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进展

黄娜雁;宋鲁平;童志前;魏翠柏;吕继辉

【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皮层刺激方法.rTMS可以通

过调节神经可塑性、脑网络,以及神经递质、营养因子等多种途径改善阿尔茨海默

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9(025)003

【总页数】6页(P261-266)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重复经颅磁刺激;认知;精神;行为;综述

【作者】黄娜雁;宋鲁平;童志前;魏翠柏;吕继辉

【作者单位】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北京市100095;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

大疾病研究院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北京市100069;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

院神经内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阿尔茨海默病研

究所,北京市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市100053;北京老年医

院精神心理二科,北京市100095;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阿尔茨海默

病研究所,北京市10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1]。

随着人口老龄化,AD患病率逐渐增高[2]。目前对AD尚无特效药物,常用的改善认知功能和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有限,且副作用常见,一些患者无法耐受[3]。探索

安全、无创、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皮层刺激方法,通过脉冲磁场诱发一定强度的感应电流作用于脑组织,使神经细胞去极化,产生诱发电位而起到治疗效果[4]。

1985年,Barker等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并将其应用于人体。几年后,在TMS基础上发展出一项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它的优点是在神经元不应期也能进

行刺激,通过调节刺激频率,可以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调节神经可塑性和脑网络[5]。目前,rTMS已应用于神经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如

癫痫、AD、脑卒中、抑郁症和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等[5]。国内外研究均显示,rTMS能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或缓解其精神症状。

1 rTMS治疗AD的现状

rTMS按刺激频率可分为两种,即高频刺激(>1 Hz)和低频刺激(≤1 Hz)。通常认为,高频rTMS对脑皮质有兴奋作用,低频有抑制作用。其他治疗参数如刺激部位、强度和时间等也可以影响治疗效果,现有的研究还不足以形成公认最佳的治疗参数。多数研究观察高频rTMS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仅有少数研究观察rTMS对精神症状的影响。刺激部位包括前额叶背外侧(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该区域对记忆及执行控制功能起重要作用;Broca区和Wernicke区,这两个区域与语言功能有关;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ⅠFG)是情绪与认知控制回路的关键脑区;顶叶躯体感觉联合皮层(parietal 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cortex,pSAC)与空间和地理定向能力有关[1];可运

用神经导航系统或MRⅠ进行辅助定位。

1.1 rTMS对AD认知功能的作用

Cotelli等[6]发现,在AD患者执行图片命名任务时,对其左侧或右侧DLPFC施

予20 Hz、90%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的rTMS,能提高动作命名准确率,但对物体命名作用不大。随后,他们针对不同阶段AD患者进行研究[7],发

现接受rTMS的中重度AD患者执行图片命名任务的动作、物体命名成绩均有提高,但轻度AD患者只有动作命名成绩提高,这可能与“天花板效应”有关。

Cotelli等[8]进一步研究发现,接受rTMS后,AD患者听理解能力较基线期明显

改善,治疗效果至少持续8周,但命名成绩并无明显提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

不同,可能与rTMS的效应持续时间有关;患者的记忆和执行功能表现没有变化;rTMS治疗4周与2周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研究者认为,rTMS作用于DLPFC可

以提高AD患者的部分语言功能,它通过改善特定的语言领域而不是整体认知过程来达到治疗效果。Devi等[9]发现,rTMS治疗后,AD患者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

测验(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中口语和非口语能力均比基线期提高,随访4周仍有疗效;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Ⅰ)提示 Broca区活化升高,支持rTMS对AD患者语言功能有一定长期效应。

Ahmed等[10]和吴越等[11]还研究了不同频率rTMS对A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Ahmed等[10]发现,高频(20 Hz)rTMS治疗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Ⅰ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ⅠADL)和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成绩均优于伪刺激组,且能维持24周,而低频组(1 Hz)的成绩与伪刺激组无明显差异。

吴越等[11]的研究显示,rTMS治疗后,高频组和低频组阿尔茨海默病评价量表-

认知分量表(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on,ADAS-cog)、语

言因子分、记忆因子分、事件相关电位及脑电图均明显改善,但高频组优于低频组。Eliasova等[12]发现,高频rTMS刺激右侧ⅠFG不仅可以提高AD源性轻度痴呆

患者和遗忘性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 ve impairment,aMCⅠ)患者

的注意力和心理运动速度,执行功能也有所改善。李如玉等[13]的研究也表明,高频rTMS有助于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1.2 rTMS联合认知训练(cognitive training,COG)在治疗AD中的应用

Meta分析显示[14],单独认知训练增强AD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有限,如与rTMS结合,能更大程度地加强认知康复的疗效,这也符合目前AD综合康复的理念[15]。Bentwich等[16]进行rTMS-COG联合方案的研究,对Broca区、Wernicke区、双侧DLPFC和双侧pSAC等6个脑区进行rTMS刺激,每次3个脑区,并联合对应刺激脑区的认知训练。他们最初的小样本研究发现[16],AD患者治疗后ADAS-cog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Ⅰmpression of Change,CGⅠC)成绩均较基线期改善,但MMSE、ADAS日常生活能力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神经精神问卷(Neuropsychiatric Ⅰnventory,NPⅠ)评分无显著性差异。Rabey等[17]随后进

行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相似。对轻中度AD患者予rTMSCOG治疗6周,80%患者认知功能得到改善,60%患者ADAS-cog成绩改善>2分,疗效至少维持9

个月,有些达1年,且安全性较好[18]。Lee等[19]用相同的rTMS-COG方案进

行研究,表明rTMS-COG治疗6周可以改善轻度或中度AD患者的ADAS-cog、MMSE和CGⅠC成绩;轻度AD患者效果更好,尤其在语言和记忆方面。Nguyen等[20]的研究显示,5周rTMS-COG可明显改善AD患者的ADAS-cog 成绩,但6个月后回到基线水平,而对淡漠评分和依赖性评分的改善能维持到6

个月后的随访。Zhao等[21]的研究显示,AD患者接受rTMS-COG治疗6周后,ADAS-cog、MMSE和听觉词语测试(AuditoryⅤerbal Learning Test,AⅤ-LT)成

绩均优于基线期;轻度AD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成绩也有改善。该研究中,轻度AD患者在语言和记忆功能方面的进步比中度AD患者大,提示rTMS-COG对轻度AD的疗效更好。

