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教学
当在课前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得到的结果是有一半左右的同学知道分数,而且会写、会读,个别同学还能正确的说明比较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例如二分之一等。
但也有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分数这个概念,一点基础也没有。
这说明本班大部分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知识的起点很高,而有些学生的知识起点却较低。
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案就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起点进行设计。
可以直接引入分数,让学生尝试利用图形来说一说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全班同学知识的全面化。
这样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有时,还可以通过自学和预习的方法使学生达到知识的高起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以学生的高起点为基础,进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你对圆有哪些认识?(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大部分同学还不太清楚。
老师知道我们同学的自学能力很强,接下来就请大家先自学一下有关圆的知识,认为重要的请用笔画一画或圈一圈,有
什么看不懂的在旁边做个记号。
(学生进行自学,大约5分钟)
师:好,下面汇报一下你们自学的情况。
生:我知道圆有圆心、半径、直径。
生: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生:半径、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板书。
)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懂了那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你们真的看懂了?
生:看懂了!
师: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什么是圆心?
生:一个圆的中心就是这个圆的圆心。
师:(举起一个圆形纸片)那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基本上能了解本堂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但大多只浮于表面。
这样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机,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攻克难点,深化各个知识点,以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那又如何根据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呢?显然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教师大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原有情况的分析,并结合对教材的分析、
加工、开发,设计教学预设方案。
继而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执行和落实这份预设方案。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那就造成教师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
而必须在学生所占有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改造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
而这种学习材料的改变、预设方案的调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这样的教学显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传递的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自己的预设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因此,需要教师有极强的反应能力和调控能力,也需要很好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经验。
这样才有可能在寻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同时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40分钟的效率提高。
下面就以两个不同的案例进行阐诉。
案例一:《圆的周长》片断
师:(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谁能上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一生上来绕圆一圈,其余同学表示赞同)
师:那这个圆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有没有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一根绳子绕圆的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可以把这个圆在尺上滚一圈,得到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还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
那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的周长。
(学生进行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
)
师:大家所测量到的圆的周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圆的周长有些长,有些短。
那它到底和什么有关呢?
生:和圆的大小有关,大的圆的周长要长,小的圆的周长要短。
师: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圆的直径
师: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生:圆的周长到底和圆的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
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说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圆的周长时,显然和老师的预设方案中的情况发生了脱离,教师根本没有估计到学生有这样的知识储备。
因此,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没有这个心理准备,没能及时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只能对于这条学生所反馈的信息置之不理,继续按照自己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
这样就会出现上述例子中的尴尬局面。
像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算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课堂教学又有何作用呢?
案例二:《圆的周长》片断
师:(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谁能上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一生上来绕圆一圈,其余同学表示赞同)
师:那这个圆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有没有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一根绳子绕圆的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可以把这个圆在尺上滚一圈,得到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
师:还有公式?是怎样的?
生:圆的周长=3.14×直径
(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师:对于这个公式,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个公式对吗?为什么要用3.14×直径就是周长了呢?生:我们数奥老师告诉我,任何一个圆的直径×3.14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师: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真的吗?
(学生反映不强烈)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进行验证一下吗?
生:可以用我们手上的圆片测一测他的周长和直径,再算一算。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看,是不是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并能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确定学生所处的学习起点,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当学生说到可以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时,可能已经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了,而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以学生的回答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从验证的角度去进行学习和活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还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已有知识,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广大教师像艺术家一样精心设计、尽情投入。
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过程,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巨大挑战。
但我们相信,任何一位教师都不会面对这种挑战而退缩,我们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