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

策探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失范问题愈演愈烈,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有关部门和个人提供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1. 教育缺失

当前,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校内存在着功利化、应试化、追名逐利的现象。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智育培养,不能全面涵盖道德和社会观念的教育,削弱了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尊重。

2. 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市场化的加速推进,高校逐渐成为利益的场所,存在学分和学位的买卖以及各种考试作弊和抄袭行为。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压力大、物质欲望强烈、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让大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而信息的泛滥又让大学生难以辨别正误,导致行为失范的产生。

3. 家庭教育的失衡

对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一是缺少约束、过度宠溺,容易造成孩子的自私和冷漠;二是过于严苛,

只要求孩子成功,忽略了对其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这样的家庭教育缺失了平衡和综合性的德育,把孩子变成了名利自私的工具。

二、对策探析

1. 进一步深化教育融入社会

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平台。让学生从学校时期就具备践行公德的意识和能力,并长期坚持这一优良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2. 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

通过建立正确的制度和规范,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如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重视有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建立评价体系和制度,严厉打击不良行为,坚持事后追究和监督,并加强对一些社会公德标准或价值的推广,进而倡导一种全社会都将自己置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氛围。

3. 倡导社会公德,塑造良好文化环境

倡导社会公德,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提高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必要条件。社会应推崇正确的道德文化,将良好的社会公德理念深入人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此逐渐塑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公德环境,让人们真正的尊重公德、践行公德、发扬公德。

总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问题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规范。只有从教育制度、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氛围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创造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教育学视角下社会公德危机成因及对策

教育学视角下社会公德危机成因及对策 一、社会公德危机的表征 现今,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公民个人的道德意识不断提高,但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人却频频表现出社会公德失范的行为,使得社会出现了公德危机。如今社会公德危机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矛盾:首先,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陌生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公共领域里的道德冷漠现象。其次,人与社会间的矛盾。当个体处于公共领域中时,个体不能有效识别公私界限,进而破坏公共秩序,占有公共资源。最后,人与自然的矛盾。个体为了一己私利,只顾眼前的利益,竭泽而渔,最终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一)人与人:信任危机与道德冷漠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在不断扩大,公共空间内部人员的流动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当下城市公共空间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空间是陌生人聚集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所遭遇的人基本上都是陌生人。当我们身处公共空间内部时,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遵守交往所需的交往伦理。“交往伦理是公共空间维持的主要道德要求。交往伦理作为交往中的道德要求,所要求的是对对方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一种类似于路人的相互冷淡的尊重,即互不侵犯与又相互冷淡。这种消极的要求,所体现的是对对方的人格和生命安全的尊重。”[2]在这种消极的交往伦理的约束下,城市公共空间内部陌生人之间和平相处、相安无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冷淡与一种社会普遍的焦虑

结合在一起,原本表现为相互尊重的冷淡被一种消极的道德冷漠所代替。近年来,各种恶意讹诈现象的不断发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信任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和谐稳定、相互尊重不再是人与人相遇时首先要考虑的东西,如何维护自身的安全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事情。 (二)人与社会:公私不分与化公为私 社会是由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组成。当处于私人领域中时,个体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甚至自己的喜好随意生活。例如,学生不打扫卧室卫生。但当进入公共领域时,个体则不能再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行动。个体必须要明确公、私领域的界限,遵守公共规范。但在现实情境中,个体往往不能有效区分公私领域,进而导致各种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通常情况下,个体公私不分、化公为私的行为主要有两种情况。首先,受传统历史文化影响及其对公德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导致个体缺乏基本的公私认知,致使无意识的化公为私现象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等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主要呈现出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如“臣归君有”“民归君有”“天下为公”。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人,更谈不上生活具有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分了。此外,“家国天下”的治国理念导致几乎所有领域都被王权或者家族势力私人化,古人很难在这种情形下萌发公共意识,更不会有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明确划分;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个体逐渐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占有性人格。导致个体虽然能够明确公私领域的界限,但缺乏主动区分公私界限的意识和动力,使得公民有意识地将公共空间侵占为私有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有意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共同准则、重要规范。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社会公民共同认可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这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初,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说》一次中明确界定“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1]公德包含了人与群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指明了个人对群体、社会和国家应尽的义务。他认为:“公德者,诚人类之基本哉”。[2]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公德意识的强弱关乎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扩展,公共领域的道德更加收到关注。社会公德不管是内涵和外延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所谓现代社会的公德主要是指生活于同一空间下的、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共同“签订”的,并得到共同遵守和正常执行的“社会契约”,其根本目的在于“相善其群”。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不良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不良表现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其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的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希望。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使其得以大力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

