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下文是对四种倒装句的详细解说。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

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

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

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才于世高《张衡传》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种类 【篇一:文言文倒装句种类】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 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 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 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重申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搁置于动词或介 词以后,有以下几种状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 置。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 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何”微斯人, 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同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 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乎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 2、文言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 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觉悲痛”。 “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 ...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 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 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 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重申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搁置于动词或介 词以后,有以下几种状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 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何”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 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同样”。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篇一: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 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 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 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 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 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 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 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 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 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 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 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 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 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 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 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一、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现代汉语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 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

文言倒装句四大类型: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主谓倒装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 [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结构后置 第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主谓倒装句虽然繁多,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常见的主谓倒装有三种: 一、感叹句中谓语前置 感叹句中谓语倒装,一般能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从而表达赞颂、欢愉、命令、悲痛、愤怒、惊讶、感慨、讥讽等感情色彩。如: 1、默默乎。河伯!《庄子·秋水》 ——不要说了吧,河伯! 2、惜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呀! 3、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很厉害呀!你真的不聪明呀! 4、远哉,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远呀,德行全备的人! 5、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也太过分了,先生的话! 6、死哉,盆成括!《孟子·尽心下》 ——将要死了呀,盆成括! 7、神乎!神乎!止于无声。《孙子·虚实篇》 ——神奇呀!神奇呀!神奇的好像没有声息! 8、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美丽呀,这所房子! 9、至矣哉,为欺也!(刘基《卖柑者言》) ——太过分了呀,欺骗人! 10、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下》 ——机械呀,高老先生讲诗。 以上各例全为谓语前置句。例1中“河伯”是主语,“默默”是谓语,但是为了加强命令的口吻,把它提到了前边,并于其后加语气助词“哉”以示强调。试想,现在如果要阻止别人说话,也会发出“住嘴吧,你”的命令,或许还面带怒容呢。例2句为了加重谓语“惜”的惋惜意味,把它提到主语“子不遇时”的前面,并带语气助词“乎”以加强。例7句为了突出赞美的情感,反复吟咏,似还嫌不够,把谓语“神”提前。其余均可如此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①在感叹句中谓语前置时,往往在其后带个语气助词“哉”、“矣”、“乎”,并同时提前,以增强语气。②无论“哉”、“乎”等词有几种词性(如“哉”字可作副词、助词等,“乎”字可作介词、助词),但是在主谓倒装句中,都只是语气助词而已,亦即“哉”、“乎”等词只有作助词时,才能和谓语一同提前,到达这种修辞效果。③同现代汉语一样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但是主谓倒装句中的谓语,却有许多是由副词(甚至是程度副词)充当。如例3、4、9、10等,现代汉语绝少有这种情况,这是个非常突出的区别。④“矣”字和“哉”字连用时,重点在后者,和它前面的形容词谓语一同提到句首,感叹语气更为强烈。 二、疑问句中谓语前置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 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 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爪牙之利”即“利爪牙”,“筋骨之强”即“强筋骨”。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核舟一”即“一核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尽粟一石”即“尽一石粟”。 四、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高考古文四大倒装句式总结——谓前、宾前、定后、状后

高考古文四大倒装句式总结——谓前、宾前、定后、状后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⑥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特点是用“者”煞尾,意为“的”,或用“之”做后置的标志。 (1)表数量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做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之后。例: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坐在桂公塘围堤里,数千敌骑从围堤门口经过,差点儿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2)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定语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导读: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结构后置。下文是对四种倒装句的详细解说。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如何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从说课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特具特色。这里择其主要特点作一介绍。 一、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 二、科学性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程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 三、高层次性 由于听课的对象是懂教材、熟业务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领导和教师,所以,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 四、预见性 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包括题目,在第几册、第几单元,单元训练重点、地位、教材的前后联系,有时还要简单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说教材内容时可以多说,也可少说,可按上面介绍的顺序说,也可打破顺序说,要因教材而定。 2.说教材目的要求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 ■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狡,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覺.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 "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新,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狡。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 助词,无实在意狡,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爻,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校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豊,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 越过一道道山"。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解

“文言文倒装句”例解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一: ①大王来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者? ——为何(者:语气词,解释为呢) 总结共同点:一是都是疑问句,二是疑问代词“何”、“安”、“何”做“操”、“在”、“为”的宾语,由此得出结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等。 例二: ①忌不自信。——不信自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之:这样的事情)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总结共同点:一是都是否定句,都有否定词:不、未、不;二是都是由代词自、之、余冲当宾语,由此得出结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不、未、莫、无等 例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断句、文句),不解惑 ②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③唯命是从——唯从命 ④唯利是图——唯图利 结论:用“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四: ①何以战?——以何(用什么)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向东 结论: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小结宾语前置的4种情况。

3.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4.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放在所修饰或者限定的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之后,出现定语后置现象。文言文中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人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宾客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之...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千里马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石(敲打后能发出声音的石头)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庙堂、远江湖 (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中心词+定语(多为数量词) 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小结定语后置的4种情况。 5.状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初中文言文常见倒装句汇总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文言文中,出于补语的成分往往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常用介词:“于、乎、以”等作为状语后置的标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