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检查,肝炎诊断

肝炎检查,肝炎诊断

肝炎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3、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是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AST/ALT常小于1,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ALT常大于1,比值越高,则预后愈差。

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依次为肝、骨骼肌、肾、胰。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病变持久且较严重时,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流,其值可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时可显著升高,但肌病时亦可升高,须配合临床加以鉴别。

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在胆管阻塞的情况下更明显,YGT 活性变化与肝病病理改变有良好的一致性。

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其值愈低,提示病情愈重。

正常人血清中ALT主要来源于肝和骨组织,ALP测定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组织表达的

ALP不能排出体而回流入血,导致血清ALP活性升高。

(2)血清蛋白:

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约21天,以及肝脏的代偿功能,血清蛋白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出现白蛋白下降,Y球蛋白升高,白/球(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3)胆红素:

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活动性肝硬化亦可升高且消退缓慢,重型肝炎常超过171vmol/L。一般情况下,肝损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尚可反映淤胆程度。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PTA高低与肝损程度成反比,<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亦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敏感指标。

(5)血氨:

肝衰竭时氨的能力减退或丧失导致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

4、其他生化指标检测

(1)电解质:

重型肝炎常见低K 、低Na 、低CI-,亦可有低Ca2 、低Mg2 、低P2-等,肝肾综合征时可出现高K 。

(2)血糖:

超过40%的重型肝炎患者有血糖降低。临床上应注意低血糖昏迷与肝性脑病的鉴别。

(3)血浆胆固醇:

60%—80%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减少,故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胆固醇愈低,预后愈险恶。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升高。

(4)补体:

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补体合成减少。临床简则CH50和C3补体

对预后有评估作用。

(5)甲胎蛋白(AFP):

HBV和HCV感染与HCC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AFP含量的检测是率选和早期诊断HCC的常规方法。肝炎活动、肝细胞癌变和肝细胞修复时,AF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进行动态观察。急性重型肝炎AFP升高时,提示有肝细胞再生,为预后良好的标志。

(6)汁酸:

血清中胆汁含量很低,当肝炎活动时胆汁酸升高。由于肝脏对胆红素和胆汁酸的运转活动不同,检测胆汁酸有助于鉴别胆汁淤积和高胆红素血症。

5、病原学检查

(1)抗HCV IgM和抗HCV IgG:

HCV Igm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抗HCV IgG阳性提示现正感染或既往感染。抗HCV IgM的检测受较多因素的影响,如球蛋白、RF 等,稳定性不如抗HCV IgG。目前国内多用酶免疫试验(EIA)检测抗HCV IgG。抗HCV IgG低滴度提示病毒处于静止,高滴度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2)HCV RNA:

HCV在血液中含量很少,分子杂交甚至一次性PCR均难以检出HCV RNA,常采用套式PCR以提高检出率。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及技术要求较高易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分析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做出正确判断。

6、肝组织病理检查:

是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的金标准,还可在肝组织中原位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以助确定病毒复制状态。

7、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有助于鉴别阻塞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对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反映肝脏表面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腹水等。在重型肝炎中可动态观察肝脏大小变化等。CT、MRI的应用价值基本同B超,但价格较昂贵,且

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如应用增强剂,可加重病情。

8、肝纤维化指标:

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缺乏特异性。

病毒性肝炎诊治标准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项或某一次检查异常即作出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然后根据肝炎病毒学检测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最后确诊。 一、临床诊断 (一)临床分型 1. 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2)急性黄疸型。 2. 慢性肝炎:(1)轻度;(2)中度;(3)重度。 3. 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2)亚急性重型肝炎;(3)慢性重型肝炎。 4. 淤胆型肝炎。 5. 肝炎肝硬化。 (二)各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 1. 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病。①流行病学史如密切接触史和注射史等。密切接触史是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注射史是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注射药物、免疫接种和针刺治疗等。②症状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③体征指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④化验主要指血清ALT升高。⑤病原学检测阳性。凡化验阳性,且流行病学史、症状和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凡单项血清ALT 升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有流行病学史及②、③、④三项中有一项阳性者,均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做出诊断。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阳性,且除外其他疾病者可确诊。(2)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条件,血清胆红素>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2. 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1)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见表2。B超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1)轻度B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2)中度B超可见肝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3)重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双层征”。

