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瓯越艺术
第一节《百工荟萃》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温州民间工艺漆器和黄杨木雕的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温州的民间工艺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温州文化艺术的热情。
漆器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中有温州古代人民的一份功绩,因为它是古代温州又一著名品牌。
温州漆器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以质地坚实轻巧、色彩光亮、髹饰方法隽巧而独具一格,在两宋时即享有盛名。其时,温州漆器的制作技法很多,有雕红、锦犀、剔金、嵌螺、描金等等。雕红即剔红,是把朱漆层层涂在木或金属胎上,每上一道漆就用刀剔出深浅花纹图案,显出有立体感的图像;锦犀即犀皮,在器胎上涂朱、黑、黄三色漆,和犀牛皮很相像;剔金即戗金,即在漆胎上漆后,先刻好花纹图案,再填上金粉,经打磨成器;嵌螺即螺钿,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形象嵌在漆面上;描金即在漆地上用金粉描上图案。
(四)介绍黄杨木雕的发展过程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五种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叶承荣的黄杨木雕使用的是尖角雕刀,所刻的人物衣饰褶纹似钉头鼠尾,看上去带有几分生硬。到了清朝末年,温州有一位名叫朱子奇的民间艺人改用一种名叫“反口”的形似半圆的刀凿雕刻衣褶,看上去流畅、优美。1972年,周恩来总理把温州黄杨木雕艺人叶润周创作的《红绸舞》作为礼品,赠送给加拿大访华代表团。而今,黄杨木雕已驰名中外。
温州漆器长盛不衰六百年
漆金镂雕果盒
蝴蝶盘
瓜子盒
北宋檀木经函
北宋朱漆戗金奁
江苏出土的温州漆器铭文
江苏武进出土的温州漆器铭文
北宋戗金方盒
挈莲
北宋朱漆戗金方盒
花鼓桶
北宋戗金方盒
北宋檀木识文描金经函
漆器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中有温州古代人民的一份功绩,因为它是古代温州又一著名品牌。
温州漆器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以质地坚实轻巧、色彩光亮、髹饰方法隽巧而独具一格,在两宋时即享有盛名。其时,温州漆器的制作技法很多,有雕红、锦犀、剔金、嵌螺、描金等等。雕红即剔红,是把朱漆层层涂在木或金属胎上,每上一道漆就用刀剔出深浅花纹图案,显出有立体感的图像;锦犀即犀皮,在器胎上涂朱、黑、黄三色漆,和犀牛皮很相像;剔金即戗金,即在漆胎上漆后,先刻好花纹图案,再填上金粉,经打磨成器;嵌螺即螺钿,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形象嵌在漆面上;描金即在漆地上用金粉描上图案。
温州漆器有奁、函、盘、盒等,形制有圆有方,也有瓜菱形和花瓣形。1967年在瑞安仙岩寺慧光塔中出土北宋庆历二年(1042)的识文经盒和舍利函,以檀木为胎,采用描金、嵌螺等技法的油泥堆塑,十分富丽悦目。前者还是目前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识文漆器实物。卢宪《嘉定镇江志》称:“建炎戊申(1128),高宗幸镇江,先是本府寄留温、杭二州上供物,有以螺钿为之者,帝恶其奇功,令知府钱伯言毁之。”说明温州漆器螺钿技法奇巧精美,从而上贡朝廷,可惜毁在不识货的昏君赵构手里。1977年和1978年,江苏武进林前南宋墓出土的文物有戗金钿钩填漆长方盒,黑漆地,盒面柳条纹戗金,四周有低凹小圆点纹,填朱漆;戗金花卉人物盒,十二菱莲瓣形,四层,盖面画仕女,衬以山石花树,各层菱瓣间画花卉,制作精美,是国内仅见的宋代细钩纤皴戗金类实物。
