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重点名词解释和第七版课后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学习财政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等。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①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匀称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
3、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①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市场经济要由政府介入,在资源配置中弥补市场的失灵,而不是替代市场,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
②所谓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市场本身存在固有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
4、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①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着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
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所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也同样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
③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5、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6、公共需要的历史性和特殊性
特殊性:公共需要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
历史性: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迁为线索,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除保证执行国家只能那部分需要外,社会工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7、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
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③财政手段。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失效的原因:①政府决策失误
②寻租行为(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政治权利谋取私利,圈钱交易,化工为私等)
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8、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目标:优化资源配置
机制和手段:
①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9、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目标:实现公平分配
机制和手段: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0、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和等多重含义。
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
机制和手段:
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②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
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
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
起,价款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1、“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2、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P64
特殊性:改革开放后,我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原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之所以逐年下滑,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即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的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增长,逐年下滑趋势理应逆转,即下降的趋势会在某一时点中止,转而趋于回升。
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主要是宏观)
宏观:①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②政治性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及城镇化等因素。
微观:①需求因素: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这取决于一是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二是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②供给因素:一是服务环境;二是公共物品的质量;三是相对价格效应。
4、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儿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效率,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
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从客观上说,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5、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科学发展观)
①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自己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③支持就业再就业的社会保障工作。
④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⑤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⑥着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⑦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