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转型:历史、现状与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转型:历史、现状及趋势分析

(提纲)

第一章回顾与反思:东莞的发展历程

(一)关于社会转型。

本质是由以农业农村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城市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这个过程,简而言之,即是现代化。

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

1、以宏观论,整个社会处在一种重大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救亡和图强”是两个根本主题。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总体上之前“救亡”是根本任务,之后无论一系列的运动还是改革开放,根本目的都是要“图强”。

2、以中观论,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转型的根本特征,而较之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政治民主化和文化现代化的转型,往往更为艰辛漫长。

3、以微观论,作为微观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正发生根本转变,逐渐经历一个从传统社会的“土地人”到现代社会的“职业人”并向理想的“创造人”的转变过程(《千年之门》,金岱)。传统社会人的生存状态,根本上都依附于土地,所谓“仕农工商”、“三十六行”,根本上都与土地相关,是土地人;只有进入现代社会,分工、分学达到相当程度,专业逐渐成为现代人吃

饭的根本、生存的基础,职业成为现代人当下的饭碗、生存的现实,创造则成为现代人的生存理想。

(二)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的演变历程

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的历史,处在急遽转型变迁的现代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西化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变革的过程。

从自居天朝帝国实施闭关锁国——“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洋务运动,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五四”运动、思想启蒙——学习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学习苏联模式——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物极必反,转向改革开放与全球接轨……

点评:整个过程交织着西化与变革两条线索,都是一个疼痛与呐喊的现代化蜕变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转型过程。

(二)30年前的东莞经济社会形态:自然经济:农业、农村、农民。

东城,原为附城,顾名思义,附者,依附之意,东城本是依莞城而在,因莞城而变。于沧海桑田前,本是自然村落,譬如莞城、樟村、篁村,即因莞草、樟树、篁竹得名,不用说那时青山绿水相互掩映,听取蛙声一片。

(三)东莞30年的发展历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历程。

1、东莞30年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双优势效应”:一是在国内改革开放格局当中的先发优势;二是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产业转移格局当中的后发优势。

在中国现代转型的历史潮流中,东莞作为鸦片战争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着极其突出的历史地位。尤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东莞面向大海,依托临近香港和深圳的地理优势,率先开放,充分发挥“双优势效应”和务实的精神,以市镇村组为主体,招商引资,迅速集聚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国外的资金、技术、市场,国内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做起,形成了典型的东莞发展模式,率先走出了一条适合东莞自身实际的跨越式现代化道路。

2、工业化阶段:东莞在经历工业化的起步、腾飞、提升三个阶段以后,逐渐转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创新发展阶段;

3、城市化阶段:东莞从“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小城镇散乱格局加快向现代组团城市格局迈进。

点评:东莞近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典型的跨越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蜕变过程,“蜕变”意味着新生和无限风光辉煌,但也免不了伴随阵痛和阴影。

2、东莞模式

(1)关于发展模式,是对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总结。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构成发展模式的根本要素或者说主要矛盾就必然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关系上,正是在此意义上,东莞发展模式的形成与东莞特殊的行政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2)东莞模式与苏州模式、温州模式的比较

东莞模式:(1)加工贸易;(2)市镇村组“四轮驱动”式“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发展模式。

苏州模式:(1)80年代的乡镇企业;(2)90年代后的园区经济;

温州模式:(1)民营经济;(2)走出温州,投资逐利。

(3)东莞模式与东莞“以市带镇”的特殊行政管理架构

“以市带镇”管理架构的优势:在特定时期,东莞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实施特殊的“以市带镇”的行政管理架构,这种管理架构具有精简、少层次和能够激发基层积极性的特点,在工业化的起步和腾飞阶段,往往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一定程度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从而有力推动了东莞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急遽扩张。集中体现在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控制方面,由于东莞原本是一个农业农村社会,土地资源主要掌握在镇村(小组)基层政府和村民个体手中,在“放羊式”的管理架构下,各基层政府和村民为追求微观利益的最大化和最快化,各显神通,招商引资,办园区建物业,通过收租和物业管理费等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迅速扩大了集体资产,提高了村民收入;

“以市带镇”管理架构的局限:受历史局限,这种镇村主导

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过度工业化和城市化,集中体现在广泛分布的城中村,并导致产业水平不高、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散乱及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当经济发展到以创新、以知识经济为动力阶段,东莞的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必然面临被边缘化困境。

第二章分析与判断:东莞的发展现状

1、东莞经济发展概况。

——综合实力。2009年东莞GDP达到3763亿元,人均GDP 年均达到56591元,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627.82亿元。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246亿元,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达到762.25亿元。

——产业结构。预计2010年东莞的三次产业结构为0.3:51.7:48。初步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已进入中后期阶段,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之一,形成了包括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逐步建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城市格局。东莞城市化进程总体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78年-1993年,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时期;从1993年-2001年,总体上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推进时期;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