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位古代思想家所无可比拟的。
在孔子丰富的伦理思想中,不但包含着以仁爱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以及一套关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也包含着对其他一些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深刻论述。
孔子的伦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心理的主体内容,甚至对东方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之所以如此,这与孔子伦理思想本身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分不开的。
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试图就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作一大概的探讨和阐述。
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原则。
可以说,在孔子的整个伦理思想体系中,政治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注重道德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强调道德在治理国政中的重要作用,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当政者以德为政,即在政务中坚持和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那么,就可以像北极星那样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自然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
这里实际上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政者崇仁尚德,以德治国,便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影响力,使民心归服,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孔子认为,道德与政治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对此,他曾多次作过比较具体的论述。
他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注:《论语里仁》。
)在孔子看来,如果能以道德礼让来治理国家,那么治国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如果不能以道德礼让来治国,只是在口头上谈礼,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孔子还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注:《论语卫灵公》。
)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治国之才,但如果缺乏仁德,虽然也能一时得到民心,但不会持久,总有一天会失去。
因此,孔子强调在处理政务、治理国家方面,必须遵从一定的道德准则,重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以及道德教化对维护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意义。
在孔子思想中,政与德是不可分割的。
实际上,孔子所讲的政,本身已包含有德的内容。
他曾说过政者正也(注:《论语颜渊》。
)的话,正即正直、公正,这本身就是道德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孔子以正释政,说明孔子是把治理政务同道德要求联系起
来看待的,也说明了孔子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及其表率作用的重视。
孔子在提出政者正也后接着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注:《论语颜渊》。
)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论语子路》。
)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及其品行的重视与强调。
《宪问》载: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里,孔子之所以赞赏南宫适,并称其为君子,就是因为南宫适想到并提出了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的问题。
这也体现了孔子在治理国政方面重德不重力,提倡为政以德,崇尚道德教化的思想态度。
从为政以德的原则出发,孔子倡导德治、仁政,反对暴政、苛政。
孔子曾说过苛政猛于虎(注:《礼记檀弓篇》。
)的话。
在孔子看来,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注:《论语尧曰》。
)。
《颜渊》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他反对用暴虐、残酷的手段治理国家。
孔子还主张推行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
四国迭兴,更为伯(霸)主是以孔子明王道。
也就是说,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首先就是由孔子所倡导的。
当然,孔子在倡导德治、仁政的同时,并不完全反对刑罚,相反,他充分肯定了刑罚的社会作用。
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注:《论语子路》。
)可见,孔子所反对的是刑罚不公正、不得当,他反对独任政刑,迷信政刑,对百姓不先进行教育便加杀戮。
在孔子那里,德治是行政的主要手段,而刑罚则是辅助手段。
孔子还说: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注:《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在审理诉讼案件方面自己同别人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希望通过道德教化消除争讼。
正因为如此,在行政的宽与猛的问题上,孔子既主张宽政,认为宽则得众(注:《论语尧曰》。
),同时也不否认猛政的作用。
他说:善哉!政宽则民慢。
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注:《左传昭公二十年》。
)孔子主张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以宽政得众,又以猛政纠正宽政可能带来的弊端,以此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孔子不但倡导德政,而且还主张以德导民,要求为政者注意社会道德教化,并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之本。
当冉有问孔子既富矣,又何加焉时,孔
子回答说:教之。
(注:《论语子路》。
)这里的教,不仅是指文化教育,而且主要的还是指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化。
《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行即德行,它作为一个实践范畴,包括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在内;忠即忠诚老实、诚实为人等道德品质;信主要是指讲究信用、诚实不欺,它与忠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文虽然主要是指文献知识,但也包括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知识和能力,以及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和仪态风貌,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注:《论语雍也》。
)就包含这方面的意思。
孔子希望通过道德教化,使社会各阶层的成员普遍形成和具备良好的品德,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面貌和道德风尚。
这也是孔子思想以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孔子对道德教化与政令刑罚的不同社会作用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道德教化比政令刑罚还重要,以法制禁令引导百姓,以刑罚统一其行动,百姓只是畏罪而不越轨,却没有羞耻之心,而以道德引导百姓,以礼制统一其行动,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且自觉地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
在这里,孔子指出了道德教化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
正是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孔子把对人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培养,作为其教育的中心内容。
在孔子那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以人伦,培养为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士或君子。
这也正是孔子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把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于全面理解孔子的整个伦理思想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包含着一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
可以说,关于道德规范的理论,构成了孔子伦理思想的主体内容。
(一)仁。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论语卫灵公》。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论语里仁》。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注:《论语卫灵公》。
)他甚至还说:当仁,不让于师。
(注:《论语卫灵公》。
)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原则。
樊迟问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
(注:《论语颜渊》。
)还有一次孔子回答说:居处恭,
执事敬,与人忠。
(注:《论语子路》。
)子张问仁时,孔子回答:恭、宽、信、敏、惠。
(注:《论语阳货》。
)等等。
可以说,孔子提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都是仁的具体展开和体现,同时又都可以归结于仁。
