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间艺术_二人转_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张希玲,耿家林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 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具有流传区域广大、演出季节性强、表演形式简单及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关键词:二人转;地域文化;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I207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04)06-0098-03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简介:张希玲(1963-),女,黑龙江肇源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从事民间文艺研究;耿家林(1961-),男,黑龙江克山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从事民族音乐研究。

“二人转”是在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

术,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植根于黑土地,流行于大平原,扎根于老百姓的心坎上,“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道出了“二人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二人转”不仅以顽,而且通过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的热播,现在大有走向全国之势。对于这一地方艺术,历来有褒有贬,众说不一,见仁见智。其实,如果我们抛开个人好恶的色彩,丢弃“雅俗”观念的准绳,进行冷静的分析研究,我们会看到:“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对东北地区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独特诠释,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决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一点是自然环境,诸如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等,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其次是该地区的文化积淀,这是该地区生存的民众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筛选、淘汰而沉积下来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文化积淀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精神内质,也影响着民众的审美

情趣。同时,与其它地域进行的文化交流,也是影响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丰富和促进本地区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文化交流使地域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二人转”是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是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造就了它独特的风格特色。

“二人转”的流传区域广大,遍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这一点在国内民间艺术中,恐怕是比较突出的。这里从行政区域上看,包括了面积广大的三省一区,从居住的民族来看,有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纳西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但民间对“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甚至是狂热却是一致的,深究其原因,这是东北平原广袤平坦的地理特征的反映。

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这里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如果与南方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沟通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通气连声,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用不上的。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南到长城山海关,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

2004年第6期(总第6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CT URE

N o. 6.2004G eneral.N o.6

98

 BI AN J I ANG J I NG J I Y U WEN H UA

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在东北民间,“二人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农村挂锄开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时节止,为演出的第二阶段。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的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演出的这种季节性特点,是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造成的。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纬度较高,属寒温带地区,一年之内大约只有120天的无霜期,农耕的特点是春种秋收。加之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大自然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以丰厚的赏赐,使得这里的农民不必像南方农民那样,一年到头都要埋头在田地里,靠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口。一年一季庄稼的收成,就已经够他们生存所需了。他们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季是真正的农忙季节,而冬闲时间竟然多达几个月,所以,这里的农民形成了“猫冬”的习俗,挂锄时节也不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追求闲散,追求娱乐消遣。

东北地区历史上开发较晚,文化积淀较薄弱,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形式比较单调,休闲消遣的常见方式无外乎走亲戚,串门子,喝酒玩牌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也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也多是发生在这个季节中。所以,直到七、八十年代,东北地区还流行着一首小调《双回门》,被唱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成为“二人转”小帽之一。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二人转”这种民间演唱艺术了。因为“二人转”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在东北民间却是艺术性最高的表演形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就是最具魅力的艺术享受。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一种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艺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有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0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为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唱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

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也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的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能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这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头”的形式从人数上看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艺儿”,所以,“二人转”便成了最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式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了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是封闭性的,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为蒙古戈壁荒原,东部为茫茫的太平洋,与中原地区唯一的通道是山海关,然而历史上一旦出现政局动荡,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大门随时都会被关闭,使得这里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地域文化区域中,“外来文化”难以渗入,“内部文化”也难以输出,使得文化交流十分困难。所以,“二人转”自产生以来,艺术形式变化较小,发展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提高。相比之下,形成时间大体相近的京剧,却能够在200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发展为“国粹”,而“二人转”尽管与北京近在咫尺,却只能在东北地区“转来转去”,难以冲破那一道天下雄关,难以传遍全国。

在这样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二人转”艺术,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封闭式的特点。它只能靠自身的“自给自足”进行自我调剂,“小而全”,并且追求自身现有的各种艺术要素尽可能的升华,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从演出风格的角度看,“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

BI AN J I ANG J I NG J I Y U WEN H UA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