是社会公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参与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接受教育的理想课堂。但大学生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漠,在大学校园里,很少看见大学生相互自发组织去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协力合作,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与整个社会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作为社会成员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受社会整体社会公德水平的影响,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意识越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将会越强。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公德法规化进程、社会舆论的监督,完善社会公德的奖励机制等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 1、加快社会公德法规化进程 “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健全的国家,其法律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法律几乎成了一部道德规则的汇编”。[6]在当今社会公德失范严重的背景下,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强社会公德的权威性,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首要选择。例如将随地吐痰、破坏公共财物、买票不排队、电影院内大声喧哗、网上恶意欺诈等行为纳入法律或制度制裁的范围。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着“花园城市”没称的新加坡政府从政治体制、经济管理、商业往来、公民权利和义务到旅馆

当代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当代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当代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1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革。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广民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会公德建设凸显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使社会公德建设的价值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在这样的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社会公德便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竖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我们小组于半个月时间里对本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55份(问卷有限,所作分析和结论仅供参考)。调查对象涉及校内不同专业、不同年

级的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社会公德认识以及个人道德实践等方面。 (一)、行为文明方面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图书占位子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图书馆是很多爱好学习的同学常去的地方,一般来说图书馆的环境是相当的不错的,绝对是同学们看书、做作业的首选之地。这样问题也就来了,如果看书的人很多,小小的图书馆怎么能保证每个看书的同学都有座位呢,占位子的现象也就随之而来。在我们的调查之中有3.6%的同学认为应该这么做,这样做的话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50.9%的同学认为家都这样,见怪不怪,32.7%的同学认为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12.7%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应该受到谴责。 文明、礼貌,这些道理家都是知道的,数据显示,绝多数的同学心理面是知道怎么做的,但是在行动上却没有起到起个表率的作用,长时间的这种占座行为习惯让家都麻木了,同学们的态度变得很无所谓。明知道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但是没有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一不道德的行为。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行为文明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二)、爱护公物方面

浅析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

摘要: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近年来,在各地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几种现象,并探索了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道德失范现象对策 一、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敲响社会道德建设警钟 1、社会公德失范现象 2013年3月2日,据济南时报报道,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为了自己准备考研时能有如意的座位,不少学生用“占座锁”、“毒标语”标记各自“地盘”。尽管这种情况只是在少数学生中发生,但从中仍可透视出整个社会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情况,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类似情况的发生。 首先是功利化的理想追求。以往的大学生在谈及读书与理想的时候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现在的部分大学生更多的是将实现理想与只是局限于自身状态的改变或是获得一些可以预见的现实利益,而不是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理想显然不能发挥大学生应当传递的正能量。 其次是公共意识逐渐淡漠化。这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完全从个人的主观意志出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学习纪律散漫,经常迟到、旷课,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服从学校老师管教。这种“绝对自由”必然损害到他人利益。同时,校园内散落在路边的垃圾、食堂出现的插队、教室里随处可见的“课桌文化”等现象,也都是大学生公共意识淡漠的集中反映。 2、家庭美德失范现象 不久前,一位母亲到远隔千里的大学去看望自己的孩子,而这个大学生就因为担心自己衣着破旧的母亲被外人看到后笑话,生生将来探望自己的母亲拦在了校门口。亲人相见不见应有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冷漠的拒绝和伤害。这个大学生没有拿自己母亲带给他的粽子,原因仍是怕同学看到了自己家里的贫困,伤心的母亲最后自己孤身一人含泪离开了学校。 家庭责任是指个人作为家庭成员而应为家庭的维系和发展所尽的职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在“家庭”之中,又在“家庭”之外。因为他们并未完全独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情感上,都依赖于自己所在的家庭;但同时他们绝大多数远离父母,长时间在校园生活,而且独立性日渐增强。作为半独立的社会人,大学生们相对于社会和学校来说,家庭对其影响越来越弱,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对家庭的依赖性减弱的同时,对家庭的那份责任感也逐渐淡漠了。有的同学甚至数月都不和家里人联系,或者只是在需要经济支持时才联系。 3、学习道德失范现象 能够经历高考等层层选拔进入大学,大学生们可以说在学习能力方面都没有更多的问题。作为学术界的一只新鲜力量,大学生们在校学习的道德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未来学术道德的发展方向。尽管大多数的大学生们都会在大学中充分珍惜美好的求学岁月,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产生了一系列道德失范的问题,迟到早退、上课聊天甚至逃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据调查,承认自己在大学期间有迟到早退情况的学生人数,要比没有这类情况发生的学生人数还多。 同时,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学术不端行为也是另一种学习道德失范的现象。学术不端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学术腐败行为。这是一种浮躁的心态下形成的社会产物。同时由于当今制度的原因,学术论文的发表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往往与升学、就业等人生转折点联系得十分紧密。尽管社会和学校一再出台制度打击、制止学术不端行为,但仍旧有很多学生为之铤而走险。据调查,有 9.7%的大学生认为这一行为很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 策探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失范问题愈演愈烈,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有关部门和个人提供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1. 教育缺失 当前,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校内存在着功利化、应试化、追名逐利的现象。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智育培养,不能全面涵盖道德和社会观念的教育,削弱了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尊重。 2. 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市场化的加速推进,高校逐渐成为利益的场所,存在学分和学位的买卖以及各种考试作弊和抄袭行为。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压力大、物质欲望强烈、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让大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而信息的泛滥又让大学生难以辨别正误,导致行为失范的产生。 3. 家庭教育的失衡 对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一是缺少约束、过度宠溺,容易造成孩子的自私和冷漠;二是过于严苛,

