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方法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虽然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但诗歌有它本身简洁凝练、生动形象、易于感受等特色,再加上“每个青年都是潜在的诗人”(著名诗人叶延滨语),这使诗歌欣赏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不仅有了可能,而且由于学识阅历文化传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诗歌阅读欣赏甚至是培养中小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中国作为诗歌的国度,有许多关于读诗的宝贵经验,比如“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涵咏滋味”等等。许多鉴赏专家提出学习诗歌要多读,要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这固然是正确的态度和基本的方法,可是对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却是异常艰难的事。就算是已经成年的人要通过读来涵咏、感悟、思索诗歌,理解诗歌也是有相当难度的。有鉴于诗歌理解的难度与学生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的现状的冲突,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尝试从诗歌语言的特点出发,从诗歌表意的常识出发,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出发,从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特点出发,教给学生一些与自身生活、思维深度关系不密切的理解诗歌的方法,以此来弥补
学生生活和思维上的不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把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整理一下,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从诗歌词句特点入手,理解诗家语
诗歌语言的特点涉及到语言风格、遣词造句、语体色彩等,诗贵含蓄,诗歌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点;其次,诗歌语言要形象、准确、凝练、简洁,所以分析诗歌语言应特别注意古诗的“炼字”,达到几字乃至一字传神的精妙境界。当然学生只知道这些抽象的概念,对鉴赏诗歌来说是茫然而无用的。我们应该要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理解诗歌语言的方法,所以我选择教会他们理解诗歌语言最基本的词句知识。
古代诗歌是说文言文的古代人写的,所以它包含古代文言词句的各种常用和特殊的用法,比如常用用法中文言以单音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为主;特殊用法则有: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倒装句式、互文见义等。上课时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诗文例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些语言现象,在读诗时他们就会注意这些常用与特殊的用法,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语言。比如,词类活用: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按照常理理解诗歌语言和理解文言古文一样是用直译的方
式----单音双解法,可是在这个诗句中如果我们用直意的方式翻译,就会发现它不符合语法规范:晓是早上,镜是镜子,那么整句话就成了:早上镜子只是因为鬓发改变而发愁,显
然是不合逻辑的;再者早上是时间名词,在句中应该做时间状语,由此可以推断出镜在此应该活用作动词了,也就是应该翻译成:照镜子。再如,倒装句式,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有句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我们按常规的翻译方法就没办法理解,可是我们如果进行一些调整: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再按直译的方法翻译就会准确的理解诗意了。碧梧:梧桐。地面上可见鹦鹉啄剩的米粒,梧桐上可见栖息的凤凰。形容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景物的美丽。当然,诗歌中常见的互文见义也是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出和强调的,常见的诗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不能翻译成: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因为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因而不知道互文,就会犯理解不准确的毛病。
诗句难解也就在这些地方,如果教师教学时能努力让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些词句知识,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词义、句意的解析能力就会提高,在诗歌的阅读理解上就具有了起码的语言理解的常识能力。
二、从诗歌创“意”常识入手,领会意象深意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即形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只有了解了形象,才会领会诗的主旨。形象分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鉴赏
意象,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归纳出形象的特征,进而理解诗人寄予在形象中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诗人创作的包含诗人独特情感体验的意象。从这些诗歌创“意”的常识入手,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形象特征的不完备性是诗歌形象的主要特征。小说和散文形象可以描写的十分完备和细致。由于篇幅的限制,诗歌描写事物总是表现它的某些重要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能从诗歌形象中归纳出它的主要特征,通过想象、补充,深入、全面地理解形象。比如王安石的《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底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作者就是通过选取远景:天空阴云半合半开,底垂的暮云带着雨意,沉重、缓慢地移动着。赋予这幅秋江暮云图,朦胧悠远而闲静的特征,加上起伏绵延的青山尽头,隐约而现地点点云帆,给人以幽远淡雅的感觉,创造出空明幽远的意境。教学时就应教会学生通过理解作者描写的各类景物的共同特点,综合出作者选取远景,突出景物特征的表现意境的思路,从而教会他们通过归纳意象特点理解出作者蕴涵在形象中的情感。当然,形象创作的动静结合,是诗歌开拓诗境,传达感情的一种常用方法,是诗的意象构成情趣的一种
手段。学生对诗人用动静结合创作形象的方法,理解较浅,不知道或难以理解诗人利用动静结合创造形象的意图与内涵,如果我们告诉了学生,让他们知道动静结合是诗人形象创作时有意而为之,学生就会格外注意,并建立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理解形象的思维。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形成了雄浑开阔的意境。而形象创作的虚实结合,是诗歌形象思维的起码要求,诗讲究模糊性,朦胧性,不能太实,太实很难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不能太虚,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让人摸不着边际,见不着真意。因此诗的意象构成,应该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这样也使诗的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明,容量更大。
我在教学时应抓住诗歌形象创造的这些其本常识,教学生从这些方面解读诗歌形象,学生在读诗时就能打开思路,并知其所以然了。
三、从诗歌表达技巧入手,理解表情方法
诗歌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我们要教会学生的分析角度应该是: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关于修辞手法,诗词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学生常见的毛病是分辨不清或不能从诗句中发掘这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教给他们基本的修辞知识,进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