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曲
一、元散曲概说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
我们通常所称的“元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散曲的兴起比杂剧要早,但其成就不如杂剧高。
散曲和词一样,来自民间,都是合乐歌唱的长短句。
单词发展到南宋时,在文化人手里典雅化因而走向了衰落,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得到了发展。
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和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形成了散曲这种形式,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散曲是在词的乐曲衰亡,文字僵化之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革新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民间情调和地方色彩的一种新体抒情诗。
散曲的体制: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起源于词中的小令,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则起源于宋代的大曲、鼓子词和诸宫调。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小令和套曲的区别:小令是以一支曲子为单位的;套数则是由同一宫调之中至少两支以上,按照音乐上排列顺序的规律,联合成套。
小令每首一韵;套数则从头到尾的多支曲子都一韵到底。
散曲与词的异同:
同点:都是长短句样式,都是音乐文学。
异点: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
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
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二、元散曲的主要作品
散曲的发展概况:今人隋树森编辑《全元散曲》共收散曲四千二百多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套数四百多。
作家有名者二百一十三人,无名氏作家一批。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
前期:散曲多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赞颂,对男女爱情的歌唱,对自然风光的神往,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逃
避现实的情绪。
艺术上富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饱含北方民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调。
代表作家是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和白朴等。
后期:散曲缺少前期作家那种横溢于作品中的牢骚和不平,在艺术上刻意求工,用词典雅华美,且追求格律严整,创作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
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徐再思,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和刘时中。
1、爱情类:具有鲜明特色,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比之于诗词中的同类作品,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显得大胆泼辣,坦诚率真。
主题:纯真爱情的讴歌,男欢女爱的柔情,离别相思的愁苦,痴心女子的怨恨,卑贱女子的心声。
强烈的市民意识,平民化的女性形象,肆意畅情的审美特征。
原因:传统文化断裂对伦理观念的冲击,异民族伦理观念的淡薄,城市经济文化的畸形繁荣。
阳春曲-题情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慊。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读书。
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何如?
2、怀古类:通过怀古咏史,暗寓国家的兴亡之感。
名为怀古,实为悼今和自悼。
有故意否定或贬低历史英雄人物的倾向。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买花声]怀古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3、隐逸类:歌唱归隐山林,表现对功名富贵厌恶之情。
官场黑暗险恶,许多人不满现实,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同时受全真教思想的影响也较大。
市民享乐之风的影响。
4、山水类:描写山水田园、自然风光的作品最多,质量很高,有如唐诗的“诗中有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有的简洁闲放,有的清新明丽,有的雄浑壮丽,有的萧瑟凄凉。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即事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事物或景物题咏。