以上的这些研究(表1)表明,强度80%~110%MT、频率10~20 Hz的rTMS作用于DLPFC、ⅠFG、Broca区和Wernicke区等脑区,有助于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高频rTMS的疗效优于低频。这些研究的rTMS方案多设为每周2次或每周5次,最长治疗时间达4.5个月,均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疗效能维持一定时期;联合认知训练可发挥更大作用。但还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表1 rTMS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注:a.刺激部位为Broca区、Wernicke 区、双侧DLPFC和双侧pSAC,每次刺激3个脑区,频率10 Hz,对Broca区和DLPFC的刺激强度为90%MT,Wernicke区和pSAC区刺激强度为110%MT,并结合对应脑区的认知训练,包括语法任务(Broca区)、词汇理解和分类任务(Wernicke区)、命名及空间记忆任务(左右侧DLPFC)和空间注意任务(左右侧pSAC)n 研究者Cotelli等[6]时间2006年诊断AD样本来源意大利社区15对照方法伪刺激主要结果动作命名准确率提高Cotelli等[7]2008年AD 意大利社区24干预方法执行图片命名任务过程中予rTMS(左右侧DLPFC,20 Hz,90%MT)执行图片命名任务过程予rTMS(左右侧DLPFC,20 Hz,90%MT)伪刺激Cotelli等[8]2011年AD 意大利社区10rTMS(左侧DLPFC,20 Hz,100%MT,每周5次)4周中重度AD患者动作和物体命名准确率均提高,轻度AD患者只有动作命名改善听理解能力提高,疗效至少维持8周Bentwich 2011年AD 8 2周伪刺激后2周rTMS无等[16]以色列记忆门诊6周(5次/周)+3个月(2次/周)的rTMS-COGa Ahmed等[10]2012年AD 埃及医院45伪刺激Rabey等[17]2013年轻中度AD以色列医院15 rTMS(左右DLPFC,高频组20 Hz,低频组1 Hz,100%MT)5 d 6周(5次/周)+3个月(1次/2周)rTMSCOGa伪刺激Devi等

[9]2014年AD 美国养老院12rTMS(左右侧DLPFC,10 Hz和15 Hz,100%MT,每周2次)2周无Eliasova 2014年捷克医院10等[12]吴越等[11]2015年轻度

AD/aMCⅠ轻中度AD中国江苏医院82 rTMS(右侧ⅠFG和颞上回,10 Hz,

90%MT)2 d rTMS(左右侧DLPFC,高频组20 Hz,低频组1 Hz,80%MT,每周5次)4周vertex区同参数rTMS伪刺激Rabey等[18]2016年轻中度AD以色列诊所306周(5次/周)rTMS-COGa 无Lee等[19]2016年韩国医院266周(5次/周)rTMS-COGa 伪刺激Nguyen等[20]2017年轻中度AD AD 法国医院10无Zhao等[21]2017年中国山东医院30伪刺激李如玉等[13]2017年轻中度AD AD 中国黑龙江医院60 5周rTMS(Broca区、Wernicke区、双侧前额叶和双侧顶叶,10 Hz,100%MT,每周5次)-COG 6周rTMS(顶叶P3/P4区和后颞叶T5/T6区,20 Hz,每周5次)-COG 8周rTMS(左右侧DLPFC,20 Hz,100%MT,每周5次)伪刺激ADAS-cog成绩在治疗第6周和4个半月均改善约4分,CGⅠC也明

显改善高频组在MMSE、ⅠADL、GDS方面明显改善,低频组未见明显疗效ADAS-cog成绩在治疗第6周和4个半月改善3.76分和3.52分,CGⅠC也明显改善BDAE口语和非口语能力均提高,任务fMRⅠ提示Broca区活化升高,疗效至少维持4周刺激右侧ⅠFG后连线测试A和B部分成绩提高高频组和低频组ADAS-cog、语言因子分、记忆因子分、事件相关电位及脑电图均明显改善,高频组优于低频组80%患者认知功能改善,60%患者ADAS-cog成绩改善>2分,疗效至少维持9个月ADAS-cog、MMSE和CGⅠC评分提高,轻度AD疗效更好ADAS-cog成绩改善,但6个月回到基线值;淡漠评分和依赖性评分改善,维持

到随访6个月后ADAS-cog、MMSE和AⅤLT成绩改善,轻度AD患者MoCA

成绩也改善MMSE、MoCA和ADAS-cog评分改善

1.3 rTMS对AD精神行为症状的作用

rTMS对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作用报道较少。Ahmed等[10]发现,高频

rTMS治疗后,AD患者GDS评分改善;Nguyen等[20]的研究显示,rTMS-COG可改善AD患者淡漠评分,疗效持续至6个月后的随访。但Bentwich等[16]和Rabey等[17]的研究结果显示,rTMS-COG治疗前后,患者HAMD和NPⅠ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吴越等[22]对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AD患者予rTMS,AD病

理行为评分表(Behavioral Pathology in Alzheimer "s Disease,BEHAⅤE-AD)、Cohen-Mansfield 激越问卷(Cohen-Mansfield Agitation Ⅰnventory,CMAⅠ)

评分改善,随访1个月疗效稳定;但认知和生活功能无明显变化。他们的另一项

研究显示[23],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rTMS辅助治疗,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改善程度更大。吴越等[24]还探索了高频(10 Hz)和低频(1 Hz)rTMS 对AD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频rTMS对精神行为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其认知功能,低频rTMS也有一定疗效。刘新等[25]也发现,rTMS治疗对轻中度A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及注意和执行功能有益。

以上多数研究(表2)显示,10 Hz或20 Hz高频rTMS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D患者的淡漠、抑郁和激越等精神行为症状,而低频rTMS的疗效似乎不明显。这些

研究的刺激强度为80%~110%MT,刺激部位多选择DLPFC和额叶,治疗时间5 d~5周,疗效可在治疗结束后持续一段时间。这些研究样本量均较小,需进一步

研究rTMS对AD精神行为症状的作用。

2 可能机制

2.1 大脑皮质兴奋性和神经可塑性

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联系,形成神经通路。突触具有可塑性,包括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 term depression,LTD),它们

均能选择性修饰行使功能的突触,使突触连接增强或减弱,因而贮存大量信息,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26]。目前研究认为,高频rTMS对皮质有兴奋作用,可以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变化,产生LTP效应;低频rTMS对皮质有抑制作用,

可以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变化,产生LTD效应[27]。这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2.2 脑网络

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中央执行网络(central-executive network,CEN)和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共同参与执行控制、决策、工作记忆和其他高水平认知活动[28]。正常老化和AD患者的DMN、CEN和SN连接失调,导致认知功能衰退[29]。影像学研究也表明,A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多个脑网络损害有关[30]。rTMS可能通过对脑网络的调控作用[5]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但还有待深入研究。

