——性能检测 本章规定了用来包装的塑料容器及其组件功能性质上的标准(药品、生物制剂、营养补充剂和医疗器械),定义了保存、包装、存储和标签方面的凡例与要求。本文提供的试验用于确定塑料容器的透湿性和透光率。盛装胶囊和片剂的多单元容器章节适用于多单元容器。盛装胶囊和片剂的单位剂量容器章节适用于单位剂量容器。盛装胶囊和片剂的多单元容器(没有密封) 的章节适用于没有密封的聚乙烯和聚丙烯容器。盛装液体的多元和单元容器的章节适用于多元的和单元的容器。 一个容器想要提供避光保护或作为一个符合耐光要求的容器,由具有耐光的特殊性质的材料组成,包括任何涂层应用。一个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容器通过一个不透明的外壳包装变成耐光的(见凡例和要求 ),可免于对光的透射要求。在多单元容器和封盖与水泡的单位剂量容器由衬垫密封情况下,此处使用的术语“容器”指的是整个系统的组成。 盛装胶囊和片剂的多元容器 干燥剂——放置一些颗粒4—8目的无水氯化钙在一个浅的容器里,仔细剔除细粉,然后置于110°干燥,并放在干燥器中冷却。 试验过程——挑选12个类型和尺寸一致的容器,用不起毛的毛巾清洁密闭表面,并打开和关闭每个容器30次。坚决每次应用容器密闭一致。通过扭矩关闭螺旋盖容器,使气密性在附表规定的范围内。10个指定的测试容器添加干燥剂,如果容器容积大于等于20mL,每个填充13mm以内封闭;如果容器的容积小于20毫升,每个填充容器容量的三分之二。如果容器内部的深度超过63mm,惰性填料或垫片可以放置在底部来最小化容器和干燥剂的总重量;干燥剂层在这样一个容器中深度不低于5cm。添加干燥剂之后,立即按附表中规定的扭矩封闭螺旋帽容器。剩余的2个指定为对照容器,每个添加足够数量的玻璃珠,重量约等于每个测试容器的重量,并用附表中规定的扭矩封闭螺旋帽容器。记录各个容器的重量,如果容器的容积小于20毫升,精确到0.1毫克;如果容器容积为20毫升或以上但小于200毫升,精确到毫克;如果容器容积为200毫升及以上,精确到厘克(10毫克);在相对湿度75±3%和温度23±2°的环境下存储。[注意——浓度为35g/100mL的氯化钠溶液放在干燥器底部的渗透系统来维持指定湿度。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来维护这些条件。] 336±1小时(14天)后,用同样的办法记录每个容器的重

显色基质鲎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终点显色法,含偶氮化试剂)

显色基质鲎试剂盒使用说明书(终点显色法,含偶氮化试剂) 【用途】显色基质鲎试剂( Chromogenic End-point Tachypleus Amebocyte Lysate , CE TAL )用于体外细菌内毒素的定量检测,禁止以任何途径进入机体。 【原理】鲎试剂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冷冻干燥品,鲎试剂中含有C因子、B因子、凝固酶原、凝固蛋白原等。在适宜的条件下(温 度,pH值及无干扰物质),细菌内毒素激活C 因子,引起一系列酶促反应, 激活凝固酶原形成凝固酶,凝固酶分解人工合成的显色基质,使其分解为 多肽和黄色的对硝基苯胺(pNA,λmax = 405nm)。在一定时间内,pNA的生成量与细菌内毒素浓度成正相关,据此,可以定量供试品的内毒素浓度。同时,对硝基苯胺(pNA)也可用偶氮化试剂染成玫瑰红色(λmax = 545nm),避免了供试品本身的颜色对405nm处吸收峰的干扰。 【检测限】按反应时间不同可检测0.1EU/ml-1 EU/ml和0.01EU/ml -0.1EU/ml两个区间( 反应时间T 1 和T 2 见出厂检验报告) 。 【试剂盒组成】 细菌内毒素工作品,2支 鲎试剂, 1.7ml/支,2支 显色基质,1.7ml/支,2支 偶氮化试剂1,10ml/支,2支 偶氮化试剂2,10ml/支,2支 偶氮化试剂3,10ml/支,2支 HCl (反应终止剂),50ml/瓶,1瓶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50ml/瓶,2瓶 【贮存】阴凉处, 最佳2-8℃,避光贮存。 【用法】 1 .材料和设备 1.1 试剂 鲎试剂、细菌内毒素工作品、显色基质、偶氮化试剂1 、偶氮化试剂2 、偶氮化试剂3、HC l ( 反应终止剂)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1.2器材 旋涡混合仪、移液器、多道移液器、封口膜、试管架。 恒温水浴箱(37±1℃)、分光光度计。 注意:接触试剂及供试品的所有器皿必须是无热原的(我公司提供无热原耗材)。 玻璃器皿可经250℃干烤至少60分钟去除热原。 2. 供试品的贮存与预处理 备注:若供试品为血液类,请参照配套血液相关处理试剂使用说明书。 2.1供试品的pH值应在6 - 8之间,若超出此范围,需用无热原缓冲液、0.1N氢氧化钠或0.1N 盐酸调节。