在孔子提出的爱人、忠恕、孝悌、礼、让、中庸、信、义、宽、敏、恭、惠、勇等道德规范中,始终贯穿着仁的思想和要求。
所以我们认为,在孔子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仁是一个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范畴和概念,或者说,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仁。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仁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孔子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二)爱人。
爱人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第一要义,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首要的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
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可和谐融洽;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会自可安定太平。
樊迟问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
(注:《论语颜渊》。
)他还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论语学而》。
)泛爱众,而亲仁。
(注:《论语学而》)。
爱之,能无劳乎?(注:《论语宪问》。
)《乡党》载: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些都反映和体现了孔子的爱人思想。
后来孟子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仁者爱人(注:《孟子离娄下》。
)。
《吕氏春秋爱类》中的一段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人。
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
要做到仁,就要爱自己的同类,即爱人。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爱人是仁的灵魂和内核,也是仁的根本之所在。
可以说,爱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的道德规范。
这一道德规范,也充分体现了孔子伦理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孝悌。
孔子十分重视孝悌之道并把孝悌看作仁的本源和基础。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论语学而》。
)在孔子那里,孝悌是指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
具体地说,孝是指后辈对前辈的孝顺,用以维系宗族中纵的关系;悌是指平辈中年龄小的要尊敬兄长。
孔子正是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骨肉亲情出发,推及其宗族,要求尊敬长辈,厚
待亲友,并由宗族关系推及泛爱众。
孔子提出: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注:《论语学而》。
)他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悌,把孝悌等道德品行的修养放在第一位,而把书本知识的学习放在第二位。
关于如何做到孝悌,孔子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就孝来说,孔子认为,首先,要善事父母,承担赡养义务,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注:《论语学而》。
)。
为了能及时照顾和事奉父母,还要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注:《论语里仁》。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论语里仁》。
)其次,要服从、继承父母的事业与志向。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论语学而》。
)他还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论语里仁》。
)第三,不但要在生活上照顾和赡养父母,还要关心其精神生活的需要。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对父母只养不敬不是孝。
所以,孔子所讲的孝,不仅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而且还包括对父母的爱戴和尊重,包括对父母精神、心理、情感等方面需要的关心和满足。
(四)忠怨。
孔子从仁这一根本道德原则出发,还提出了忠恕的道德规范。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注:《论语里仁》。
)。
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注:《论语里仁》。
)从忠恕的内容和要求来看,忠恕作为一项道德规范,是仁的道德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和展现。
忠恕的基本要求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朱熹说:尽已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注:《论语里仁》。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忠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要求:首先,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注:《论语雍也》。
)。
其次,要做到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注:《礼记中庸》。
),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卫灵公》。
)。
第三,要具有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精神。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注:《论语颜渊》。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注:《论语公冶长》。
)此外,忠恕还有忠诚、信实、宽恕、容人的意思。
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来说,忠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宽宏大量、友好相处的愿望和品格。
忠恕的道德要求,对于中华民族诚实不欺、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等传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五)礼。
孔子所讲的礼,既是一种规章制度,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孔子关
于礼的论述很多,他说:不学礼,无以立。
(注:《论语季氏》。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注:《论语宪问》。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注:《礼记乐记》。
)他还提出约之以礼,并认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注:《论语泰伯》。
)。
由此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与强调。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的礼,其核心是正名,即要求名正言顺。
而正名的具体内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注:《论语颜渊》。
)。
即君要有为君之道,臣要有为臣之道,父要有为父之道,子要有为子之道,这样才符合礼。
孔子从密切人们的伦理关系出发,认为社会成员都能遵守一定的礼,才能达到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求得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
所以孔子强调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合乎礼的要求,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
),要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注:《论语卫灵公》。
)。
孔子还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
(注:《论语八佾》。
)孔子认为,人们在遵循礼的要求时,要注重礼的精神,而不是它的繁文缛节。
孔子的这一思想是有重要意义的。
任何一种道德规范只有在人们自觉自愿地加以遵循时,才能对人们的行为真正起到规范和制约作用。
(六)义。
义也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
孔子关于义的论述很多,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注:《论语宪问》。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论语述而》。
)、见义不为,无勇也(注:《论语为政》。
),等等。
在孔子伦理思想中,义既是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仁人君子应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里仁》。
),君子义以为上(注:《论语阳货》。
),君子义以为质(注:《论语卫灵公》。
)。
孔子认为,仁人君子要懂得大义,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义的要求。
具体说来,遵循义的道德规范,一是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如君臣之义(注:《论语微子》。
)、使民也义(注:《论语公冶长》。
)等,就是这方面的意思。
《礼记礼运》中提到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十者,谓之人义。
这里的十义,也就是正确处理十个方面的人际关系。
二是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
在义利观上,孔子是重义轻利的。
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主张舍利求义,他所讲的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注:《论语宪问》。
)都说明了这一点。
能否做到见利思义,见义勇为,直接反映和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