2.3 神经营养物质和神经递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等神经营养物质在神经元的修复、分化、生长发育以及调节神经应答中起重要作用[31]。有基础研究发现[32-33],AD模型鼠海马区予外源性神经营养物质注射,可以明显减轻空间记忆损伤。但外源性神经营养物质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临床应用受限[34]。另外,A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可能与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35]。

表2 rTMS改善AD患者精神行为的研究研究者n吴越等[22]时间2011年诊断AD样本来源中国江苏医院32对照方法无结果BEHAⅤE-AD、CMAⅠ评分改善Ahmed 2012年AD 埃及医院45伪刺激等[10]吴越等[23]2015年AD 中国江苏医院54吴越等[24]2017年AD 中国江苏医院72常规药物和伪刺激伪刺激刘新等[25]2017年中国四川医院22伪刺激高频组MMSE、ⅠADL、GDS评分改善,低频组未见明显疗效BEHAⅤE-AD和ADAS-cog改善程度更大高频组BEHAⅤE-AD和MMSE改善程度更大,低频组也有一定疗效NPⅠ评分改善Nguyen 2017

年轻中度AD AD 法国医院10无等[20]干预方法rTMS(左前额叶,10 Hz,110%MT,每周5次)2周rTMS(左右DLPFC,高频组20 Hz,低频组1 Hz,100%MT)5 d常规药物结合rTMS(左DLPFC,20 Hz,80%MT,每周5次)4周rTMS(左右DLPFC,高频组10 Hz,低频组1 Hz,80%MT,每周5次)4周rTMS(左DLPFC,10 Hz,100%MT)10 d rTMS(Broca区、Wernicke区、双侧前额叶和双侧顶叶,10 Hz,100%MT,每周5次)-COG 5周ADAS-cog改善,6个月后回到基线水平;淡漠评分和依赖性评分的改善效果能维持到随访6个月后5 Hz rTMS干预可以增加健康鼠和健康人体内的BDNF水平[36]。Tan等[37]发现,鼠脑海马体背侧齿状回注射β-淀粉样物质(β-amyloid,Aβ)后,鼠LTP和空间记忆力严重受损,且BDNF、NGF和海马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水平下降;予1 Hz rTMS治疗14 d,BDNF和NGF水平有所回升,NMDA受体表达上调,LTP和空间记忆也有所改善。Yue等[38]发现,0.5 Hz rTMS可使大鼠海马和纹状体内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增加。在健康受试者中,左侧M1或DLPFC 10 Hz rTMS能使同侧腹外侧壳核或尾状核多巴胺释放增加[39]。健康小鼠前额叶皮层25 Hz rTMS,可调节5-HT,阻断外源性5-HT 升高[40],提示对情绪障碍的治疗意义。rTMS对脑内神经递质有明显影响,并可持续一段时间,可能是其调节脑功能状态的机制之一。

2.4 Aβ

Aβ由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eta-sit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cleaving enzyme 1,BACE1)和γ-分泌酶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切割产生[1]。Aβ的聚集和沉积是AD的核心病理过程,它可破坏细胞内钙稳态,引起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激活神经胶质细胞,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进而产生神经毒性,促使神经元凋亡[41]。

Huang等[42]发现,1 Hz rTMS可提高AD模型鼠空间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海

马CA1区LTP,并且减少海马区APP和BACE1。Kim等[43]对暴露于Aβ溶液的海马切片予20 Hz rTMS,发现神经细胞核蛋白水平上升,受损细胞较无刺激组少。

2.5 脑血流和代谢

近年来对AD患者脑血流量和局部脑血流量的研究日益增多。脑代谢降低导致脑血流量降低,而脑血流量降低进一步加重认知功能损伤,两者共同导致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44]。Guse等[45]发现,高频rTMS可增加刺激区域脑血流量,促进葡萄

糖代谢,提高神经元兴奋性。Devanand等[46]也发现,rTMS可以增加脑血流量及脑皮质代谢水平,促进脑功能恢复。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以上研究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个别受试者诉短暂轻度头痛和倦怠感[18];另外,rTMS可能引发癫痫发作和听力损害等副作用[47]。总体来说,在合适的治疗参数下,rTMS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辅助治疗方法。

4 展望

rTMS治疗AD的研究数量少,样本量小,临床应用仍存在许多局限性:rTMS治

疗参数影响治疗效果,但目前尚未明确适合AD患者的rTMS;研究使用了各种神经心理量表评价疗效,评估方法不一;rTMS对各认知领域功能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揭示,以其为AD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刺激方案。

rTMS是一种有前景的AD辅助治疗方法,其个体化、精准化和规范化的应用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Pfaff D W.Neuro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from Basic to Clinical[M].New

York:Springer,2013:1255-1288,2953-2969.

[2]Alzheimer "s Association.2016 Alzheimer "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J].Alzheimers Dement,2016,12(4):459-509.

[3]Nardone R,Bergmann J,Christova M,et al.Effect of transcranial brain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a review[J].Ⅰnt J Alzheimers Dis,2012,2012:687909.

[4]Siebner H R,Hartwigsen G,Kassuba T,et al.How does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dify neuronal activity in the brain?Ⅰmplications for studies of

cognition[J].Cortex,2009,45(9):1035-1042.

[5]Lefaucheur J P,Andre-Obadia N,Antal A,et al.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on the therapeutic use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J].Clin Neurophysiol,2014,125(11):2150-2206.

[6]Cotelli M,Manenti R,Cappa S F,et al.Effect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action naming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J].Arch Neurol,2006,63(11):1602-1604.

[7]Cotelli M,Manenti R,Cappa S F,et al.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mproves naming in Alzheimer disease pati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cognitive decline[J].Eur J

Neurol,2008,15(12):1286-1292.

[8]Cotelli M,Calabria M,Manenti R,et al.Ⅰmproved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Alzheimer disease following brain stimulati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1,82(7):794-797.

[9]Devi G,Ⅴoss H U,Levine D,et al.Open-label,short-term,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s disease with functional imaging correlat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Am J Alzheimers Dis Other Demen,2014,29(3):248-255.

[10] Ahmed M A,Darwish E S,Khedr E M,et al.Effects of low versus high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cortical excitability in Alzheimer "s dementia[J].J Neurol,2012,259(1):83-92.

[11] 吴越,徐文炜,刘晓伟,等.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0):1624-1627.

[12] EliasovaⅠ,Anderkova L,Marecek R,et al.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of the 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may improve attention in early Alzheimer "s disease:a pilot study[J].J Neurol Sci,2014,346(1-2):318-322.

[13] 李如玉,赵希武,杨海波,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效果及安全性[J].四川精神卫

生,2017,30(2):140-143.

