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研究_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仇恒佳1 ,2 ,卞新民1 3
(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2.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8)
摘 要 : 在 RS 和 GIS 支持下 ,通过对 1984 和 2002 年 TM 影像解译 ,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并利用逐步 回归方法研究了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力 。结果表明 , 研究区景观发生剧烈变化 , 特别是耕地向水域 、 城镇用地和其 它非农建设用地转变迅速 ,其中耕地的减少占土地利用总减少面积的 79. 3 % ,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增加分别占土地利 用总增加量的 63. 5 %和 36. 5 % 。城镇 、 工矿等人文景观斑块面积增大 ,并趋向集中 ; 林地与耕地等自然 、 半自然景观 类型斑块破碎度增加 ,分布趋于分散 ; 耕地与城镇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日趋复杂 ; 耕地的突出优势变小 ,整体景观异 质性程度上升 。受区位和地形的影响 ,在苏州城区附近和东部平原区耕地流失强度较大 ,18 年耕地重心向西南方向 偏移了 4. 74 km 。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是人口增加 、 基本建设投资扩大 、 大量外资涌入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 产业增长 。 关键词 : 景观格局 ; 动态变化 ; 人文驱动力 ; 环太湖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区概况
吴中区由原来的吴县市变更而来 , 位于苏州市 南部 ,北依苏州古城区 ,界于北纬 30° 56’~ 31° 27’ 、 东 经 119° 55’~120° 54’ 。该区是典型的东部水网地区 , 有 22 条骨干河道纵横交错 , 京杭大运河纵越全境 。 境东部以平原为主 , 西部有低山丘陵 。地处中亚热 带北缘 , 属季风气候过渡类型 。2002 年平均温度 17. 3 ℃ , 年总降水量为 1 376. 7 mm , 年日照时数 1 809. 2 h ,年日照百分率为 41 % 。全区有阔叶林 、 针叶林 、 竹林和湿生水生植被 。区境扼太湖之出口 , 为长江三角洲重要水利和交通枢纽 。 该区不仅是太湖国家风景区的重要部分 , 而且 是苏南工农业较为发达地区之一 。全区陆地总面积 826 km2 ,辖 13 个镇 、 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 一个国 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 2002 年总人口 54. 09 万人 , 其中农业人口 36. 29 万 人 ,国内生产总值 148. 27 亿元 , 三次产业的构成比 例 6. 6 ∶ 55. 6 ∶ 37. 8 。
林地 、 水域 、 城镇用地 、 农村居民点及交通工矿用地 5 类 。对裁减后的图像选择波段组合 4 ,3 ,2 ( R GB ) , 在 ERDA S 环境下 ,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 。 将监督分类后的栅格图像转换为矢量图层 , 借助 ArcMap 的 Editor 模块的相关功能 , 依据目视判读 和实际调查经验 ,参照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对监 督分类后影像出现的错误和较为粗略的部分进行手 工修改 ,作出研究区的 2 期景观格局图 ( 图 1) 。 在较小尺度下 ,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社会经济 等人文因素造成 ,而包括气候波动在内的自然条件 只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条件[ 6 ] ,为此 ,在分析景观 变化驱动机制时 ,以 1984~2002 年 《统计年鉴》 中的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
Xi 、 Yi 表示第 i 个斑块重心经纬度坐标 。
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系统存在主导驱动力与 非主导驱动力区别 , 对其进行判别是总结景观格局 演变驱动机制的基础
[ 10 ]
然生态价值有所降低 。表现在林地 、 耕地等自然和 半自然生态类型的景观组分大量减少 , 建设用地等 人文 类 型 景 观 组 分 快 速 增 大 。区 域 水 土 流 失 加 剧 [ 11 ] 以及享誉江南的红枫景观日见衰退是该区域 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性演变的明显标志 。 3. 2 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3. 2. 1 景观异质性变化 ( 1) 景观破碎化 。从表 2 知 ,研究区整体景观破 碎程度下降 。表 3 反映出城镇 、 农村居民点与交通 工矿用地的破碎度明显降低 , 而其余 3 个景观类型 破碎度增加 ,因此 ,区域整体景观破碎程度的降低是 由城镇 、 农村居民点与交通工矿用地等人文景观类 型的斑块面积增大所致 。表现了在城镇化和工业化 发展过程中 ,城镇 、 工矿用地吞并了小型农村居民点 等建设用地斑块 ,形成组团式的格局 ,交通道路的建 设使许多农村居民点相互连通 。耕地 、 林地和水域 的破碎度表现出增加趋势 。耕地破碎化是由于各类 建设用地蚕食和分割了原来较大耕地斑块 , 这种破 碎化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 , 也减弱了农田生态 系统的区域环境调节功能 。林地破碎化的原因 , 一 方面是建设用地直接占用地形条件较好的林地 ; 另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为稳定农业生产不得不将一部分 适宜耕作的林地转化为耕地 。林地破碎程度增加使 不同林地斑块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生态学联系 [ 12 ] , 威胁到太湖水源保护和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水域 破碎化是由于部分低洼水田转化为精养鱼池所致 , 对天然水系结构和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产生影响 。 ( 2) 景观形状变化 。景观形状指数主要反映斑 块形状的复杂程度 , 对于研究功能如景观中物质的 扩散 、 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转移等有重要意义 [ 13 ] 。 分析表 2 和表 3 ,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 ,主要是由 于耕地和城镇形状的变化 。耕地形状指数增加了 21. 714 1 ,上升 52 % ; 城镇形状指数增加了 4. 298 4 ,