作者此题一组原共四首,此为第四首。
②真真:以叠字巧体暗用典故。
唐杜荀鹤《松窗杂记》中有个故事:进士赵颜于画工手
里得到一幅美人图。
画师说:“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
”原来画中美人乃是南岳
仙子。
后遂以真真喻指美女。
③事事句:是说眼前春天景物,一切都那么美好,具有风情韵味。
④停停当当人人:是人人停停当当的倒装。
乃是说游春的美女都打扮得恰到好处。
停停当当:妥妥当当。
这只散曲的主要特点就是都用叠字,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一个很少见的列子。
在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多用叠字的《声声慢》词,但并没有全篇都用叠字。
相比之下,这首散曲比李清照的《声声慢》在用叠字方面又进了一步。
这首散曲从艺术上看,写得十分工巧细致,而正因如此,也受到人们的批评,认为它过于雕琢,显得过于追求形式主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楚天遥过清江引-春归薛昂夫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
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
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
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
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情意缠缠送春回去,因为没有办法把春留住。
既然春天明年还要回来,还莫如今年别回去。
桃花也因为春归而悲伤,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
望断了遥远的天际,也看不见春天回归的路。
春如果有情必然也会十分痛苦,悄悄地看时光匆匆暗度。
是住在夕阳疳落的山后面?还是住在烟水茫茫的渡品?不知春天现在究竟在哪里住
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探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元散曲《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作者,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元后期曲家。
】是元散曲中现实性最强的作品,是同类题材之中的新奇之作,是元代散曲中的珍品。
它不仅在元散曲中是一首具有特色的扛鼎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衣锦还乡的故事,《史记·汉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记载甚详,刘邦当皇帝第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反叛、胜利回朝途中,曾返故乡沛县,逗留十几天。
他踌躇满志,召集父老聚会,大摆宴席,以显示“衣锦还乡”的尊荣。
酒酣,起舞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汉以来的作家,经常以此史实入诗,极力颂扬刘邦回故乡时“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煊赫声势、“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荣耀,强调其天子之威不忘故土的孝子之心。
把刘邦归故里这件事写得是非常体面的。
至于故人父老如何反映,史传没有记载。
睢景臣却别开生面,反其意而用之。
在“故人父老”
中找到了一个乡民,以他的视觉和口吻,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刘邦车驾荣归的“盛典”。
睢景臣以奇特的构思,辛辣的讽刺,诙谐的笔调,无情地撕下了流氓皇帝刘邦“天生圣人”的伪装,变史载的歌颂为文学作品的暴露,表现了农民对最高统治者的蔑视和憎恶,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导演了一出绝妙的政治讽刺剧。
“般涉调”是宫调名,宫调就是乐律,以限定声调的低昂缓急,表现乐调的悲欢情感。
据周德清《中原音韵》说,“般涉调”表现“拾掇坑堑”的声情。
“哨遍”和底下的“耍孩儿”、“五煞”等是曲牌名。
《高祖还乡》写汉高祖刘邦还乡时乡民所见情景,以独特的艺术构思、风趣幽默的描写,对封建最高统治者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无情的讽刺。
套曲的思想意义在两方面:1、揭露、讽刺了封建最高统治者。
作者处于君道尊严的时代,他不从歌功颂德的角度写汉高祖“威加海内兮”的盛况,而是通过一个与他过去有瓜葛的农民的所见所忆,嘲讽了刘邦的装腔做势,妄自尊大,揭露了刘邦的流氓本性,无赖老底。
2、《高祖还乡》的反封建主题也是针对元代社会现实而发的。
套曲借历史事件,反映了元代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作威作福,地方乡里趋炎附势,差役苛赋十分繁重的现实。
所以它既写了历史事件,又是紧紧地针对着元
代现实,讽刺元代现实的。
这组套曲叙事性很强,全套八首曲子可分四层:第一首[哨遍]为第一层,以简洁的笔法,描绘了众乡民迎驾忙碌的场景。
第二首[耍孩儿]、第三首[五煞]、第四首[四煞]为第二层,写乡民对皇帝车驾的嘲笑。
第五首[三煞]、第六首[二煞]、第七首[一煞]为第三层,写乡民认出皇帝刘邦,揭露刘邦的老底。
