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崛起的十大陷阱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崛起的十大陷阱九
美国有一本书叫《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Nicholas R. Lardy)。该书暗示中国全球化以前的经济体制的缺陷有两个:
第一忽视了低端产业(廉价劳动)的比较优势;
第二没有充分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
并认为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改变着这种状况通过改革达到了充分利用这两个要素的目的。
在该书的作者看来中国的出似乎就在于发挥自己的低端产业优势和利用外国资本。这种误读中国发展道的看法相当流行。
这种建立在比较利益学说基础上的发展战略是一种固守落后的发展战略。经济学家对比较利益学说和绝对成本学说有许多的批评我们不打算在此重复。我们想着重从发展的角度从国家博弈的角度从后起国家崛起的角度来解析这套理论所隐含的发展道的陷阱。全球化和自由
贸易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学说。
比较利益学说的初衷是提倡国家间互惠互利的分工并认为这种国际分工有利于增进相关国家的财富。这本来是一个认为一定的国际分工有利于推动财富增长的理论一个关于数量和分配的理论。但这个不涉及经济素质的提高、不涉及产业的进步、不涉及国家博弈的理论却被全球化的推手们打扮成一种发展的理论。比较利益就这样被推到了极端成为全球化这种“全球信仰”的理论支柱。一个关于数量增长的理论被包装成一个关于发展道的理论并获得崇拜。真理迈出的这一小步使她成了谬误。这一小步成就了“固守落后就是发挥优势”的弥天大谎。这一小步把经济发展偷换成了经济增长。不过这一小步却包含着一个惊天的战略秘密:那些业已发达的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通过全球化陷入没有发展的增长陷阱一个叫做GD的数量陷阱。
这种全球化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设下了十大陷阱:
第一这套国际分工体系和学说为崛起中的国家掘了一个意志上的陷阱
一个发展中的民族想要崛起必须自己挑战自己必须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勇气。我们曾提到过在一个民族的综合实力中民族意志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意志上的崛起一个民族
的衰落首先是意志上的衰落。而且经济战争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攻心为上。对于一个后起的国家而言可怕的不是今天的落后而是永远的落后;不是承认暂时落后的历史事实而是屈服于这种落后的意志衰退。落后不可怕可以赶可以超。真正可怕的是明知落后却甘于落后明知落后却又在国际分工中选择落后。屈从于将这种落后的现实固定下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安
排那才是一个希望崛起的民族的悲哀。我们在前面通过一些国家成功和失败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崛起首要的是意志上的崛起。有些国家的衰退首先是意志上的衰退。意志上衰退了强大的国家也会衰落也会在国家博弈中败下阵来。要打断一个国家崛起进程的成本最低的最佳手段就是要服后起国家的意志让其安于落后、安于现实不要力图挑战强国的先进地位;就是要让后起国家赶超的雄心改天换地的壮志。
要夺其人必先夺其志;要服一个民族必先服该民族的意志。比较利益和全球化就是要夺走你的民族骄傲让你臣服于既存事实让你满足于编草鞋安心于编草鞋;满足于买机器安心于买机器。这套经济理论和体系提倡的就是经济上的偏安思想。经济上的偏安与国土上的偏安都是意志软弱的表现。这种现象在全球化程度很深的国家里处处可见。那种崇拜别人崇拜别人的一切从崇拜别人的技术到崇拜别人的体制
到崇拜别人的价值体系的风气十分风靡。崇拜本身作为个人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崇拜往往导致自我菲薄导致在国家产业战略和技术战略上的逆向选择。在国际分工的口号下自觉主动地从一些关键产业里退出来。从大飞机中退出来从独立的汽车产业里退出来从计算机核心技术里退出来从追求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中退出来将一大批曾经业已形成的自主的民族产业、民族要么肢解掉要么拱手送人让别人毁灭掉。这些都是自甘落后、害怕自我挑战、害怕竞争的行为。
第二这套国际分工体系和学说为崛起中的国家掘下了一个永远落后的低水平陷阱
为什么有的国家在GD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低水平扩张的陷阱大量的GD都来自于低端产业?这就是主要原因之一。这套体系就是要通过全球化通过世界经济秩序的安排而阻断后起国家崛起的道。永远编草鞋自甘落后不谋图发展是其为发展中国家指出的历史宿命。反映这种国际分工的新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体系就是将这种先进和落后的现状固定下来的体制和机构。这套东西是要让先进的更先进落后的更落后;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套体制就是要保障强权的永续;就是要把不平等的事实通过世界经济体系而合理化;就是要使强者和弱者永远处在这个不平等的起跑线上。这里面有一个温柔的陷阱。全球化告诉发展中国家只要加入了这种国际分工你和世界作为一个整体都会受益。你加入了这套游戏你就有了世界范围的草鞋市场你就可以实施
出口导向的战略用别人的、用
全世界的草鞋市场推动你GD的增长(注意不是经济的现代化)你生产草鞋的产业就会飞速增长出口也会飞速增长外汇也会飞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你的技术层次、产业层次越来越低。
在这种国际分工里后起的国家面临一个低水平陷阱进入了只有增长没有发展的误区在世界经济体系里处于低端产业链。这个国际经济体系越发达介入这个体系越深的国家其经济在世界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中的地位越低。最后沦为别人的草鞋基地或别的什么装配。在这种全球化体系下建立起来的许多“高科技产业”都带有低技术的实质。因为这些高科技产业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中。你只是高科技产业链中低技术的那一环。那么后起的国家将如何提升自己的技术和产业结构呢?只有一个买!因为按这套理论造机器不如买机器。但是从竞争的角度讲谁愿意培养竞争对手?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在严格的技术封锁下希望通过开放、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核心技术的进步只是一种无视国家利益博弈的幻想。
一旦你很深地融合了这种经济体系你很难实现你的产业升级。因为在你的国家内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与编草鞋有关的利益集团他们的利
益与这种国际经济体系连在了一起。这个编草鞋的利益集团有可能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反对产业转型。这个利益集团会动用一切手段提倡这种低技术模式。
不仅如此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都有一定的刚性。一旦形成了一个以低端产业为特点的产业结构想改变这种产业结构所需要的时间会很长带来的GD的震荡会很大。因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努力意味着你必须把一部分资源从编草鞋的产业中调出配置到生产机器的产业中去。资源的这种重新配置必然导致低端出口的减少短期内外汇收入的减少。然而培育一个新产业需要时间、市场、资本和技术。在这样一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中GD就会有震荡。这个刚性的低产业陷阱一旦掉进去以后就很难爬出。而且这种调整产业结构的努力本身已经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
第三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为崛起中的国家掘了一个产业扁平化的陷阱
这套理论和体系意味着放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经济独立。从提高GD的角度讲只要保留编草鞋的产业就行了就能实现该国GD的最大化。即使有了或继承了造机器的产业也应当通过国际分工毫不留情地废除掉。从简单的比较利益原则来看造机器带来的GD远不如编草鞋、买机器带来的GD高一个残缺不全的经济体系也许能带来更高的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