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媒介,大学生]关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摘要:新媒介具有交互扁平化、传播网络化等特性,发展迅猛。我国网络舆情复杂,大学新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合理利用大学资源,区分新媒介道德、辩证识别信息、新媒介运用,对开展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新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大行其道,微传播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与此同时,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正在加速融合,新媒介将引发又一轮传媒革命,这对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和新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媒介与新媒介素养

新媒介是指为适应信息传播需求而出现的基于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双向互动,多媒介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介的总称。新媒介目前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媒介,包括门户网站、电子邮件、BBS、博客、QQ、微信、手机电视等。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媒介又有不断融合的趋势[1]。

媒介素养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这是传统媒介时代媒介素养定义的典型代表,着重强调的是对媒介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运用的能力,而对媒介本身的使用能力没有过多涉及。然而,在新媒介私化,“人人都是新闻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其内涵界定的局限性相当明显。可见,传统媒介素养的客体主要是媒介传输的信息,而新媒介素养的客体则更侧重于媒介本身。

新媒介素养不应单单停留于对信息的检索和使用上,而更应关注新媒介的蓬勃发展。新媒介素养,是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的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从规范信息传播行为的角度来看,新媒介素养更强调运用新媒介来进行社会交往、参与创造的能力。因此可以将新媒介素养简述为:基于新媒介的认知与道德,对新媒介所传播信息的选择与评估,以及参与运用新媒介的能力,即认知、评判、运用新媒介的态度与能力。可见,新媒介素养可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新媒介认知与道德,二是信息选择与评估,三是新媒介参与及运用。

二、培养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校园环境与高中校园环境的鲜明对比,决定了大学时代是全面接触新媒介的爆发期,而此时也正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不单利用各类新媒介接收海量信息,积极转发传播信息,而且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大学生由于对偏激的网络舆论缺乏客观全面的判断力,极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有的甚至利用网络漏洞违法犯罪,能够正确认知、评判、运用新媒介的大学生少之又少。众声喧哗的新媒介舆论场无疑对大学生的“三观”冲击巨大。

(一)大学生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淡薄

媒介道德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在接触和使用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新媒介环境下,媒介道德素养更侧重于在运用新媒介创造、传播信息过程中的道德意识。大学生作为高活跃度的新媒介使用群体,对网络道德规范认知总体比较模糊,特别是在网络媒介匿名、网络监管缺失的状态下,自控力和自律性严重缺失,信息接触追求极端化,如进行的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隐私,违背伦理道德。2012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搜索》讲述了一场人肉搜索引发的几个人命运轨迹改变的故事,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网络暴力现状。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媒介传播法治教育的缺乏,有的大学生利用自己高超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程序漏洞,编写病毒程序,窃取他人的账户密码或商业机密,以谋取不正当利益,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如利用“灰鸽子”病毒窃取他人银行卡账户密码的郭浩案。大多数大学生对国家有关的新闻出版、网络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了解,加之各类媒介融合过程中的竞争导致的信息商业化、娱乐化、低俗化,充满诱惑的不良信息均以鲜明的色彩和逼真的影响,直接增强了大学生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二)新媒介网络舆情复杂,真伪难辨

必须承认,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十分复杂且处于劣势。境内外敌对势力凭借技术优势实施言论攻击,各类传媒为吸引眼球、获取利益,传播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加之网络监管难度大,相关法律不完善,以仇富、仇官、仇军为主要特征的“三仇”网络舆论环境日渐形成。2012年1~4月的国外主流媒介涉及中国军队的报道有454篇,其中,负面报道176篇,占到40%。比如,美国太空网在描述中国太空计划的报道中提到继续发展能够摧毁和瘫痪卫星的武器,这让美国和拥有在轨卫星的国家感到担忧;在印度的报道中,对中国很不友好,“入侵”、“警告”、“领土要求”是经常的内容。

(三)新媒介是大学生就业、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

2013年来,中国新媒介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态势。基于新媒介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并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媒介正在快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延伸[1]。

新媒介影响下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社会环境的巨大转变必然为大学生就业提出新要求,提供新机遇。

三、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层次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育,相比于多数西方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终身教育,我国国民媒介素养教育几乎为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刚刚起步。而新媒介、微势力的崛起,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媒介技术而形成的知识、技能、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科学运用大学资源,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十分迫切。依据新媒介素养认知、评判、运用三个层次的划分,可将新媒介素养教育分三个层次开展。

(一)初识新媒介,培育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

新媒介基本知识主要是指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介及掌握通过新媒介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

可以通过介绍新媒介的类型和特征及其运行体制,帮助大学生对新媒介功能、性质形成科学的认识。与此同时,也要培养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主要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和审美情操,养成良好的新媒介伦理道德品质。还要懂得有关信息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经济、法律和一系列社会问题,学会在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中遵守社会公德和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层次教育对象应当是全体大学生,在有一定基础的高校中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学时的必修课程;在条件尚未具备的高校中,可通过一系列学术论坛、巡回讲座、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一些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在新媒介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遵循社交原则,传递“平等、理性、设身处地”的价值理念。

(二)辩证识信息,多管齐下搭建“超越保护主义”平台

当前,新媒介素养教育果断摒弃传统保护主义理念,转为超越保护主义教育理念,是媒介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即媒介素养教育不再被界定为一种与学生的媒介体验天然对立的教育,它不再被仅仅视为一种甄别方式或洞察隐蔽的意识形态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作为媒介文本的受众亦或作者的活动进行自我选择和决策[5]。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甄别、判断和评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新媒介信息几乎包罗万象,而对大学生侵蚀最大的莫过于宣扬暴力、色情、偏激、反动的信息,易导致人格缺失,价值取向偏离甚至反党反社会。这类信息,涉及面极广,包含国际关系学、政治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新闻学、法学等学科,关注落脚点通常在国际关系、形势政策、意识形态、社会事件、道德品行等内容上。

第二层次教育对象也应当是全体大学生。在开展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融于各学科学习中。在社会科学专业中,各课程增加相关内容来促进新媒介素养教育。在自然科学专业中,以新媒介素养相关学科搭建教学平台,开展专题课程,拓展知识面,提升新媒介素养。其次,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在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当然,这也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融于各类校园活动。例如校内组织时政热点的辩论,推动新媒介社团活动等,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升辨别信息的能力。总之,第二层次的教育核心内容是培养批判新媒介信息的能力,最起码是辩证识别信息的意识,深层次来讲,是传递科学的批判精神。

(三)运用新媒介,实现自我发展参与国家建设

传统媒介参与者、运用者通常以专业的媒介人为主,任务是对广大受众传播信息。新媒介几乎人人参与,而由新媒介引发的社会管理、商业运行模式的变革又要求运用新媒介的人群大幅拓展。

第三层次教育对象应更具备专业性,主要是新媒介应用相关学科,如新闻传媒、市场营销、公共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以及部分新媒介爱好者。首先,加强相关专业中关于新媒介素养的研究,充分运用大学资源,开设相关联的必修课程。同时,用好校园新媒介平台,如校园BBS、校园网站、校园微信平台等,构建新媒介素养小组,开展各种网络竞赛、新媒介操作培训等,增强学生与新媒介的互动性。在应用实践方面,创造更多的让学生可以参与新媒介的机会。比如向学生开放校园媒介岗位,有条件的专业或单位可以参与微信公众号、网络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