只要求孩子成功,忽略了对其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这样的家庭教育缺失了平衡和综合性的德育,把孩子变成了名利自私的工具。 二、对策探析 1. 进一步深化教育融入社会 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平台。让学生从学校时期就具备践行公德的意识和能力,并长期坚持这一优良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2. 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 通过建立正确的制度和规范,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如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重视有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建立评价体系和制度,严厉打击不良行为,坚持事后追究和监督,并加强对一些社会公德标准或价值的推广,进而倡导一种全社会都将自己置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氛围。 3. 倡导社会公德,塑造良好文化环境 倡导社会公德,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提高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必要条件。社会应推崇正确的道德文化,将良好的社会公德理念深入人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此逐渐塑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公德环境,让人们真正的尊重公德、践行公德、发扬公德。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思考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思考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可谓是宽进严出,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并不会严格把关,所以有些大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是道德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大学中迟到早退,点名代到、抄袭作业、缺乏公德心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有些独生子女更是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老师也不尊重。这些问题,有些人不以为然,但是这恰恰是最重要的问题,必须改正才能显示出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修养品质。 大学生道德修养失范的问题与自身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首先,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其次,道德修养文化底蕴差;最后,网络中的道德失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四方面.在现在的社会中,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诸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如果我们不能从理性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那么我以为,一种缺失了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实践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何谓思想道德修养?就是指理论水平、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品德水平、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政绩观,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大学生作为一个快踏出社会的群体,理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对于这种现象,形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社会共识,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当今大学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

