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为什么教语文 怎样教 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教语文怎样教语文

于漪

我一直觉得, 能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 应该说是一种幸福。语言是人整个学养的基础, 它的重要性常被忽视。人生活在语言中, 生命刚开始, 意识刚产生, 语言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身旁。语言使人有了世界意识, 有了文化意识, 有了历史意识。

从教育的角度说, 教育是要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思维和情感离不开语言, 因而没有语言就没有教育。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 不仅让他们理解、领悟汉语言文字的优美、简洁、深刻、和谐、丰富内涵、联想空间, 而且能以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他们进行精神哺育。

因而, 我们的语文学科, 必须从母语教学的特点出发, 把学生领进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 为学生打开认识现代社会、认识生命价值的大门,这构成了我的大语文观。

❂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在“教文育人”

语文教师是育人的人, 他必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上的充实、伸展与升华,这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我一向强调语文课不应该是“平面”的,而

是“立体”的, 正是包含了这一内涵。

“教文育人”的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课文的表层,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或显现或蕴含的思想高地、智慧高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严肃的而又不是唾手就可解答的问题: 生活道路的走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善待生命的美好、如何发挥聪明才智、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

我们要引领着学生在一篇篇文章和一部部作品中去感悟社会与人生, 去实现精神的觉醒, 灵魂的提升。

如教学生诵读古诗词, 就不能只停留在词句的解释层面。诗词表现的思维方式多种多样, 有时画龙点睛, 有时反其道而行之,均能给人深深的启迪。如北宋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生动传神, 你尽可以开展想象, 感受繁花似锦、蜂蝶飞舞的迷人春景。又如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的智慧, 体现在求异思维上,一反感伤情绪,表达了昂扬奋发的情怀。只要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诗中情真诚相待, 就能心灵沟通, 情感交融, 使学生受到感染。

曹操的《观沧海》是名篇, 其意境的开阔、心胸的宽广就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天地宇宙, 尽在胸中, 那种浩大的气魄,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这使我们联想到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人的心灵。”“一颗心灵的叹息, 能比一城的喧嚷道出更多的东西。”这样, 我们就能在有限的文本中让学生读出无限的内容。

❂语文的内涵必定是丰富的,需要学生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上

语文的学科性质与它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和文字。汉语言文字珍藏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的内涵绝不是一篇课文一个课堂所能局限的。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涵极为丰富。课文大部分反映了人文的内容, 写社会、写人物、写景物,无不倾注了作者的爱与憎, 好与恶。这些材料对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总是 “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以文中内在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 可以既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又受到文中情与理的潜移默化般的影响。

有些文章简直就是语言的仓库, 佳词美句、成语典故特别多,认真钻研,受益匪浅。如韩愈的《进学解》中“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爬罗剔抉, 刮垢磨光”“纪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贪

多务得, 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沈浸酉农郁,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等等, 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对治学、修德、前人文学艺术的特点等阐述得言简意赅, 言简意深, 语言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有这样的句子:“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 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王熙凤见到林黛玉在贾母面前说的这番话极尽阿谀、奉承、拍马的能事。贾母心中真疼爱外孙女,王投其所好,赞林黛玉标致,讨老祖宗欢心。赞,绝非一般的称赞,而是天下绝无仅有,够意思, 够分量。然而,王又生活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王夫人、邢夫人得罪不起,众姐妹也不能怠慢啊, 于是就有了两个“竟” 的语言: 明明是老祖宗的外孙女,“竟不像;明明不是“嫡亲的孙女儿”,却“竟是个”,像还是不像, 是还是不是,尽在不言中。一句话,把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全部摆平,大家不仅觉得悦耳,心里也舒服, 这种语言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美文佳作、精品、上品, 你对它有真情, 它就会告诉你许多丰厚的内涵,让你处在不断的惊喜之中。这语言背后是人情世故, 是一种特定的人生哲学。

汉语言文字文化底蕴深厚, 描摹客观世界、刻画内心的思想、情感, 那种准确、逼真、灵动,会把你引入美的世界。许多优秀作品几乎是美的海洋, 哪怕你在海边沙滩上捡几个贝壳, 也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比如鲁迅《社戏》中月夜行舟的美景, 只要你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就会和“迅哥儿”一样“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交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阅读和学习这些文字, 必须引导学生站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来理解与把握。

❂语文教育要捅破课内课外那层窗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教育理论专著,其中对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 不学博依, 不能安诗;不学杂服, 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鲁迅先生在他的《读书杂谈》里指出: “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譬如学理科的, 偏看看文学书, 学文学的, 偏看看科学书。”大语文教学观正是要求我们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实现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历史发展到今天, 时代要求当代青年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 而且要有创造的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引起了全世界教育、经济及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人们不能不以积极的态度注视、迎接这一严峻的挑战, 否则就要落伍, 所以当代教育家指出“要培养现代人”。

如若只局限于课堂教学, 就远远适应不了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我建立了自己的大语文观, 认为语文学科应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 开辟新的教学活动领域;要真正教好与学好语文, 只有立足于社会, 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 互为补充,才能促使学生的整体发展与综合成长。

大语文观要求我们抓好课内教学, 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