第八首[尾]
为第四层,写乡民向皇帝刘邦讨债,嘲笑他更名改姓的无赖行为。
[哨遍]“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签舆,今日还乡故。
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杉,畅好是妆幺大户。
” ——保长挨家挨户地通知:凡是官府推派下来的差使,都不得借故推托。
这一回的差使非同一般:这一边交纳的草料(马饲料)要去掉草根,那一边还要摊派劳役,样样尽要认真对待。
又说这是皇帝出行的车马,都说这是皇帝亲自乘车前来,今天衣锦荣归故里。
王乡老端着盛献礼的瓦制大托盘,赵忙郎抱着准备给皇帝敬酒的酒葫芦。
他们头戴新买来的头巾,身穿刚用来浆洗过的绸衫,真正是装腔作势,摆财主阔老的架子。
【作者用戏谑的笔调,对乡绅们那种趋炎附势、逢迎献媚的丑态进行了冷嘲热讽。
“迎驾”本应相当隆重,出于百姓的自愿,如今却要社长挨户“告示”,强制规定,这就暗示出刘邦不得人心,百姓怨恨之极,为下文蓄势。
“不寻俗”,意为不平常,出自乡民之口,耐人寻味。
长期来,许多“寻俗”的差使,忙于应付,已经苦不堪言,今日皇上驾到,差使非同一般,自然忙上加忙,怎能不怨声鼎沸。
由此可见刘邦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接着镜头一转,着重刻画并嘲弄了乡里势利小人:王乡老提壶捧盘,赵忙郎梳装打扮,煞有介事地摆出一副“妆么大户”的样子,画出了奴才的嘴脸。
这帮卑劣小人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的丑态,刻画得何等惟妙惟肖。
作者于戏谑的笔调中,极尽嘲讽之能事,又于一闲一忙、一喜一怒的对照中,反映不同阶层对天于的截然不同的感情。
总的来看,开篇似在写“乡民迎驾”,实际上是斥责“圣驾扰民”。
】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伙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
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免,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 ——爱出风头的王留率领一伙装腔作势、不三不四的家伙,又是吹笛又是捶鼓瞎折腾。
见一大队人马来到村口,当头里有几面旗子迎风招展。
一面旗上画一个白色的环,套住一只大白兔;一面旗上画一个红圆圈,圈住只黑乌鸦;一面旗上画一只公鸡在飞舞;一面旗上画着一只狗长了双翅;一面旗上画着一条蛇缠绕着一个葫芦。
【王留,乡民诨名,元曲中常用以指好出风头的农村青年;瞎,犹言“坏”;乔,系骂人的话,意为刁滑、装模作样;男女,这里为男人的贱称。
由主人的德性可以想见客人的品行,这是伏笔。
下笔就用“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两句,将迎驾的场景从村内移至庄口。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
辞手法,有意识地把此时此地的情景描绘得近乎荒诞,令人莫名其妙,一扫天子荣归故里时那种庄严神秘的气氛。
皇帝出场,排场很大,先是旗队过来,各种旗子上的龙、凤、虎,象征着皇帝的高贵出身和显赫的地位,接着上场的是仪仗队,威武森严的各种兵器,代表着皇帝的无限权力,最后是车驾前后的卫队、侍从,保卫着皇帝的安全。
但这表明皇帝身价、威风的一切,在乡民眼里看起来,越发显得怪里怪气,不伦不类:他们看月旗是白环套个兔子;凤凰旗在乡民看来是跳舞的鸡,金瓜锤是甜瓜、苦瓜。
皇帝车驾前的前卫,像是泥塑木雕的天上的判官,个个神气呆板。
仪仗队庄重严肃的神情,与旗上鸡、狗、蛇的形状,构成了一幅极不和谐的画面,充满了对皇帝的嘲谑和藐视。
作者让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动物爬在御旗上,以取代那些理应绣上的凤凰、飞虎、蟠龙等珍贵动物,既不失实,又不显作品之俗,自然贴切,极显其妙,揶揄之意显而易见。
总之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刘邦回乡威严隆重的盛况,一下子都变了形,走了样,失去了光彩,威风凛凛的排场,像是玩杂耍的马戏班,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
[五煞]“红漆了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
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
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用红漆漆过的钢叉扛在肩,用银镀了的斧头拿在手,还有香瓜、苦瓜模样的东西镀了金。
铮光瓦亮的马镫(马鞍两旁的铁脚踏)挂在枪尖上,色白如雪的鹅毛铺在扇子上。
这几个不三不四的家伙,手里拿着一些乡民们不曾见过的兵器棍棒,穿着些形状十分奇怪的衣服。
【刘邦返乡,着实是排场阔绰,气象不凡。
可是在乡民的眼里,这些代表皇帝无限权力的仪仗,只不过是“叉”、“斧”、“马镫”、“鹅毛扇”、“甜瓜苦瓜”之类东西。
对器仗队的蔑视,实际上也是对皇帝的嘲笑和轻蔑。
】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
黄罗伞柄天生曲。
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
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 ——拉车的全是高头骏马,笼头上一只毛驴也没有。
车驾上打着的黄罗伞(皇帝乘舆上的车盖,即“曲盖”),它的长柄天生是弯曲的。
车驾前,走着八个侍从官员,个个神情呆滞、动作机械,活像泥塑木雕的天上判官;车驾后跟随一群手捧香案,不时递送什么杂物用品给皇帝的太监。
还有几个千娇百媚的嫔妃宫女,她们都穿着一个式样的衣服,梳妆打扮也完全相同。
