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格改变(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脑器质性疾病
(二)颅脑创伤 无论何种原因致使颅脑受到外伤,均称作颅脑外伤,它可造成 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变形、颅骨骨折,进而造成脑膜、脑血 管、脑组织以及脑神经等损伤。 国内已有研究报告脑外伤后人格改变高达82.3%至92.8%,而 且人格改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远大于脑外 伤后认知功能损害。
3. 精 神 疾 病
精神疾病一般分为:
轻性精神疾病: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对人格影响较小。
重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重症抑郁、双相障碍等。例如精神分 裂症可能导致人格改变。
3. 精 神 疾 病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 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 协调。
人格改变的治疗
02
心理 治疗
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帮助他们认识人格上的缺陷,鼓励他 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的人格。
团体治疗或支持性心理疗法、认知疗法 、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等个体化治疗
人格改变的治疗
03
药物 治疗
心境稳定剂:针对易冲动、易激惹、情绪 不稳定等患者有效 抗精神病药物:有助于消除无端猜疑、冲 动攻击行为 抗抑郁药物:缓解焦虑抑郁、改善冲动攻 击、自杀行为有效
2. 心 理 创 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 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多数在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人一年内恢 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和人 格改变。
PTSD障碍主要表现为: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梦境,或面临与刺激相似或 有关的遭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2.持续性警觉增高; 3.持续的回避;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
又称老年痴呆,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 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 隐起病,缓慢不可逆地进展,以智能损害 为主。 老年痴呆的人格改变甚至早于智能减退的 出现,常预示痴呆过程的开始。主要表现 为孤僻、主观、自我为中心、自私、急躁 易怒、多疑、焦虑等。与发病前判若两人。
4.脑器质性疾病
(四)颅内感染性疾病
人格改变的识别
借鉴我国工伤伤残鉴定标准对人格改变的规定: 人格改变是指个体原来特有的人格模式发生了改变,一般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下 列特征,至少持续6个月方可判定: 1.语速和语流明显改变,如以赘述或粘滞为特征。 2.目的性活动能力降低,尤以耗时较久才能得到满足的活动更明显。 3.认知障碍,如偏执观念,过分沉湎于某一主题(如宗教),或单纯以对或错来对 他人进行僵化的分类。 4.情感障碍,如情绪不稳、欣快、肤浅、情感流露不协调、易激惹、或淡漠。 5.不可抑制的需要和冲动(不顾后果和社会规范要求)。
人格心理学
第九章 人格改变
目录
第一部分 人格改变的概念
第二部分 人格改变的 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 人格改变的识
别与治疗
第一节
人格改变的概念
人格改变的概念
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与生活环境中一贯所表现出的行为
模式,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统一而稳定的各种特 质的总称。
人格改变:是指人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显著而持久地
人格心理学
Thanks
5.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使用者情绪、行为甚至意识状态的化学物质,容 易引起使用者出现精神、躯体依赖或物质滥用。
常见精神活性物质:阿片类、酒精、大麻、镇静 催眠药、可卡因、烟草等。
5.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大量证据证明,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可致人格改变。 吸毒人群:自私、不诚实、孤僻、冷酷。 酒精依赖患者:易怒、焦虑、多愁善感、健谈、轻率、 不计后果、行为易受感情支配等。
发生改变,包括对情感、需求以及冲动的表达。
人格改变的概念
人格改变与人格障碍的区别:
人格改变通常出现在成年后,是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脑 部器质性疾病或严重的精神疾病引起人格异常; 人格障碍则是儿童或青春期出现(18岁以前称为品行障 碍),延续到成年,并非继发于其他精神障碍或脑部疾 病;
第二节
人格改变的影响因素
1.被动服从,缺乏主见。 激,都可能导致负性情绪的爆发,出现强烈
2.过度自制,谨小慎微。
的攻击行为; 2.出现悲观厌世情绪,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2. 心 理 创 伤
