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23T11:00:34.0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作者:李林

[导读] 予以中风患者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和针灸的联合治疗,其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衡东县中医院湖南衡阳 4214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方法:我院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中风患者常规的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并观察2组中风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中风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中风患者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和针灸的联合治疗,其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NIHSS

中风属于中医范畴,又称脑卒中,患者常在日常生活中突然晕厥,甚至出现半身不遂的现象,该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居心脑血管疾病的前列[1],为了降低中风患者死亡率及残疾率,我院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我院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进行研究,采取硬币式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中风患者50例,2组中风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脑部CT、MRI等各项检查及各项测试,确诊均有NIHSS和Barthel缺损现象,并为缺血性中风,具体如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66.25±5.41)岁,平均病程为(4.02±1.14)月;

观察组:男性:女性=27:23,平均年龄为(65.85±5.28)岁,平均病程为(4.11±1.20)月。

2组中风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治疗:静脉注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每次10毫升,开始时间一天一次,随后控制频率在2次每周;口服VB1,一次10毫克,每天三次,抗血栓药物阿司匹林,每次口服75毫克,一天一次。

对照组:予以中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干预,主要包括体位变换、关节活动及适当的舒展运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进行干预,并适当的予以中风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宽慰,具体措施如下[2]:

主穴选择:取中风患者的百会穴、膻中穴、命门穴、曲泽穴、合谷穴、曲池穴、大椎穴、血海穴、昆仑穴等为主穴;然后予以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配穴调试;

1)言语不清者:加配廉泉穴位及哑门穴位;

2)吞咽困难者:加配哑门穴位及水沟穴位;;

3)偏瘫者:百会穴及风池穴位;

4)下肢不遂者:取太溪穴位、风市穴为、悬钟穴位等;

当中风患者局部有麻、痛等感后,须留针30分钟,每行针一次,间隔15分钟;

以上针灸方法一天进行一次,一个疗程14天,建议持续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组中风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NIHSS缺损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2组中风患者的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2组中风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分为计量资料,使用(X)均数±(S)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当数据对比存在p<0.05时,为2组中风患者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观察组中风患者的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中风为中医范畴,是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发病率的疾病,其男性的发病概率高于女性,50岁以上为该疾病的高发年龄。其中偏瘫为中风的主要后遗症,临床上除了采取药物治疗,做好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也是治愈该疾病的关键。

中医认为,中风是因为患者的自身调理不当或者受外在邪气影响而导致体内阴阳失衡、血气逆乱的现象。当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受阻、血瘀气虚失则会引发严重的后遗症,导致患者半身不遂、肢体功能受限及言语障碍等现象发生。因此,临床上常以化瘀、活血、通络、疏筋等手段治愈中风后遗症,术者取中风患者的命门穴位、大椎穴位、百会穴位等为主穴进行行针,可以起到通络行血的作用‘于患者的气海穴、膻中穴进行行针有助于患者的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于曲泽穴、合谷穴及曲池穴行针有经络疏通之用,依据中风患者的病情,以此调节针灸穴位及手法,再配合其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的消除中风患者后遗症的症状[3]。

在现代医学认为,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作用于患者的神经反射环路,从而对神经元的兴奋进行适当调整,以此来改变中风患者的脑部组织功能,并改善患者的大脑皮层感觉冲动及组织高级的精神、肢体活动的功能。不仅如此,针灸可使患者的脑组织血管适当扩张,以此相对的增加了脑部血流量,从而改善了中风患者脑组织局部的血液循环。相关报道认为,针灸在可使患者的脑电图反应中的β、Q及δ降低,

并且可以改善δc/S慢化波的情况,因此,针灸在脑电图检测中也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如此,针灸还可改善中风患者的脑部功能及肢体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观察组中风患者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了予以中风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对改善患者脑神经情况和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唐莉,闵奇.中风后遗症早期针灸及康复治疗研究近况[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141-142.

[2]刘欢,高洁.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24):36-37.

[3]张海军.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0):103-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