【农村马少驴多,乡民见有马无驴,便觉诧异。
用“天曹判”讽刺车驾前卫(护驾侍臣)犹如泥塑木雕的傀儡;用“多娇女”嘲笑随驾陪侍的嫔妃宫娥是妖里妖气的女子,完全是庄稼人的口吻。
在乡民眼里,所有旗帜、仪仗、侍臣、宫女等,
都显得荒唐而可笑。
从第二只曲至第四只曲,作者泼墨勾勒了一幅笑话百出的“车驾”进村图,把刘邦富贵荣归时华丽堂皇、庄严威的气派和场面,描写得猥琐龌龊,滑稽可笑。
】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
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
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 ——坐在车驾上那个身材高大的人下了车,众乡人恭恭敬敬地对他行大礼。
那个大个儿神态傲慢,斜视着众乡亲,简直是目中无人。
父老乡亲们都屈膝弯腰向他跪拜,那大汉却只略微挪动身子扶一扶。
我猛然间抬头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偷看得多时,终于认出了这个大汉的尊容,差点儿把我的肺都给气炸了。
【这只曲开始,刘邦出场了。
作者撷取刘邦下车时的一招—式。
写其发迹后不可一世的神态。
刘邦先是“觑得人如无物”,冷眼环视,目中无人,这是对乡民的鄙视。
足见刘邦龙袍加身后,早已忘却故里亲朋,此次前来无非是炫耀天子之威而已。
接着,刘邦“挪身着手扶”,下一“挪”字,极为巧妙,是跌进—层的写法。
对方一乡老已跪拜,而刘邦只是微微地移动一下身子,象征性地用手一指,这就把小人得志,忘乎所以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不过,作者的用意并非写他的得意,而是运用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于得意处大泼冷水,所以笔触陡然一转,从“猛可里抬头觑”一句,引出乡民认出刘邦这一无赖后怒骂的情节。
皇帝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但底细终于被人识破。
作者连用三个“那大汉”,对汉高祖刘邦表示了极大的不恭。
】
[二煞]“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
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把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应作‘耙’)扶锄。
” ——你这个人本来是姓刘的,你的老婆应该是姓吕。
我能把你两家的老底从头——列举出来:你本人做过泗水亭长,终日迷恋于酒杯;你的岳父教村学,读过几卷书。
你曾经在我们村庄的东面居住,也曾经帮我打短工,给我喂过牛、割过草,拉犁耙、拿锄头。
【借乡民的口吻,对刘、吕两家的根底作了一般性的揭露。
】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
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 ——春天,你偷采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过我的谷子;平时断断续续地拿(名曰“支”)我的米麦,更是不计其数。
你趁换地契的时机,敲诈勒索,硬秤去了我三秤(一秤为斤十半)麻;你无钱还酒债,从我这里偷量了几斛(古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豆。
这一些,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明明白白地写在账簿上,现在还放着借据在那儿。
【皇帝过去欠借、勒索、暗偷、明抢都是有账目可查、有文书可证的,破除了套在皇帝头上的“神圣”的光环。
】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你欠我的钱,可以在即将摊派的官差(征收的赋税)内扣还;你欠我的粮,可以从我需要交纳的官粮中私下折算抵偿。
你尽管说出自己就是当年的刘三子,谁又敢把你揪扯住?你平白无故地为什么改名换姓,叫做汉高祖?写乡民想向刘邦讨还旧欠,并认为刘邦称作汉高祖是为了赖债。
【“揭丑要揭底”,从第六只曲到第八只曲,作者借乡民之口,历数刘邦昔日一桩桩丑事:他本是个酒鬼,曾采人桑,借人粮,偷人豆,是个十足的流氓无赖。
痛快淋漓,语语击中要害。
写来似乎都是小事,而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小见大,由过去看现在,老底一揭穿,所谓“真命天子”的画皮也就彻底剥去,还其无赖汉的本来面目。
乡民直呼刘邦为“刘三”便显得合乎情理。
最后以质问刘邦为甚改名汉高祖作结,表达了乡民对皇权的轻蔑,从艺术手法看,起到了领起全篇的作用。
当然,这些话只是在心里嘀咕着的,但也是够大胆的了。
】这个套曲,通过一个过去与刘邦有些瓜葛、现在被拉去迎驾的乡民的观察和回忆,描写汉高祖衣锦荣归的场面,并数说刘邦发迹前的丑恶行径,对封建最高统治者进行了辛辣无比的嘲讽。
它不是史实的重复记述,而是基于元代社会生活(如元代统治者每年都要耗费巨资,从大都回老家祭祖)创造出来的一篇文学作品。
作者对刘邦的挖苦,虽有某些史实作依据,但更多的则是服从于作品主题需要的艺术创造,而不是作为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真实描写。
例如“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在他还乡时自然还没有这个称号,但因它为人们所熟知,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曲里用上了,这在俗文学里许可而且常见。
至于作为历史人物的刘邦应如何评价,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