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作战装备一体化综合保障问题研究

联合作战装备一体化综合保障问题研究
联合作战装备一体化综合保障问题研究

全方位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全方位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队别:研究生75队 姓名:曹洪浩 学号: 时间: 2011年1月3日

内容摘要 如今,如何高效率地战备成了各国军队之间竞相研讨的问题。身处于和平年代,过多地发展军工企业易耗散国家的精力,然而,一旦战争爆发,没有足够的军工后勤保障容易导致战争的失败。在信息时代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思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的新特点,作战周期短、战争突发性强和战时消耗量大,客观上要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走向融合。 关键词:军备力量军民融合

全方位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古今中外,富国无不是各国一致追求的目标。但是,要想富国,必须强军。富国是目的,强军是手段,二者相依而存、结伴而行。秦国商鞅提出:“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以及世界历史上强国的兴起,无一不是通过富国强军来实现的。 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上,尽管各国根据本国的安全环境和国情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做法,但是,建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国防现代化的军民融合建设体系,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一致的政策取向。 1.世界各国军民融合情况说明 1.1美国:军民融合典型 美国是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冷战结束后,其《重组美国国防工业》,就是力图实现军民科技工业一体化的总计划。它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军政联合协同机构,构建军民结合型企业,制定军民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实施各种军民一体化建设的专项计划,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国防建设体系,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1.2俄罗斯:“军民分离”到“军民融合” 俄罗斯曾今承继了前苏联“军民分离”的国防经济管理体制,军用与民用划分过于详细,导致军事力量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但普京上台后对军事工业实行全面改革,强调在首先满足国防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尽管目前俄罗斯尚未摆脱长期军民分离的格局,但军民融合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1.3日本:寓军于民 日本作为战败国,因受国际公约的约束,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寓

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特点及启示

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特点及启示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相继爆发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具有信息化战争特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本文分析了外军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装备保障特点,以及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发展变化,并探讨了其对我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启示。 【关键词】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特点;启示 随着战争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联合作战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形态。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的作战,将是多个军兵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多维空间广泛实施的非线性一体化联合作战。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是对参战诸军兵种部队及其他作战力量实施的一系列装备保障活动,是联合作战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战斗力生成、保持、增强及再生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作战的进程与结局。 1 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主要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相继爆发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具有信息化战争特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在这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军的装备保障对其联合作战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以超前预置为要求,保障准备快速周密 一是快速动员保障力量,增强保障的及时性。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启动了国家战争动员机制,并实施了全方位的快速动员。战争准备阶段,美军除紧急动员了大量的海军预备役船只外,也征用了不少本国民间商船。二是提前装备物资储备,增强保障的预见性。美军在阿富汗反恐作战基本得手后,就开始向海湾地区运送和囤积作战物资。到伊拉克战争开战前,美陆军在伊拉克周边地区预置了5个旅的装备,空军储备了多达6700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三是快速实施物资投送,增强保障的时效性。由于美军远离本土作战,战区资源匮乏,为解决装备物资供不应求的状况,美军除了依托其在海外的大型基地实施就近保障外,充分协调海空运输力量,加快装备物资和保障力量的输送。 1.2 以平战结合为重点,注重装备保障建设 一是注重装备研制的保障性研究。美军装备在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同时,其模块化、通用化和一体化的设计,也为装备的维护保养、修理等工作奠定了非常便利的基础。二是注重对现有装备的现代化的改进。海湾战争后,美陆军为适应数字化部队建设要求,对其装备的M1Al系列主战坦克进行了多次改进,先后发展了M1A2和MlA2 SEP型,这些措施增强了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提高了装备的可靠性。三是注重保障力量实战化训练。在伊拉克战争前,美军针对伊拉克的地理环境,在科威特和卡塔尔美军基地建立了实地战场仿真环境(阿拉伯堡垒),

联合作战应强化“八个一体化”