肝炎检查,肝炎诊断

肝炎检查,肝炎诊断 肝炎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3、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是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AST/ALT常小于1,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ALT常大于1,比值越高,则预后愈差。 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依次为肝、骨骼肌、肾、胰。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病变持久且较严重时,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流,其值可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时可显著升高,但肌病时亦可升高,须配合临床加以鉴别。 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在胆管阻塞的情况下更明显,YGT 活性变化与肝病病理改变有良好的一致性。 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其值愈低,提示病情愈重。 正常人血清中ALT主要来源于肝和骨组织,ALP测定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组织表达的

ALP不能排出体而回流入血,导致血清ALP活性升高。 (2)血清蛋白: 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约21天,以及肝脏的代偿功能,血清蛋白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出现白蛋白下降,Y球蛋白升高,白/球(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3)胆红素: 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活动性肝硬化亦可升高且消退缓慢,重型肝炎常超过171vmol/L。一般情况下,肝损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尚可反映淤胆程度。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PTA高低与肝损程度成反比,<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亦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敏感指标。 (5)血氨: 肝衰竭时氨的能力减退或丧失导致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 4、其他生化指标检测 (1)电解质: 重型肝炎常见低K 、低Na 、低CI-,亦可有低Ca2 、低Mg2 、低P2-等,肝肾综合征时可出现高K 。 (2)血糖: 超过40%的重型肝炎患者有血糖降低。临床上应注意低血糖昏迷与肝性脑病的鉴别。 (3)血浆胆固醇: 60%—80%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减少,故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胆固醇愈低,预后愈险恶。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升高。 (4)补体: 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补体合成减少。临床简则CH50和C3补体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 (1)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 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对乙型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2)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 而未采取预防措施者; 3)静脉吸毒、纹身。 4)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 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起病 较隐匿,多无发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数呈自限性。 2)慢性乙型肝炎

1)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者。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以判定慢性肝炎的程度。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重型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以亚急性多见,急性重肝(暴发性肝炎)较少,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精讲(推荐五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精讲(推荐五篇) 第一篇: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精讲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授课人:黄继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2.2 诊断标准 2.2.1 急性肝炎 2.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2.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2.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 mol/L (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2.2.1.3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2.2.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 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 (标准的附录)中A3.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a)+b)+c)+d)。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

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 淤胆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其主要病因是肝内胆汁淤积,导致 肝细胞受损和炎症反应。该病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 生准确诊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从临床表现、实验室 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介绍淤胆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黄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乏力等非 特异性症状。在临床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淤胆型肝炎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淤胆型肝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胆红素、血清胆碱酯酶等指标。其中,肝功能检查是诊断淤 胆型肝炎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淤胆型肝炎患者中,肝功能常常受到不 同程度的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此外,血清胆碱酯酶也是淤胆型肝炎的敏感指标之一,其水平常 常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淤胆型肝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其中,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大小、形态、结构等情况,同时还可以检测胆囊、胆管等器官的情况。此外,CT和MRI也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淤胆型肝炎。 综上所述,淤胆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最终的诊断结果。同时,对于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乙型肝炎的病毒抗原检测和诊断方法

乙型肝炎的病毒抗原检测和诊断方法 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其中大约每年有78万人死于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炎和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是乙型肝炎的诊断的重要一步。乙型肝炎病毒有多种抗原,包括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原(HBcAg)。其中,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早和最可靠的标志物。HBsAg阳性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但不能区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常用于判断病毒的复制水平和传染性。HBc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但由于其在血液中的含量较低,且主要存在于肝脏组织中,因此在临床上检测较为困难。 乙型肝炎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抗体的存在与水平变化来进行诊断。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沉淀(RIA)。ELISA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抗体的存在与水平变化。RIA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抗体的存在与水平变化的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来进行诊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技术。PCR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存在与水平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利用荧光探针实时监测PCR反应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扩增的方法,其具有高度敏感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利用芯片上固定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序列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与水平变化的方法,其具有高通量和高度自动化的特点。

肝炎的六种鉴别诊断

肝炎的六种鉴别诊断 *导读: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肝炎有以下六种鉴别诊断方法。……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肝炎有以下六种鉴别诊断方法。 1.药物性肝炎 特点为:①既往有用药史,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长期服用双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锑剂、酮康唑等可致淤胆型肝炎;②临床症状轻,单项ALT 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③停药后症状逐渐好ALT恢复正常。 2.胆石症 既往有胆绞痛史,高热寒战、右上腹痛、莫非征(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3.原发性胆法性肝硬化 特点为①中年女性多见;②黄疸持续显著,皮肤瘙痒,常有黄色瘤,肝脾肿大明显,ALP显著升高,大多数抗线粒体抗体阳性;

