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公众行政知情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我国公众行政知情权的完善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知情权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它是公民实现个人自由的前提,每个公民只有充分地享有和行使知情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并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它是民主政治运转的必要条件,公民只有充分了解政府信息和政府活动,才能有效地参与政治过程,对政府进行监督,保证人民主权的实现。

【关键词】知情权信息公开公民
知情权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但是至今很多公
民对于知情是相当的陌生,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和宪法性法律
并没有关于知情权的明文规定,而是通过公民的参政权、表达自由权、
监督权及国家机关政务公开的原则规定予以间接确认。

但是目前我国
公众知情权还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本文对我国公众行政知情权
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公众行政知情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
因,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公众知情权的对策,保障我国公众的基本权益。

一、知情权相关概述及重要性
(一)知情权的含义
所谓公民的知情权,又称为知的权利,知悉权、了解权。

作为国
家的公民,了解本国的方针政策、最新信息以及政府的重要事务,与
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是其基本的权利。

公民的知情权是一项
基本人权,也即行政法意义的了解权。

(二)知情权的内容
1.对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法律依据的知情。

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国家机关对法律、法规制定的知情。

公民有权知道国家机关制
定的法规和规章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二是对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凭借的法律依据的知情。

一些国家机关滥用权力,在行使权力时超出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如发生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违法行为。

因此,公民有权知道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法律依据。

2.对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程序的知情。

如果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程序不合法,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违规操作,就有可能侵害公民的利益。

如行政处罚,法律规定一般要经过立案、调查取证、告知相对人(处罚对象)、必要时举行听证、作出处罚决定、送达处罚决定书等程序。

而在这当中,处罚对象有陈述权、申辩权。

如果公民对程序不知情,便不知道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程序有没有违法,也谈不上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3.对国家机关行使权力过程的知情。

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时,其行为可能依当时情况变化而进行变更,如果未按法律依法操作,就可能影响到公民权利。

因此,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过程必须让公民知情。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适当公司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过程。

4.对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结果的知情。

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出现异常情况,这是公民对政府实行监督的基本依据。

5.对国家机关行使权力过程中所获得信息的知情。

国家机关在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包括国内的、国际的、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信息,这些是公共信息,除法律规定予以保密的之外,公民都有权享用,国家权力机关也有公开信息的义务。

(三)我国《宪法》中的知情权
我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主权原则内含了知情权的存在:如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第2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由此人民主权原则作为宪法的基本原则被确认下来。

要真正落实这一原则,就应保证人民能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和形式及时准确的了解和知悉公共信息,即实现人们的知情权。

因此,要认真做好知情权的落实工作,为公民提供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以期实现民主政治。

我国宪法通过规定国家机关的法定职责的形式,间接承认了知情权的宪法实体内容:我国宪法在第2章中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其中还有些规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为切实地落实公民知情权提供保障。

(四)公民行政知情权在我国的重要性
1.建立行政知情权制度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
知情权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它可以要求政府及时地公布与公民利益有关的信息,使公民能及时了解社会上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从而了解自己的地位,然后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相应的安排,能够趋利避害,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在北京发生的3年149起的“打闷棍”案件就是深刻的教训,如果公民提前知道了这些的消息,得知了自己可能所处的危险就会提高警惕,严加防范,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危险的发生,民众的生命健康权就有可能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

2.建立行政知情权制度是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20世纪初,法国思想家黎朋在著作《论从众》中提到:普通民
众容易受到各种传言的暗示,从而无法用自己的理性和识别能力作出判断。

社会心理学家方文也指出:政府在面对一些如灾难或公共安全的一些传言时,应该把来龙去脉告诉公众,这是透明的政府从保护每一个民众的角度应该做的,也是有效消除传言的最好方式。

二、我国公众行政知情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公众行政知情权现状
从全国范围看,许多地方政府在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都普遍加强了公开的制度化建设,特别是确立了申请程序、公开指南和信息目录等基本制度,并不断探索制度创新的可能性,在志愿者服务、开发业务系统和重点公开方面进行尝试。

同时,鉴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还不够透明,使得人民的知情权尚未得到保障。

(二)我国公众行政知情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公开内容不完整,即应该让公民知晓的内容没有完全公开;第二,公开的内容不真实,随着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已经发现个别部门政务公开的内容有虚假成分,其中,政府的假公开都集中在与群众经济利益相关的项目上;第三,公开时间不及时;第四,目前的公开只是单方面的公开,因为信息公开的主动权常常掌握在行政机关中,要公开什么,怎么公开,对什么人公开等,一切都由行政机关自己说了算,普通公民对此缺乏请求权和强制公开的权利。

2.造成的原因分析。

第一,制度不完善。

具体表现为信息公开
法的缺位和保密法的滞后。

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的首要问题是依法行政,即政府依法办事。

在现实中已经有了信息公开的实践要求,但是没有统一的信息公开法,而其他法律中仅有少许的法律条文,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政府行为得不到规范,导致了行政公开行为的随意和无序,不利于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而且我国1989年制定的《保密法》,距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在内容上,对于秘密的范围规定过于宽泛且模糊,给行政机关留下自由裁量空间。