联合作战应强化“八个一体化” 思想观念“一体化” 意识是实践的前导。指挥员只有具备“一体化”意识,才能产生对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执行力。因此,必须在指导上贯彻联合作战和整体制胜的思想观念。 必须在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中,突出“一体化”的内容,推动思想观念由合同作战向一体化联合作战转变。 一是树立协同主体多元化观念。在多维空间同时展开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中,应根据不同的作战目的、阶段、样式,确定不同的协同主体,各军兵种都可以担当主角,陆、海、空、电等战场空间都可能成为主战场,各军兵种都应摒弃“以我为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增强主动协作精神。二是强化临机协同观念。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情况及时下达协同指令,以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节奏快、情况复杂的需要。三是强化信息协同观念。应综合使用并提高军兵种部队之间获取、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历史反复证明,现代战争中,只有思想观念先进、思想认识统一,才能占据主动,才能把握先机。 作战力量“一体化” 作战力量的整体性,要求内部诸力量结构有序、编配合理,防止力量之间相互掣肘造成内耗。为此,应按照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对作战力量进行模块组合,将具有不同作战功能的作战单位科学编组,实现功能互补,发挥1+1>2的功能。 通过联合编组实现联合用兵,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对集中兵力的客观要求。贯彻“联合编组”的原则,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依据一体化联合作战任务,敌情和战场环境等情况,合理抽调作战力量,进行一体化联合编组。二是按照统一的意图与目的,从多维一体化战场和一体化作战进程上,统筹计划各种作战力量主要任务、主体行动,使参战部队紧紧围绕作战重心实施联合行动。三是顺应指控系统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火力与机动精确化的趋势,按信息、机动、火力等战斗力要素进行有序编组,使之能充分发挥软打击与硬摧毁的双重效能。四是针对各军兵种部队和地方武装的实际能力,有机组合各种作战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长,增强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实战能力。同时还应看到,随着战场情况的变化,作战力量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所处的地位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应注意在“动”中快速形成合力。 指挥机构“一体化” 必须按照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确立一体化的指挥体制,设置一体化的指挥机构,为统一指挥和协调各军兵种行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一)指挥机构是作战集团的“大脑”,必须根据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从结构形式入手,按照权威、联合、精干、高效的原则搭建。维护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权威,是顺利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关键。(二)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目的有限、规模有限、节奏快速,战略、战役和战斗指挥趋向一体等特点。必须建立融战略、战役、战斗指挥于一体,各军兵种作战指挥于一体,作战指挥与指挥保障于一体的作战指挥机构,形成指挥合力。(三)科学确定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内部结构与人员构成,提高作战指挥的整体效能。(四)按照整体作战要求,赋予主要指挥员统一指挥所有参战军兵种的权力,实现诸军兵种作战行动的协调一致。(五)建立横向联通、纵横一体的扁平化指挥体系,形成简捷快速的指挥机制,为在一体化联合作战中实现实时化指挥创造条件。 信息系统“一体化” 在联合作战体系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是网络化的信息系统。这是联合作战体系的基础和支撑,也是夺取制信息权的基本保证。 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贯穿于联合作战的始终。指挥控制、情报侦察、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性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重要性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新阶段我军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介绍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特征,提出了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发展应重点把握的4个问题。 标签: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内涵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新世纪新阶段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理论研究,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深入发展,对于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装备保障建设贯彻军民一体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根据军民融合的基本内涵,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应当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保障资源、军民共建;为军服务、军民共责;建设效益、军民共享,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装备保障模式,在装备保障建设、装备保障资源运用、装备保障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应打破军队唱独角戏的格局,做到统筹规划,整体建设,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实现快速动员和能力聚合,大大增强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的潜力,同时拉动国民经济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本质特征 1.军事牵引,为军服务。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是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目标,应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为部队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装备保障资源为军队服务,弥补军队保障能力的不足,推进装备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 2.骨干在军,主体在民。军队保障力量的骨干作用是由装备保障的军事性特点决定的,军队保障力量的骨干必须适应战场环境,组织战场装备保障。军工企业和担负军品生产任务的民用企业,具有较强的装备保障潜力,通过动员可形成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保障力量的主体,与军队保障力量有机结合遂行保障任务。 3.资源共用,效益共生。各类装备保障资源在强调军用的同时,非核心资源均应当军地共用,双向服务,提高建设效益。平时应将绝大多数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在战时、急时,通过装备动员途径动用社会资源遂行军队保障任务,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真正做到平战结合。 三、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建设,构建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必须善于借

