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
分析我国旧城改
造与郊区化实践
学校:天水师范学院
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班级:09级地理科学
学号:*********
姓名:付东华
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
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
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国家再城市化、郊区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①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
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
②郊区城市化阶段。
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市区。
③逆城市化阶段。
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进,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少。
④再城市化阶段。
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1、再城市化
由于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发展 ,使得西方国家大城市中心区日益衰落 ,出
现商业萎缩、失业严重、贫困加剧、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引起了政府当局的高度关注.为了振兴城市中心区 ,从 1970 年代末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积极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 CBD周围适当增加一些高质量
住宅 ,以吸引人口回城居住和工作 ,使城市人口重新出现增长 ,称之为再城市
化(reurbanization).1978 年 3 月 ,美国总统卡特发布了全面城市化政策 ,其目标是阻止城市中心区的继续衰退 ,使其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这项政策共有
5 个具体目标:(1)振兴与发展城市经济;(2)扩大中心区的就业机会;(3)稳定和
加强城市税收政策;(4)消除城市内部种族歧视;(5)保护城市环境等.
在英国 ,复兴大城市中心区始终是政府关注的一件大事.为此 ,政府在城市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 ,把注意力和资金分配从城市外围转向市中心区 , 对内城从控制和指导发展转为鼓励发展 , 并重视发挥社区精神 , 动员社会积极性 , 努力改变衰退造成的恶果.1987 年英国政府颂布了“内城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开发和恢复旧城的活力创造条件 ,尽量满足企业建厂要
求 ,以增加就业机会.此外 ,英国政府还采取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以及在市中心重点安排一些事务所大楼等措施.
在政府的扶持下 ,发达国家大城市经济重现活力 ,中心区恢复昔日的繁荣 ,吸引了大量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 ,城市人口出现再度增长.1980 年代 ,美国东北部的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费城等由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不仅扭转了人口下降的趋势 ,而且使人口有了较快的增长.1980 年—1990 年 ,纽约市人口增长了 3.1%, 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由于各类公司总部和生产服务业的不断聚集 ,成为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1975 年—1977 年 ,全美有 300 万人从郊区返回到市中心居住 ,1980 年代中期后回流速度更快.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 30 多年下降后 ,也于1985 年重新恢复增长 ,出现再城市化现象.
2、郊区化
发达国家郊区化本质是郊区城市化及至农业地带的城市化,从普遍的发展规律看,“郊区化”往往与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变化,甚至是直接与城市中心区的某种衰落有关。
如西欧、北美和北欧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出现某种衰落现象,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流动并出现更新机制。
而且郊区化都是伴随着人口居住郊区化、工商业郊区化、服务办工业郊区化的过程发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人口郊区化的同时,工商业、基础设施、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和服务产业基本上同时跟进,形成集居住、购物、就业、娱乐为一体的新型郊区城镇,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二、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实践
我国在多年的旧城改造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形象工程的建设与危害,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产生,老城工业污染依然严重,新区工业布局出现新问题,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滞后,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特色消失等等。
1、我国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拆迁改造政策、开发公司与群众缺乏沟通
旧城改造过程中调控机制缺乏,导致拆迁户与各方矛盾激化。
在我国,私人的土地使用权和私有房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
我国旧城改造中开发商
与业主关于拆迁补偿的谈判,往往由于政府的介入,带有极强的行政色彩,而政府本着土地公有的原则,与业主的谈判实际上是不平等的。
一旦有拆迁户因为开发商没有足够的补偿条件而拒绝搬迁,拆迁方往往给其施加压力,强制其拆迁。
具体来说,首先,旧城改造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而造成改造规模过大,速度过快,致使拆迁户安置困难,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原有的社会网络。
在更新改造的利益分配上,由于缺乏应有的调控机制,开发公司获利丰厚,拆迁户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导致矛盾激化。
(2)旧城改造后有些居民社会保障存在体制缺陷
旧城改造后,“村改居”人员要求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但由于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省级统筹,受现行养老保险政策限制,“村改居”时已达到和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员和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人员难以参保和享受待遇。
此类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村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给旧城改造工作带来阻力。
(3)旧城改造不彻底
在市政设施建设方面,我国许多城市市政建设跟不上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
有的旧城住宅建成后由于缺水少电等原因而无法住人;有的地方兴建了一些商业服务设施,但配套标准低而不全,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在城市住宅建设方面,旧城住宅建设质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住宅小区建设水平不高,商品房空置、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日益严重。
房地产开发建设并没有同时要求绿地建设,住宅建设中浪费土地现象较为突出,高层住宅数量偏少,居民回迁率低。
(4)对历史文脉,特色街区的破坏
在改造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淡薄,没有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只顾局部的、眼前的经济利益。
在城市历史文化和景观保护区大兴土木,甚至拆除或任意改建已经明确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严重破坏城市的传统风貌和特色,致使城市特色丧失。