第 15 卷第 1 期 2006 年 1 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 urces and Enviro 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
Vol . 15 No . 1 J an. 2006
文章编号 :100428227 ( 2006) 0120081205
环太湖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研究
图1 1984 、 2002 年景观格局图
Fig. 1 Landscape Pattern Map s in 1984 and 2002
2. 2 分析方法
表 1 吴中区景观类型面积 ( hm 2 ) 转移矩阵
Tab. 1 Conversion Mat rix of Landscape Compo nent s Area in Wuzhong Zone
1984 2002 221. 840 4 30. 102 7 253. 307 6 30. 694 1 2. 402 0 98. 921 9 28. 982 3 83. 902 6 264. 233 3 5. 447 6
83
破碎度指数
1984 2002 0. 004 5 0. 033 2 0. 003 9 0. 032 6 0. 416 3 0. 010 1 0. 034 5 0. 011 9 0. 003 8 0. 183 6
675.7 1 101.06 4 777.02 404.64 176.31 6 459.03 6 459.03 0 5 787.58
耕地
0 0
林地
0 0 581.94
水域
0 0
减少 合计
0 1 101.06
用景观指数描述景观格局及变化 , 建立格局与 景观过程之间的联系 , 是景观生态学最常用的定量 化研究方法 [ 7 ] 。本研究分别在景观整体层次和景观 类型层次上选取了 4 个景观指数 ( 表 2 和表 3 ) 进行 计算 。有关景观指数算法参考文献 [ 1 ,2 ,8 ] 。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 , 可用土地资源分布重心 变化情况反映[ 9 ] 。利用 A RC/ IN FO 软件处理景观 格局图 ,得出各个景观斑块重心坐标 。景观类型重 心坐标 ( 经纬度) 计算方法为 :
景观空间格局主要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 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 ,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 ,也 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 1 ] 。进行 景观生态分析的意义在于理解景观形成的机制 , 尤 其是理解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 2 ] , 为人 类定向影响生态环境并使其向良性方向演化提供依 据 ,为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环境服务 。 太湖实际水面积 2 338 km2 ,居我国五大淡水湖 第三位[ 3 ] 。太湖流域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 经 济总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 4 ] 。但在太湖流域地区社 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 人口 、 资源 、 环境与经济发 展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5 ] 。 环太湖一般指环绕太湖四周的地区 , 包括江苏 省吴中区 、 相城区 、 吴江市 、 锡山区 、 无锡市区 、 滨湖 区、 惠山区 、 武进区 、 宜兴市及浙江省湖州市和长兴 县 ,是长三角和太湖流域核心地区 。由于工业化 、 城 市化快速发展 ,环太湖地区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 化 ,由此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环境与生态效应 。因此 , 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对合理管理和 利用该区资源 ,促进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
景观形状指数
1984 2002 41. 721 8 28. 314 6 20. 485 4 10. 183 9 77. 088 4 63. 435 9 24. 541 3 19. 345 6 14. 482 3 73. 853 7
分离度指数
1984 2002 0. 045 9 0. 232 0 0. 067 3 0. 990 4 1. 108 5 0. 081 7 0. 194 8 0. 131 5 0. 103 9 0. 584 4
4 038.36 - 13 115.23 - 3 419.86
Xt = Yt =
i =1 n
∑
( Cti × X i ) /
ti
i =1 n
∑C
表 2 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表
Tab. 2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in t he St udy Area
景观指数
1984 年 2002 年