军民融合经济模式探索_曾立

军民融合经济模式探索 An Exploration of Models for the Civil-Military Integrated Economy ■曾立张春宇 摘要:“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即将国防经济建设深深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之中,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方向的新的战略性定位,是 党中央在新时期做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决策,是涉及国防科技工业 乃至整个国家科技工业体制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有 机统一起来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军民融合的相关概念入手,着重比较分析 了世界主要先进国家军民融合的模式,从中探索出对我国军民融合模式构 建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并对其中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进行改进,从而 加快我国军民融合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军民融合军转民军民一体化国防科技工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E0-0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547(2009)02-0036-05 一、军民融合的产生背景及涵义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军事经济与地方民用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已经是一项关系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我国也是一个热点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1]。如何做到二者协调、持 作者简介: 曾立,男,教授,博导,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410073 张春宇,男,硕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410073

续、融合式发展,实现二者互动至关重要。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大多数国家纷纷调整国家安全策略,缩减军队人员,减少军费开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强化国防实力,以实现二者双赢。军民融合的战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军民融合模式下,国防与民用经济在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实行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力的经济整体。作为技术本身,作者认为并没有严格的军民之分,所以军工生产与地方厂商生产大部分可以互为依托。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军民两种技术,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 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在《军民融合潜力评估研究报告》中将军民融合(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定义为: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作者认为,其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军民两用技术战略计划,实现技术上的融合;二是建立和完善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机制,在国防采办过程中,实现军民一体化,避免资源浪费,培育开放型产业链和军民结合型创新主体[2]。为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健全政策与管理机制,实现军民一体化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世界主要国家根据国际环境和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推进军民融合的政策和作法,选择不同的模式,各具特色。 二、世界部分先进国家和地区军民融合模式比较分析 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探索较早而且成果显著,我们以下从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企业和研究院所及高校交流管理及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等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要做到军民融合必须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法律法规、设立专门机构等。 美国在建设军民融合体系时,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制定鼓励政策,建立相关机构,促进军民一体化。美国在国家决策和宏观调控层,推行军 民一体化的机构主要有国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总统科技政策局等,这一层次的机构主要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来确定军民融合的一些实施措施。在军政部门协同方面,美国还形成了跨部门的联合协同机制[3]。再则,1991年,为了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移,美国国防部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OTT),隶属于国防研究与工程署,作为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牵头管理机构,负责与能源部、商务部等部门的协调[4]。 研究员杨越在《积极推进军地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文章中指出,陕西国防科工委在军民融合宏观政策、机构设置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从省一级开始成立专门机构,为军民企业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的军民融合环境;努力搭建军民结合的互动平台。在政策支持上,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发挥军工优势,促进军地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见》,在军工技术改造、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尽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十五”以来,省政府为军工企业技术改造、军转民科研开发支持的直接投入近2.2亿元。 2、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美国选择了“军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所谓“军民一体化”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军方、军工部门和军工企业的调整改革,以及军政部门间和企业间的合作,开启军、民用技术和资源双向转移之门,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了实现其军民一体化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美国在此阶段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和管理军民融合的科技计划;改革国防采办制度与军用规范精简方案;创建军民一体化的科技产业链等等[6]。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军民融合发展。 著名国防科技工业研究者赵澄谋等写的《世界典型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分析》[7]一文中就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以色列的军民融合模式进行了分析。美国模式上面已经提到,日本主要采用“以民掩军”模式,即在军力发展

联合作战

一体化联合作战透析 摘要 一体化联合作战作为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主要作战样式,其地位和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军事所关注,深入研究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方法,对于尽快形成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理论体系,推动一体化训练的全面展开,尤为重要。本文由作战方式的发展入手,分析得出一体化联合作战在新世纪时期的军事作战中担任“主角”,进而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诸军兵种并重、以信息为关键、以网络为中心的联合作战。 关键词: 一体化联合作战作战体系信息化多兵种 “一体化联合作战”作为一个作为战术语, 是海湾战争后美军首先提出来的,它由过去的联合作战发展而来。机械化战争时代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合同作战,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主要国家作战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联合作战,进入新世纪, 一体化联合作战在军事作战舞台上担任“主角”。 联合作战是由军种部队组成的联合部队实施的,单一军种编成的集团军、师和师以下部队, 是编组联合部队的成员, 参加联合作战,但本身的作战多是合同作战; 从合同作战转为联合作战时, 不是改变军种作战的个性,而是要解决统一指挥和协调行动问题。按照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概念要求:“一体化”侧重强调联合作战计划要与执行单位的行动计划统一起来; 各军种部队的行动要更加协调、更加密切,对联合部队的指挥要更加统一、更加有效,军种部队要做到通信兼容、信息共享。 鉴于上述认识, 一体化联合作战应是: 在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各军兵种通过信息系统,协调一致,相互支援、相互掩护,对敌对目标发动攻击。它的特点就是高度协调统一,反应速度,对目标的攻击力度强,波次多,让敌人难以招架。这种作战方式适合任何形势的战争。 一体化联合作战作为新世纪担任“主角”,既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也是军队建设的需要。其鲜明的军事特点,更是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必要条件。一体化联合作战具有如下军事特点: 一、本质——诸多作战系统无缝隙链接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本质是诸多作战系统无缝隙链接,使各作战力量、各战场和各作战行动实现互联互通,打破了传统作战的纵向逐级矢量性。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诸军兵种并重、以信息为关键、以网络为中心的联合作战。在一体化联合作战中,诸军兵种联合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联合作战。可以认为,一体化联合作战就是信息化战争的联合作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的作战力量综合为一体,在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控制下,使用一体化