隘、唯我独尊的习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等等,这些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学子们的行为,因此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内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致使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有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 有些大学生的在上课的时候行为甚至很过分,据有些老师透露,上课的时候,一位女同学“大方”地坐在了一位男同学的腿上.这还不算,上课时,班上的某几个同学还在嚼着口香糖,并毫无顾忌地嚼出声来.更有甚者,冬天,有的同学晚上怕冻着,就不去厕所小便,在寝室内用矿泉水瓶子方便,完了就放在门口,让宿舍清洁工收拾。还有些大学生,出现考生抄袭现象。这都说明有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大的道德修养问题。 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首要的就是转变思想。 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贵在自觉.如果没有修养的自觉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自我修养。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首先必须有这种自觉的要求,即要有自觉性。自觉性,在修养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既表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公德意识,表现为功利主义的道德倾向、自律性较差、诚信观念淡化、缺乏协作意识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主要是: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发挥家庭对社会公德的引导作用;重视品德教育,创新教学方式;完善社会公德示范机制;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社会公德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表现;原因;对策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全体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多,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性能。【1】 一、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日益普及和深化,国民教育水平整体上得到提升,大多数公民道德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潮流的影响,一些违背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的现象任然存在。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社会公德意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薄弱,社会公德意识缺乏,表现出一些有违公德的社会现象。 1、功利主义的道德方向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其心理倾向向自我利益倾斜。当大学生的活动动机仅仅围绕着自身功利旋转时,外在的社会利益就会在他的视野之外。【2】大学生从功利主义的视角出发,把个人利益看成是至关重要的必将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滋生,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忽视社会道德,造成社会道德意识淡化。 2、自律性较差,行为容易失范 有一定比例的高校大学生有上课迟到、早退、无故不到、课堂纪律较差、肆意喧哗、随处乱扔乱画等失德现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有违公德,由于缺乏自律精神和习惯使然使其屡屡出现这类现象,再加上没有正视和面对自己的错误,也不愿听取他人教诲,所以失范行为不得纠正。 3、知行不一,诚信观念淡化 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但就个别学生和个体行为来说言行不一,往往是光说不做。诚信观念较弱,不遵循规则办事,比如每次考试之前学校都让学生签订考试承诺,但仍有不少学生作弊,在他们的思想里诚信观念逐渐淡化,往往是说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 4、缺乏协作意识 与自身、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的协作意识缺乏,大学生普遍存在认同危机,他们心智不全,处世不深,三观未定型,主观随意性较强,很容易用主观理想来反映客观现实,一旦出现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想象,就会行为失调,不由自己做主。大学人际关系困惑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直接证明他们缺乏协作与集体意识,他们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知识技能、政治、道德和角色的社会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知识教育得到重视,但是在校园和教室里到处可以看到不文明的现象。 5、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一些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道德思想等观念不以为然,无视他们的公众形象,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比如公共卫生、秩序、财产等意识薄弱等。在校园里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经常发生,尤其是在举办大型活动或是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随处可见。其次,不按时上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规则,不排队、插队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大多数学生不爱护公共财产,在课桌、墙上乱刻乱画,浪费水、电等行为不绝如缕。

大学生诚信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大学生诚信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1 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道德失范的现象日益突出,伤害着公共道德 核心价值以及社会稳定,成为一个令社会担忧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深入探究主要原因是首要的步骤。 首先,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 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大学生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接 受教育,也多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某些学生由于家庭贫穷,负担 过重;而另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习惯于放纵自己,因此也 更容易走上失范的道路。 其次,现行的升学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代社会对大学生 尤为重视,但这也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不少学生为了追求自 己的梦想,轻视诚信。这不仅丧失了他们的道德底线,而且也掩盖了 他们的良知。 最后,诸多社会现象也催生了大学生失范行为。如当今社会许多 抢手的职业,重视数据谎言,个性化宣传,虚假广告,不断地植入着 不道德的信念,很多大学生受到这种信息的影响,终于越走越远。 2 对策: 面对大学生失范的情况,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采取一 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加强道德教育和管理,以遏制和消除这一现象。

首先,学校应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树立活动,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体系。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学习积极乐观、廉洁诚实、尊重他人、崇尚正义的核心价值。 其次,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育计划,使学生充分了解法律、尊重法律,提高法治素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学生准确得正确对待法律法规提供正确的方向感。 最后,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在宣传贯彻党的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以实际行动督促人们崇尚诚实、守规矩、实现真正的诚信,让大学生们也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尊敬和信任。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期望他们能够秉持优良的道德操守,做到自上而下建立起一种真正诚实守信的氛围,从而使社会得到发展。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最新文档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们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成果的时候,也不可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社 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而且呈蔓延之趋势。在神圣的大学校园内学习的莘莘学子也被其所污染, 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实用主义泛滥、享 乐主义横行、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观扭曲、团结协作观念较差 等问题。 对于当代大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有很多原因,很多德育工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个人认为,当代大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上实现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是促使人们观念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催生法治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着整个国家的面貌和公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利益驱动机制刺激人们对一己私利之过分追求,