[14] Sitzer D Ⅰ,Twamley E W,Jeste D Ⅴ.Cognitive training in Alzheimer "s disease:a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Acta Psychiatr Scand,2006,114(2):75-90.

[15] 徐英,沈珍华,苏巍,等.综合康复治疗对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4,20(3):173-175.

[16] Bentwich J,Dobronevsky E,Aichenbaum S,et al.Beneficial effect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train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 "s disease:a proof of concept study[J].J Neural

Transm(Ⅴienn a),2011,118(3):463-471.

[17] Rabey J M,Dobronevsky E,Aichenbaum S,et 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training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odality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 "s disease:a randomized,double-blind study[J].J Neural

Transm(Ⅴienna),2013,120(5):813-819.

[18] Rabey J M,Dobronevsky E.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combined with cognitive training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odality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 "s disease:clinical experience[J].J Neural

Transm(Ⅴienna),2016,123(12):1449-1455.

[19] Lee J,Choi B H,Oh E,et al.Treatment of Alzheimer "s disease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training:a

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J Clin

Neurol,2016,12(1):57-64.

[20] Nguyen J P,Suarez A,Kemoun G,et 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train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 "s

disease[J].Neurophysiol Clin,2017,47(1):47-53.

[21] Zhao J,Li Z,Cong Y,et 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of Alzheimer "s disease patients[J].Oncotarget,2017,8(20):33864-33871.

[22] 吴越,顾君,冷文娟,等.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72-673.

[23] Wu Y,Xu W,Liu X,et al.Adjunctive treatment with high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th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s disease:a randomized,double-blind,sham-controlled study[J].Shanghai Arch Psychiatry,2015,27(5):280-288.

[24] 吴越,徐文炜,刘晓伟,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2):131-135.

[25] 刘新,侯前梅,赵晓琼,等.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及注意执行的疗效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3):376-379.

[26]陈燕.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35(6):610-619.

[27] Pilato F,Profice P,Ranieri F,et al.Synaptic plasticity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evaluated and modulated by in vivo neu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J].Mol

Neurobiol,2012,46(3):563-571.

[28] Chand G B,Wu J,HajjarⅠ,et al.Ⅰnteractions of the salience netwo rk and its subsystems with the default-mode and the central-executive networks in normal aging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Brain Connect,2017,7(7):401-412.

[29] Zhou J,Greicius M D,Gennatas E D,et al.Divergent network connectivity changes in behaviou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Alzheimer "s

disease[J].Brain,2010,133(Pt 5):1352-1367.

[30] Agosta F,Pievani M,Geroldi C,et al.Resting state fMRⅠin Alzheimer "s disease:beyond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J].Neurobiol Aging,2012,33(8):1564-1578.

[31] Connor B,Dragunow M.The role of neuronal growth factor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human brain[J].Brain Res Brain Res Rev,1998,27(1):1-39.

[32] Nilsson P,Ⅰwata N,Muramatsu S,et al.Gene therapy in Alzheimer "s disease-potential for disease modification[J].J Cell Mol Med,2010,14(4):741-757.

[33] Tian L,Guo R,Yue X,et al.Ⅰ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nerve growth factor ameliorate beta-amyloid deposi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rats[J].Brain Res,2012,1440:47-55.

[34] Covaceuszach S,Capsoni S,Ugolini G,et al.Development of a non invasive NGF-based therapy for Alzheimer "s disease[J].Curr Alzheimer Res,2009,6(2):158-170.

[35] 高之旭,盛建华.痴呆病人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及治疗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

志,2000,26(6):382-383.

[36] Wang H Y,Crupi D,Liu J,et 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enhances BDNF-TrkB signaling in both brain and lymphocyte[J].J Neurosci,2011,31(30):11044-11054.

[37] Tan T,Xie J,Liu T,et al.Low-frequency(1 Hz)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reverses Abeta(1-42)-mediated memory deficits in rats[J].Exp Gerontol,2013,48(8):786-794.

[38] Yue L,Xiao-lin H,Tao S.The effects of chronic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glutamate and gamma-aminobutyric acid in rat brain[J].Brain

Res,2009,1260:94-99.

[39] Strafella A P,Paus T,Fraraccio M,et al.Striatal dopamine release induced b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human motor cortex[J].Brain,2003,126(Pt

12):2609-2615.

[40] Kanno M,Matsumoto M,Togashi H,et al.Effects of acute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extracellular serotonin concentration in the rat prefrontal

cortex[J].J Pharmacol Sci,2003,93(4):451-457.

[41]Koffie R M,Meyer-Luehmann M,Hashimoto T,et al.Oligomeric amyloid beta associates with postsynaptic densities and correlates with excitatory synapse loss near senile plaque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9,106(10):4012-4017.

[42] Huang Z,Tan T,Du Y,et al.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meliorate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in APP23/PS45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 "s disease[J].Front Aging Neurosci,2017,9:292.

[43] Kim D,Yoon Y C,Chae S A,et al.High-frequency magnetic stimulation attenuates beta-amyloid protein 1-42 neurotoxicity in organotypic hippocampal slices[J].Neural Regen

Res,2010,5(18):1365-1372.

[44] Sagare A P,Bell R D,Zlokovic BⅤ.Neurovascular defects and faulty amyloid-beta vascular clearance in Alzheimer "s disease[J].J Alzheimers Dis,2013,33(1):S87-S100. [45] Guse B,Falkai P,Wobrock T.Cognitive effects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J Neural Transm(Ⅴienna),2010,117(1):105-122.

[46] Devanand D P,Ⅴan Heertum R L,Kegeles L S,et al.(99m)Tc hexamethyl-propylene-aminoxime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rediction of conversion from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o Alzheimer disease[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10,18(11):959-972.

