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径流中氮的流失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6~10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ses@
基金项目
39790100
»ÆÂúÏæ
男 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2000-12-02
文章编号
2001


陈喜保北京 100101
在室内降雨模拟试验条件下
结果表明
施用NH 4
HCO
3
显著地增大了农田径流中溶解态氮浓度及流失量
P =0.1
在大暴雨和裸露地试验条件下
在44 min 降雨径流中
侵蚀泥沙有富集氮养分的特点
LOG(ER )=0.770-0.300LOG(SED )
½µµÍ±íÍÁÖÐËÙЧµªÑø·Öº¬Á¿ÊÇ
¼õÉÙÅ©ÌïµØ±í¾¶Á÷µªÁ÷ʧµÄ¹Ø¼ü
È˹¤½µÓê
µªÁ÷ʧ
X14 文献标识码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Á×µÈÑø·ÖËæµØ
±í¾¶Á÷ÏòË®ÌåµÄǨÒÆÒýÆðÁ˹㷺µÄÖØÊÓ
¶Ô
Å©ÌïÔì³ÉÁËÖ±½ÓµÄËðº¦
ͬʱµª
½ø
ÈëË®Ìå
Òò´Ë
Á×Ñø·ÖËðʧ¹æÂÉ
研究暴雨径流条件下农田氮
以控制降雨强度和时间
其后在白洋淀地区也进行了尝试[1, 2]
×ÜÌåÏà¹Ø×ÊÁϽÏÉÙ
ÔÚÊ©Óõª·ÊÓë²»
Ê©·ÊµÄÌõ¼þÏÂ
Ũ
¶ÈºÍÇÖÊ´ÄàɳµªµÄº¬Á¿
ΪÓÐЧ¿ØÖÆÅ©ÌﵪµÄËðʧºÍ·ÀֹˮÌåµÄ¸»Óª
Ñø»¯Ìṩ¿ÆѧµÄÒÀ¾Ý
¼´¹©Ë®ÏµÍ³
¾¶Á÷ÊÔÑéÍÁÈÀСÇøºÍ×Ô¶¯²ÉÑù
Æ÷
²ÉÓÃÃÀ¹ú
SPRACO 锥形头
90 cm 长的延伸管
以及作装置稳定的
三角架和几条拉线构成
可在相对较低的降落高度下模拟天然降
雨每槽水平受水面积
0.5 m
× 2 m
·ÀÖ¹½µÓêÄàɳ½¦³ö
Vol.10 No.1 黄满湘等
V 型量水堰
收集并测定径流体积
为草甸褐土采土
壤表层30 cm ¹©ÊÔÍÁÈÀµÄÀí»¯ÐÔÖÊÁÐÓÚ±í1¹ý4 mm 筛
将土壤分层装入模拟实验槽
用滴灌法将土壤湿润
在装土湿润后第3 d
Ê©N 肥水平约133 kg/hm 2作为施肥处
理的3个重复不施氮肥
1周后作降雨试验
实验雨强为72 mm/h
当产流发生时并用容
器按照每9 min 分槽收集径流收集径流沉积物
用于径流氮浓度分析
径流全氮
包括颗粒态氮
和溶解态氮
DN溶解态氮包括溶解态有机氮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溶解态无机氮包括无机氧化氮
DNNAmmonia
Ò»²¿·ÖÖ±½ÓÓÃ
ÓÚ¾¶Á÷È«µª浓度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过滤水中溶解态氮
浓度与无机氧化氮浓度用美国Dohrmamn 公司生产的DN-1900
测氮仪分析[3]
DHN
Èܽâ̬Óлúµª浓度
和颗粒态氮浓度可用差减法算出
称重
并用中国标准中心提供的
标样进行质量控制
在降雨强度
试验小区的产流排水
p =0.1
ÔÚÏÂÃæÌÖÂÛ¶ÔÕÕÓëÊ©·ÊÌõ¼þϵªËØÑø·ÖËæ
µØ±í¾¶Á÷Á÷ʧ¹ý³Ìʱ
ÔÚ½µÓêÇ¿¶ÈΪ72 mm/h
½µÓêÔ¼2 min 各小区开始产流排水
降雨在入渗和地表径流之间分配
径流量小
径流率增大并达到最大值
产沙速率也随地表径流的增大而增
大图
1径流泥沙浓度开始时最大

2
表1 供试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