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执法不严以及监管不力导致人们为牟取 利益竞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使诚信缺失;它的主体多元特征 容易助长个人主义倾向,集体主义被置于度外;它的优胜劣汰机 制和我国的不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使的社会矛盾加剧、人的心里失衡。在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世俗化潮流锐不可挡,享 受人生,不顾长远的现实主义风靡一时。有些人甚至喊出“不求 天长地久,只求日日拥有”的口号。世俗取代了理想,功利取代了 道德。如今,一夜暴富,注重享乐者竟成为一些人心中的楷模。这 股世俗化、功利化的大潮,推动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 的泛起,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使社会生活出现多样化现象。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有很大影响。 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表现是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 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 多样化几个方面。其中,,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 生活方式多样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较大。 就业方式多样化,改变了过去由政府统一分配、包就业的做法,实行了自主创业、双向选择、聘任制、合同制等就业方式。 青年自谋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少,同时对政府的认同度也会 随之淡化。加之大量下岗、失业大军的背景,加大了对大学生的压力。仅 2007 年就有大约 600 万大学生等待就业。大学生的就业不 再由国家包分配,因而运用毕业分配的杠杆来引导和制约学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是最富有理想,最具活力的知识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这一崇高使命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怀揣梦想,勤奋学习,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新要求,热心社会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主动利用和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为今后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积蓄能量,展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但理想信念淡化、人际关系紧张、求职择业观念偏差等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甚至缺失的现象在部分学生群体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现实表现 (一)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价值,轻集体与社会价值世界日益开放的今天,部分大学生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无限度的独立、自由、个性等观念,过分注重自我,导致他们忽视了与社会的内在联系,造成自己社会责任感的淡漠。激烈的就业竞争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只从“我”出发,以“我”

为中心,崇尚自我实现。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会毫不犹豫地强调自我,并以“我”为主,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有些大学生在牵涉到有关个人利益的问题时,极易敏感冲动。为了评定各种助学金、奖学金以及获得组织发展,不惜与同学撕破脸,甚至弄虚作假,把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而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与困难。同时,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冲突严重,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不能正确认识历史使命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意识。 (二)个体自我意识水平低,精神状态疲软 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与社会实际接触较少,理想化成分较多,因此看问题不够全面,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光明与黑暗、小事情与大事业之间的关系。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突出表现为“三无”的精神疲软现象:“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无兴趣”,是对什么都不提不起兴趣,干什么都没劲。表现为无精打采,行动萎靡冷漠;在心态上,对自己要做怎样的一个人、如何去做,稀里糊涂。“无所谓”,就是对一切事物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在面对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履行的义务时,往往以“与己无关”的态度敷衍塞责。“无意义”,是指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在外部

大一思修结课大学生论文范文

大一思修结课大学生论文范文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屡屡在大学生身上出现,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主是多方面的,对此,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树立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深化学校德育课改革、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家庭教育和网络对学生道德习惯的影响等。 标签: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对大学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但是在一些大学生的身上,却屡屡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深思。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就大学生当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所在 (一)道德观念模糊,社会公德意识差 在现代社会,网络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想意识发展迅速,不同文化与观念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使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对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来说,在面对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时,部分大学生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道德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差。胡斌在闹市街头的飙车行为就是一起典型的无视公共秩序,肆意践踏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这与人们印象中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大学生形象有很大出入。 (二)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较为普遍 在大学期间,学生的职业有两种:主业学习,辅业工作。就学习而言,当前部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浮躁、应付和弄虚作假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考上大学之后就应该松一口气,拿文凭是念大学的最终目的,平时学不学无所谓,所以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睡大觉、逛街、打扑克、打麻将、谈恋爱、上网聊天、打游戏、做生意等上面。到期末考试时,由于平时在学习上投入不够,临考时准备不足,又怕考试不及格,于是便产生了作弊的行为,甚至“考试作弊已成为现在高校中较为普遍的现象”[1]。这些都说明了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道德和良好的学风。辅业主要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做的有经济回报的课余兼职工作,在兼职工作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敷衍、拈轻怕重和投机取巧的心理。 另外,大学生在求职时所暴露出来的不道德现象也令人忧虑。如在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发现同一所高校竟有近百名学生会副主席”[2],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形象。以至于出现用人单位对“学生干

当代大学生与社会公德

当代大学生与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个人访谈和数据统计,我们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以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90%以上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等几个方面均有80%以上的同学做得非常好、他们能够按照社会公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大学生道德偏差及其成因分析

大学生道德偏差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人们素质、知识、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的表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道德偏差是指在道德行为、道德标准、道德观念等内容上出现的倾向性失衡,是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偏差超过常规正常范围的表现。本文将围绕大学生道德偏差和其成因两方面展开分析。 道德偏差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秩序、环境等问题表现出较为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且,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不注重礼仪和礼貌,有时会表现出傲慢、无礼。 二、道德意识淡漠。在道德观念上,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比较消极的态度。常常无视道德规范,弱化了德育课程和其它形式的道德教育的作用。 三、追求个人私利,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很多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只关注自身利益,缺乏为集体和团队付出的意识和行为。在团队协作中表现出不合作、敷衍、抵制等现象。 四、道德失范和不良行为。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涉嫌违反道德法规或校规校纪的行为。例如,缺课和迟到、抄袭和作弊、追求酒色等不良风气。

