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链(food chain)
指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是能 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分为三种。 捕食食物链—以活生物为起点,如青草→蝗虫→蛙→蛇→鹰 寄生食物链,如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腐食食物链—以死生物为起点,如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 →节肢动物。
二 环
值与环


(一) 环境资源的价值 1.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 环境资源具有使用价值与其功能有关. 环境提供的服务类型 物质输入 生命支撑 废物接纳 舒适服务 提供人类需要的各种物质 健康的环境包括清洁的空气和水 接受残余物 优美的风景和宜人的空间提供个 人休闲的场所
作为水源 生命支持功能 水域 生产鱼类及藕 物质输入功能 水边野餐 舒适服务 (美学价值)
4.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遵从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 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不增加,也不减少;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流动总是从集中到分 散,从能量高向能量低的方向传递,在传递过程中总会有部分能 量成为无用能被释放出去。
信息传递
2.环境资源的价值 环境资源勘探需耗费人类劳动; 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更新、建设需耗费人类劳动; 开采环境资源需投入人类劳动; 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建设、更新、开发等活动有关的科研、 教育需人类劳动
(二) 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早期的承载力 态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 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 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 最高极限。 应用于土地科学研究,形成了“土地承载力” 在一定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所能承载的一定生 活水平下的人口数量
二) 激励理论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始终维持在 一个兴奋状态中。 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是管理工作中重要环节之一 . 双因素理论:职工工作积极性主要受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因素 的影响。 保健因素是职工对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满足的因素,包括企业 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与安全、地位与福 利等,能起到预防职工产生不满、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 的作用;
污水排放场所 废物接纳
行为使用价值(active-use value):源于人们对 环境资源的利用 环境使用 价值 情感使用价值(passive-use value):源于人们愿 意为维护环境资源(维持其存在或美景等)而支 付的费用 劳动 对某些珍稀动物的保护而捐助的费用; 保护大足石刻而捐助了费用等
需要、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需要没有满足 挫折行为
需 要
动 机
行 为
需要得到满足
新的需要
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是由需要支配,是连接需要与行 为的桥梁和纽带
有某种需要不一定会产生某种动机; 有某种动机不一定会引发某种行为; 同一动机,可以引发不同的行为; 同一行为,可能出于不同的动机;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e=PP/ES, 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r=PP/RE。 则: 当e<1, r<1时,表明承载力相对富余; 当e=1,r=1时, 表明承载力为临界状态; 当e>1, r>1时,表明承载力不足; 当两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值≤1时,即可以认为该地区的承载力是 可持续的。
(三) 生态学理论
1.基本概念 种群(population):一个物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 所有个体的总和; 群落(community):所有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连同其所在的物理 环境共同构成。
地球生态系统
能量从太阳到达 地球 光合作用储 存的能量 呼吸作用释 放的能量 生态系统生存与转 运过程中所释放并 离开地球的热能
能量 传递 的 1/10 定律
n次 次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基础—生产者
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
物质循环
物质不灭定律,但可以发生转化
N
C
H2O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 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它只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 能. 环境承载力 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
2.环境承载力的量化 (1)指标体系 ►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 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在生产周期内不能更新的可再生资源,如 化石燃料、金属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环境生产支持力来自百度文库标 生产周期内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 如生物资源、水、空气等; 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 ►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 社会物质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综合水平、技术支持系统等。
环境管理就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统一人们的各种需要,规范 人们的各种行为,对人的各种需要加以节制、排序、归纳和 改造,在保证社同一个激励措施给予人的满足程度与个人的 素质和需要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不受 影响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和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人们的各种需要,包括发展经济的需要、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要,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的需要等
激励因素则是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 会,由工作带来的愉快和成就感,因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奖 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提升等。
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人的行为不仅受其所得绝对报酬的 影响,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一般的人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 己付出的劳动所得与他人所得进行比较,以确定所获报酬是否合 理,比较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和工作态度。
食物网(food net)
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命体—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包括: 生产者: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 消费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 物) 分解者:一些微生物、原生动物和食腐动物等 非生命体—空气、水、岩石、土壤等
人的五类需要
生理需要 如衣、食、住、行、水、空气和性的需要等,人类最原始、最 低级、最基本的需要,是人们行为最强大的动力,也是需要 层次的基础。 安全需要 指对自身的生存免遭危险,已获得的基本生理需要及其他的一 切不再丧失和被剥夺的需要,如良好的社会治安、有稳定的 职业、有干净、清洁的环境生活等。 社交需要 人都希望得到友谊、爱情和归属等。社交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爱的需要和归属感。