行政人员为避免承担泄密责任,往往选择保密。

此外,对于泄密处罚等方面的制度设置已落后于时代的需要,造成真正的秘密未必能保住,而毫无保密价值的又不公开,因此应修改保密法,明确要进行保密的范围,与信息公开法共同协调国家利益和公民知情权的关系。

第二,观念落后。

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我国官本位意识浓厚。

政府官员作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习惯于对人民发号施令,仅仅根据管理需要,而不是公民利益的需要公开与否和公开什么。

这种观念是与专制统治相适应的,有利于统治阶级达到奴役人民,维护集权统治的目的。

因此,转变行政人员的观念对于行政公开至关重要。

行政人员应尊重公民的知情权,积极履行公开义务,这是法治的必然要素。

从公民方面来说,由于封建社会权力至上,义务本位思想长期浸润,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普遍欠缺,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自治主体,是国家权力的源泉,而习惯对政府命令俯首听命,把政府公开文件当作恩赐,而没有意识到这是公民理应享有的权利,公民完全可以理直
气壮地,而不必战战兢兢看行政人员的脸色。

如果行政机关没有公开本应公开的信息,公民还可以到法院诉讼,捍卫自己的知情权。

三、完善我国公众行政知情权的建议
(一)确立公民知情权的宪法地位
基本权利由宪法加以规定,这已是宪法文化经过二百多年的沉淀后形成的常识。

只有宪法才能使知情权名正言顺,将知情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在宪法中确认下来,这是解决知情权问题首要和关键的环节。

首先,这是由公民知情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

知情权在公民权利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许多公民权利的运行与实现,皆以“知情”为前提。

例如,不了解有关的政治信息,公民的平等权,选举权、批评权、建议权、民主管理权等法定权利和自由便难以充分实现。

可以说,知情权是其他权利的基础,没有知情权明确的宪法地位,是不利于其他权利实现的。

其次,从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上看,宪法应确认知情权。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宪法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基本权利具有排斥权力干涉的特征,只有将知情权在宪法中明确规定,才能保障不受国家权力的恣意干涉再次,知情权由宪法加以规定能够顺应我国人权保护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先后加入了多项国际人权公约,并签署了《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作为缔约国,中国必将履行两个人权公约所设定的国家义务。

知情权作为《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

在我国理应得到宪法的确认和保护。

(二)公开政府信息,满足公民的行政知情权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公开有利于公民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观看、收录等形式,它承认公民对国家拥有的信息有公开的请求权,国家对这种信息公开的请求有回答的义务。

国家机关作为人民的受托机关,有义务向人民报告和公开其活动的信息,使人民有机会了解政府机关的工作。

随着公民知情权与表达自由原则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信息公开理所当然是现代政府运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根据研究表明,社会自主能力和信心的公开程度是成正比的,一个社会只有信息越公开,社会的自主能力和承受能力才会越强,社会才会稳定。

因此,看一下公民知情权的程度便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

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如实地及时公布疫情,宣传其严重性和有效隔离措施以后,百姓对政府为战胜“非典”作出的每项决策都在无条件地配合,这不但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增强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凝聚力,而且使民众远离谣言,克服了恐慌心理,减少了不安定因素,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们应当系统分析、大胆借鉴世界各国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明确信息公开的原则,划定可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在确保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积极倡导和进一步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化,逐步建立起包括政府文件、政府会议制度在内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三)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大旁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生长点,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的各项具体的民主制度,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

而各级人大旁听制度的建立,正是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重要方面。

纵观世界上的各种民主体制,议会旁听制度是一个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体现政治透明度、决策公开性和公民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

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如德国联邦议会每年成千上万的旁听者敞开大门,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受理参观和旁听事宜,欲旁听者可在议会旁听处进行登记。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发展,就要善于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一成果,尤其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等,切实保障普通公民的知情权、参政权、选择权、监督权和评价权,打造透明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人大旁听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知情权是现代民主的根本要求,是人民自我统治的前提。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是很可笑的。

”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是以对公共事务的了解为前提的。

“如果一个政府真正地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话,人民必须能够清楚地知道政府的活动。

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

如果我们不了解信息,怎么才能进行自我统治。

”离开了知情权,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就是一句空话。

建立在公民对公共权力可能犯错这种担心之上的知情权,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

作为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手段,知情权要求政府及时公布同公民利益有关的信息,使公民能及时充分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境,以有效保护自己。

《条例》实施所产生的立法效应已逐渐看到效果,公民心底的对于知情权的认知也逐渐加深,这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难得机遇。

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公民知情权的有效维护、阳光政府和透明政府的构建、我国公共行政文化观念和制度模式的转变,这都会在不远的将来逐一实现。

参考文献:
1.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J].法律科学,2014(5):34.
2. 孟红.知情权的法律保障——20世纪信息公开立法情况简析[J]. 法律科学,2013(7):34.
3. 冯之东,孙治强.公民知情权的实现——以公众参与为视角[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3):78.
4.司琳琳. 论公民知情权的宪法保障[J].商业文化,2012(1):90-91.
5.王明.论公民的知情权[J].浙江师范大学学习,2013(5):18-20.
6.窦昱鑫.浅析宪法上的公民知情权[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14,(1):22.
7.樊永强.论公民知情权的法律保障[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9):90-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