③肝功能损害较轻;④乙肝标志物阴性。 4.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常有家族史,多表现有肢体粗大震颤,肌张力增高,眼角膜边缘有棕绿色色素环(K-F环),血铜和血浆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增高,而慢活肝血铜和铜蓝蛋白明显升高。 5.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多发生于妊娠后期。临床特点有:①发病初期有急性剧烈上腹痛,淀粉酶增高,似急性胰腺炎;②虽有黄疸很重,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但尿胆红素常阴性。国内报告此种现象也可见于急性重型肝炎,供参考;③常于肝功能衰竭出现前即有严重出血及肾功能损害,ALT升高,但麝浊常正常;④B型超声检查为脂肪肝波形,以助早期诊断,确诊靠病理检查。病理特点为肝小叶至中带细胞增大,胞浆中充满脂肪空泡,无大块肝细胞坏死。 6.肝外梗阻性黄疸 如胰腺癌、总胆管癌、慢性胰腺炎等需鉴别。 以上就是肝炎的六种鉴别诊断方法,患者可根据以上内容推断出自己的类型,到医院进行治疗,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法与技术趋势

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法与技术趋势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法与技术趋势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探讨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一、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方法 1.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乙型肝炎的暴露史、症状的出现时间等。体格检查可以发现肝脏肿大、黄疸等体征。 2.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乙型肝炎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它包括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原)、HBc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等标志物的检测。阳性结果表明患者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乙型肝炎的确诊方法,它可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常用的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这些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DNA或RNA,对于早期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4. 肝脏活检:肝脏活检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和肝脏病变类型的重要手段。通过取得肝脏组织样本,可以观察肝细胞的病理改变,如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程度等。 二、乙型肝炎诊断技术的趋势 1. 快速诊断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乙型肝炎诊断方法需要较长的检测时间,而快速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乙型肝炎的诊断更加便捷。例如,快速免疫层析试纸可以在几分钟内检测出血清中的HBsAg,方便了乙型肝炎的早期筛查。

2. 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种标志物,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在乙型肝炎的诊断中,生物芯片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多个乙型肝炎相关标志物,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学研究成为可能。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基因型的分布情况、病毒的演化过程等。这些信息对于疫苗研发、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4. 人工智能在诊断中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乙型肝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利用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影像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结起来,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肝脏活检。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包括快速诊断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为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提供有力支持。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血清标志物]对于乙肝的病原学诊断最初、也是最常用的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HBVM主要包括: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x Ag、HBxAb、前S抗原及抗体、DNA多聚酶(DNA-P)及抗体等。通过检测HBVM可以间接的多角度了解患者HBV 感染、复制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常用血清标志物是两对半,临床意义如下:1。表面抗原(HBsAg):位于病毒外壳表面,由HBV基因组S区和前S区基因编码,完整的大分子HBsAg是完整病毒的必需条件。血清HBsAg的出现,意味着HBV的现症感染,是乙肝血清学检查最重要的指标.HBs Ag虽然只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但诊断乙肝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主要因它出现最早,一般在感染后3周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第二,它持续时间长,急性患者至少持续5周,最长可持续5个月,并且在血液中的释放量大,非常容易检测.前S1和前S2紧随HBsAg而出现在血流中,并与HBeAg和HBV-DNA相关。 2.表面抗体(HBsAb): 由于病毒HBsAg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sAb是一种保护系抗体,在HBsAg 消失后数周后出现,并可持续多年存在.HBsAb是所有乙肝要关抗体中出现最晚的。常与HBcAb同时存在,而很难与HBs

