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有人把语言比作一部充满了死喻的书籍,所谓“死喻”就是指那些从超乎常规的表达形式发展到常规表达形式、从语言润饰手段变成固定词汇的隐语。这些由形象鲜明、生动的隐喻蜕变为喻义稳定的隐喻性语言就是隐喻语(metaphorical talk)。隐喻语是词汇系统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有隐喻的特点外,还有较强的个性。本文拟从“张力”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隐喻语的特征及其分类问题。
一、隐喻语的特征
库珀(Cooper 1986)在论及隐喻语的范畴和功能时,系统地分析了隐喻语的3个显著特征:系统性强、生成力强、对默契感的依赖性强。它不是多义词,与隐喻(尤其新颖的隐喻)也不尽相同。
1. 系统性
任何隐喻都有自己的形成理据。库珀认为用母喻义(parent sense)来作为隐喻语的理据比
用原义(original sense)更为科学和准确。例如:在“There's no meat to Debussy's mus ic.”中的“meat”就取义于习语“butcher's meat”而非取义于“meat”的原始意义。(Co oper 的1986:122)大多数的隐喻语都可以归属于某一隐喻概念范畴,在同一范畴内的隐喻
语有着共同的理据,这理据就是该系统中的母喻义,如以下各隐喻语都是在“Argument
as War”的基础上形成的:
His arguments came under attack.
His arguments were shot down.
H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His arguments were caught in the trap.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本体是“argument”,喻体是“war”,而句中的隐喻性用法都是说明同一个喻体的行为、性状的词语。这说明在同一母喻义范畴内围绕同一个本体和喻体可以构成X个隐喻性表达方式。隐喻语大都是这样在母喻语义范畴(parent domain)内孕育而生的(Cooper 1986:131-2)
2. 生成能力
系统性说明了隐喻(尤其是母喻)具有很强的生成能力。一个喻体可以生成X个隐喻概念,因为喻体在自己原始意义的范畴内(original domain)所具备的语义特征都有可能被转移到
属于另一语义范畴的某个词项上。这种潜在的生成能力使得一个稳定隐喻(established met aphor)可以不断地生成新隐喻或隐喻性语言。例如:围绕着“war”这一喻体,有关“argum ent”的隐喻概念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win the argument(win the war),abandon an argu ment to one's opponent(abandon a city to the enemy),engaged in an argument(engag ed in a battle)等等。
库珀认为这种生成能力是区别隐喻语与多义词的重要依据。多义词各意义之间一般缺乏联系,没有系统性,而隐喻语同一母义所生成的各引申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更换了同一本
体的母喻体,这一本体的隐喻性用法也会整个发生变化。仍以“argument”为例。当人们把争论喻作建筑物时,即“Argument as Building”,就会把与建筑物相关的语义特征纳入对“争论”的描定过程。请看以下几个例句:
We need some facts or the argument will fall apart.
We need to construct a strong argument for that.
This argument needs more foundation. 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 pse.(谷化琳1995)
生成力在隐喻语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隐喻语的意义一旦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就可以心照不宣地运用同一种思维模式进行交际。这种默契而稳定的运用思维的模式正是生成
和理解隐喻的前提。
3. 对默契感的依赖性
相互作用的语境因素是推导隐喻(尤其是新颖隐喻)含义的重要依据。而理解隐喻语在很大
程度上则依赖于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intimacy)。越亲近者,其运用思维的模式就与发话者
的越贴近,因而越容易理解隐喻语。这种由于经验和运用思维的模式的相近或相同而建立起
来的默契感对隐喻语的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理解隐喻时,人们主要靠两个不同性质
的概念相互作用,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探得喻底(相似点),而理解某一隐喻语的含义则往
往受到集体意识、共同价值观或相同的知识结构的支配。即便民族不同,只要某种价值观相同,就能在某个同一形象上取得一致的看法。例如:英汉语言都以金钱喻时间(Time as Mon ey),由此产生了许多相近的隐喻语:waste time(浪费时间),save time(节省时间),inves t a lot of time(投入大量的时间),spend one's time(花时间),worth your time(时间花
得值得)等等。人们理解类似这种带有普遍价值观的隐喻时,无须施展想象力,亦无须探求母义或喻底便可推导出其语义指向。由此可见,默契感作用于释喻过程是隐喻的“张力” (胡壮麟1997)减弱、消失,直至蜕变为常规词汇的重要原因。可是,对新颖的隐喻而言,默契感固然重要,但相互作用的语境因素则更为重要。请看下面的例子:
She says consumers would be a little like information“cowboys”,rounding up sheep data from computer b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