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的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
【摘要】中国制造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空前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没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现代物质文明。
中国制造业作为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可享用产品的载体和国家安全所需产品的提供者是任何时候都撇不开的产业,制造业的兴衰不只是制造业的大事,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有极大的作用。
制造业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我国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Abstract: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conomy the main contributor, w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ere is no modern material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day.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carrier of productsandsecuritywhichcannotbeignoreanytime.The rise and fall ofmanufacturing industryis not only the manufacturing event, 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national security event.Has great effectsfor our country's industrial upgrading.Manufacturing i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rational choice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升级
mainpoints: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dustry upgrading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我国制造业 (2)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制造业 (2)
(三)体制过渡时期的我国制造业 (2)
(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
二、制造业的地位 (3)
三、制造业发展与产业升级 (3)
(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3)
(二)、产业结构实现调整优化 (3)
(三)、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4)
(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4)
(五)、配合外贸实现利润转移 (4)
(六)、产生资金技术外部经济 (5)
四、我国制造业的展望 (5)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我国制造业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一90年代的我国制造业。
19世纪60一90年代间,清政府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共创办了24家军工厂和船厂。
第二阶段,20世纪初的我国制造业。
我国的民族制造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30初-40年代末的国制造业。
建立了一批为战争服务的军事制造企业。
回顾我国制造业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事实上我国的制造业并未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我国基本上还是一个纯农业国。
由于缺少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制造业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50年到1952年,我国政府用了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当时鉴于国际环境的压力以及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示范效应”,从1953年到1978年,我国政府实行了中央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我国的制造业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三)体制过渡时期的我国制造业
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开始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第一阶段,“五五”期间的工业调整。
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时期。
第二阶段,“六五”和“七五”期间的工业增长。
(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八五”计划任务的超额完成,使得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九五”期间,在国际上,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在国内,通过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实现了“软着陆”,我国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增长。
二、制造业的地位
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
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
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两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
近10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从国内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85%,增加了1倍多,促进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
从国际对比来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
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三、制造业发展与产业升级
(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创新要素在总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
2014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13312亿元,占GDP比重达2.09%,是2008年的2.88倍;按照汇率计算,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二)、产业结构实现调整优化
制造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制造业内部结构也逐渐优化,先进产能比重持续上升,低端落后产能不断淘汰。
按照目前标准,我国低端落后产
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
下一阶段,要不断提高标准,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我国制造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推进工业节能减排责无旁贷。
近年来,工业领域节能减排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6大重点耗能行业技术改造工程,电机能效提升计划,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等,促进工业节能减排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下一步,要不断破解传统的粗放式工业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工作和结构调整双轮驱动,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工业绿色清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转型升级的总要求,推动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一是企业兼并重组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4年6月,我国汽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达90%,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3年水泥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37.8%,较2010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平板玻璃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53.5%;电解铝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68%。
二是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2014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4%和10.6%,分别高于东部地区0.8个和3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在长期粗放发展之后,我国制造业发展将越来越具有“爬坡”和“登山”的性质,即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必须向上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跃迁和攀升;否则,庞大的产业大军将拥挤在低洼地中,面临“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的风险。
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肩负起支撑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
(五)、配合外贸实现利润转移
以制造业出口补贴支持本国寡头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在与国外寡头厂商进行古诺双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政府通过对国内制造业厂商提供出口补贴,可使其降低边际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和利润,同时减少国外厂商的市
场份额和利润;由此带来的本国厂商的利润增加可以超过政府的补贴支出,从而使本国的国民净福利上升。
国际垄断竞争格局改变,从而提高我国外贸地位和工业质量信用,带动产业升级。
(六)、产生资金技术外部经济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正外部性。
制造业强大的正外部性-技术性、集聚收益性外部经济,可以应用到其他产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制造业首先是技术外部性,是指完全由技术上的联系而非市场机制所产生的外部性,同市场价格体系并无直接关联。
技术外部性普遍存在:科技成果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公共物品,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会导致这种产品的供给不足;科技进步往往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项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够为其他成果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开辟道路;网络自身系统性、网络内部信息流及物流的交互性和网络基础设施长期垄断性所导致的网络经济的外部性。
其次是资金外部性,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作用而产生的外部性,与市场价格体系的变动直接相关,是市场交互作用的副产品。
当一个经济主体的决定影响了价格后,进而影响到其它人的福利状况,资金外部性就起作用。
制造业作为产业链的基础段,对于资金外部性有极大决定作用。
四、我国制造业的展望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因此一方面,中国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做好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改进,使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融合,同时有选择的继续推进产业转移,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多渠道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市场体制,扩大内需,充分发挥中国的大国市场效应,通过本土的市场效应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从而实现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与此同时,一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支持。
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国政府今后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何为企业提供科研、人才和信息等基础环境的建设上。
只有在多方共同配合努力的基础上,我国制造业才能得到良性发展,最后实现实现我国的产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