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
一、现状基础
(一)基本情况
咸宁长江经济带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3个县市区构成,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属武汉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范围。
北靠武汉大都市,东与黄石大冶、阳新接壤,西北与荆州洪湖隔江相望,西南临近洞庭岳阳。
为南北要冲,东西节点,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2008年咸宁长江经济带总人口147.68万,分别占全市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总人口的51.24%、8.38%;面积4243.8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43%、7.8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32亿元,分别占全市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的74.4%、
3.79%;拥有长江岸线121.7公里,占全省长江岸线总长的11.45%。
表1 咸宁长江经济带概况(2008)
市
嘉鱼
36.9 1017 59.92 109.3
县
合计147.68 4243.8 261.32 121.7
(二)资源条件
一是气候与水资源。
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水资源丰沛,区域内河流众多。
除长江干流外,主要有淦水、陆水、金水三大水系,汇纳众多中小河流。
年平均降雨量达1516.3毫米。
二是土地矿产资源。
咸宁长江经济带地势南高北低,地貌以冲积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为主。
目前国土开发强度较低,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近年来,全市共整理出可耕地15万亩,约占全省的一半,咸宁低岗丘陵占有量居全省第一,为咸宁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产37种之多。
地热、金、石灰石、煤、锰和钒等储量较大。
三是岸线资源。
咸宁长江经济带长江岸线达120多公里,利用率大大低于武汉岸线的开发程度。
咸宁港作为武汉新港的组成部分,开发潜力巨大。
同时,陆水河及陆水水库岸线资源可开发程度也较高。
四是物产资源。
森林覆盖面积达52%,境内拥有珍稀名贵树种和我国特产树种达30多种;还是闻名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被原国家林业部列为国家花卉基地。
五是旅游资源。
咸宁长江经济带素有“三国赤壁故地”、“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旅游资源构成类型丰富,涵盖了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表中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与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全部八大主类,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
(三)基础设施概况
1.交通基础设施
——港口航道。
咸宁长江经济带现有嘉鱼港和赤壁港两个港口。
嘉鱼港为湖北省重要港口,现辖5个港区,共有码头36个:潘家湾港区6个、鱼岳港区9个、石矶头港区7个、陆溪口港区4个和簰洲港区10个。
赤壁港现辖4个港区,共有码头16个:长江赤壁港区8个、陆水河蒲圻港区2个、陆水湖大坝港区5个和新店河铁山咀港区1个。
目前,咸宁港(嘉鱼港+赤壁港)已纳入武汉新港的规划范围,正积极推进港口的整合与改造,建设葛洲坝水泥专用码头、核电重件货物码头等多个专用码头。
——公路及铁路。
经过境内的公路主要包括107国道、武咸快速通道(一级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和大广高速公路。
铁路主要有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和武咸城际铁路。
还有规划中的咸宁至灵乡铁路,咸宁至宜春铁路。
2.能源、信息及水利基础设施
能源基础方面,有国家重点项目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输油管道、西电东送80万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能源。
信息设施方面,2008年固定电话用户28.7万户,移动电话50.4万户,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4.3亿元。
在长江堤防建设方面,1998年大洪水之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现有的105.788公里长江堤防已达到了防御1954年洪水的标准。
(四)经济社会概况
1.经济发展
咸宁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较快,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居中上游水平。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达88.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3.8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9亿元。
农业基础良好,形成了以水稻、蔬菜、油菜、茶叶、油茶和苎麻等种植业为主,林业和养殖业全面发展的格局;工业发展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冶金建材、食品饮料为主的支柱产业和化工医药、高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主,商贸物流、文化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2008年咸宁长江经济带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9.4∶45.8∶34.8,优于咸宁市的整体水平(见图1-1)。
图1-1 咸宁长江经济带与咸宁市产业结构比较
咸宁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力度较大,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正在形成。
通过推广园中园、园外园、一区多园等模式,已建设武汉东湖高新区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湖北咸宁广东工业园、台商(咸宁)工业园等园区,正在策划咸宁临江临港工业园和物流园等园区。
2008年以来,咸宁长江经济带通过园区招商成效显著,吸引投资增速在全省和湖北长江经济带名列前茅。
2.社会发展
咸宁长江经济带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3.07万人,中职教育发展形势良好。
科技事业发展较快,“三项经费”稳步增长。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拥有图书馆4个,文化站36个,广播覆盖率98%,电视人口覆盖率97%。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有新发展,参加
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82.87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1‰,控制在计划值以内。
3. 生态城市建设
2004年,咸宁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生态城市。
其生态环境在湖北省内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常年稳定在52以下,达到Ⅱ级, , 质量标准;水污染程度较轻,江河湖泊水质良好,土壤种类繁多,生物和植物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与湖北长, 江经济带其他市比较,咸宁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较低,对自然环境的压力较小,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吸引不少武汉及其他地区市民来观光旅游甚至购置第二住宅。
二、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
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
咸宁长江经济带可以抓住机遇,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充分考虑资源、生态等方面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承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来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宏观经济政策的新调整。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扩大内需,中央改变了长期实行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
中央和省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咸宁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一批重大的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和提前实施,如投资将达650亿元的“内陆首核”——咸宁核电站,投资87亿元的赤壁火电二期,投资超过160亿元晨鸣百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投资过100亿元的武广高速铁路咸宁段、杭瑞高速咸宁段
等。
这些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咸宁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将会直接拉动咸宁经济快速起飞。
——国家区域政策的新完善。
十七大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咸宁长江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将是我国今后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战场之一,其聚集人口和经济的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地得到体现。
今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正式提出建设“湖南、湖北、江西城市群”,即长江中游城市群。
由于在这个城市群中居于三省交界处,咸宁的区位优势立即凸显,由过去武汉城市圈的边缘地区转变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区。
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国家将在省际间较为密集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给咸宁加快发展带来新的良机。
——武汉城市圈的新建设。
咸宁整体属于武汉城市圈。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奋斗目标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市圈内“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上升为构建“两型”社会,为全国提供试验示范。
武汉城市圈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掀起新的建设高潮。
仅列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启动项目就有177项,投资总规模近13000亿元。
众多项目直接惠及咸宁。
如启动了投资过100亿元的武咸城际铁路建设,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武汉新港已正式将咸宁港纳入其中,还有中部职教城的成功申报并获得省财政专项资助等。
武汉城市圈的新建设,给咸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