usp美国药典结构梳理

USP35-NF-30结构整理 vivi2010-10-02 USP总目录: 1 New Official Text修订文件 加快修订过程包括勘误表,临时修订声明(IRAS),修订公告。勘误表,临时修订声明,修订公告在USP网站上New Official Text部分刊出,勘误表,临时修订公告也会在PF上刊出2front matter前言 药典与处方集增补删减情况,审核人员,辅料收录情况 3凡例

药典, 1标题和修订 2 药典地位和法律认可 3标准复合性 4专论和通则 5 专论组成 6 检验规范和检验方法 7 测试结果 8 术语和定义 9 处方和配药 10 包装存储与标签 4通则 4.1章节列表 4.2一般检查和含量测定(章节编号小于1000)

检查和含量分析的一般要求 检查和含量分析的仪器, 微生物检查,生物检查和含量测定, 化学检查和含量测定, 物理检查和测定 4.3一般信息(章节号大于1000) 5食物补充剂通则 6试剂(试剂,指示剂,溶液等) 7参考表 性状描述和溶解性查询表(按字母顺序) 8食品补充剂各论(字母顺序) 9NF各论(辅料标准) 10 USP各论 11术语 附件:通则的章节中文目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直接找对应章节号即可)一、通用试验和检定 (1)试验和检定的总要求 1 注射剂 11 参比标准物 (2)试验和检定的装置 16 自动分析方法 21 测温仪 31 容量装置,如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各种规格的误差限度

41 砝码和天平 (3)微生物学试验 51 抗菌效力试验 55 生物指示剂:耐受性能试验 61 微生物限度试验 61 非灭菌制品的微生物检查:计数试验 62 非灭菌制品的特定菌检查,如大肠杆菌、金葡菌、沙门氏菌等 71 无菌试验 (4)生物学试验和检定 81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 85 细菌内毒素试验 87 体外生物反应性试验:检查合成橡胶、塑料、高聚物对哺乳类细胞培养的影响 88 体内生物反应性试验:检查上述物质对小鼠、兔iv、ip或肌内植入的影响 91 泛酸钙检定 111 生物检定法的设计和分析 115 右泛醇检定 121 胰岛素检定 141 蛋白质——生物适应试验,用缺蛋白饲料大鼠,观察水解蛋白注射液和氨基酸混合物的作用 151 热原检查法 161 输血、输液器及类似医疗装置的内毒素、热原、无菌检查 171 维生素B12 活性检定 (5)化学试验和检定 A 鉴别试验 181 有机含氮碱的鉴别 191 一般鉴别试验 193 四环素类鉴别 197 分光光度法鉴别试验 201 薄层色谱鉴别试验 B 限量试验