[47] 柴宁,王岚,王学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

志,2013,46(2):126-128.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研究进 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痴呆症最常见的形式。该病最早由德国神经病学家阿尔茨海默 于1906年首次描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及其家 人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目前,研究人员在病理生理机制与 潜在治疗方向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复杂而多样的。病理学上的主要特 征是脑部神经元扭曲纤维和淀粉样斑块的形成。淀粉样斑块主要由β- 淀粉样蛋白(Aβ)聚集而成,Aβ是一种由丙氨酸产生的多肽,其在正 常的脑部组织中也存在,但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聚集得更多,形成淀粉样斑块。此外,还有Tau蛋白磷酸化异常和神经元丢失等其 他病理学表现。 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热点和难点 领域之一。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突变的APP(Aβ前体蛋白)基因和相关基因,如PSEN1(编码 Aβ42的gamma-酶切酶的亚基之一)和PSEN2(编码gamma-酶切酶亚 基之一)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发型病例有显著相关性。此外,APOEε4等基因的突变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晚发型病例有关联。这些突 变导致Aβ的异常积聚,进而引发Tau蛋白磷酸化等病理学变化。 除了遗传因素,研究还发现,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也对阿尔茨海默 病的发病风险有一定影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

等慢性病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存在关联。此外,长期缺乏认知刺激和脑力活动,饮食不均衡、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为了阐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能够精确检测Aβ堆积和脑功能活动变化。此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也被用于病理学特征的检测和研究。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治疗方面,当前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干预病理学变化以延缓或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药物疗法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等。此外,针对Aβ的免疫治疗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策略。除此之外,认知训练和脑力活动的促进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药物干预手段。 综上所述,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地从多个方面探索该病的机制,希望最终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手段,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这一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失去自理能力。全球范围内,AD为老年人死亡的第六大原因。目前,AD的治疗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是随着研究人员对于AD病因、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不少新的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本文将为您介绍最新的AD治疗进展。 一、药物治疗 现有的药物治疗主要涉及到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AChEI)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antagonist,NMDAra)。AChEI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从而提高病人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品质;NMDAra类药物则作用于神经元的胞内信号途径,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目前,各类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仍面临着争议。新型的药物正在不断探索之中,以期可得到更加的疗效。 二、胰岛素疗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逐渐关注到了胰岛素对AD的潜在作用。AD病人体内的胰岛素水平通常较低,而胰岛素的神经保护功能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发挥作用,如促进神经元生长、抗氧

化作用、清除β淀粉样蛋白等。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胰岛素 疗法可以显著改善AD病人的认知能力,抑制疾病的进展。 三、磁共振声学治疗 磁共振声学治疗(magnetic resonance 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MRgFUS)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其通过聚焦声波来达到治疗 目的。磁共振声学治疗最显著的优势是非侵入性,不会对神经系 统产生副作用。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治疗方法成功地将AD病人的 脑部β淀粉样蛋白清除,从而改善了病人的认知功能。虽然该方 法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它为AD病人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 新的思路。 四、基因治疗 AD病因的研究表明,许多AD患者的遗传基因与疾病的发生 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基因治疗也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 疗AD的方法。一些研究通过逆转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来达到 治疗的效果。此外,基因修饰技术还可以用于增加神经元的抗氧 化和抗炎能力,从而达到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目的。基因治疗的最 大优势是可以实现 AD 治疗的个体化,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治疗的 精确性。 五、光照治疗

临床分析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临床分析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的记忆、思维和行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AD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将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临床分析。 一、诊断方法进展 1. 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是诊断AD的首要步骤之一。医生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认知功能的评估来确定疾病的可能性。其中包括认知测试、行为和心理症状评估等。如今,一些新型的认知评估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例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2. 生物标志物检测 生物标志物检测是辅助AD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血液和脑脊液中的特定蛋白质(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测量可以提供关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信息。此外,脑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也被广泛应用于AD的诊断。 二、治疗方法进展 1. 药物治疗 目前,针对AD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增加乙酰胆碱

水平,改善神经传导。NMDA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谷氨酸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然而,这些药物只能缓解症状,无法逆转AD的发展。 2.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在AD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认知训练、行为矫正和运动疗法等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缓认知功能的下降。 3. 遗传治疗 AD的发病与一些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针对这些基因的遗传治疗方法。例如,使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修饰,以纠正导致AD的突变基因。 4. 议题研究 随着对A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被提出。例如,针对淀粉样蛋白的免疫治疗、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应用于临床。 三、结语 从诊断方法到治疗手段,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临床评估、生物标志物检测和脑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使得AD的诊断更加准确。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遗传治疗等手段则有望为A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针对AD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阿尔茨海默症非药物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非药物治疗认知功能障碍 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老年 痴呆的人群也在持续增长,这一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主要从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3个方面的非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出哪些非药物治疗能够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较好,且经济实用易于开展,也能被广大患者及家属接受,从而减轻其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症;非药物治疗;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AD),又称老年痴呆,常见于老年期和老年前期,以渐进性 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发病隐袭, 病程发展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障碍,逐渐可出现远记忆力障碍、时间及地点的定向力障碍、认知障碍、人格改变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交往、 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甚至是死亡。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 患病率为5.14%-7.30%, 据此推算我国老年人群中约有800余万痴呆患者,阿尔茨 海默病占比例最高[1],且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药物治疗也只能改善患者 的部分症状,所以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药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以非药 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认知功能障碍 1.1 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 认知是指人脑在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后,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置,变成内 在的心理活动,并从中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记忆障碍、语言、时间定 向能力、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

经颅磁治疗给大脑过电,告别老年痴呆

经颅磁治疗给大脑过电,告别老年痴呆 走着老路,却丢了。看着至亲,却忘了。在河南省,有将近30万老人患上阿尔兹海默症(AD),他们踽踽而行的背影,成为亲人内心最大的伤痛。 诸大爷就是其中一位。1年前,他出现记忆衰退,早上刚吃了饭,老伴问他,他全然记不得了。有次晚上出去锻炼,到了半夜还没回,家人急疯了去找,原来他迷路了,怎么都找不到回家的路。记忆衰退也逐渐“封闭”了诸大爷,原本开朗的他也变得胆小、不爱出门,性格孤僻。 今年6月份,诸大爷被家人“架”到了医院。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经多次治疗,诸大爷认知功能有了好转,记忆力提高了,也爱往人堆儿里去了,这让诸大爷的晚年多了盼头。 10次“磁疗”效果初现 到了医院,精神卫生科就为诸大爷做了认知、头颅磁共振(海马体)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刚开始,医院开具促认知药物进行治疗,但诸大爷服药后经常感到恶心、反胃,即便调整药物剂量及服药时间均无法改善。 1个月前,诸大爷得知医院有种新型无创物理治疗可改善认知功能,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治疗。治疗期间,诸大爷身体无明显不适。两周治疗期间结束后,诸大爷说记忆较之前有所改善,有些事儿多想想就能回忆起来。 “以前早饭吃啥都不记得,现在仔细回忆能想起大部分。”诸大爷家人开心地告诉记者,最近诸大爷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发脾气明显减少了,也愿意出门走走,和街坊邻居聊聊天。 这种“神奇”的疗法就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 rTMS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主要根据交变电磁互换原理,通过弱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磁场再几乎无衰减的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电流,从而改变大脑皮层局部电活动,起到治疗效果。