土层深度/cm 总氮/(mg ⋅g -1)有机质/%阳离子代换量/(cmol ⋅kg -1)体积质量/(g ⋅cm -1)砂粒*/%粉粒*/%粘粒*/%0~20 1.638 3.0315.77 1.12951.217.820~30 1.321 1.81
14.30
1.2
22
59.0
19.0
砂粒
粉粒
粘粒
8 土壤与环境 Vol.10 No.1
2.2 径流氮的流失及其变化趋势
侵蚀泥沙携带的养分流失和坡面径流携带的养分流失是坡地养分流失的两个主要途径
后者即溶解态部分
径流全氮的流失包括颗粒态氮和溶解态氮两部分
从径流中流失的总氮达到
494.2 mg
ºÍ760.6 mg
½µÓ꾶Á÷²»Í¬Ê±¼äµÄÀÛ»ýµªÁ÷ʧÁ¿ºÍÀÛ»ý¾¶Á÷Á¿Ö®¼ä´æÔÚÃÝ
Ö¸Êýº¯ÊýµÄ¹Øϵ其中
mg R为相应时间的
累积径流量b为常数
试验小区条件有关
单位时间内随径流流失的径流全氮呈下降趋势的这是用幂指数函数比线性关系能更好地描述径流中氮流失量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的原因
颗粒态浓度+溶解态浓度
系数a 大于1Å©ÌﵪÑø·ÖËæµØ±í¾¶Á÷Á÷ʧÁ¿ÓëÅ©ÌᄊÁ÷Á¿³ÉÕýÏà¹ØÊ©·Ê¶ÔµØ±í¾¶Á÷ÖеªÁ÷ʧµÄÓ°ÏìÏ൱Ã÷ÏÔ
TN浓度为10.45 mg/L PN浓度为10.13 mg/L
DN浓度为0.33 mg/L在溶解态氮中
DIN浓度较高
DNN浓度分别为0.04 mg/L和0.22 mg/L
ÔÚδʩÓôóÁ¿Óлú·ÊºÍ»¯·ÊµÄ¿óÖÊÍÁÈÀÖжøÇÒÖ÷ҪΪï§Ì¬µªºÍÏõ̬µª
ËüÒ»°ãռȫµªµÄ95%以上
甚至和非胶体的矿质土粒密切结合而成为复合体形态的氮
其稳定性就大大增加
表层土壤只有一薄层与雨水径流相互作用
硝态氮以及可溶性的有机氮进入水溶液中
DN
相对而言
与侵蚀泥沙结合的颗
粒态氮成为地表径流氮流失的主要形式
产沙各种形态氮浓度及产量影响
径流量/L产沙量/g泥沙含氮量/(mg⋅g-1) CK46.97(0.543)195.5(3.1) 2.437(0.0321)
施肥47.91(0.705)194.8(4.8) 2.5097(0.0828)
NS NS NS
TN PN DN DON DIN DNN DHN
径流氮浓度/(mg⋅L-1)
CK10.45(0.075)10.13(0.053)0.33(0.010)0.08(0.000)0.26(0.009)0.22(0.000)0.04(0.000)施肥15.88(0.632)10.21(0.438) 5.68(0.199)0.22(0.027) 5.45(0.174)0.31(0.032) 5.15 (0.205) VS NS VS VS VS S VS
径流氮产量/mg
CK494.2( 6.83)476.3( 7.5)15.8(0.75) 3.5(0.07)12.3(0.68)10.4(0.46) 1.8(0.23)施肥760.6(19.17)488.7(13.8)271.8(5.72)10.6(1.15)261.3(4.89)14.6(1.77)246.7(6.48) VS NS VS VS VS S VS
NS表示施肥与对照在P=0.1水平上差异不显著VS表示施肥与对照在P=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Vol.10 No.1 黄满湘等
TN浓
度为15.88 mg/L PN浓度为10.21 mg/L
DN浓度为5.68 mg/L在溶
解态氮中最大部分为无
机态的铵态氮和硝态氮
DNN浓度分别为5.15 mg/L和0.31 mg/L
±í
2在表施易溶性的碳酸氢铵肥料后
DNDINP=0.01
DNN浓度也
达到显著水平
P=0.1很显然
施加的氮肥要成为固定态铵需要
较长时间干湿交替作用
施肥处理径流TN浓度的增加是由DN
浓度的增加引起的
是径流TN浓度增加的根本原
因施用速效铵态氮肥后
活跃的土壤微生物也可将铵离
子转化为硝酸根离子
