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摘要:文章对黄河水资源的现状作出分析,引起社会各界对黄河水资源的关注,从而提高公民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使黄河能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利用;保护;现状

21世纪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三大问题的挑战,水问题被认为是三大挑战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中国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另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减少到1750立方米。届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将面临水资源更加紧张、缺水甚至严重缺水的局面。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对于黄河下游地区来说,黄河水是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除此以外可引用的淡水资源寥寥可数,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黄河水,使其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应对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的形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水资源,已经变的刻不容缓。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源、生产之源,它作为一种核心资源和动态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难以利用高科技解决的特点,因此,水问题显得十分重要。黄河是黄土高原的重要水源区,保护好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黄河情看: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大,导致黄河水资源紧缺问题更加突出,干、支流断流现象频繁发生。本文将阐述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特点和变化情况,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对策。

(一)黄河水资源的区域配置

从黄河的天然情况来看,黄河上中游是产水区,下游两岸是分属两个流域的;但另一方面,下游又是受黄河洪水威胁的地区。如果中上游区域水资源分配的少了势必影响其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中上游水资源分配的较多,那么有限的水资源能分配到下游地区的就势必减少,这样不但会影响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而且黄河水流量的降低直接加剧“水沙不平衡”,从长远看对黄河自身发展极为不利。在黄河水资源区域分配的问题上必须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协调多个利益冲突团体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黄河更好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服务。

(二)协调生态用水与社会经济用水的分配

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很多,但对其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者多根据其研究目标及其要保护的主要功能提出相应的定义。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为维持黄河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及其生长发育,修复及维持河道湿地、河口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及近海水生生物的水量。

在黄河水资源的配置中,首先,应该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沿黄地区,特别是黄河下游沿岸人口高度集中,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由黄河水提供。虽然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所占黄河水资源比例较小,但是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保障却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

社会政治问题。无论从保持政治稳定还是从以人为本,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角度,在黄河水资源的配置过程中都应该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其次,协调生态用水与工农业生产用水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变化,以及黄河两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黄河水资源需求的增加,黄河水资源总体上已经无法同时满足生态用水与工农业生产用水。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满足生态用水或者工农业生产用水而置另一者于不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黄河水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要兼顾两者要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三)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

南水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及华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的建设,将对我国水量的调节产生重大的影响。它的建设实施,也将减少黄河的负担,使黄河能更、更长久的为人类服务。

(四)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黄河冲刷黄土高原,塑造华北平原,黄河的水系把大量的水资源和泥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北和大海。自大禹治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4000多年间,人类在开发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不断加剧了水土流失;在下游华北冲积平原上又采取筑堤束水和河道整治工程防御洪水。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黄河仍然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而成为一条地上河,决口改道频繁。漫长的历史长河,黄河的治理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呈波浪式演进,其中,农田灌溉和漕运有所建树,治河方略与主张此消彼长,各领风骚,但终因朝政干预和国力不足,不可能全河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三年两决口”的现象依然如旧,黄河因此被称为“中华之忧患”。种种治理黄河美好的设想一直没实现。

我国的先民们早已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在我国古代人们观念里的环境,指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水、土(土地和土壤)和草木植被以及由此滋生的万物。我国最早一部地理著作《禹贡》假托大禹治水的故事,记述当时人们地域观念中九州的地理环境,除了强调各州的土壤和植被外,更重视的是各州的水环境,其导水一节就是讲疏导河流,治理好人们的生存环境,最后达到“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人们认识到对自然界的索取应该有时有节,包括水资源在内,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索取水资源,最后必将得到自然界的报复。《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的职责之一,就是管理河流、湖泊中的各种水生动物。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领悟到水资源的重要,于是很早就产生重视水资源的观念,因此,我们可以认定: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古代人们最早意识到我国水资源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需要加以珍惜和保护。可惜以后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大力开发水资源,最后也就是黄河流域最早耗尽了水资源,破坏了水环境。千年建都破坏了关中地区的水环境,关中地区即今陕西省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在唐代以前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战国时“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

天赋雄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