3.行为 行为:凡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 人的行为可分为三种:自然行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 自然行为━人类与动物相似的一种本能行为,如吃饭、行 走等; 经济行为━一切与经济生活相关的行为,如生产行为、消 费行为、排污行为等; 社会行为━人类之间交往以获得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 各种行为,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教育等行为。
三) 需要、动机、激励理论与环境管理
正确认识人们关于环境保护的需要 改造不合理需要和环境行为 改造的原因: 群体或个体的需要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可能和社会与组 织的目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合理的需要未必会产生合理的行为 ;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的,但社会可能给予满足的程度是有限的 ; 同一个激励措施给予人的满足程度与个人的素质和需要模式有 很大的关系 改造的手段:教育\奖惩\考核和监督
一) 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
1.人的需要 需要指客观需求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 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人的需要包括个人的需要和群体的需要。 1).人类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 1954《激励与个人》. 他认为: 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但因人而异,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 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构成激励的因素的; 人的需要可归纳为五类,可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序 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 要。
一切社会群体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支配社会群体组织行为的动 力和源泉。群体的发展需要包括组织内部员工收入水平的提高、福 利条件的改善、形象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改善、生产规模的扩大等。
2.动机 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想法。 动机与目的联系 目的━人们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动机━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与目的的区别:同一种行为,尽管目的一样,动机却有多 种。
某区域的环境承载力(ECC)可以表示为 ECC=F(R, P, N) 式中: R为自然资源支持力变量; P为环境生产支持力变量; N为社会经济技术支持力水平变量―最活跃的因子, 通过改变R, P组合的程度和范围对ECC大小产生影响.
(2)量化模型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P-E-R)。 某区域内,以PP表示现实的人口数量; ES表示社会经济技 术人口容量; RE表示自然经济人口容量,
3.生态系统的类型 陆生生态系统
森林、草原、荒漠、高山、冻原等生态系统; 森林—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等
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湖泊、河流等
陆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生命带:海水的和海底; 海水区—浅海带和大洋 带;海底区—沿岸带(又 称潮 间带)、大陆架、半深 海带、深海带和超深海 带等生命带。
5. 生态系统结构、生态流和生态功能
(2)生态流—生态系统内不断流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也 包括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口流、货币流等。 (3)生态功能—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作用 、能力和功效等 生产功能—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再生产能力; 生活功能—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和清洁、优美、舒适 的环境; 调节功能—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冲击时,系统本身有自我调节 恢复稳定运行状态(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 还原及自净功能—环境自净能力
2)群体需要理论
社会群体和组织 由个体的人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群体系统。 社会群体和组织的需要,可分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层次。 生存需要 指维持社会群体正常生产、生活、经营,使群体得以继续维持存在 的需要,如企业员工工资、生活福利的最低需求,企业员工之间关 系得以满足的最基本要求。与个体的生存需要相比,在内容上则更 为广泛,不仅包括了经济因素,也包括了社会因素。 发展需要
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环境科学,形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 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 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 提条件;“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 环境承载力大小可用人类活动作用的方向、速度、规模等 量来表现,如草场的载畜量、每平方公里可承载的人口等。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理论基础 现代管理学理论 环境价值与环境承载力理论 生态学理论 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 双赢原则 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结合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基本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 界面控制理论 协同冲突理论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管理学理论 环境管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从管理学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 理论及方法基础: 现代管理学及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但 更多体现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现代管理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经历了两个阶段: 科学管理阶段―以泰罗、法约尔等为代表, 该学派把人视 为“经济人”,加重于封闭式内部管理; 行为科学阶段―以梅奥为代表,将管理的对象看作“社会 人”而不是“经济人”,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有多种理论, 其中 需要、动机、激励的理论是行为科学的基础与核心.
P
5. 生态系统结构、生态流和生态功能
(1)生态结构—构成生态系统整体的各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 时空分布及比例的关系。包括: 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的空间 配置(水平、垂直分布)和时间变化; 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营养联系组成 的关系。
生产者 环境 分解者 消费者
人的五类需要
尊重需要 心理需要,人有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人权、人格和生存权的尊重, 也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和较高 的评价,希望自己在社会或同事之间有一定的声誉和威望。 自我实现需要 指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 的需要,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然而并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一般情况下,等 级越低的需要,越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的需要,得到满足的 比例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