国外武器装备综合保障的新发展

国外武器装备综合保障的新发展 张宝珍曾天翔于晓伟 摘要:本文介绍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武器装备综合保障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特别是美国国防部出台的一系列新的政策、策略和指南。 关键词:综合保障装备保障 美军武器装备综合保障发展经历了从事后保障到综合后勤保障的演变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全寿命保障阶段。全寿命保障,亦称寿命周期保障,即在装备的寿命周期内对装备保障问题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合同管理方法,它可简单化地理解为:“谁研制、谁生产、谁终身维修及至退役处理”。美军认为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充分保障装备的战备状态,而且是执行经济可承受性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途径。这种全寿命管理机制使武器装备的采办和保障实现了一体化。在保障策略上,寿命周期保障首选基于性能的保障(PBL)模式;在保障技术途径上,发展自主式保障;在保障管理上,采用寿命周期持续保障,美军F-35就全面贯彻了上述思想。 另外,在当前严峻的国防预算形势下,美国国防部正在落实的“更佳购买力指南2.0”,以实现国防支出的更高效率和生产力。其中将增加PBL的有效使用作为激励工业界和政府部门提高生产力和增加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1 基于性能的保障 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新军事变革,美军积极推进PBL策略,目的是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和作战样式对装备保障的要求,缩减后勤规模,降低使用和保障费用,提高经济可承受性以及装备的战备完好性。目前已发展成国防部首选的保障策略。 美国防部向PBL的转变,开始于一个国防部范围内的工作组根据1998年的防务授权法912C节的授权所进行的关于产品保障的创新性工作。他们的工作成果被写入一份名为《21世纪的产品保障》的报告中,该报告描述了一种综合的产品保障环境,关注的重点是用户驱动的工作结果。随后,国防部制定了实施PBL的工作路线图,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99年开始启动,致力于建立和培育实施PBL的环境。第二阶段,自2000财年开始,国防部确定30个试点项目来评估实现PBL的创新方法。这些项目涵盖所有重大武器系统族以及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并贯彻了PBL的不同备选策略,包括全系统性能责任合同、子系统现代化、灵活的持续能力和创新的性能协议。第三阶段,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PBL。