致使施肥处理后的径流中DNN浓度增大
增大了土壤中水解性
有机氮的溶解
表施易溶性的碳酸氢铵
肥料后DNDIN
P=0.01
DNN流失量也达到显著
水平
P=0.1这一结论说明速效化学氮肥容
易随暴雨径流以溶解态流失
DN包括无机态的
铵和硝酸根离子它们都是
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养分
施肥试验小区径流中DN浓度占TN浓度的百
分数从对照的3.1%增长到35.6%
增加了16倍
增大了它们
随径流流失的最终数量
降雨径流中TN DON DNN
µ«ÊÇ
DIN DON DNN浓
度过程线都高于对照小区相应浓度线在
图4 降雨径流中各形态氮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10 土壤与环境 Vol.10 No.1
施肥处理下
在降雨过程中表现出更迅速的下降趋势
这可
能是由于混合肥料的碱性水溶液增加了土壤中水解性有机氮的溶解
暴雨径流不仅可能大量地损失施用的速
效化肥
2.5 侵蚀泥沙携带的养分流失
由于施用碳酸氢铵速效氮肥
PN 浓度占TN 浓度的百分数从对照处理
的96.8%下降到施肥处理的64.3%
±í
2由于侵蚀泥沙的氮负荷对
于被侵蚀的土壤的质量和流域水体的水质至关重要[3~5]ÎÞÂÛÊ©·ÊÓë·ñ
N
µÄÌØ
ÐÔÇÖÊ´ÄàɳµÄÑø·Ö
º¬Á¿½Ï¸ßsediment
enrichment
一般用某养分在侵蚀泥沙中的含量
与其在被侵蚀土壤中的含量之比即富集系

表示
降雨44
min
从降雨侵蚀过程来看
一般侵蚀量越大两者存在对数线性关系在
图5中
1533和42 min 累积侵
蚀泥沙
及其对氮的平均富集系数
取对数后求得的
两个回归方程来自同一总体
log(ER )=0.770-0.300log(SED )
SED
¹«¹²»Ø¹é·½³Ì
µÄ´æÔÚ˵Ã÷Ê©ÓÃ̼ËáÇâï§ÔÚ¶ÌÆÚÄÚ²»»áÃ÷ÏԸı侶Á÷ÖпÅÁ£Ì¬µªµÄÁ÷ʧ¹ý³ÌºÍ½á¹û
˵Ã÷¸»¼¯ÏµÊýÓëÀÛ»ýÇÖÊ´ÄàɳÁ¿³É¸ºÏà¹Ø
¾¶Á÷ÄàɳµÄº¬µªÁ¿ÊÇËæ
ʱ¼äϽµµÄ
Ëæ׎µÓ꾶Á÷µÄÑÓ
Ðø½µÓ꾶Á÷¼ÌÐøÑ¡Ôñ°áÔËÓÉÕâЩ½Ï´ó¿ÅÁ£±ÀÁѶø³ÉµÄ½Ïϸ¿ÅÁ£
½µÓêʱ¼äÔ½³¤
½µÓ꾶Á÷
Ñ¡Ôñ°áÔ˵ÄÇÖÊ´ÍÁÁ£º¬µªÁ¿Ò²¾ÍÔ½µÍ
1
µØ±í¾¶Á÷µªÁ÷
ʧÁ¿Ó뾶Á÷Á¿³ÉÕýÏà¹Ø
2
在未施用肥料的情况下
占径流中氮浓度的96%以上
径流中溶解态氮
浓度占总氮浓度的35%以上
容易造成肥料的损失
施用铵肥后
侵蚀泥沙对氮素养分有富集作用
log(ER )=0.770-0.300 log(SED )
[1] 陈皓
章申. 白洋淀地区农田径流中氮磷与重金属元素变化规律
的模拟研究[A]. 见: 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101-108.
[3] WAN Y, EL-SWAIFY S A. Sediment enrichment mechanisms of
organic carbon and phosphorous in a well-aggregated Oxisol[J]. J Environ Qual, 1998, 27: 132-138.
[4] WEIJING YAN, CHENGQING YIN, HONGXIAO TANG. Nutrient
retention by multi-pond systems: mechanisms for the control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J]. J Environ Qual, 1998, 27: 1009-1017.[5] 张兴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