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音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音乐
来源:秦汉胡同国学书院4月校报
作者:秦汉胡同田林分院老师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最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好学不倦,不仅精通多种乐器,还懂得作曲。

孔子全身都是音乐,是一位十足音乐细胞的艺术家。

他深深喜好音乐,而且有极高的音乐鉴赏力。

作为教育家,他常常以音乐培养学生,强调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思想家,也常常论及音乐为治国天下提出“礼乐”思想。

把“中和”视为衡量音乐的最高准则及音乐的最高境界。

这也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基础。

(一)“仁”是“礼”、“乐”的本质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对于孔子而言,音乐自身就是道德的。

它本身纯净无暇,自成一个美的世界。

可以说乐和仁是一体。

没有仁的乐不成乐。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音乐啊,音乐!它难道只是边鸣钟,边敲鼓,搞的轰轰烈烈,让人听起来好听吗?一切音乐如果没有了“仁”的内在情感,再热闹喧的钟鼓,再绚丽的玉帛都是没有价值的。

“仁”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人,就是在想到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别人。

孔子追求的是“仁者爱人”,“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仁”是“礼乐”的本质。

在那杀伐争夺的战乱的社会中能提出“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审美准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是孔子的“中庸”思想。

在音乐上也是体现了这种“中和之美”的思想。

孔子总结了审美和艺术的历史经验,除了强调了美、善、文、质的辩证统一,更注重了从艺术表现情感作用于心灵的感性来贯彻“中和”的美学原则。

孔子评《诗经.关雎》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艺术表现情感要适当。

快乐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理智性。

还要受理智的节制。

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

这也体现的是孔子的“中庸”思想。

现在又很多人排斥“中庸”,认为孔子对艺术观的保守,而现代人追求的是乐极生悲,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寻找强烈刺激追求“过把瘾就死的生活”,哪里还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涵养。

(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是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修林海先生所说“音乐之美,感化心灵,强调性情,和谐身心,完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音乐除了对人格的培养,还能淳化风气,和谐社会,最终达到“圆善自由”。

孔子一直强调音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是兼个人、教育、治国而言之,集中反映了孔子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音乐是娱乐,可以消除工作带来的疲劳和紧张感。

肯定了音乐审美娱乐的作用。

而认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抑制了情得自由抒发,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轻视娱
乐作用,必然束缚音乐,使之远离人民,阻碍了音乐的发展。

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现代的音乐美学观只是充分肯定音乐审美娱乐作用而轻视音乐教化作用。

正如江文也先生所说“现在音乐泛滥到极点的今天,从表面上看音乐已经发展得淋漓尽致。

但今天所谓的音乐,只是为了听觉享受,或者说变成了一种娱乐品慰问品。

甚至除了娱乐之外什么都不是”。

病态、空虚、庸俗的音乐正成为青少年追逐的时尚,刺激的娱乐、物欲的享受正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音乐的商品属性被无限的扩大,为了迎合听众,创造出庸俗而没有艺术价值的网络歌曲。

放弃了历史赋予他们的社会大众心灵引导者得角色与任务而本末倒置。

现代的音乐美学史大多忽视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这是我们现在以人为本,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所指的深思的问题。

作为艺术,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人们可以通过对音乐产生美的感受时,会产生一种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最直接深入人们的身心,是一种潜移默化,长期的作用也就是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陶冶人们的高尚品德,甚至可以开发智力,促进身心健康。

音乐确实具有这样净化人心灵的功能。

但前提是善的音乐、美得音乐。

最近日本的江本胜博士花了八年的时间做了一个关于水的实验。

让水听莫扎特、贝多芬优美的古典音乐,水在零下五度的温度下形成的结晶非常漂亮。

让水贴上恶的语言或者让水听嘈杂的重金属音乐,水在零下五度的温度下无法形成结晶。

我们人类细胞70%是水组成的,想想如果我们多听优美的音乐和善的音乐,我们的身体里的水结晶是非常美丽的,而且我们的身体会更加健康。

现在通过许多的实验可以证明关于爱的音乐、善的音乐能够和谐身心。

台湾著名的音乐家陈功雄教授,发现了爱和乐可以开拓人们的右脑。

特别是婴儿,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能够使小孩更加聪明,睡眠质量更高,身体更加健康。

现在人们力图使奶牛听德音雅乐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让患得癌症的人们听美好的音乐可以减少死亡率。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对美好的音乐有很好的效应,这正是符合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音乐美学思想。

也可以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符合人性的,孔子提倡的是尽善尽美的音乐。

面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既然是以人为本,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追逐聚敛财富,人们拥有贪婪的欲望,甚至一切以金钱、欲望、享受为中心,使个人身心不和谐,人与人不和谐,家庭不和谐,这个社会怎么会和谐呢?孔子的和谐理念中是极重视音乐的。

他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音乐。

通过音乐来使自己道德修养提高。

曾经拥有深厚文化,充满智慧的国度,有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如今被西方快餐文化猛烈的冲击着,我们自己却陷入了迷茫困惑的境地。

我们不仅是怀疑祖先的智慧,并且去排挤去抨击。

认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糟粕,保是守落后的,被时代所淘汰的。

盲目的去追逐刺激的、疯狂、所谓的现代的艺术。

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能坚持,我们怎么会有能力创新和继承其他民族的文化呢?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述“我相信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的民族,也就是没有能力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其自身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被同化。

”在这个经济社会,有太多的不和谐,我们应该深刻反省。

在探索的道路中我们是否丢失了什么。

通过了几千年的变迁为什么一次一次要革新剔除的传统文化的根没有完全斩断。

对待传统的思想,我们并不是抱残守阙者,在21世纪新时代的背景,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诠释,我们应该继续继承最精华的最优秀最有智慧的部分。

我们从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寻找和谐的有益的精神营养和思想资源。

我坚信我们与时俱进,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的同时秉承孔子音乐思想中最精华思想,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境界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