USP美国药典 233元素杂质-检查法

á233? ELEMENTAL IMPURITIES—PROCEDURES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wo analytical procedures (Procedures 1 and 2)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levels of the elemental impuri-ties. The chapter also describes criteria for acceptable alternative procedures. By means of validation studies, analysts will confirm that the analytical procedures described herein are suitable for use on specified material. Use of Alternative Procedures The chapter also describes criteria for acceptable alternative procedures. Alternative procedures that meet the validation re-quirements herein may be used in accordance with General Notices and Requirements 6.30, Alternative and Harmonized Meth-ods and Procedures . Information on the Requirements for Alternate Procedure Validation is provided later in this chapter.Speciat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xidation state, organic complex, or combination is termed speciation . Analytical procedures for spe-ciation are not included in this chapter, but examples may be found elsewhere in USP–NF and in the literature. PROCEDURES ? C OMPENDIAL P ROCEDURES 1 AND 2 System standardization 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using applicable reference materials should be performed on the day of analysis. Procedure and detection technique:Procedure 1 can be used for elemental impurities generally amenable to detection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ICP–AES or ICP–OES). Procedure 2 can be used for ele-mental impurities generally amenable to detection by ICP–MS. Before initial use, the analyst should verify that the proce- dure is appropriate for the instrument and sample used (procedural verification) by meeting the alternative procedure vali-dation requirements below. Sample preparation:Forms of sample preparation include Neat , Direct aqueous solution , Direct organic solution , and Indi- rect solution .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sample preparation depends on the material under test and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nalyst. When a sample preparation is not indicated in the monograph, an analyst may use any of the following appropriately validated preparation procedures. In cases where spiking of a material under tes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an acceptable signal intensity, the blank should be spiked with the same Target elements , and where possible, using the same spiking solution. Standard solutions may contain multiple Target elements . [N OTE —All liquid samples should be weighed.]Neat:Used for liquids or alternative procedures that allow the examination of unsolvated samples. Direct aqueous solution:Used when the sample is soluble in an aqueous solvent. Direct organic solution:Used where the sample is soluble in an organic solvent. Indirect solution:Used when a material is not directly soluble in aqueous or organic solvents. Total metal extraction is the preferred sample preparation approach to obtain an Indirect solution . Digest the sample using the Closed vessel diges-tion procedure provided below or one similar to it. The sample preparation scheme should yield sufficient sample to allow quantification of each element at the limit specified in the corresponding monograph or chapter. Closed vessel digestion:This sample preparation procedure is designed for samples that must be digested in a Concen-trated acid using a closed vessel digestion apparatus. Closed vessel digestion minimizes the loss of volatile impurities. The choice of a Concentrated acid depends on the sample matrix. The use of any of the Concentrated acids may be appropri-ate, but each introduces inherent safety risks. Therefore, appropriate safety precautions should be used at all times. [N OTE —Weights and volumes provided may be adjust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igestion apparatus used.] An example procedure that has been shown to have broad applicability is the following. Dehydrate and predigest 0.5 g of primary sample in 5 mL of freshly prepared Concentrated acid . Allow to sit loosely covered for 30 min in a fume hood.Add an additional 10 mL of Concentrated acid , and digest, using a closed vessel technique, until digestion or extraction is complete. Repeat, if necessary, by adding an additional 5 mL of Concentrated acid . [N OTE —Where closed vessel digestion is necessary, follow the manufacturer’s recommended procedures to ensure safe use.] Alternatively, leachate extraction may be appropriate with justification following scientifically validated metal disposition studies, which may include animal studies, speciation, or other means of studying disposition of the specific metal in the drug product. Reagents:All reagents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ample and standard solutions should be free of elemental impurities,in accordance with Plasma Spectrochemistry á730?. ? P ROCEDURE 1: ICP–OES Standardization solution 1: 1.5J of the Target element(s) in a Matched matrix Standardization solution 2:0.5J of the Target element(s) in a Matched matrix Sample stock solution:Proceed as directed in Sample preparation above. Allow the sample to cool, if necessary. For mer-cury determination, add an appropriate stabilizer. Sample solution:Dilute the Sample stock solution with an appropriate solvent to obtain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the Target elements at NMT 1.5J . Blank: Matched matrix 298 á233? Elemental Impurities—Procedures / Chemical Tests USP 40

