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生态系统架构_潘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生态系统架构

潘 郁1,

陆书星1,潘 芳2(1.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816;2.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收稿日期:2013-10-

14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3M531259);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3YJC630116);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1202103C);江苏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012JSSPITP0904

);南京市鼓楼区科技计划项目(2013018)作者简介:潘郁(1955-)

,男,江苏南通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管理与商务智能;陆书星(1

990-),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商务智能;潘芳(1982-),女,江苏南通人,博士后,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与商务智能。

摘 要: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现实特点与信息生态学可类比性的基础上,用信息生态学的观点解释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主体要素、各要素相应的影响因子以及在整个信息生态系统中各信息生态要素间的关系和影响,建立了产学研技术创新生态模型,提出了技术创新网络生态模型架构和各因子的触发图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学研对接的现实需求和大数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创建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议。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大数据;信息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网络

DOI:10.6049/kjjby

dc.2013080213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4)08-0001-

040 引言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3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等活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就是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知识共享、知识协同与知识创造进而形成知识优势的过程。近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受到政府、高等院校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机械化程度、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资源成为信息化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产学研对接也逐渐呈现出对信息的依赖性。过去大量存在的信息缺乏有效分析、信息爆炸、信息泛滥、信息污染等问题,使得在大数据环境下应用新的、更具适用性的方法研究产学研协作创新显得非常必要。产学研对接涉及的对象、环境和过程与信息生态学的概念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为利用信息生态学理论研究产学研对接的技术创新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国内文献鲜有在大数据环境下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生态系统的分析,据闻库透露:“未来十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普及,预计到2015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3 330亿美元,年增长率将达25%。其中,RFID自2010年以来成为物联网中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后,始终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事实证明,在传统

意义下研究信息生态和技术创新是固步自封的,为了应对新的数据挑战和动态、全面的应用需求,对产学研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必须是系统的、动态的。

1 信息生态研究概述

对于信息生态学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①孕育生产期,

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信息生态要素的研究[

1]

,以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生态”和维尼伯格[

2]

提出的“信息生态中的伦理问题”为代表;②向生态系统转移阶段,时间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从信息生态要素转向信息生态系统,以拉斐尔

·卡普罗[3]

的《信息生态学进展》

和《迈向信息生态学》为代表;③拓展和应用阶段,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信息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德国组建了研究团队,从信息生态视角对电信产业、媒体安全等重要行业进行了研究。托马斯·达文波特与劳伦斯·普鲁萨克较早把信息生态学应用到企业信息生态研究中,并且分析了人与组织的关系。纳笛和欧

戴[5]对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提出信息生态系统中技术不占核心地位,只是支持人的活动。

国内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历程大致也经历了这3

个阶段。1990年张新时院士[6]指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

念,但是他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生态学领域。陈曙、李美

娣、蒋录全等对信息生态调控和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谢立虹[7]将信息、人和网络技术环境作为网络信息生态三要素,指出了网络信息生态失衡导致的危害,并提出了平衡策略,从信息生态学角度分析了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和信息管理手段。袁文秀、余恒鑫[8]也分析了网络生态构成要素,认为网络信息生态也像自然界生态那样持续协同演化,分析了网络信息生态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以及网络信息生态失衡现象及其根源。卢金荣等[9-10]认为,信息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生态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社会组织与信息环境,研究目的是实现信息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信息环境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对于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已经受到重视,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在信息生态学的具体应用方面,还不能系统地说明信息生态对于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协同对接的影响。

2 产学研技术创新生态模型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协同主体为达到其目的,在环境、知识客体、合作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下,与各种资源、人员、组织、环节形成匹配关系,产生协同效应。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抽离出产学研主体、知识协同演化至形成知识优势的过程、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这些因素内在机理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映射到信息生态学中。产学研各参与主体可以类比为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使用者和信息分解者;环境影响因素可以用信息生态中的信息环境因素来解释,信息环境包括应用工具、应用平台、支撑技术等物质技术硬环境,也包括社会人文软环境等;形成知识优势的演化过程正如信息生态的演化过程。如图1所示,中间的小圆和正反双箭头显示的是信息生产者、信息分解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个体影响因素,外面两个大的同心圆表示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贯穿于个体因素之间的虚实线箭头分别表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影响,构成信息场。

该模型有两套运行机制:①企业之间及其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介体系的协同创新机制;②企业之间互利共生形成的核心服务机制。企业依据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的大致方向向协同创新网络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相关主体发布需求信息,在宏观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各创新主体通过综合运用人才、技术、知识和资金等各种资源,以协同为手段,以技术、人才、政策、资金、服务等为形式,在各个层面系统、全面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协同供给,之后在中小企业提

供初试、中试,最终投放市场,实现信息转化

图1 信息生态系统

3 技术创新网络生态模型架构

信息生态主要是指信息生态参与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作用和影响,主要的研究要素是人、信息环境和基础设施及法规,从图1也可以大致看出这种关系,而看似简单的关系图,内部却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子因子。

(1)外部因子。外部因子包含政策、法律、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如图2所示。在科技方面,国家科研投入越高,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研热情就越高,进而专利等技术成果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总体呈正比关系;在教育方面,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产学研网络对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2)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影响因子。内部因子包含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和信息教育等方面,其中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与外部因子相似,是外部宏观因子的具体化、信息化,经济方面包括信息价值和信息经济,体现为使用价值、潜在价值、信息成本、信息价格、贡献率,技术方面有核心技术、中游技术、表层技术以及基础设施、信息构建和信息处理。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