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基础及其实现途径

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基础及其实现途径 发表时间:2019-12-30T13:07:44.50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 15期作者:刘帅 [导读] 军民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对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摘要:军民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对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有其深刻的经济学基础。本文从产业技术的共通性、技术外溢性、产业基础共同性、市场互补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垄断与竞争、比较优势和分工理论、交易成本与资产专用性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军民一体化的经济学基础,并从这些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一些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军民一体化;经济学基础;实现途径 0 引言 为推动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军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组建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发布一系列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改革各种制约军民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建军民一体化创新示范区等等。军民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对我国长期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有其深刻的经济学基础。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军民一体化,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帮助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举措,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学视角看,军民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资源配置与使用方式的转变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学基础,认识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学本质。 一、军民一体化的经济学基础 军民一体化发展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解释并论证每个领域实施军民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经济学基础也不一样。我们这里主要论述科技产业军民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产业技术的共通性 其实每个产业都有一些通用技术,这些技术也被称为产业共性技术,这些技术既可以为生产军品所采用的,也可以为生产民品所采用。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多个产业之间、或一个产业内部、甚或一个企业内部被广泛采用的技术(谭晶菁,2018;李纪珍,2006),这些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或多个产业的兴衰变革,如信息传输技术对于通讯导航、广播电视、卫星监测等产业而言,就是这些产业的共性技术。很多军工产业与民用产业的技术基础是相同的,因此可以通过“军技民用”或“民技军用”达到节约开发成本、加速技术成熟、激发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变革、探索技术的多元化应用等效果。但在军民分割状态时,这些产业共性技术可能就无法在军民之间共享,从而导致重复研发、使用效率低下、技术进步迟缓等问题。 科技创新的过程,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导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等几个阶段。很多科技创新在其萌芽阶段,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应用研究的初期,并无明确的军用或民用目的,只有到了后期,随着该项技术的成熟度不断提升,其应用于军事或民事部门的技术演化路径才开始出现分化。因此,在科学研究的前期,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阶段,应坚持走军民一体化、统筹规划的路子。 也正是由于产业技术的共通性,很多技术最先也都是由军方资助研发出来并首先运用于军品研制的。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最先都是来自于军用技术!同样,随着民用技术的发展,在一些民用技术领域,如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物流技术等,民用技术已经超过了军用技术,此时军方也当借助已经发展成熟的民用技术,避免重复研发,降低武器装备的研制成本,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技术的外溢性 技术溢出是技术创新主体所创造的知识和技术,在不同组织或个人间流动共享过程中对其他创新主体产生一定的激发、激励、借鉴、模仿和学习效应,从而激发、带动其他主体创造新的技术。如果说技术的转移、转化、共享是通过正规途径实现的话,那么技术溢出则多半是通过非正规的途径实现的,因此技术创新者一般不能获得由技术溢出而给其他主体带来的好处,这是企业或个人经济行为正向外部性的表现之一。通过技术溢出,促进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技术溢出主要有两条途径:“纯知识溢出”和“物化溢出”。“纯知识溢出”是指在技术转移转化的过程中,其他主体通过学习和模仿等途径,把现有技术应用于自己的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或者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新的创新。而“物化溢出”,则是指通过人才流动、产业投资、技术模仿、产业关联、商品交易等途径,使得掌握、使用该项技术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与经济增长。 在军民一体化状态下,技术既有可能是从民用产业“溢出”到军工领域,也有可能从军工领域“溢出”到民用领域,从而提高军工产业和民用产业的生产效率与技术进步的速度。为了增加并实现这种双向技术溢出,增加军工行业与民用行业的接触面、或者培育更多的军民一体化型企业,都是有效的途径。 (三)产业基础的共同性 从产业构成来看,一个产业一般包括总装企业、分系统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与原材料供应商几个层级。一般说来,在总装层面,由于军品和民品使用的环境、要求不同,因此对产品功能、规格、标准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军民分离的倾向较大;但是越往底层(零部件和原材料层面),军民的通用性也越强,军民一体化的可能性与机会也越多。 以航空工业为例,虽然军机和民机在机体结构、功能要求等方面差异较大,但是在发动机、航空电子、机电设备等分系统,二者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是在零部件和原材料层面,二者相通之处更多。如铝合金、不锈钢、高温合金等这些金属材料和航空陶瓷、特种橡胶、碳纤维等非金属材料,对于军机和民机而言都是必须的,只是二者对这些材料的性能要求不同。 建立一个军民一体化的科技工业基础,可以为军品的研制、生产、动员储备大量的技术、人才、设备和保障资源,降低军品研发与生产成本。一旦发生战争,就可以实现武器装备生产的快速扩张,满足战时动员需要。 (四)市场互补性 在军民分离的情况下,民品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但由于受技术进步、消费者收入与预期、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存在着商业的周期性波动;而军品市场却按计划经济运行,市场主要受国际安全环境、国防需求和军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当军民分割时,如果其中一个市场不景气,很难通过扩大或开拓另一个市场的销售来弥补。在军民一体化的情况下,军民品市场打通了,企业可以根据两