美国药典USP31(921)翻译版(上)

921WATER DETERMINATION水分测定 Many Pharmacopeial articles either are hydrates or contain water in adsorbed form. As a resul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water content is important in demonstrating compliance with the Pharmacopeial standards. Generally one of the methods given below is called for in the individual monograph, depending upon the nature of the article. In rare cases, a choice is allowed between two methods. When the article contains water of hydration, the Method I (Titrimetric), the Method II (Azeotropic), or the Method III (Gravimetric) is employed, as directed in the individual monograph, and the requirement is given under the heading Water. 很多药典物品要么是水合物,要么含有处于吸附状态的水。因此,测定水分含量对于证实与药典标准的符合性是很重要的。通常,在具体的各论中会根据该物品的性质,要求使用下面若干方法中的一个。偶尔,会允许在2个方法中任选一个。当该物品含有水合状态的水,按照具体各论中的规定,使用方法I(滴定测量法)、方法II(恒沸测量法)、或方法III(重量分析法),这个要求在标题水分项下给出。 The heading Loss on drying (see Loss on Drying 731) is used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 loss sustained on heating may be not entirely water. 在加热时的持续失重可能不全是水分的情况下,使用标题干燥失重(见干燥失重<731>)。 METHOD I (TITRIMETRIC) 方法I(滴定测量法) Determine the water by Method Ia,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in the individual monograph. 除非具体各论中另有规定,使用方法Ia来测定水分。 Method Ia (Direct Titration) 方法Ia(直接滴定) Principle— The tit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water is based upon the quantitative reaction of water with an anhydrous solution of sulfur dioxide and iodine in the presence of a buffer that reacts with hydrogen ions. 原理:水分的滴定法检测是基于水与二氧化硫的无水溶液以及存在于缓冲液中与氢离子反应的碘之间的定量反应。 In the original titrimetric solution, known as Karl Fischer Reagent, the sulfur dioxide and iodine are dissolved in pyridine and methanol. The test specimen may be titrated with the Reagent directly, or the analysis may be carried out by a residual titration procedure. The stoichiometry of the reaction

动态显色法内毒素检测鲎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动态显色法内毒素检测鲎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货号:T7570 规格:48T/盒1.7ml 保存:阴凉处,最佳2-8oC,避光保存。 产品说明: 鲎试剂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冷冻干燥品,鲎试剂中含有C因子、B因子、凝固酶原、凝固蛋白原等。在适宜的条件下(温度,pH值及无干扰物质),细菌内毒素激活C因子,引起一系列酶促反应,激活凝固酶原形成凝固酶,凝固酶分解人工合成的显色基质,使其分解为多肽和黄色的对硝基苯胺(pNA,λmax=405)。反应液的吸光度(OD值)增加,OD值增加的速度与内毒素浓度成正相关。换言之,OD值上升某一预设限值(启动OD)所需要的时间(定义为启动时间)与内毒素浓度成负相关,启动时间的对数与内毒素浓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据此,可以定量供试品的内毒素浓度。 试验所需材料和器材: 内毒素工作标准品、鲎试剂、显色基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除热原试管、除热原吸头、除热原96孔微板(或可拆式板条)、旋涡混合器、移液器、试管架、带温育系统的动态光度测定仪器及配套软件,例如,微板鲎试仪ELx808及软件TALgent或Gen5。 注意事项: ①该试剂盒用于体外细菌内毒素的定量检测,严禁试剂以任何途径进入机体。 ②接触试剂及供试品的所有器皿必须是除热原的。试验过程应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该说明书中的除热原指内毒素浓度小于0.005EU/ml。 ③供试品的pH值应在6.0–8.0之间,若超出此范围,需用除热原的缓冲液、0.1M氢氧化钠或0.1M 盐酸调节。 ④当供试品中可能存在鲎试验的干扰物质时,须进行干扰试验,参见【供试品的干扰试验】。 操作步骤:

