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灵鹫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灵鹫山
梁思法
定慧观真觉,法灯照灵山;
安然始丰畔,慈航入世间。

中国佛教的开路王师,创建于天台山,因山起名天台宗。

他将中国佛教从继承传译推向自主发展时期。

构建起中国化的世间佛教,引领了隋唐佛事大繁盛。

为佛教中心从印度转移到中国奠定了根基。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心性论,客观唯心宇宙观和三元辨证认识论,在哲学史上空前绝后,至今无有出其左。

中国历史上曾两次成功地融合了外来文化,构成新的中华文明。

第一次是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译磨合。

公元六世纪,由智者大师及弟子在天台山将印度佛教的出世信仰和经院哲学,结合儒家的宗法纲常和仁爱伦理,道家的自然主义和养生静修,经过判教后重新组织,改造成菩萨崇拜,法嗣承继制为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第一宗(法华宗)。

第二次是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伟业相结合,创建了毛泽东思想。

在中国文化史上,天台是历史的延安,天台山是中华灵鹫山。

回望天台宗历程,温故而知新。

鉴照当今中外文化大交融,怀古可以瞻未来,包容了佛祖的文明,定将和合上帝,创建和平,和谐的新世界。

东土释迦
谁是东土释迦?多数人会想到《西游记》里的唐僧玄奘(公元600——664年)。

他游学印度17年,是杰出的海归佛学大师,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但东土释迦应是智顗(公元538——598年),早在玄奘出世之前,已完成了中国佛教第一宗的创建。

智顗俗姓陈,名光道,字德安,祖籍颖州(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湖北潜江)。

18岁在湘州果愿寺皈依佛门,20岁受具足戒,23岁入光州大苏山,师从慧思受业,深研《法华三昧》。

30岁入陈都金陵,居瓦官寺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受到陈宣帝礼待。

朝野名士,争相求为弟子。

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率弟子二十八人,进入天台山,遍访高僧遗迹:“吊道林之拱木,庆昙光之后龛,访高察之山路,漱僧顺之云潭”。

在佛陇相邻定光禅师,结茅为庵,聚众讲学,安贫乐道。

啄峰饮涧,传法展愿。

太建九年,陈宣帝下诏:“智顗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兼训道俗,国之望也。

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得到财政扶持,建寺十二所,僧众兴盛。

经过长达十年,昼习义理,夜习止观。

形成以实相阐明理论,以止观指导实修的思想,理论体系。

由智顗讲述,弟子记录整理成书:《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称三大部。

《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和《观无量寿经疏》称五小部,成为天台宗主要经典。

陈至德三年(公元585年),陈后主三次传诏,迎清智顗到金陵讲经传法,后主亲临法场行舍身大礼。

次年为太子授菩萨戒。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智顗避乱庐衡布道,策扙荆湘传法。

次年,隋军南下总指挥晋王杨广,致书敦请,智顗赴江都(江苏扬州),在金城殿设千僧会,为杨广授菩萨戒,收为俗家弟子,赐法号“总持”。

杨广称智顗:“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

智者大师名号有此而来。

开皇十二年(592年),智者大师返荆州报地恩,建寺十所。

在玉泉寺开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

荆州玉泉寺成为天台宗又一传教中心。

开皇十四年,大师奉请再赴江都,住禅众寺著《净名经疏》。

次年春,重回天台山,沿途官民夹道相迎。

智者大师重修寺宇,整顿寺纲,立“御众法则十条”,宗业重兴。

并筹划在山下建总道场。

亲自选址、绘制图样。

开皇十七年(597年),晋王遣使高行信入山迎请,智者大师将诸事作交代,随使出山,行止石城寺(新昌大佛寺),于公元598年元月7日圆寂,留有《遗书与晋王》。

弟子遵其愿,遗体运回天台山,建肉体塔于佛陇。

晋王得遗书,作《答遗旨书》和《功德疏》,遣使入山、表彰功德、安慰僧众。

次年命司马王弘依遗图建天台寺。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即帝位,天台寺更名为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祖庭。