一体化联合作战概论

一体化联合作战概论 摘要:近些年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一体化联合作战正在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研究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概念与基本特点,对于提高我军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前提是信息主导,对象是作战体系,基础是纵向贯通,关键是横向融合,根本是领导驾驭。 关键字:一体化联合作战信息一体化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从传统联合作战发展而来的,是机械化战争的联合作战向信息化战争的联合作战发展的结果,是联合作战的高级阶段。从世界范围的战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联合作战的发展脉络。 18~19世纪是联合作战的萌芽阶段。随着海军作为一个新军种的建立,这一时期出现了由陆军和海军共同实施的初级的联合作战。由于无线电通信的广泛应用,陆、海军的战场协同能力及联合作战规模都超过以往。一战后期,由于空军参战,联合作战出现了三维立体化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联合作战的发展与成熟阶段。 二战后至80年代初,由于核武器制胜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发达国家军队热衷于追求狭隘的军种利益,使得联合作战理论发展迟缓。直到1982年,美国陆军总结越南、中东和马岛战争的经验,在《作战纲要》中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才再度引发对多军种联合作战问题的研究热潮。 近些年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一体化联合作战正在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研究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概念与基本特点,对于提高我军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军为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应该而且可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路子。 什么是一体化联合作战 联合作战在我军《军语》中被表述为“两个以上的军种或两个以上国家、政治集团的军队,按照总的企图和统一计划,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进行的作战。通常为战役以上规模”。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从上述作战概念发展而来的。传统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是工业时代或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基本作战形式,是以单一军种(往往是陆军)为主体、以火力为关键、以平台为中心的联合作战;而从传统联合作战发展而来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则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诸军兵种并重、以信息为关键、以网络为中心的联合作战。可以预见,一体化联合作战必将成为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典型作战形式。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基本特征 从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的实践,以及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建设(包括军队转型)的计划中,可以看出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一些基本特征——作战力量一体化、信息系统一体化、作战行动一体化和综合保障一体化。 作战力量一体化 一体化联合作战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指挥体制的一体化、作战部队的综合化、部队编制的合成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作战力量一体化。 指挥体制一体化。包括建立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采用扁平网络化的指挥结构和灵活高效的指挥机制等方面。确保把参战力量集成为一个高度融合、密切协同的作战整体;减少指挥的中间环节,便于指挥

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研究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研究 朱石坚 (海军工程大学,武汉430033) [摘要]舰船是结构复杂、体系庞大、技术密集的武器装备,其战备完好性和战斗力水平高度依赖于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本文对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内涵与特点做了全面分析,研究了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总结了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方法,对做好舰艇装备综合保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舰船装备;工程管理;综合保障;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42(2015)01-0096-07 1前言 舰船装备是现代海军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军战斗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舰船装备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舰船装备呈现出技术密集、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的发展趋势。要保持现代舰船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充分发挥其战技术性能,必须在主装备研制的同时,开展保障性设计,并为其配备相应的保障资源、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即开展综合保障工作[1,2]。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是对舰船装备全寿期的管理,包括对工程前期决策的管理、设计和计划的管理、施工的管理、运营维护的管理等[3,4]。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内涵、特点、内容、方法等,对开展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内涵 何继善院士[5]将“工程”定义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一般来说,工程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是在舰船装备的寿命周期内,以满足舰船装备系统战备完好性为总体目标,进行保障性设计,规划保障并研制保障资源,建立并维护稳定、可靠的保障系统,及时、持续、可靠地提供舰船装备所需保障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活动。舰船装备综合保障是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的综合体,涉及船舶、机械、电子、材料、航空等多个行业的众多研究院所和企业,呈现出显著的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由此可见,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符合学术意义上“工程”的所有特征,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工程。 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特点决定了工程的实施既需要高强度的技术活动,又要开展具有高度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管理工作,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技术活动为规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活动提供依据,管理则为各项技术活动满足目标需求、符合质量标准、规范数据接口、实现效益最大化等提供保证。因此,对舰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实施管理,是舰船装备综合保障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战备完好性和降低全寿期费用的有 [收稿日期]2014-10-21 [作者简介]朱石坚,1955年出生,男,湖南双峰县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保障工程管理;E-mail:zhushj1955@https://www.360docs.net/doc/f118913550.html,