1、动态光度测定仪器的设定,以鲎试验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ELx808IU为例: 预热仪器,设置温育温度为37oC。 设置模板及程序。 设定读板波长为405nm,设定动力学参数:读板120分钟,每30秒读一次。 2、内毒素标准溶液配制(浓度10,1,0.1,0.01EU/ml) 2.1、取内毒素工作标准品1支,用砂轮沿安瓿颈部划痕,开启,加入适量(建议在0.5ml-1.2ml 之间)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置旋涡混合器上剧烈振摇5分钟。 2.2、将上述内毒素溶液进一步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成所需浓度,每稀释一步均应在旋涡混合器 上剧烈振摇1分钟。 稀释的内毒素溶液静置时间超过10分钟,用前在旋涡混合器上剧烈振摇1分钟,放置4小时以上的内毒素溶液应丢弃。 (参见《内毒素工作标准品使用说明书》)。 3、阴性对照为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4、鲎试剂的溶解:按标示量加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于显色基质中,轻轻摇晃溶解显色基质,再将溶解的 显色基质全部加入到鲎试剂中,轻轻摇晃使鲎试剂完全溶解。注意不要用旋涡混合器剧烈振摇。溶解的鲎试剂应在10分钟内使用。 若采用多道移液器,将溶解的鲎试剂转移到除热原加样槽,并轻轻摇匀。 5、实验操作 取除热原微板,在各孔中分别加入100μ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内毒素标准溶液,或供试品。 将微板放置于鲎试验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ELx808IU中,37oC预热10分钟。 预热结束,用移液器或多道移液器每孔加入100μl鲎试剂(避免产生气泡!),中速振摇10秒混匀,于37oC温育120分钟,并且在405nm波长处,每30秒读一次OD值。 6、数据处理 设定启动OD为0.2,软件自动给出其启动时间(T)。 建立标准曲线:lgT=b lgC+a,其中T为启动时间,C为内毒素的浓度,b为直线斜率,a为Y轴截

USP色谱柱解释

L1和L8是美国药典(USP)规定的色谱柱编号,其实就是C18柱和NH2柱。下面是对应的色谱柱类型。 L1:十八烷基键合多孔硅胶或无机氧化物微粒固定相,简称C18或ODS L2:30~50um表面多孔薄壳型键合C18(ODS)固定相 L3:多孔硅胶微粒即一般的硅胶柱 L4:30~50um表面多孔薄壳型硅胶 L5:30~50um表面多孔薄壳型氧化铝 L6:30~50um实心微球表面包覆磺化碳氟聚合物-强阳离子交换固定相 L7:全多孔硅胶微粒键合C8官能团固定相简称C8柱 L8:全多孔硅胶微粒键合非交联NH2固定相简称NH2柱 L9: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基团键合全多孔不规则形硅胶固定相 L10:多孔硅胶微球键合氰基固定相(CN)简称CN柱 L11:键合苯基多孔硅胶微球固定相简称苯基柱 L12:无孔微球键合季胺功能团的强阴离子填料 L13:三乙基硅烷化学键合全多孔硅胶微球固定相(C1)简称C1柱 L14:10um硅胶化学键合强碱性季铵盐阴离子交换固定相简称SAX柱 L15:已基硅烷化学键合全多孔硅胶微球固定相简称C6柱 L16:二甲基硅烷化学键合全多孔硅胶微粒固定相 L17:氢型磺化交联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强阳离子交换树脂 L18: 3~10um全多孔硅胶化学键合胺基(NH2)和氰基(CN) L19:钙型磺化交联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强阳离子交换树脂 L20:二羟基丙烷基化学键合多孔硅胶微球固定相(Diol)简称二醇基柱 L21:刚性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微球 L22:带有磺酸基团的多孔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 L23:带有季胺基团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丙烯酸酯多孔离子交换树脂 L24:表面含有大量羟基的半刚性聚乙烯醇亲水凝胶 L25: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交联羟基醚(表面含有残余羧基功能团)树脂。能分离分子量100~5000MW范围的水溶性中性、阳离子型及阴离子型聚合物(用聚氧乙烯测定)的固定相 L26:丁基硅烷化学键合全多孔硅胶微球固定相 L27:30~50um的全多孔硅胶微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