智者大师文思渊博、学理丰富,著述被编入《大正藏》和《续藏经》的有35部166卷。

共传业弟子三十二人,建寺36所,度僧1万4千余人。

道行卓荦,名播九重,是杰出的佛教领袖,被业界尊为东土释迦。

教观总持
天台宗创于陈隋,兴于唐代,盛传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

中唐谌然倡无情有性论,扩展教义;宋代明州知礼、保持了教理正统;元代之后兼修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风格;明代传灯居幽溪再续学统;清末民初,谛闲在宁波建观宗学舍,专讲天台教理、培训讲师,弘扬天台宗教观。

自隋至今虽几度兴衰,仍法脉不断,学统延绵。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传统文化被颠覆,天台宗反被知识界精英信奉。

1931年吴兴王震领御学界名士,联名上书民国中央政府,获发专文、恢复国清寺为天台宗道场。

天台宗重驻国清寺后,王震在寺对面照壁手书“教观总持”。

高度概括了天台宗的思想、理论和修持体系的纲领:宗依法华、判释五时八教、行在止观,总持百界千如。

天台宗尊《法华经》为宗旨,依《大智度论》作指南,以《大般若经》为观法,用《大般涅槃经》作扶疏。

首奉观世音菩萨,行菩萨戒,倡导放生。

在中国,观音菩萨声望最高,其次是阿弥陀佛,是教在天台,行归净土的结果。

判教和重组是天台宗的创新之举,使中国佛教既保持了出世信仰又总摄了南北朝时期各学派的纷繁论说,一统南义北禅,构建起入世治心的中国化佛教体系。

天台宗的核心思想是性具善恶,一念三千、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

从心性论中提取的性具善恶说,发展了印度佛学的染净理论,综合了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用人性解说佛性,为中国佛教入世治心确立了理论依据。

一念三千的内容是《法华经》的十如是说,《华严经》十法界论和《大智度论》的三种世间综合而成。

世界由三千种世间构成(世事万物)、一念之心包含着所有动态变化中的世事万物。

三谛圆融由一心三观发展而来,天台宗认为诸法(世事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成,是动态变化中的现象(假像),没有本质上的实体(性空)。

但现象和本质都确实存在,是在对立中统一(中观)。

这样假、空、中三元共存相依,又互不妨碍称为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共同构成性空非相空,理空事不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

天台宗的修持叫止观双运:止即禅定、观即感悟般若(智慧)。

止是止住妄念、摄散心入禅定,由定开慧。

观是静明观照三千种世间的三谛,见空为一切智(无邪念物欲),见假为道种智(菩萨慈悲心),见中为一切种智(真觉)。

通过证三谛、断三惑、见三智,达到心灵净化而成佛。

教观总持统贯天人之际,穷究性命本源,是弃恶扬善之学,是修人性良知的智慧学。

他以无我的出世境界,入世为众生构建心灵家园,普世的精神天堂。

1972年,中日建交,田中首相告知周恩来总理,日本佛教界要
求组团朝拜天台祖山。

次年国务院拨专款重修国清寺,开放以供朝圣和观光,这是一次天台山、天台宗地位的“出口转内销”。

现在天台山成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但是教观总持的深刻意义远未得到宣示。

开路王旗
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在城邦分治和种姓等级制的印度起源,给无望的人生以解脱出世(称小乘教)。

五百年后,中观学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相继发展(称大乘教)。

大乘教虽入世度众,但目的还是出世解脱。

公元六世纪,大小乘、空有宗与传统印度教合流成密教,导致衰落,到十二世纪末消亡。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上层社会感觉别样新奇,作为新道流被接纳。

魏晋时期,佛典依附玄学大量传译。

南北朝分治,战争不断,望族名士在不安宁中生活,精神无以寄托,礼佛成为时尚。

民众为避战乱,涌向佛门谋生,佛教得以空前发展。

心灵饥渴,犹如饿夫,拿来都食。

大小乘、空有宗各门派均用庄老玄言阐述。

世界真假,名相有无,各圆其说,佛教被道教化。

此时印度佛教亦渐处衰微。

佛教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危机。

天台宗从玄学中突围,建立起世间佛教,使中国接替印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是佛教史的重要里程碑。