收稿日期 :2005203223 ; 修回日期 :2005205230 基金项目 : 国家 863 计划项目 (2001AA245041) 、 江苏省生态环境安全研究项目 (2004019) 资助 . ) ,男 ,安徽省寿县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与城乡生态规划 . 作者简介 : 仇恒佳 (1964~ 3 通讯作者 : E2mail :bjxlml @sina. com
8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 15 卷
2 研究方法
2.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景观面积来自 1984 和 2002 年两期 TM 图像 ,其分辨率为 30 m ,时相分别为 6 、 7 月份 。 对图像处理采用监督分类和目视修正相结合的 方法 。首先 ,在 ERDA S 软件支持下 ,依据地形图进 行几何纠正 、 检验配准和标准化 ,保证误差在一个像 元以内 。然后 , 利用 A RC/ IN FO 软件将吴中区行 政区划图陆地边界矢量化 , 调用 ERDA S 模块的功 能对图像剪裁 ,确定了 81 329. 10 hm2 的研究范围 。 使用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景观类型 ,将景观分为耕地 、
1984 ~ 2002 年
利用 ERDA S 的矩阵分析功能 ( Mat rix ) , 将上 述两期景观格局图重叠 ,获取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 表 1) 。将景观分类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 , 利用
Fragstat s Ver sio n 3. 3 软件进行景观指数计算 。
城镇 农村居民点与 用地 交通工矿用地
ti
i =1
∑( C
×Y i ) /
i =1
∑C
ti
( 1)
斑块数
3 573 3 149
斑块密度
4. 393 3 3. 871 9
景观形状指数 香农多样性指数
39. 694 3 47. 462 4 1. 204 1 1. 490 7
式 ( 1) 中 , X t 、 Y t 分别表示第 t 年某景观类型重 心经纬度坐标 ; Cti 表示第 t 年第 i 景观斑块的面积 ;
n n
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与 交通工矿用地 耕地 林地 水域 增加合计 净增加
4 103.17 26 928.08 816.79 219.46 5 139.42
7 488.81 16 950.94 199.8 10 803.2 7 688.61 6 037.7 4 136.98 1 650.91
2 715.75 13 294.65 1 119.96 3 835.71 135.18 717.12
第 1 期 仇恒佳等 : 环太湖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研究 — — — 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表 3 不同景观类型景观格局指数表
Tab. 3 Indic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in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
景观类型 耕地 水域 林地 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与 交通工矿用地 平均斑块面积
仇恒佳1 ,2 ,卞新民1 3
(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2.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8)
摘 要 : 在 RS 和 GIS 支持下 ,通过对 1984 和 2002 年 TM 影像解译 ,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并利用逐步 回归方法研究了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力 。结果表明 , 研究区景观发生剧烈变化 , 特别是耕地向水域 、 城镇用地和其 它非农建设用地转变迅速 ,其中耕地的减少占土地利用总减少面积的 79. 3 % ,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增加分别占土地利 用总增加量的 63. 5 %和 36. 5 % 。城镇 、 工矿等人文景观斑块面积增大 ,并趋向集中 ; 林地与耕地等自然 、 半自然景观 类型斑块破碎度增加 ,分布趋于分散 ; 耕地与城镇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日趋复杂 ; 耕地的突出优势变小 ,整体景观异 质性程度上升 。受区位和地形的影响 ,在苏州城区附近和东部平原区耕地流失强度较大 ,18 年耕地重心向西南方向 偏移了 4. 74 km 。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是人口增加 、 基本建设投资扩大 、 大量外资涌入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 产业增长 。 关键词 : 景观格局 ; 动态变化 ; 人文驱动力 ; 环太湖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区概况
吴中区由原来的吴县市变更而来 , 位于苏州市 南部 ,北依苏州古城区 ,界于北纬 30° 56’~ 31° 27’ 、 东 经 119° 55’~120° 54’ 。该区是典型的东部水网地区 , 有 22 条骨干河道纵横交错 , 京杭大运河纵越全境 。 境东部以平原为主 , 西部有低山丘陵 。地处中亚热 带北缘 , 属季风气候过渡类型 。2002 年平均温度 17. 3 ℃ , 年总降水量为 1 376. 7 mm , 年日照时数 1 809. 2 h ,年日照百分率为 41 % 。全区有阔叶林 、 针叶林 、 竹林和湿生水生植被 。区境扼太湖之出口 , 为长江三角洲重要水利和交通枢纽 。 该区不仅是太湖国家风景区的重要部分 , 而且 是苏南工农业较为发达地区之一 。全区陆地总面积 826 km2 ,辖 13 个镇 、 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 一个国 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 2002 年总人口 54. 09 万人 , 其中农业人口 36. 29 万 人 ,国内生产总值 148. 27 亿元 , 三次产业的构成比 例 6. 6 ∶ 55. 6 ∶ 37. 8 。