2、我国的郊区化
郊区化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郊区化水平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城市的底子薄、基础差,城市化整体水平不是很高。
我国城市化起步比较晚,
郊区化新出现的城市还不能向西方国家那样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集聚中心,甚至成为边缘城市。
而且,我国的郊区化的发生并不像国外那样是广大中产阶级为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到郊区定局的。
相反,我国的郊区化是因为旧城改造、城外工业园区的建造和工业外迁引起的,这样生活设施不能同步跟上。
从宏观上看,我国日前大多数城市仍然处于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但这并不排除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国内特大城市郊区化现象的产生,只不过这些城市的郊区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表现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及扩散效应同时并存。
三、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对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启示
1、对旧城改造的启示
合理规划,在旧城改造前要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
要将改造后的新城与周围原来建造城市合理衔接在一起。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城市更新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是继续趋向以谨慎渐进式的小规模改建为主的社区邻里更新,谋求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工程师、社会经济学者的多边合作。
转变观念,站在历史视角尊重旧城的客观存在和延续价值。
进行旧城改造之前,有必要首先理清3点认识:①城中村改造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②旧城并非一无是处,其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积极意义;③不能简单地将旧城视为外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贫民窟,不能简单地采用西方国家曾经的“贫民窟清理”政策,要从物质空间上“消灭”旧城。
不能超越发展的规律性。
以人为本,旧城改造是为人服务的,而其机理则是通过市场行为实现的,只有在任何时候都坚持人和市场这两个主题,才可能有成功的旧城改造,并且可能为长期的可持续繁荣和发展打下基础。
在旧城改造时,“造市”的作用是有限的,通过造市加大房地产商的成本,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应该花更大的力量来降低成本,这样成功的保障就会更大些。
注意保护历史古迹,城市历代古城建筑真实地记录了城市个性的发展和演进,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底蕴和魅力所在,更是城市竞争优势
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能因为单纯的经济效益而盲目改造。
旧城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城市综合社会功能的渐进提高服务。
旧城改造不仅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而且应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以人均享有舒适度的标准更新城市生活环境,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应注意城市的历史品质与文化内涵,坚持城市的社会公正,实现都市社会的全面发展。
2、对我国郊区化过程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国在所谓的“郊区城市化”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郊区并没有变成城市,而是仍然是城市的边缘,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生活和社会环境落后于城市中心地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郊区城市化并不符合真正的郊区城市化的轨迹。
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状况还没有达到发展郊区城市化的阶段,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只有当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超过了城市现有功能承载力的时候,才会主动的向郊区城市化发展。
就我国目前的各种政策体系来看,要想实现真正的郊区城市化,还需要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农地产权制度和财税体制。
另外,在当前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紧张,并且对土地收益依赖过重,会造成城市郊区土地的粗放利用,形成新的“圈地运动”,新的城区不能合理的开发,旧的城区不能被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城市结构的失调以及城市发展路径的变形,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因此有学者建议将一次性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制度改为年租制,保证地方政府的可持续性土地收益,以降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程度,提高城市用地效率,为主动的郊区城市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实现城郊共同繁荣积极调整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继续发挥中心城区在城市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其现代化功能。
按照城市郊区化的客观要求,推进郊区三大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及产业布局空间3个方面结构的调整。
以产业为依托,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转移,在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等方面加速实行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区与郊区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国外城市郊区化过程中中心城区“空心化”和经济衰退的弯路。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1:77-80.
[2]吴建华、潘光伟. 论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教训[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6 :115-119.
[3]谢守红.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4):67-77
[4]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 24(6):29-35.
[5]陶希东、刘君德.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5,4:69-75.
[6]张秀凤.国外城市化实践对我国西部城市化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2:45-47
[7]黎显扬.旧城改造的国际经验[J].上海房地,2010,1:56-58.
[8]张鸿雁.城市低于社会结构变迁论—“郊区化”与城市中心区复兴的社会原因分析[J].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2000:221-234
[9]吴国兵.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城市发展与研究.2010:17-19.
[10]宋振远、周国洪、崔砺金.旧城改造成拆迁户噩梦[J/OL].新华社.深圳商报网站.2003年11月.
[11]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问题分析[J/OL].武汉亿房房产网.2008年6月24日.
[12]王宏伟.大城市郊区化、居住空间分异与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住宅研究.2003,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