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 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 诱导产生,没有保护作用。由于HbcAg位于病毒内部,一般方法不能检出,在血清中只能检测到HbcAb。HbcAb可以作为HBV感染的标志。血清中的检出HBcAb表明病毒正在或曾经进行复制。常说的HBcAb一般是指HBcAb-IgG,是最用的两对半中最先出现的抗体,一般在HBsAg出现后2-4周出现.当HBsAg消失,而HBsAb还没有出现时,常只能检出HBcAb,因此临床将此阶段称为窗口期。HBcAb和HBsAb一样也可以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疗指南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自身免疫性肝炎女性多见,起病缓慢,但亦有起病较急,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者。 2.病程一般超过6个月亦可诊断,随着病情发展渐呈慢性过程。 3.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常见症状为乏力、厌食、黄疸等,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肝内瘀疸,可出现蜘蛛痣及肝脾肿大,晚期肝功能失代偿,可出现门脉高压、腹水、水肿及肝性脑病。 (4)肝外系统症状大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出现与肝脏无关的征象,包括关节痛、 关节炎、皮疹、溃疡性结肠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心肌炎、心包炎、肾炎、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甲状腺炎、糠尿病等,亦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 2.肝病面容、巩膜及皮肤黄疸、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浮肿。重型肝炎患者深度黄疸。 (三)辅助检查 1.肝功能损害 2.自身免疫性肝炎除肝功能损害外,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包括ANA(抗核抗体)SMA(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球蛋白、r-球蛋白或lgG为正常上限的1.5倍。 3.诊断标准 (1)上述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实验室检查排除HBV或HCV的感染。 (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炎,包括乙醇、药物、毒物和代谢障碍等所致的慢性肝炎,此外,还有一些经详细检查而不能明确病因有慢性肝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护肝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可参照慢性病毒

性肝炎。 2、免疫抑制剂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可用强的松龙1-2mg/kg/日,经2-4周治疗好转后每周减少5mg,直至维持量15mg/日,可服6-12个月,在使用激素时可同用硫唑嘌呤,以减少激素用量及不良反应。熊去氧胆酸具有免疫调节、保护肝细胞和去除脂溶性胆盐的作用,亦可试用。 3、晚期患者可考虑作肝移植术 【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清、AST、ALT、胆红素恢复正常。 2.好转以上各参数有改善,但有一项或多项未恢复正常。3.未愈以上各参数改善不明显。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自身免疫性肝炎做哪些检查?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一、实验室检查1.转氨酶活性 常明显下降,alt常低于正常值10倍以上,alt低于ast。血清胆红素水平中度增高。自身免疫性肝炎典型的整体表现就是注重的高丙种球蛋白血症。2.免疫系统血清学检查 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为本病的特征。 (1)抗核抗体(ana)80%的患者体内存有此抗体,其滴度和血清7一球蛋白水平相一致。 (2)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sla)为针对一种可溶性肝抗原的非器官特异性抗体,主 要存在于年轻女性病例中,这类患者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3)抗肝一肾微粒体抗体(lkm),就是ⅱ型aih的主要特征。细胞色素p450ⅱd6就是lkml靶抗原,主要存有于年长或幼小女性患者体内,多呈圆形低滴度阳性,该类患者症状轻微,对皮质类固醇反应较好。(4)线粒体抗体(ama)30%的病例阳性。 (5)抗肝细胞胞浆抗原1型抗体(lc-1):抗lc-1抗体为aihⅱ型的另外一个特异 性抗体,其阳性率大于30%,在ⅱ型aih血清中可与lkm-1同时存在,也可单独作为诊断 指标存在。该抗体的滴度与ⅱ型aih的疾病活动具有相关性,为aih的疾病活动标志及预 后指标.(6)抗sp100抗体:抗sp100抗体靶抗原为分子量100kd的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 蛋白,该抗体在pbc中的特异性约为97%,其敏感性为10%~30%。抗sp100抗体在ama阳 性的pbc患者中的阳性率(60%)明显高于ama阴性(20%),该抗体对ama阴性的pbc患 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7)抗gp210抗体:抗gp210抗体的靶抗原为坐落于核孔复合物上的210kd跨膜糖 蛋白,该自身抗体被一致指出就是pbc的高度特异性抗体。抗gp210抗体的存有及抗体滴 度通常不随其患者确诊的时间及临床过程而变化,但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预后存有显著 性差异,抗体阳性提示信息患者预后不当,抗gp210抗体可以做为pbc患者的预后指标。3.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血清学分型 自身抗体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殊标志,根据自身抗体可将自身免疫性肝炎分为三个 类型。二、诊断标准 (一)aih的通常确诊标准 鉴于旧的诊断标准已不适用,新的国际诊断标准又较繁琐。兹参照1996年日本修订 的aih诊断指征及西方标准,综合如下。1.主要标准 (l)低γ-gl血症或igg跌至2g/dl以上。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8-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甲垂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 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3缩略语 HAV:甲型肝炎病毒。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 TBIL:血清总胆红素。 TMB:四甲基联苯胺。 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总抗体,主要为IgG抗体。 抗-HAV IgM: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 4诊断依据 4.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C的C.2)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清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4.2临床表现(详见附录C的C.3) 4. 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附录B) 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 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