综合保障技术

综合保障技术 国家军用标准GJB9001A《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明确提出了运用综合保障专业工程技术的要求。综合保障技术是在可靠性、维修性工程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如何结合标准介绍有关内容?图2—1说明了第二部分的总体结构,即我们试图在综合保障技术的题目下回答七个问题。另外,这一部分主要讨论的是武器装备或系统(简称装备)的综合保障问题,所以用“装备”(产品的一个类别)一词较多,而用广泛的“产品”一词较少。这一点与本讲义的其它部分有所区别。 1 GJB9001A标准的要求 GJB9001A《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以下条款明确提出了运用综合保障专业工程技术的要求: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提出:组织在策划设计和开发活动时,应“运用优化设计和可靠性、维修性、综合保障等专业工程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按规定的要求确定并提出产品交付时需要配置的保障资源”。 7.3.3设计和开发输出提出:设计和开发输出应“规定产品使用所必需的保障方案和保障资源要求”。 7.5.7 交付提出:交付的产品需“按规定要求提供有效技术文件、配套备附件、测量设备和其他保障资源”。 7.5.8交付后的活动提出:产品交付后,组织应保证“对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安装或维修、备品及配件供应等售后服务有充分的技术和资源,并按规定实施”。 2 综合保障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保障问题几乎是所有产品经常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即使是简单的产品也需要保障,这是

因为产品从研制到使用,要保证它正常地发挥功能或者通过维修保持、恢复其功能,必然或多或少地涉及:消耗能源、材料、备件;使用辅助设备、工具;产品正确使用和维修的必要说明;对产品使用者以及产品使用环境、包装、运输、贮存的要求等。这些都是保障工作的内容。 通常我们说,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离不开人、机、料、法、环(操作者、设备、材料、操作方法、环境)等因素。与此类似,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也可以把产品的保障问题归纳为人、机、料、法、环:人——对人员和能力的要求; 机——提供使用和维修所需要的设施、设备、仪器、工具等; 料——提供能源,备件、易损件等; 法——提供技术资料、文件; 环——使用和维修环境以及产品包装、运输、贮存等技术接口要求。 如果一个产品本身不好保障(包括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差)或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它的功能再好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从产品研制开始就要考虑它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保障问题,把产品设计得能够方便地保障,同时规划好它在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保障资源。 和一般产品相比,武器装备的保障问题就更为复杂,因为现代的装备本身就越来越复杂。随着大量高技术、新技术的运用,电子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装备特别是大型武器系统常常是由主战装备、电子信息系统和保障系统构成的一个体系。现代战争事实上已成为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因此,装备质量管理强调主战装备和保障系统要同步建设,在保证主战装备质量的同时,必须保证保障系统的质量,才能实现整个系统的互连、互通、互用,使装备在使用中充分发挥效能。 试想,一个武器系统不发生或很少有故障,一旦发生故障又可以很快恢复,既能方便地保障(好保障),又有适宜的保障资源(保障好),这个系统就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要它什么时候工作就可以什么时候工作,具有很高的战备完好性。这样的装备才真正具有战斗力。“好保障”、“保障好”六个字是综合保障问题的简单概括。保障性的含义就是: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能满足平时和战时的战备完好性要求的能力。 综合保障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的“综合后勤保障”(ILS),考虑到“后勤”一词在我国已有它特定的含义,就简化为“综合保障”一词。综合保障的含义是:为满足战备完好性要求和降低寿命周期费用,在装备设计中综合考虑保障问题,确定协调的保障性要求,规划并研制保障资源,及时提供装备所需保障并对保障性进行评价等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活动。 可见,保障性是产品的一种质量特性,为达到产品保障性要求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就是综合保障工作的内容。正如可靠性、维修性都是产品质量特性,通常把为达到可靠性、维修性要求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分别称之为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一样,可以将综合保障工作称之为保障性工程。应当说,保障性工程是在可靠性工程和维修性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64年6月,美国国防部首次颁布了DODI 4100.35《系统和设备的综合后勤保障研制》,明确规定要在装备设计中应用综合后勤保障。1968年,这个文件改为《系统和设备的综合后勤保障的采办和管理》,提出了综合后勤保障的11个组成要素。1973年,美国国防部颁布了两个重要的军用标准,即MIL-STD-1388-1《后勤保障分析》、MIL-STD-1388-2《国防部对后勤保障分析记录的要求》,将后勤保障分析作为开展综合后勤保障工作的分析技术。1983年,美国国防部颁布DODD5000.39《系统和设备的综合后勤保障的采办和管理》,突出了装备的战备完好性要求,明确规定:“综合后勤保障的主要目标是以可承受的寿命周期费用,实现系统的战备完好性目标”;并明确了综合后勤保障的政策、程序、职责、要素等内容。从1994年开始,美国国防部进行采办改革。1996年,重新颁布DODD5000.1《防务采办》,进一步明确保障性的地位以及实现保障性的途径;规定在武器系统的整个采办过程中开展综合保障工作,以确保系统的设计和采办能够得到经济有效的保障,以满足平时和战时的战备完好性要求。 在我国,长期习惯的做法是装备研制出来以后才开始考虑它的保障问题。于是,许多本来应当与装备研制同步进行的保障性设计及应当尽早安排的保障设备、设施等配套建设,要到装备交付使用部队后才考虑,为时已晚。结果是由于装备自身设计得不好保障或缺少配套的保障资源,造成装备在使用中发生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形不成战斗力;也造成装备使用和维修费用以至寿命周期费用大量增加。