颅磁治疗2篇

颅磁治疗2篇 颅磁治疗(第一篇) 颅磁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它使用电磁感应原理 来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和调整。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精神和 神经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脑卒中后遗症等。今天 我们将介绍颅磁治疗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颅磁治疗的原理是利用变化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刺激大脑神经元,通过对大脑进行定位和刺激来调整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这种电磁刺激 可以改变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和神经网络的活动状态,从而改变大 脑的功能和信息传递方式。 颅磁治疗的方法一般包括两种:传统TMS(经颅磁刺激)和rTMS (重复经颅磁刺激)。传统TMS是通过单个磁脉冲对大脑进行刺激, 而rTMS是通过连续或间断的磁脉冲对特定脑区进行刺激。这两种方法 都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颅磁治疗在临床上已经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颅磁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 质量。此外,颅磁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一些神经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尽管颅磁治疗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首先,颅磁治疗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其次,颅磁治疗的效果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需要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来提高疗效。此外,颅磁治疗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 的观察和验证。 总的来说,颅磁治疗是一种有潜力的神经调控技术,可以用于改 善多种精神和神经疾病。随着对颅磁治疗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技术的不 断改进,相信它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颅磁治疗(第二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磁治疗逐渐成为精神疾病治疗领域

脑刺激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潜力与效果

脑刺激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潜力与效果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 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等症状。目前,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 了巨大的负担。针对这一疾病,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脑刺激治疗被认为具有潜力和效果。本文将探讨脑刺激治疗在阿 尔茨海默病中的潜力与效果。 一、脑刺激治疗的原理 脑刺激治疗是一种通过刺激大脑神经元活动来改善疾病症状的治疗方法。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大脑神经元的功能受损,导致记忆力和认知 能力下降。脑刺激治疗通过刺激大脑中的特定区域,促进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改善症状。 二、脑刺激治疗的方法 1. 脑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 脑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传递 微弱的直流电刺激到大脑皮层,以改善神经元的活动。研究表明,脑 电刺激可以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2. 脑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 脑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磁线圈, 产生磁场刺激大脑皮层,以改善神经元的活动。研究表明,脑磁刺激 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

3. 深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深脑刺激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在大脑深部植入电极,传递 电流刺激特定区域,以改善神经元的活动。研究表明,深脑刺激可以 减轻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运动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 三、脑刺激治疗的效果 1. 提高认知功能 脑刺激治疗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注 意力和执行功能等。研究发现,脑刺激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元的活动, 增强神经网络的连接,从而提高认知功能。 2. 缓解行为异常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常出现行为异常,如焦虑、抑郁和冲动行为等。 脑刺激治疗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神经元的活动,缓解这些行为异常。研 究表明,脑刺激治疗可以减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3. 延缓疾病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脑刺激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神经元的活动,延缓疾病的进展。研究发现,脑刺激治疗可以减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萎缩速度,延缓病情恶化。 四、脑刺激治疗的前景 脑刺激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脑刺激治疗的方法和效果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未来,脑 刺激治疗有望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神经内科新进展与研究前沿分享

神经内科新进展与研究前沿分享近年来,神经内科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不断拓展我们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本文旨在分享神经内科领域的一些新进展和研究前沿,以期增进大家对于这一领域的了解。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发现,这些疾病与蛋白质的异常积聚有关。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部可见β-淀粉样蛋白堆积,而帕金森病患者则有α-突触核蛋白积聚。这些发现不仅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还为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了依据。 二、脑卒中治疗的新进展 脑卒中是造成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治疗也是神经内科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血栓溶解剂治疗(如rtPA)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此外,机械取栓术等介入治疗技术的突破也为脑卒中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些新的治疗手段将极大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神经调控治疗的创新进展 神经调控治疗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或调节特定的神经元群体,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例如,深部脑刺激技术(DBS)在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疾病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

效。此外,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也在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四、神经免疫学研究的前沿进展 神经免疫学是神经内科与免疫学交叉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研究者们发现,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肌无力等与神经系统的炎症和损伤密切相关。因此,神经免疫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神经内科遗传学的最新突破 近年来,遗传学在神经内科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我们揭示了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遗传基础。例如,亨廷顿舞蹈症的遗传突变位于HTT基因,一些染色体异常也与先天性神经发育异常相关。通过对这些遗传变异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还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 神经内科领域的新进展和研究前沿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和思路,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带来了希望。然而,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和医生加入神经内科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共同努力,为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影响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影响 姚子英 【摘要】目的探究将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治疗方案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7年4月收治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2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结果实验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较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治疗方案中,有效提高治疗有效性和生活质量.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年(卷),期】2018(009)015 【总页数】3页(P57-59)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频率;生活质量;突触 【作者】姚子英 【作者单位】牡丹江南山医院精神六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 阿尔茨海默病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饮食不规律或者作息不规律所产生的一种疾病,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对患者影响较大[1]。且根据当前的临床资料

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数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在临床治疗时,也需要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7年4月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探究将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治疗方案中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7年4月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例患者;对照组男9例,女7例。平均(67.32±4.32)岁;实验组男8例,女8例,平均(67.32±4.53)岁。纳入标准:患者年龄≥60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其他全身器质性疾 病的患者;排除精神有异常,自知力缺失的患者;排除60岁以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丹麦Medteonic公司生产的MagproR30刺激仪进行治疗,采用标准8字型线圈进行治疗,调整刺激强度为80%MT。患者在进行治疗时,有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安静卧床,刺激部位应当为左右前额叶背外侧,每次均进行15 min刺激,每周治疗5次,治疗次数为1次/d,治疗5 d后休息2 d。 对照组患者刺激频率控制为1 Hz;实验组患者刺激频率控制为20 Hz。在进行刺 激的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应用其他精神类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评价标准

间歇性θ短阵脉冲经颅磁刺激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间歇性θ短阵脉冲经颅磁刺激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轻、中度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蒋孝翠;苏清伦;赵秦;刘臻;贾旭武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 【年(卷),期】2022(37)11 【摘要】目的:研究间歇性θ短阵脉冲经颅磁刺激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认知功能训练、运 动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作观察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间歇性 θ短阵脉冲经颅磁刺激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功能活动问卷FAQ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2组治疗后MMSE评分、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MMSE评分、MoCA评分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AQ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与FAQ评分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θ短阵脉冲经颅磁刺激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可以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 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望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总页数】5页(P660-664) 【作者】蒋孝翠;苏清伦;赵秦;刘臻;贾旭武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R749.16 【相关文献】 1.个性化工娱护理联合经颅磁刺激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精神行为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3.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4.5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5.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在我们生活中,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神经退行性 疾病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神经退行性疾病 仍然是医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神 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 一. 神经退行性疾病概述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种病情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疾病,常见的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病, 切尔斯滕-斯叙卡病等。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共同特点是大量神经 元的死亡以及神经系统的退化,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认知障碍、运 动功能受损等症状,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生活。 二.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目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仍然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在研究方面,随着神经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神 经退行性疾病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1.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超过4000万人。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病变,如炎症、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等等。这一认识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增强乙酰胆碱的水平,帮助改善症状。此外,一些新型药物,尤其是一种名为“滋养神经元药物”(Nusinersen)的药物,已经被证明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 2.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两百万以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与某些特定的基因关联密切,而不仅仅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治疗方面,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常见的帕金森病药物主要是多巴胺药物和抗胆碱药物。此外,一种名为