(或)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疽型和急性黄疸型。 6.1临床诊断病例 6.1.1甲型肝炎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1.1 4.1和4.2和4.3.1; 6.1.1.2 4.1和4.2和4.3.1和4.3.2; 6.1.1.3 4.2和4.3.1; 6.1.1.4 4.2和4.3.1和4.3.2。 6.1.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6.1.2.1 4.1和4.2.1; 6.1.2.2 4.1和4.3.1; 6.1.2.3 4.2.1和4.3.1。 6.1.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3.1 4.1和4.2.1和4.2.2和4.3.2; 6.1.3.2 4.1和4.2 .2和4.3.1和4.3.2; 6.1.3.3 4.2.1和4.2.2和4.3.1和4.3.2。 6.2确诊病例 6. 2.1甲型肝炎 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肝作为一种全世界广泛传播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愈来愈受到重视。不少人士定期参加体检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乙肝的存在。乙肝的实验室检测作为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主要涉及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和基因诊断。 第一节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 一、乙肝生物化学检测的简介 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一些生化指标会发生改变。与病毒性肝炎密切相关的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胆红素、胆碱酯酶、甲胎蛋白以及凝血因子。其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又最为重要,常与乙肝“两对半”和基因诊断联合检测,指导临床用药。 二、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的临床意义 丙氨酸转氨酶对于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不高,但却是反映肝损伤的灵敏指标。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发生急性肝损伤时,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升高,且急性肝炎时丙氨酸转氨酶的高低与病情状况平行,因此是病情恢复的较好指标。通常,当急性肝炎时,AST/ALT<1;肝硬化时,AST/ALT≥2;肝癌时,AST/ALT≥3。 第二节乙肝“两对半”检测 一、乙肝“两对半”的简介 当生化检查肝功能指标异常,怀疑 为乙肝病毒感染时,可以进行乙肝“两 对半”的检查。 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 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 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 (HBe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 因为乙肝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叫做

乙肝“两对半”。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原又称为“澳抗”,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最早发现于澳大利亚,故以此命名。它是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现的血清标志物,可用于乙肝的早期诊断。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抵抗能力,是人体感染或者接种乙肝疫苗的标志。该指标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乙肝疫苗接种后,该指标也为阳性,是衡量疫苗接种后是否具有预防效果的主要指标。 乙肝e抗原(HBeAg):它的出现说明病毒正在复制,此时的患者具有传染性。因此该指标强阳性,须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重视并采取相关医疗措施。 乙肝e抗体(HBeAb):它的出现对于患者来说是好消息,说明乙肝患者的病情相对好转,是治疗慢性乙肝的近期目标。 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提示患者新近感染乙肝病毒或者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该抗体包括IgG和IgM。IgM在血清中出现较早,是新近感染的标志。IgG则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步产生,可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很长时间,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二、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的组合,随着乙肝病毒感染的时期不同和患者自身的免疫状态的差异,产生相应的动态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常见组合如下: 1、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乙肝病毒的潜伏期或者急性乙肝的早起。 2、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乙肝“大三阳”,该时期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为乙肝“小三阳”,该时期的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趋向恢复,但仍具有传染性。 4、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因为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故具有免疫力。 5、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乙肝的恢复期,因为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故具有免疫力。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最全版)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最全版)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感染性疾病。不同个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性差异较大,病毒感染过程复杂。乙肝,尤其是慢性乙肝,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乙肝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为临床免疫学检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和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包括胶体全免疫层析法、酶免疫技术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荧光定量PCR法和基因测序法等;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包括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干化学分析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等。 一、制定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的目的 乙肝的确诊依赖于HBV血清标志物、病毒载量(HBV DNA)以及肝功能检测的结果。准确了解体内HBV的复制水平、患者的免疫状态、肝脏损伤程度”对患者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疾病谱和自然史多种多样,从低病毒携带者到进展性慢性肝炎,以及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的肝硬化和肝癌,疾病表现形式轻重不一,不同个体对病毒的反应性亦不相同。HBV感染常见4 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1],不同时期血清HBV标志物和病毒复制水平有一定的区别又有交叉, 靠单一化验指标很难界定。经典的酶免技术、化学发光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推广,极大地丰富了乙肝的检测手段。如何从诸多的检测项目中为临床提供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完善的诊断性报告,成为今后检验医学发展的方向。本共识旨在规范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提高检验科检验诊断报告水平。