宋代温州漆器产销两旺。1959年在江苏淮安杨庙镇的宋墓中,出土了大批漆器,共75件:有漆盘、漆碗、漆盆、漆茶托等,大部分为黑色,凡有文字的,大都是黑地红字。从字铭看,有盘外侧书“丁卯(元 二年、1087)温州开元寺东黄上牢”的花瓣式漆盘;有底外部书“己丑(大观三年、1109)温州□上牢□”的花瓣式平底小漆盘;有底外部书“戊申温州九三叔上牢”的花瓣式漆盒,均黑髹红字。上文提及江苏武进林前宋墓出土的漆器上,也写有“庚申(绍兴十年、1140)温州丁字桥巷解七叔上牢”、“温州新河金念伍郎上牢”、“丁酉(嘉熙元年、1237)温州五马钟念导二郎上
牢”。仅从以上两处出土的漆器分析,时间历时150年,生产店家6家,宋代温州漆器生产的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从销售角度来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大街以东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直至十三间楼。”吴自牧《梦粱录》云:“水巷桥河下针铺、彭家温州漆器铺”,“平津桥沿河布店、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碗器”,“水漾桥下温州漆器铺”。上述两书分别记
载两宋京城开封和临安的盛况。宣德楼为开封大内皇城的正门,在大内皇城的正门前大街上开有温州漆器铺,足见温州漆器档次之高;在临安一地,至少有三处温州漆器铺,说明温州漆器销售网点之多。上述宋墓出土漆器上,均醒目地写上“温州”、“上牢(制造)”字样,既是温州漆器品牌之硬的注释,又是温州人善于宣传、善于经营的见证。
元代温州漆器不仅在国内声誉鹊起,而且远销国外。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欲得唐货》指出:“其地想不出金银,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 、温州之漆盘、泉、处之青瓷器及水银……”该书作于元大德初(约1297),真腊即柬埔寨,唐货指中国货。其时柬埔寨人想要温州的漆盘,并将其与中国的金银、丝织品、锡器、青瓷器等一起列为最受欢迎的货品,表明温州漆器在国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明代前、中期,温州漆器仍然名满天下。王瓒等《弘治温州府志》称:温州漆器品制有“鹞色、绿色、牙色、锦犀、纯朱、刻花、退光、黑光、磨光、 素、剔金、洒金、泥金、阚螺、漂霞。”足见温州漆器品种之多。同时上书还云:“右漆器之类,独出永嘉”,表明其产地;“其初精致之甚,奇形异制,夺目光火亘”,讲的是品质之优;“然漆非土产,仰于徽严之商,征重而价贵,故人力取精而倍其赢”,说明其优质的诀窍;“于是温之漆器名天下”,指出它在市场上的地位。
上面是明代温州人对温州漆器的记述,下面再来听听其时外地人对它的评价。刊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台州王士性《广志绎》说:“天下马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淮阴之粮……广陵之姬、温州之漆器。”可见温州漆器充斥国内要冲市场。由于其贵重,明代竟有人用温州漆器来行贿。姜淮《岐海琐谈》说:“瑞安有贡生某,性多憨,往京谒选。道遇文选妻舅同舟,因以温之漆器通
关节与典造者,求补美任。”明后期,“近年士夫兑买以充馈遗,堆乐其贱,工料日减,淆以广漆而伪滥生,始有…一岁用破三水盂‟之诮。”温州漆器质量有所下降。至清初,朝廷在沿海实行“海禁”和“迁界”,严禁商民下海贸易,温州漆器海路运输受阻,而陆路运输成本高昂,从而严重削弱了温州漆器的市场竞争力。至康熙间(1662—1723),温州漆器“今渐失其制”(李璋等《康熙温州府志》)。
温州漆器在长达600余年内长盛不衰,其原因首先是温州历来手工业发达,“小人习于机巧妙丽”(元末林泉生《思远楼记》),从而为继承和发展温州漆器精致而复杂的技艺奠定基础。其次,温州人艰苦创业精神强,“民勤于力而以力胜,故地不宜桑而织 工,不宜粟麦而粳稻足,不宜漆而器用备。”(南宋陈谦《永宁编》)以力取胜,走精品道路。再者,温州人善于经营,“海 土著之民,往往能握微资以自营殖”(明代王光蕴《万历温州府志》),通过各种销售方法推销产品。所有这些,潜移默化地沉淀为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改革开放中再铸辉煌。
(本文照片由温州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