科技成果——经颅深部脑磁刺激技术

科技成果——经颅深部脑磁刺激技术成果简介 随着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脑健康已经成为国家重大需求。根据科技部发布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的指南,抑郁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防控研究纷纷被列入十三五计划。深部经颅磁刺激技术是自动化学院横向课题成果,联合了中科院、首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加拿大阿拉伯塔大学等,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望在睡眠、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卒中后功能障碍等脑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应用范围 1、失眠的治疗:我国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8.2%,尚没有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2、抑郁症的治疗:被认为有望改变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游戏规则; 3、卒中后功能障碍的康复; 4、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 以上四个领域,除失眠的治疗以外,其他三项均列入了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指南,都是尚未很好满足的重大需求。深部脑磁刺激仪通过全脑神经网络连接特性和神经可塑性的改善,有望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前景

我国38.2%的成年人有睡眠障碍,6000万的抑郁症患者,超过一千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都需要更好的治疗。 随着老龄化加速,如果不去预防,20年后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将达到2600万人,2050年的经济负担将达到5万亿。 我们采取“按使用付费”的模式,“每天10元,呵护全家人的脑健康”作为我们的营销策略,将为每一个家庭提供脑健康服务,市场巨大。 我们采取分步走战略,从睡眠改善开始,逐步获取治疗失眠、治疗抑郁症、治疗卒中后功能障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适应症的医疗器械注册。如果投入及时,将取得快速发展,三年实现利润1个亿。主要技术指标:弱强度磁场强度,峰值磁场强度只有20Gs,十分安全。 高频单波(1000hz)和组合节律,带来意想不到的疗效。均匀分布的磁场,有效的磁刺激可作用到大脑深部。 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促进海马体神经细胞新生和发育,在临床试验中发现治疗抑郁症6周内的临床痊愈率高达50%,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与主流抗痴呆药物相当,联合使用还能够增效。 发展规划 首期融资2000万人民币,可以分期到位;2018年,2000万美元,用于美国的临床;2021年,完成美国临床和FDA认证,PRE-IPO融资;2022-2023,获得美国FDA认证并实现资本市场上市。 合作方式技术入股

一篇文章带你全面了解经颅磁刺激

一篇文章带你全面了解经颅磁刺激 1、经颅磁刺激疗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什么?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系统性(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的)、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疗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的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刺激神经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应用。英国、德国、美国、丹麦、日本、以色列、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应用该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研项目。 2、经颅磁刺激疗法的机制是什么?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是建立在生物电磁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医疗技术。它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大脉冲电流产生高强度脉冲磁场,磁场无衰减地透过颅骨,在大脑产生感应电场和感应电流,刺激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诊断和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3、经颅磁刺激能治疗哪类疾病? 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难治性脑功能疾病的治疗,涵盖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目前,经颅磁刺激用于抑郁症的疗效已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并通过了FDA认证。同时,每年都有上万篇TMS项目的文章发表,内容涉及TMS应用在精神领域对妊娠期抑郁、抑郁症、耳鸣、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睡眠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成瘾性疾病等适应症的治疗;针对神经疾病: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针对神经康复:脑卒中、脑性瘫痪、脊髓损伤、小儿脑瘫、外周神经损伤、运动功能障碍;针对神经检查:运动诱发电位、中枢传导时间、运动阈值、中枢静息期、皮质间抑制和易化;针对盆底康复:尿失禁、精神性膀胱炎、子宫脱垂、盆底康复、性功能障碍等,以及其它如自

tms作用原理

tms作用原理 TMS作用原理 导语: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本文将探讨TMS的作用原理及其在脑科学和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TMS的基本原理 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一根绕线圈,产生时间短暂但强烈的磁场脉冲,作用于大脑皮层。这种磁场脉冲能够透过头骨和皮层组织,直接作用于神经元,引发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二、TMS的作用机制 1. 神经元兴奋:TMS可以通过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引发神经元的兴奋。当磁场脉冲作用于大脑皮层时,会在皮层中产生磁场感应电流,从而改变神经元的膜电位,使其兴奋。这种兴奋作用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称为短时效应,也可以通过多次刺激累积起来,形成长时效应。 2. 神经元抑制:除了兴奋作用外,TMS还可以通过高频刺激的方式,引发神经元的抑制。高频刺激可以使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进而引发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对于一些过度兴奋

的神经元活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三、TMS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 神经可塑性研究:TMS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大脑区域,观察其对其他脑区的影响,从而研究大脑的功能连接和可塑性。例如,可以刺激运动皮层,观察患者的肌肉运动反应,以研究大脑运动控制的机制。 2. 认知功能研究:TMS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大脑区域,在特定时间点干扰大脑的功能,从而研究不同脑区对认知功能的贡献。例如,可以在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刺激顶叶皮层,观察被试的记忆表现,以研究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3. 神经网络研究:TMS可以通过刺激一个脑区,观察其对整个神经网络的影响,从而研究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和调控关系。例如,可以刺激前额叶皮层,观察其对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影响,以研究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四、TMS在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 抑郁障碍治疗:TMS已经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抑郁障碍的治疗。通过对前额叶皮层进行低频刺激,可以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这种治疗方法非侵入性、无药物副作用,对于一些抗抑郁药物无效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辅助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辅助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痴呆(dementia)是一种发病率高的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的综合征。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阶段。近年来关于AD的大型药物临床试验屡屡宣告失败,而非药物治疗备受重视。无创神经调控是一类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IBS),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目前rTMS、tDCS在改善AD认知功能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而且安全性高、靶向性好,故被认为是AD治疗的新契机。然而,目前尚缺乏对rTMS、tDCS相关研究的系统性总结与评价。本共识总结现有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辅助AD治疗的研究证据,依据技术类别对AD痴呆期及aMCI适宜治疗方法作临床推荐,并对rTMS与tDCS的进一步优化进行展望。 痴呆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导致患者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临床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的主要类型,它是一种隐匿起病、进行性发展、致残乃至致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记忆等认知受损、生活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老年斑)和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原纤维缠结)为其典型病理特征。AD正在影响着世界范围约5000万人,预计2050年AD患病人数将达1.5亿。2021年发表的我国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0岁老年人群中痴呆患者约1507万人,AD患者983万人。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是AD的早期阶段,患者表现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认知损害,而日常生活能力尚可。在aMCI