二、检验诊断报告的类型 检验检测可为乙肝的诊断提供直接依据,为向临床提供全面的检测指标,确定HBV感染和肝脏疾病的因果关系,实验室对乙肝患者的检测可包括:(1)HBV感染相关指标:病毒血清标志物、病毒载量检测和病毒基因型。(2)肝脏功能状态:血清酶学测定,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血清蛋白质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胆红素代谢检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凝血功能检测等。(3)病毒的耐药基因检测等。 针对乙肝的检验报告包括一级检测报告、三级分项诊断报告、四级综合诊断报告、五级动态报告等。三级分项诊断报告包括乙肝病毒的血清标志物检测、病毒载量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型检测等。主要检测患者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及所感染病毒的生物学特征(附件1)o四级综合诊断报告包含了分项报告的所有内容,还包括了除病毒本身外患者对病毒的反应、机体的免疫学状态、肝功能受损的程度,以及病毒的分型、耐药性检测外,以及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其他信息,如肝功能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等(附件2,3)。五级动态报告等即综合患者既往病毒活动水平、肝功能变化情况等,绘制乙肝疾病进展的动态监测报告(附件4)。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检验信息 1 •医嘱信息: ⑴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患者唯一编号(如患者身份证号);(2) 申请科室;⑶申请检验项目;(4)样本信息:样本类型、采集时间;(5)临床诊断:例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言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肝炎 3.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1.1.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1.1.3 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 HAV标志检测: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3.1.1.2+3.1.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1.5。 3.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 淤胆型肝炎 3.2.1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 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3.2.4 HAV标志检测:同3.1.1.5。 3.2.5 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3.2.1+3.2.2+3.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4或3.2.4加3.2.5。 3.3 重型肝炎 3.3.1 急性重型 3.3.1.1 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用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3.3.1.2 体征:肝脏迅速缩小。 3.3.1.3 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3.1.4 HAV标志检测:同3.1.1.5。 3.3.1.5 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附录B。

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乙型肝炎的流行。乙型肝炎可导致急性和慢性肝炎,甚至会引发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准确的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检测方法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一、乙型肝炎的诊断方法 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般来说,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疲乏、食欲不振、肝区疼痛、黄疸等。然而,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 二、乙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1. HBsAg检测: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缩写,是乙型肝炎感染的最早期标志物。HBsAg检测是乙型肝炎的首要检测项目,通过血液检测可以判断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2. 抗-HBs检测:抗-HBs是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产生的抗体。抗-HBs 检测可以用于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是否产生了免疫力,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的评估指标。 3. HBeAg和抗-HBe检测: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抗-HBe是对HBeAg产生的抗体。HBeAg和抗-HBe的检测可以评估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活性和病情转归。 4. HBV DNA检测:HBV DNA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遗传物质,HBV DNA检测可以直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和复制水平,是评估病毒活动性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5. 肝功能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会导致肝功能异常,因此肝功能检测是乙型肝炎诊断的常规项目之一。常见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等。 三、乙型肝炎的诊断流程 乙型肝炎的诊断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进行HBsAg检测,如果HBsAg阳性,则表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然后进行抗-HBs检测,如果抗-HBs阳性,则表示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可能是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所致;接着进行HBeAg和抗-HBe检测,以评估病毒复制活性和病情转归;最后进行HBV DNA检测和肝功能检测,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功能的损害程度。 总结起来,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HBsAg、抗-HBs、HBeAg、抗-HBe、HBV DNA和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通过这些检测项目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判断乙型肝炎的感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转归,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检测应该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并且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最新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22)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22)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22〕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那么、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响 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IA:酶免疫检测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超:腹部超声显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局部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局部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局部患者可无明显病症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局部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局部患者可无明显病症和体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