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位古代思想家所无可比拟的。在孔子丰富的伦理思想中,不但包含着以仁爱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以及一套关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也包含着对其他一些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深刻论述。孔子的伦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心理的主体内容,甚至对东方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之所以如此,这与孔子伦理思想本身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分不开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试图就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作一大概的探讨和阐述。

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原则。可以说,在孔子的整个伦理思想体系中,政治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注重道德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强调道德在治理国政中的重要作用,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注:《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当政者以德为政,即在政务中坚持和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那么,就可以像北极星那样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自然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这里实际上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政者崇仁尚德,以德治国,便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影响力,使民心归服,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和稳定。孔子认为,道德与政治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对此,他曾多次作过比较具体的论述。他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注:《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如果能以道德礼让来治理国家,那么治国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如果不能以道德礼让来治国,只是在口头上谈礼,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孔子还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注:《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治国之才,但如果缺乏仁德,虽然也能一时得到民心,但不会持久,总有一天会失去。因此,孔子强调在处理政务、治理国家方面,必须遵从一定的道德准则,重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以及道德教化对维护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意义。在孔子思想中,政与德是不可分割的。实际上,孔子所讲的政,本身已包含有德的内容。他曾说过政者正也(注:《论语颜渊》。)的话,正即正直、公正,这本身就是道德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孔子以正释政,说明孔子是把治理政务同道德要求联系起

来看待的,也说明了孔子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及其表率作用的重视。孔子在提出政者正也后接着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注:《论语颜渊》。)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注:《论语子路》。)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及其品行的重视与强调。《宪问》载: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里,孔子之所以赞赏南宫适,并称其为君子,就是因为南宫适想到并提出了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的问题。这也体现了孔子在治理国政方面重德不重力,提倡为政以德,崇尚道德教化的思想态度。从为政以德的原则出发,孔子倡导德治、仁政,反对暴政、苛政。孔子曾说过苛政猛于虎(注:《礼记檀弓篇》。)的话。在孔子看来,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注:《论语尧曰》。)。《颜渊》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他反对用暴虐、残酷的手段治理国家。孔子还主张推行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迭兴,更为伯(霸)主是以孔子明王道。也就是说,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首先就是由孔子所倡导的。当然,孔子在倡导德治、仁政的同时,并不完全反对刑罚,相反,他充分肯定了刑罚的社会作用。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注:《论语子路》。)可见,孔子所反对的是刑罚不公正、不得当,他反对独任政刑,迷信政刑,对百姓不先进行教育便加杀戮。在孔子那里,德治是行政的主要手段,而刑罚则是辅助手段。孔子还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注:《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在审理诉讼案件方面自己同别人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希望通过道德教化消除争讼。正因为如此,在行政的宽与猛的问题上,孔子既主张宽政,认为宽则得众(注:《论语尧曰》。),同时也不否认猛政的作用。他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注:《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主张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以宽政得众,又以猛政纠正宽政可能带来的弊端,以此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孔子不但倡导德政,而且还主张以德导民,要求为政者注意社会道德教化,并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之本。当冉有问孔子既富矣,又何加焉时,孔

子回答说:教之。(注:《论语子路》。)这里的教,不仅是指文化教育,而且主要的还是指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化。《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即德行,它作为一个实践范畴,包括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在内;忠即忠诚老实、诚实为人等道德品质;信主要是指讲究信用、诚实不欺,它与忠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文虽然主要是指文献知识,但也包括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知识和能力,以及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和仪态风貌,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注:《论语雍也》。)就包含这方面的意思。孔子希望通过道德教化,使社会各阶层的成员普遍形成和具备良好的品德,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面貌和道德风尚。这也是孔子思想以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孔子对道德教化与政令刑罚的不同社会作用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注:《论语为政》。)孔子认为道德教化比政令刑罚还重要,以法制禁令引导百姓,以刑罚统一其行动,百姓只是畏罪而不越轨,却没有羞耻之心,而以道德引导百姓,以礼制统一其行动,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且自觉地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在这里,孔子指出了道德教化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正是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孔子把对人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培养,作为其教育的中心内容。在孔子那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以人伦,培养为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士或君子。这也正是孔子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把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于全面理解孔子的整个伦理思想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包含着一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可以说,关于道德规范的理论,构成了孔子伦理思想的主体内容。

(一)仁。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注:《论语卫灵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论语里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注:《论语卫灵公》。)他甚至还说:当仁,不让于师。(注:《论语卫灵公》。)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原则。樊迟问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注:《论语颜渊》。)还有一次孔子回答说:居处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