人类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通过调动 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及时调整,使自己的心理 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很少破坏自己的人格稳定性。
但在某些严重的心理压力之下,有些人的人格稳 定性会发生改变,导致人格改变。
6.人体器官移植
人体器官移植,是指摘取人体器官捐献人 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 或者胰腺等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将其植 入接收人的身体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过程。
虽然目前没有人体器官移植所致人格改变 的系统研究,但较多器官移植后出现人格 改变的案例值得思考。
6.人体器官移植
例如: 2004年,对20名肺移植术后患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即 使经过数年以后,很多人还不能很好的接受新的器官,大部 分患者认为移植的器官是一个活生生的全能的人在自己的体 内,这种心理影响患者的人格和自我感知。
人格改变的识别
人格改变与人格障碍的鉴别
人格改变
人格障碍
起病原因与形式
原因明显、继发性
原因不明、原发性
起病时间与病期
有且明显
无或不明显
病程特点
逐渐加重
一贯如此
症状特征
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和智 以情感、行为障碍为主,思维
能均可有障碍
智能正常
人格改变的治疗
01
对因 治疗
寻找起病原因(分清主要、次要 原因),针对原发因素采取环境 改变、去除压力源、治疗原发病 等方法,最大可能从源头上消除 原发因素。
4.脑器质性疾病
颅脑损伤后人格改变分为以下两种: 衰弱型:最常见,主要表现为易疲劳,注意力集中困难,焦虑失眠,严 重的出现淡漠,缺乏进取心,不能坚持正常工作; 攻击型:情绪障碍和自我控制力受损,具体表现为易激惹,举止粗鲁, 情绪不稳定,并可出现攻击行为和病理性激情;
4.脑器质与治疗
人格改变的识别
由于人格改变是一组继发于社会心理因素、某些精神疾病或脑部器质性疾 病的症状群,不是独立的疾病单元,而且不同原因所致人格改变的特征也 不尽相同,所以目前没有针对人格改变的单独诊断标准,但人格改变作为 一种继发性症状,个体原来特有的人格模式发生了改变,并长期存在,影 响患者的社会功能,故需识别和界定。
1. 环 境 因 素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客观环境对人格有很大影响。
以监狱服刑人员为例,监狱是特 殊的封闭式环境,长期狱中生活 使服刑人员必须调整自己来适应 监狱环境,久而久之产生人格改
变,出现“监狱人格”。
1. 环 境 因 素
当持续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
‘’监狱人格‘’表现为: 1.当碰到一些负性生活事件,甚至一些小刺
精神分裂病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退缩和依赖;情绪 不稳定;害羞和回避。
人格改变症状可以出现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前、病中及病后。
4.脑器质性疾病
脑器质性疾病是指脑部的感染、变性、外伤、肿瘤等病变,这些疾病除了其本 身的特征性表现外,还可表现为:
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起病多急骤,病情发展较快,病程较短,损害范围较 局限,预后多良好,其病变往往是不可逆的,一般不出现人格改变;
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起病多缓慢,病情发展较慢,有逐渐加重趋势,病程 多持久,预后较差,病变常不可逆,长期慢性疾病过程中可出现人格改变。
4.脑器质性疾病
(一)癫痫 一种脑部疾患,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 脑部持久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 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后果。 癫痫人格:慢性的、非急性发作的,并随时间而逐 渐进展、逐渐显著的人格改变,是在癫痫发作出现 之后逐渐表现出来的。
PTSD的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为:
回避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
避免参加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 去相关场所
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反应迟钝
出现社会性退缩,与人疏远
情感麻木
对创伤经历中的重要情节选择性遗忘
兴趣爱好变窄,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计划
对亲人情感变淡
甚至有些患者会将所经历的创伤归于外界,对周围的人和社会产生不满和愤怒 易激惹、易冲动、好辩论,表现出偏执或反社会人格
指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等各种病原体侵入脑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病变。 颅内感染性疾病可引起精神异常,这类疾病发病期可出现人格改变。 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欣快、肤浅、情感流露不协调、易激惹或淡漠等情绪障碍, 以及不可抑制的需要和冲动、不顾后果和社会规范的行为。
4.脑器质性疾病
(五)脑部肿瘤
生长于颅内的肿瘤统称为脑部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 脑部肿瘤可引起人格改变和行为异常:终日呆坐或卧床不起、甚至出现木僵,有 的无故喊叫、外出无目的乱走等。 脑部肿瘤引起的症状表现可因肿瘤侵犯的部位不同而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