装备综合保障数据的集成方法

装备综合保障数据的集成方法 殷胜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导报》 【年(卷),期】2014(000)014 【摘要】该文探讨了装备综合保障要素数据的分析、集成、处理,将原来分散、独立的保障要素分析过程,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分析,提高保障要素数据的分析、集成和处理效率。%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of equipment integrated support analysis, integration, data processing, the original dispersed, independent guarantee element analysis process, into a unified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improve the security elements of data analysis, integration and processing efficiency. 【总页数】2页(54-55) 【关键词】装备;保障;集成;方法;软件 【作者】殷胜 【作者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 2144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52 【相关文献】 1.装备综合保障数据的集成方法和软件工具 [C], 解洪成; 魏佳; 张颖 2.装备使用与保障研究数据的生成方法研究 [J], 李俊; 马凌; 张立新; 张宝升 3.一种基于XML的装备保障数据集成方法 [J], 周立军; 张杰; 吕红; 任颖 4.一种装备保障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方法研究 [J], 张建伟; 黎铁冰

推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对策思考

推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对策思考 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是当前各国海军舰船装备保障的发展趋势。从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基本内涵出发,阐述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并对推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标签: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对策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舰船武器装备中的广泛应用,战争的力量构成、作战样式和战争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增加了装备保障的任务量,也加大了保障的难度,对舰船装备保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紧紧依靠军内力量保障的模式将难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利用民间力量完成装备的保障工作日益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视。随着海军战略转型的不断推进,深入研究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将有助于舰船装备保障任务的完成,对提高海军部队整体作战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一、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的现状分析 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作为舰船装备保障发展的重要方向,已被一些国家广泛采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美、英等国在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方面积累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经验,俄罗斯的舰船装备保障也已经开始向军民一体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以江主席一系列论述为指导,海军舰船装备保障开始了由自我保障模式向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2007年,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为海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指明了方向。 目前逐步形成了幾种典型的做法:一是联合保障。在舰船技术保障部的统一领导下,有关保障基地(装备部)与中船集团公司有关单位签署了新型驱逐舰船装备保障框架协议,并参与新型舰军民一体化保障试点工作。二是定点保障。将中船集团公司436厂、427厂列为某型导弹快艇定点维修保障单位,确定广州船舶设计院为某型导弹快艇装备技术保障的总体技术责任单位。三是单装的全寿命保障。选定了一批复杂的高新武器装备进行全寿命保障试点。其中,委托中船集团公司有关单位承担了三型装备的全寿命保障任务,由装备的研制、设计单位全面负责在航保障、计划修理、保障人员及舰员培训、器材供应等工作。四是承制单位巡回保障。在海装舰船技术保障部的协调下,组织了相关科研院所定期深入部队,调查了解新型舰船装备使用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时进行技术保障指导,开展巡回检修,为部队解决新装备保障的难点问题。 尽管海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进一步加以解决。一是在管理体系上,目前缺乏必要的组织保证,每到具体工作的开展时,都是临时指定业务部门牵头。如舰船技术保障部机关在组织军地一体化保障训练时,由综合处牵头。二是机制健全问题。海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在前期积极引入了“竞争、评价、监督、激励”四个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四个机制尚不健全,给海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三是市场准入问题。由于长期以来,舰船装备的研制与生产主要采取计划指令的方式,实行定点研制与生产,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防务市场。在现阶段军民一体化保障活动中,海军舰船装备维修市场主体只能在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