(七)信。
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中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
这一道德规范主要是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对待工作等方面,要做到诚实不欺、讲究信用。
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注:《论语学而》。
)信则人任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注:《论语学而》。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有信(注:《论语学而》。
)等等,可见孔子对信的高度重视。
《颜渊》载: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里,孔子把信看得比兵和食还重要。
孔子认为,人们只有遵守信的道德规范,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使自己的行为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如果不讲信用,虚伪欺诈,就会寸步难行。
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注:《论语卫灵公》。
)孔子言而有信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八)中庸。
在孔子伦理思想中,中庸是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道德规范。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注:《论语雍也》。
)孔子不但把中庸看作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而且还将其提到至的地位。
中庸这一道德规范要求人们的言行要允执其中,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论语子路》。
)狂即狂妄,狷即拘谨,是两种对立和品格。
人们按照中庸的道德要求去选择自己的行动,就应当不狂不狷,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注:《论语八佾》。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注:《论语尧曰》。
),温而厉,恭而安(注:《论语述而》。
)。
《中庸》中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孟子也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孟子尽心上》。
)人们在待人接物中遵循中庸的道德要求,言行举止要无偏无颇,执两用中,做到适得其中,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道德活动中比较好地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九)恭。
恭作为一项道德规范,主要是指言行举止端庄严肃,为人要温厚和善。
孔子多次讲到恭,如其行己也恭(注:《论语公冶长》。
)、居处恭(注:《论语子路》。
)、貌思恭(注:《论语季氏》。
)与人恭而有礼(注:《论语颜渊》。
)等等。
这里都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适度,要和善稳重。
要使自己的举止言行达到
恭的要求,就要反对花言巧语、行为轻浮。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论语学而》。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吾亦耻之。
(注:《论语公冶长》。
)孔子还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注:《论语学而》。
)在孔子看来,要做到端庄和善,而不巧言令色,就要以礼来加以约束。
(十)宽。
宽即宽厚、宽容之意。
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注:《论语八佾》。
)他还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和。
(注:《左传昭公二十年》。
)这里所说的宽,在伦理道德意义上,也就是指待人宽宏大量的意思。
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注:《论语泰伯》。
)曾子所说的吾友,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指颜渊。
曾子所述的两若、两问反映了颜渊的谦虚品格和博大胸怀。
特别是犯而不校,则充分说明了颜渊待人的宽宏与宽厚。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注:《论语公冶长》。
)也反映了孔子对伯夷、叔齐宽以待人、为人仁厚的心胸、器量的肯定与赞扬。
孔子关于宽的道德要求,与爱人、忠恕等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致的。
(十一)敏。
敏即聪敏、勤敏之意。
孔子多次讲到敏,如敏于事而慎于言(注:《论语学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注:《论语公冶长》。
)、敏则有功(注:《论语阳货》。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注:《论语述而》。
),等等。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敏要求人们对待学习和工作要勤勉努力,而不能懒散懈怠。
所以,当宰予白天睡觉时,孔子气愤地斥责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注:《论语公冶长》。
)。
孔子认为,只有以勤敏的精神对待学习和工作,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将一事无成,因此,敏不但是一项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素质。
(十二)勇。
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注:《论语宪问》。
)《中庸》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把智、仁、勇称为天下之达德。
孔子所讲的勇即勇敢、勇猛之意。
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勇与仁、义是联系在一起的。
他说:仁者必有勇。
(注:《论语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论语卫灵公》。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论语阳货》。
)从这些思想观点出发,孔子主张见义勇为,在关键时刻要敢于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除以上主要内容外,孔子还提出了其他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如温、良、俭、敬、刚、直、毅、木、讷等等。
如前所述,在这一系列道德规范中,始终贯穿着仁的精神。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
其具体内容即恭、宽、信、敏、惠(注:《论语阳货》。
)。
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
(注:《论语子路》。
)由此可见,孔子关于伦理道德规范的理论和学说,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
明确这一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孔子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是很有帮助的。
三孔子不但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而且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
强调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修养,并注重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又一突出特点。
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否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有仁德的人,关键在于能否自觉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
正因为如此,孔子特别强调人们在道德品质方面自我修养的功夫。
孔子明确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注:《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来习染的不同,才有了差别,甚至相去甚远。
这就是说,人并不是生来就善或生来就恶,人的或善或恶,是后天形成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
这就揭示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道德修养的方法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道德修养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在回答子贡问仁时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注:《论语卫灵公》。
)强调了修养方法的重要性。
孔子所提出和阐述的道德修养方法,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博学、慎思、笃行三个方面。
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学、思、行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第一,强调博学,注重对有关道德知识的学习。
如前所述,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习染的不同才有了较大的差别。
所以,他主张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论语为政》。
)他认为如果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无所得;同样,如果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误入歧途。
读书学习是掌握道德理论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如果只有对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追求和向往之心,而不努力学习,那么,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孔子曾向学生讲授自己修订的《六经》,他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