林地 、 水域 、 城镇用地 、 农村居民点及交通工矿用地 5 类 。对裁减后的图像选择波段组合 4 ,3 ,2 ( R GB ) , 在 ERDA S 环境下 ,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 。 将监督分类后的栅格图像转换为矢量图层 , 借助 ArcMap 的 Editor 模块的相关功能 , 依据目视判读 和实际调查经验 ,参照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对监 督分类后影像出现的错误和较为粗略的部分进行手 工修改 ,作出研究区的 2 期景观格局图 ( 图 1) 。 在较小尺度下 ,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社会经济 等人文因素造成 ,而包括气候波动在内的自然条件 只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条件[ 6 ] ,为此 ,在分析景观 变化驱动机制时 ,以 1984~2002 年 《统计年鉴》 中的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
Xi 、 Yi 表示第 i 个斑块重心经纬度坐标 。
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系统存在主导驱动力与 非主导驱动力区别 , 对其进行判别是总结景观格局 演变驱动机制的基础
[ 10 ]
然生态价值有所降低 。表现在林地 、 耕地等自然和 半自然生态类型的景观组分大量减少 , 建设用地等 人文 类 型 景 观 组 分 快 速 增 大 。区 域 水 土 流 失 加 剧 [ 11 ] 以及享誉江南的红枫景观日见衰退是该区域 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性演变的明显标志 。 3. 2 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3. 2. 1 景观异质性变化 ( 1) 景观破碎化 。从表 2 知 ,研究区整体景观破 碎程度下降 。表 3 反映出城镇 、 农村居民点与交通 工矿用地的破碎度明显降低 , 而其余 3 个景观类型 破碎度增加 ,因此 ,区域整体景观破碎程度的降低是 由城镇 、 农村居民点与交通工矿用地等人文景观类 型的斑块面积增大所致 。表现了在城镇化和工业化 发展过程中 ,城镇 、 工矿用地吞并了小型农村居民点 等建设用地斑块 ,形成组团式的格局 ,交通道路的建 设使许多农村居民点相互连通 。耕地 、 林地和水域 的破碎度表现出增加趋势 。耕地破碎化是由于各类 建设用地蚕食和分割了原来较大耕地斑块 , 这种破 碎化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 , 也减弱了农田生态 系统的区域环境调节功能 。林地破碎化的原因 , 一 方面是建设用地直接占用地形条件较好的林地 ; 另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为稳定农业生产不得不将一部分 适宜耕作的林地转化为耕地 。林地破碎程度增加使 不同林地斑块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生态学联系 [ 12 ] , 威胁到太湖水源保护和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水域 破碎化是由于部分低洼水田转化为精养鱼池所致 , 对天然水系结构和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产生影响 。 ( 2) 景观形状变化 。景观形状指数主要反映斑 块形状的复杂程度 , 对于研究功能如景观中物质的 扩散 、 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转移等有重要意义 [ 13 ] 。 分析表 2 和表 3 ,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 ,主要是由 于耕地和城镇形状的变化 。耕地形状指数增加了 21. 714 1 ,上升 52 % ; 城镇形状指数增加了 4. 298 4 ,
第 15 卷第 1 期 2006 年 1 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 urces and Enviro 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
Vol . 15 No . 1 J an. 2006
文章编号 :100428227 ( 2006) 0120081205
环太湖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研究
图1 1984 、 2002 年景观格局图
Fig. 1 Landscape Pattern Map s in 1984 and 2002
2. 2 分析方法
表 1 吴中区景观类型面积 ( hm 2 ) 转移矩阵
Tab. 1 Conversion Mat rix of Landscape Compo nent s Area in Wuzhong Zone
1984 2002 221. 840 4 30. 102 7 253. 307 6 30. 694 1 2. 402 0 98. 921 9 28. 982 3 83. 902 6 264. 233 3 5. 447 6
83
破碎度指数
1984 2002 0. 004 5 0. 033 2 0. 003 9 0. 032 6 0. 416 3 0. 010 1 0. 034 5 0. 011 9 0. 003 8 0. 183 6
675.7 1 101.06 4 777.02 404.64 176.31 6 459.03 6 459.03 0 5 787.58
耕地
0 0
林地
0 0 581.94
水域
0 0
减少 合计
0 1 101.06
用景观指数描述景观格局及变化 , 建立格局与 景观过程之间的联系 , 是景观生态学最常用的定量 化研究方法 [ 7 ] 。本研究分别在景观整体层次和景观 类型层次上选取了 4 个景观指数 ( 表 2 和表 3 ) 进行 计算 。有关景观指数算法参考文献 [ 1 ,2 ,8 ] 。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 , 可用土地资源分布重心 变化情况反映[ 9 ] 。利用 A RC/ IN FO 软件处理景观 格局图 ,得出各个景观斑块重心坐标 。景观类型重 心坐标 ( 经纬度) 计算方法为 :
