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幼互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师幼互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摘要:幼儿园师幼互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水平,师幼互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与回应是用的较多的一种形式。本课题通过文献法、观察法等主要研究方法,浅析的是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比如,有效提问的策略有哪些;教师回应的策略有哪些;回应的解救法等。通过本课题的浅析,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提问;有效回应;策略
徐雅萍,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在示范性幼儿园任职多年后被提拔到长宁教育学院担任幼教教研员。在她的《适恰提问与回应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的研究》的讲座的启发下,笔者对教师的有效提问与有效回应的策略产生了兴趣。由此采用文献法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
在我国,1995年以前由于科研投入力度不足等种种因素限制, 关于幼儿教师行为的研究大多只限于经验层面的探讨,规范性与严谨性相对薄弱。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基于对我国当时幼儿教育研究状况的反思,加之受到国际上盛行的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开展幼儿教育发展研究思路的影响,一些幼儿教育研究者逐渐将兴趣转向了对现实中教师和儿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即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上。特别是2001年9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颁布以后,师幼互动问题受到了来自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们更多的重视。这种趋势可以从不断见于各级幼教刊物的文章中得到印证。南师大教育学博士刘金花在《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中,把幼儿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定义为“互动”,他认为师幼互动贯穿了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互动中教师的态度、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2]师幼语言是师幼互动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并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竭力主张“把语言的修养问题跟其他同样重要的问题一起,作为全体教师特别关注的对象”。教师说话不注意,造成了师幼之间的隔阂,影响教学效果,更严重的还使幼儿郁郁寡欢,造成精神创伤。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提到,在对话当中,每个人都试图把他所知道的观点或信息强加于人。相反,可以说是两个人共同去认识,并达成共识。教师在与幼儿进行对话时要从幼儿的角度看问题,以尊重儿童信任儿童为前提。师幼互动的多种形式中,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与回应是用的较多的一种形式。
查阅文献后发现国内外现在关于师幼互动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师幼互动中运用较多的形式即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与回应的研究却较少。比如在课堂上儿童说话的机会;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提问;教师回应幼儿的策略以及回应的补救法等。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因此提出了浅析师幼互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这一课题。
一、教师有效提问与有效回应的意义
(一)有效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借助提问,可以沟通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幼儿的联系。
(二)“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回应将帮助学习者拓展思维,激发联想,使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断递进、上升,并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把学习者潜在的能力与智慧充分挖掘出来。
二、教师有效提问与有效回应的策略
根据对徐雅萍讲座内容的思考,同时,实习期间采用了观察法,对教师的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又请教了有相关经验的老教师。对教师的有效提问与回应提出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有效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内容,问什么?
(1)紧扣教学目标
如果提问的内容体现了目标和重难点,就能促进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猜想并回答。例如在活动“物体的沉浮”中,教师把积木、纸、铁块、橡皮泥等材料放在一块布的下面,问:“猜猜我为你
们带来了哪些好玩的东西?”幼儿开心地说“是变形金刚”、“是陀螺”。“那这些放入水中会怎样呢?”“纸会湿”、“橡皮泥会烂”。这些提问完全不着边际,缺乏导向。应该直接点提问“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你们猜是沉还是浮呢?”提问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指向性强。
(2)紧跟幼儿发展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认知特征和兴趣,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例如在活动“有趣的三角架”中,教师讲述彩泥和彩棒是对好朋友,常在一起玩游戏的故事。依次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彩棒站起来?彩泥也想到彩棒上去看看,用一根彩棒能把彩泥顶起来吗?那两根彩棒能不能呢?再多一点呢?”教师从幼儿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层层递进设计出接近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的提问。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知识,将无序、零碎的经验变得有序、完整。
2.提问的方法,怎么问?
(1)顺势追问
顺势追问能促进幼儿积极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让幼儿体会“科学味”。例如在活动“比较水的多少”中,四个瓶子中幼儿指出3号瓶子水最少后,老师还问剩下三个瓶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致使幼儿无法说出,失去兴趣。其实老师应该说“既然我们无法用眼比较,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呢?”这样老师就给幼儿提供了新的探究问题和目标,能促进幼儿积极地去思考,探究。
(2)适时反问
逆向思维训练,会使幼儿产生心理和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将容易忽略的内容提出来,引起注意,使活动不断深入。在活动“会翻跟头的胶囊”中,当幼儿得出“在胶囊中放入重的东西,才会使其翻跟斗”的结论时,教师问“胶囊一定要在轨道上才能翻吗?”幼儿答“不一定”教师反问“那你认为它可以在哪儿翻跟斗呢?”这样,幼儿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又一次的实验活动开始了,使活动不断深入。
3.提问的主体,谁来问?
(1)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巧设探究留白
有些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倾向于“告诉”幼儿科学知识,造成“满堂灌”。例如在科学活动“神奇的光”中,了解光的种类: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教师讲解: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像灯光、激光、x光、荧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其实教师这样的讲解就是“满堂灌”现象,应该幼儿自己思考,探究这些光的异同之处,并进行分类,最后老师可以进行总结。这样幼儿就有了自己探索的空间。
(2)把提问权交给幼儿,鼓励幼儿质疑
质疑是孩子学习科学的起点,鼓励、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例:在活动“沉浮的秘密”中,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幼儿想象两个鸡蛋都应该沉的;可是一个沉一个浮,教师交换杯子,原来沉的那个蛋浮了而原来浮的那个蛋却沉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挑起了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充满期待和兴奋,幼儿思维被积极调动起来。
(二)有效回应的策略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概括、宽泛的回应,如“你真聪明、真棒……”等等。这样往往使幼儿无下文,引起尴尬。因此,回应的提问点要小,使幼儿的前后经验得到联系。具体回应对策如下:
1.回应的拐点是追一人,共知晓
2.描述性地回应能挖出幼儿的已有经验
在活动“有趣的声音”中,教师问幼儿在自己家中,能听到哪些声音,一个幼儿回答“微波炉的声音”。教师“微波炉是在家里看到的,那么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声音呢?”幼儿“在转的时候”“对,转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呜…呜…呜的声音”。这时,全班小朋友都发出“呜呜呜”的声音。突然有一位幼儿发出“叮”的声音,老师“叮也是微波炉的声音吗,那么它在什么时候发出的呢?”“在微波炉停掉的时候”幼儿回答,这时,全班又发出了“叮叮叮”的声音。在这个案例中,很显然得体现了上述两点策略,教师追问一人而使全班幼儿都知晓,并且挖出了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微波炉在转的时候的声音能联想到微波炉停掉时候的声音。另一个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在白色的石膏头像上化妆,时间到了,小女孩莹莹只用红色皱纹纸撕成条,作成头发,其他什么也没有装饰。老师把莹莹叫到教室前面问“莹莹你做的是什么呀?”“是妈妈”“小朋友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