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成长在家庭环境中缺乏规范和约束的环境,德育教育不够到位。甚至有的家长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过分溺爱,对其教育和引导欠缺,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的道德偏差问题。 二、校园文化氛围的制约。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某些价值导向不够完善,如追求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精神奖励不足等,这些都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等都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造成了不良影响。例如,不道德的广告、荒唐的娱乐节目等都会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冲击。 总之,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偏差的问题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只有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够培养出向善、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及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及路径探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日益增多,这种现象十分令人担忧,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家庭、个人、学校等都有着广泛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高校重视德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当代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失范成因路径 20世纪末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继续深入贯彻,这些不仅带来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文化的多样化。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相互碰撞在一起,使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这对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使得道德失范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日益增多,这不仅仅是给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带来了许多不便,也给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高校应该把德育放在与才育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表现在多方面:首先是社会公德

方面,很多大学生在食堂不排队;教室墙壁上的涂鸦和脚印都是社会公德心缺失的表现;过马路闯红灯等等这些都不足为奇。其次,在学习领域,期末考试作弊现象、论文抄袭现象已屡见不鲜;自习室占座现象都上了新闻。再次,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许多大学生上传对他人不利的视频、论坛进行恶搞;还有许多沉溺于网游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在寝室赌博,大声喧哗,影响他人的休息,败坏学校风气;还有浏览不良网页和不良视频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许多不文明的网络用语如:“卧槽”“你妹”等等都已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禅脱口而出。种种行为和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失范现象令人颇为堪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个人层面 现代大学生大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性张扬、娇惯,以自我为中心。由于进入大学之后,高中的教学方法与大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差异,形成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严重的不适应。许多同学有失落感、理想缺失感、盲目逍遥感,产生学习不适应、个人行为难以自律等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淡漠的法制意识、欠缺的法律知识也是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因素之一。一些大学生没有准确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思想上重视地不够,行为上约束也不够。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矫正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对策主要是: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发挥大学生内因的决定作用;发挥媒体的监督与引导作用。 标签: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矫正对策 随着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德育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是: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高校中确实也有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和公共道德失范的行为。这与社会对大学生寄予良好社会公德的厚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会对大学生自身造成危害,而且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应对社会公德失范的对策,以此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为国家培养真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概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一论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国家的形象。同样,大学生公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更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外部指针。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因此,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公德水平,使自己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领航者。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多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德认知方面态度端正并且有维护社会公德的良好意识及行为,但也看到,不少学生存在文明礼貌素养缺欠、助人为乐观念淡薄、爱护公物意识不高、保护环境责任心不强、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淡化等行为。作为当代大学生,其社会公德失范,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严重损害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本应是践行良好社会公德的先进模范,然而其社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期望与要求亦随之提高。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校园,不仅是学习的殿堂,更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不仅要完成学业,还有更重要的人生目标和历史使命——为实现从一名自然人到一名社会人的转变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大学生校园公德状况,近年一些大学对大学生一些日常行为做过调查,例如:对大学食堂用的餐插队现象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此持“无动于衷”的态度,5.6%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也插队”; “当发现有人在寝室外的走廊上大声喧哗时”,46.6%的人“无动于衷”; 听讲座时,22.4%的人会收发手机短信,另有19.4%的人曾经“打盹”,表示专心听讲的占35.1%;将近一半的学生声称自己有过“因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而随手丢垃圾”的经历;如果“看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忘关了”,68%的学生表示会“关紧水龙头”,24.5%则“不予理会”; 对于大学生穿拖鞋进教室上课,5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要求太严;78%的学生喜欢依某同学的缺点起绰号称呼同学;在诚信方面,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在求职时提供虚假信息”的做法,66%的大三学生赞同“简历不做假,典型一大傻”的说法。12%的学生承认假期回乡社会实践报告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漠视社会公德的不诚信行为是令人忧虑的。 诚信是社会公德的第一要求,是成就人生的第一要素。公共环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