景观空间格局主要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 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 ,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 ,也 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 1 ] 。进行 景观生态分析的意义在于理解景观形成的机制 , 尤 其是理解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 2 ] , 为人 类定向影响生态环境并使其向良性方向演化提供依 据 ,为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环境服务 。 太湖实际水面积 2 338 km2 ,居我国五大淡水湖 第三位[ 3 ] 。太湖流域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 经 济总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 4 ] 。但在太湖流域地区社 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 人口 、 资源 、 环境与经济发 展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5 ] 。 环太湖一般指环绕太湖四周的地区 , 包括江苏 省吴中区 、 相城区 、 吴江市 、 锡山区 、 无锡市区 、 滨湖 区、 惠山区 、 武进区 、 宜兴市及浙江省湖州市和长兴 县 ,是长三角和太湖流域核心地区 。由于工业化 、 城 市化快速发展 ,环太湖地区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 化 ,由此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环境与生态效应 。因此 , 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对合理管理和 利用该区资源 ,促进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
景观形状指数
1984 2002 41. 721 8 28. 314 6 20. 485 4 10. 183 9 77. 088 4 63. 435 9 24. 541 3 19. 345 6 14. 482 3 73. 853 7
分离度指数
1984 2002 0. 045 9 0. 232 0 0. 067 3 0. 990 4 1. 108 5 0. 081 7 0. 194 8 0. 131 5 0. 103 9 0. 584 4
4 038.36 - 13 115.23 - 3 419.86
Xt = Yt =
i =1 n
∑
( Cti × X i ) /
ti
i =1 n
∑C
表 2 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表
Tab. 2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in t he St udy Area
景观指数
1984 年 2002 年
收稿日期 :2005203223 ; 修回日期 :2005205230 基金项目 : 国家 863 计划项目 (2001AA245041) 、 江苏省生态环境安全研究项目 (2004019) 资助 . ) ,男 ,安徽省寿县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与城乡生态规划 . 作者简介 : 仇恒佳 (1964~ 3 通讯作者 : E2mail :bjxlml @sina. com
8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 15 卷
2 研究方法
2.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景观面积来自 1984 和 2002 年两期 TM 图像 ,其分辨率为 30 m ,时相分别为 6 、 7 月份 。 对图像处理采用监督分类和目视修正相结合的 方法 。首先 ,在 ERDA S 软件支持下 ,依据地形图进 行几何纠正 、 检验配准和标准化 ,保证误差在一个像 元以内 。然后 , 利用 A RC/ IN FO 软件将吴中区行 政区划图陆地边界矢量化 , 调用 ERDA S 模块的功 能对图像剪裁 ,确定了 81 329. 10 hm2 的研究范围 。 使用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景观类型 ,将景观分为耕地 、
1984 ~ 2002 年
利用 ERDA S 的矩阵分析功能 ( Mat rix ) , 将上 述两期景观格局图重叠 ,获取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 表 1) 。将景观分类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 , 利用
Fragstat s Ver sio n 3. 3 软件进行景观指数计算 。
城镇 农村居民点与 用地 交通工矿用地
ti
i =1
∑( C
×Y i ) /
i =1
∑C
ti
( 1)
斑块数
3 573 3 149
斑块密度
4. 393 3 3. 871 9
景观形状指数 香农多样性指数
39. 694 3 47. 462 4 1. 204 1 1. 490 7
式 ( 1) 中 , X t 、 Y t 分别表示第 t 年某景观类型重 心经纬度坐标 ; Cti 表示第 t 年第 i 景观斑块的面积 ;
n n
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与 交通工矿用地 耕地 林地 水域 增加合计 净增加
4 103.17 26 928.08 816.79 219.46 5 139.42
7 488.81 16 950.94 199.8 10 803.2 7 688.61 6 037.7 4 136.98 1 650.91
2 715.75 13 294.65 1 119.96 3 835.71 135.18 717.12
第 1 期 仇恒佳等 : 环太湖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研究 — — — 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表 3 不同景观类型景观格局指数表
Tab. 3 Indic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in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
景观类型 耕地 水域 林地 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与 交通工矿用地 平均斑块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