阶段及时干预延缓其向痴呆转化,对AD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关于AD的大型药物临床试验均因不良反应、中期疗效不达标等原因宣告失败。目前临床使用的5种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十分有限,更无法逆转AD持续进展。经FDA 批准的新药β淀粉样蛋白抗体Aduhelm(aducanumab)及我国上市的新药甘露特钠胶囊GV-971,虽然临床试验提示有一定疗效,但最终疗效仍有待验证。目前,AD的非药物治疗备受重视。多种非药物疗法包括社会心理治疗、认知干预、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等被证实可促进AD康复,其中物理疗法中的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被认为是AD治疗新契机。世界神经调控学会将神经调控定义为通过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技术,利用物理性或化学性手段改变神经系统信号传递,调节神经元及神经网络活动,引起特定脑功能改变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针对AD的有创调控技术主要为深部脑刺激,虽然现有证据提示其可改善AD症状,但手术风险高且疗效尚不肯定。无创神经调控是一类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IBS),主要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及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等,其安全性高、费用低,因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现有AD治疗研究主要采用rTMS和tDCS两种技术,其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然而,目前尚缺乏对其相关研究的系统性总结与评价。 本共识总结现有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辅助AD防治的研究证据,依据技术类别对AD痴呆期及aMCI适宜治疗方法作临床推荐。

经颅交流电刺激干预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颅交流电刺激是一种无创的电刺激疗法,有望成为干预大脑相关疾病的一种新的神经调控方法。本文中简要介绍与经颅交流电刺激干预疗效的相关因素、可能的治疗机制、临床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是一种低强度的非侵入性经颅电刺激(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ES)方法[1,2]。tACS通过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从而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大脑功能[1,2,3,4]。该技术具有无创、易操作、低成本、安全等特点,这使得该技术在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2,5]。CES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和tACS两大类,CES的发展可追溯到18世纪Giovanni Aldini和Alexandro Volta应用直流电对人体和动物的研究[6]。20世纪30年代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出现后,有关低强度的CES研究逐渐减少。ECT可导致患者意识丧失,加之受交流电引发ECT的启发,低强度电流的CES再受到重视[7]。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关于该项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1957年Aann′Ev等首次发表了使用低强度电流"CES"应用的研究。1978年FDA批准了低强度电流的CES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失眠症[7]。目前有关tDCS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多见[8],但很少有关tACS的报道[9],故我们重点介绍与tACS疗效相关的因素、tACS可能的治疗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与tACS疗效相关的因素 tACS的治疗参数和靶点可决定其诱导效应的方向和持续时间。主要的治疗参数包括刺激部位和电极大小、刺激频率、刺激强度、刺激时相以及刺激的持续时间和次数[10]。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评估及研究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评估及研究 目的:探討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符合ICD-10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并伴有精神行为症状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采取rTMS治疗。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第8周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BEHA VE-AD)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oCA、ADL、BEHA VE-A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周,研究组患者MoCA、ADL、BEHA VE-AD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第8周,两组患者MoCA、ADL、BEHA VE-A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后第2、8周,研究组患者MoCA、ADL、BEHA VE-A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两组患者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可更快、更好地改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病理症状,同时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其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的效果,本院将收治的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100例作为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100例。纳入标准:符合ICD-10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并伴有精神行为症状诊断标准[1-5];住院患者;年龄65~80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心脏起搏器安置者;癫痫病史或颅脑手术史者;严重全身性疾病或颅脑外伤;入组前1个月内服用精神类药物。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5~79岁,平均(70.5±3.2)岁;病程1~10年,平均(5.7±1.5)年。研究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5~80岁,平均(70.8±3.4)岁;病程1~9年,平均(5.5±1.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属同意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口服奥氮平片(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799), 2.5~10 mg/次,1次/d,连续治疗8周为1疗程。研究组患者采取rTMS治疗,指导患者将全身放松,舒服地躺在治疗椅上,操作者以手握住探头,将其對准头颅右额叶前部背外侧治疗区,合理调整相关参数后,设定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设定为80%运动域值,刺激间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应 用进展 摘要:阿尔兹海默病是老年期常见病,是常见的痴呆类型,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新型物理治疗方式,可对神经递质、脑网络等进行调节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简述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应用进展 阿尔兹海默病又可称为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匿且病程缓慢进展,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比已达到80%左右。该病主要是由脑萎缩引起的,患者会出现言语不清、行为障碍、失忆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1]。临床中对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常以药物治疗及认知训练为主,虽有效果但并不明显且安全性较低,有研究提出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加强治疗效果,当前该种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其通过对患者相应区域的刺激可改善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症状[2]。本文简述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应用进展。 1、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现状 1.1认知功能 经研究发现,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执行图片命名时对左侧DLPFC予以20Hz、90%运动阈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提高动作命名准确率,但是对于物体命名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其针对不同阶段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产开研究发现,中重度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在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提高其图片命名任务动作及物体命名成绩,但对于轻度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来说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仅能提高其动作命名成绩,可能与天花板效应相关[3]。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经重复经颅刺激后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理解能力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可持续2个月作用,但是实际上患者

TMS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尿AD7c-NTP的影响

TMS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尿 AD7c-NTP的影响 作者:高明郝楷荣叶装陈明森程文桃黄炜静陈元生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20年第27期 【摘要】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TMS)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及尿 AD7c-NTP的影响。方法:将AD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多奈哌齐+TMS治疗)和对照组(多奈哌齐治疗)各20例。以MoCA、ADAS-Cog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监测基线及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认知量表评分及尿AD7c-NTP水平。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和治疗后组间认知量表、尿AD7c-N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oCA量表变化与尿AD7c-NTP改变呈负相关,ADAS-Cog量表变化与尿AD7c-NTP改变呈正相关。结论:TMS可改善AD患者认知缺陷,且持续时间至少长达6个月。尿AD7c-NTP变化与认知改善呈负相关,可考虑作为监测AD患者认知水平的辅助检测手段。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阿尔茨海默病 AD相关神经丝蛋白认知功能 doi:10.14033/https://www.360docs.net/doc/f119252306.html,ki.cfmr.2020.27.0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0)27-0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MS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urine AD7c-NTP in Alzheimer disease. Method: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tudy group (TMS combined with Donepezil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Donepezil treatment), 20 cases in each group. Use 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ADAS-Cog) and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to evaluat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Cognition function evaluation meter and urine AD7c-NTP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