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贫富差距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贫富差距成因及对策

研究目的:目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理性地审视并解决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对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建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实践,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而另一方面,却产生了严重的贫富差距,且正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醒,以“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采取各种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本文便分析了中国贫富差距的成因及其对策。

关键词:基尼系数贫富差距税制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

正文: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测量指标,在127个国家和地区里,中国与几个拉美和非洲国家并列第95位。收入不平等程度高于中国的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两个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高于中国。中央已经喊了几十年的“要缩小贫富差距”,为什么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呢?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好好反思一下呢?

在讨论缩小差距的对策之前,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贫富差距?如何度量贫富差距?

1、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

我们经常用基尼系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对于基尼系数:0.2以下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我们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的警戒线。下图为基尼系数较小和较大的两种情况:

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978年农村为0.29,城镇为0.16,收入比较平等。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且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后,贫富差距缩小,1984年基尼系数下降为0.26。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城乡合并计算的基尼系数在1984年是0.30,到1989年上升为0.35。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向上攀升,下图为1978-2009年的中国基尼系数变化图:

2、中国贫富差距成因

其实,中国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差距。

用数学的思想来看,它们构成了一个三维坐标系。在城乡坐标上有两个选择:城市和农村;在地域坐标上有三个选择:东部、中部和西部;在阶层坐标上大致有三个选择:高、中、底。一共交织出18个不同的阶层,如果再细分每一个方面,不难得出更多的阶层。

贫富差距恶化有可能割裂社会,最大的例子就是泰国:贫富差距过大是割裂泰国的主要原因,而黄衫军和红衫军的激烈对抗是泰国被割裂之后的必然产物。然而,为什么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却没有发生像泰国那样的暴乱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土地广阔,在西部农村的人对上海、深圳的人收入并没有感性的认识,他们好像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宁夏的农民并不关心上海的有钱人是否开宝马。因为人们对贫富差距的感觉建立在本地的收入差距上。只要本身的收入水平还在上升。周边的收入分配没有发生剧烈变化,人们一般不会产生激烈的反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任听差距无限扩大,中国的客观国情导致了差距拉大,政府就应当出面来缩小差距,积极制定财税政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中国的税制改革严重落后,放任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在西方各国,个人所得税占财税总额的比例为40%,而对于2010年的中国,这个数字仅为6.61%。在中国,绝大部分税收来源于对企业的征税,如增值税、交易税、销售税等。从表面来看,向生产者征税和向消费者征税是似乎一样的,因为有税收楔子,使买者和卖者共同分摊了税收,但实际上,税收相同时,向消费者征税要优于向生产者征税。向企业征税,实际上是按照人头均摊,明显有利于富人。向卖者征税容易造成市场扭曲,降低效率。向富人增收个人所得税,才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没有到位也加剧了贫富差距,未能使得穷人得到很好的生活保障。

3、缩小中国贫富差距的对策

(1)从根本上来,说当前贫富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在城乡之间缺乏劳动力的流动性。由刘易斯拐点可知,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之间的显著区别就是:是否拥有剩余劳

动力,即边际劳动产出是否为零。对于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最穷的穷人,他们最需要帮助,可以说农村的剩余劳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因此,政府疏通劳动力流动的渠道,加速劳动力的转移,才能更好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去处主要有四个:○1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林、牧、鱼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吸引了劳动力;○2进城打工----城市中的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四个主要行业;○3进入乡镇企业----城镇企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后,加强调整,为转移劳动力提供了一条广阔的道路;○4进入农村的非农行业----农村的服务业还很落后,完全可以发展大批中小型企业,但这需要政府大力政策和资金扶持。

转移所面临的困难: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节省了农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劳动力转移速度赶不上农村劳动力增长速度;新增就业机会量有限,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一个的艰巨历史性任务,农村现代化任重而道远,只有政府积极扶持,人民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2)产业转移。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入手,逐步升级换代,发展为技术密集型。二战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接力棒”先后经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之手,于1979年,转交到了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手中。

只要中国内地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那么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心就很可能从珠三角和长三角向内地的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等省市转移。当这些省市基本充分就业,工资水平也上去之后,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心有可能继续向西北、西南的甘肃、贵州、云南等地转移。当中心向国外转移时,中国的工资水平便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基本上实现了脱贫的目标。只有加速产业升级,才能让经济体充满活力,加速劳动力的流通,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如今“接力棒”到了深圳、东莞手中,一些企业关门歇业了,政府应该积极扶持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这样企业才能向农民工支付较高的薪酬,提高整体工资水平,消除“民工荒”的现象。

(3)税制改革。税制改革的方向是逐步调整税收结构,将赋税的重点从企业转移到个人身上,然后通过累进税制来缩小贫富差距。这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既要给职工增加工资,又能让企业增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