“义蕴佛经、名出智者”的判教,直接继承了印度出世信仰和经院哲学优秀成果。

舍去不适,结合国情,重新组织思想、理论、制度体系。

完成了佛教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接。

中国大一统的社会建立在高度集权的帝制和极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表现为朝廷和家庭两端组织结构,用宗法制度给以维系。

天台宗建立了同样神学结构:如来(皇权)、菩萨(行政)、宗派(宗族)、寺庵(家庭)。

用法嗣继承等制度给以维系。

用学术的封闭性和寺产独占性,保证了宗派的连续性,确保佛教的永久性。

天台宗尊奉观音、重慈善、修良知,上化朝廷王道仁政,下度家庭慈善爱心。

给众生有心灵依托,今生以利他奉献为乐,来世有净土归宿。

天台宗本应被天下所尊,改朝换代反遭冷置。

李唐王朝另起炉灶,仿效天台宗,克隆了法相宗、华严宗等宗系。

天台宗所创新的判教、法嗣承继制、菩萨崇拜等中国佛教架构和修持方法,成为此后各宗之模范。

如果说天台宗为中国人提供精神大餐,华严宗则是加盟店,净土宗是快餐店,禅宗是自助餐。

天台宗长期立足天台山,亦为丛林佛教典范、各宗效法天台宗,逐步建立起五台山文殊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

从法统上说天台山可统辖四大名山。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开路王旗。

正如《佛祖统纪》所说:“智者斥破南北,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

”“自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侈大其学,自名一家。

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

讲华严者,唯尊我佛。

读唯识者,不许他经。

至于外教别传,但任胸臆而已。

”《佛祖统纪》是宋僧志盤主编,历时11年,收录了大量史实,是公认的佛教《史记》。

该书以天台宗为中国佛教主
流,其余各宗均属支流。

以史实和道统传承关系,肯定了天台宗的地位。

遗憾的是,因天台宗受过杨广的扶持,被人为贬低。

历史阐述者过度神圣化了唐太宗,也过度妖魔化了隋炀帝,天台宗被世俗成见蒙上了魔影。

儒学正统论的定向思维,将天台宗的历史贡献平凡了。

唯物主义科学时代,将佛教视为消极、迷信。

天台山法灯的光辉更被现代文明尘封。

这里只想拂去尘埃,让中国佛教的开路王旗重新在天台山招展。

即是灵山
灵鹫山是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圣地,山中七叶窟是佛教第一次结集地,产生了经、律、论三藏经典,佛经称之为灵山。

舍卫城的祗园精舍和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是佛祖的两个传法中心,王舍城倚傍灵鹫山,四周有五座山峰环绕。

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将菩提树嫁接成隋梅,荆州玉泉寺和天台国清寺是天台宗两大道场。

祖庭国清寺,地处五峰胜景。

从这里北上金地岭、与银地岭交汇处就是佛陇。

智者塔院又名真觉寺,照壁有题词:“即是灵山”。

释迦牟尼——智者大师;出世间解脱——入世间治心;菩提树——隋梅;祗园精舍——玉泉寺;竹林精舍——国清寺;五峰胜景......天台山是神圣的中华灵鹫山。

历史水流风去,世事沧海桑田。

拎清佛教和马列主义怎样中国化,
就知道如何应对十字架和航母群。

今天东西文化处在互相碰撞和交融中,无明与原罪、净土与天堂、慈悲与博爱、和合与竞争,佛祖与上帝正在对话。

千载胜缘,机运弥新。

幽溪梵钟,重警世上名利客;五峰佛韵,再唤苦海迷路人。

为将佛事助盛世,应给天台宗献礼赞;
好让法灯导慈航,该为天台山唱颂歌!
2011年元旦于上海绿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