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水资源危机成因分析及其
全面解决方案
王占文
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分析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入手,指出造成现有水资源危机的自然、人为原因,水资源数量有限和分布极不均衡是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自然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并最终提出解决中国水资源危机的根本之道在于水体保护和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水资源危机;原因;解决方案;水资源优化配置
1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面危机
1.1中国水资源现状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加之人类活动造成水污染,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
中国年均降水总量为61889 亿m3,平均降水深度648 mm ,年均地表水资源为27115 亿m3 ,扣除重复利用量以后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 亿m3,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用世界上7 %的水养活了世界上22 %的人口。
按1999 年人口统计,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2232 m3,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8840 m3的1/4 ,排在世界121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受缺水困扰,水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缺水遍及各个流域, 成为全国性的问题。
进入21 世纪, 我国的水资源矛盾进一步加剧,城市中的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需求加大,虽然节水和重复利用水源使需水定额增长趋势变缓, 但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将导致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
2000 年工业用水达655 亿m3,2010 年达929 亿m3,2030 年将达1899 亿m3,2050 年将为3436 亿m3,生活用水将由2000 年的189 亿m3增加到2050 年的730 亿m3。
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大的突破,水资源将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水资源危机将成为21 世纪最为棘手的难题,甚至将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1.2水资源危机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工农业需求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等原因,使中国水资源问题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
处于“贫病交加”的严峻状态。
当前,中国水资源面临的危机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 亿m3,其中灌区缺水约300 亿m3 ,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0.2 亿多hm2 ,年均减产粮食200 多亿kg;城市、工业年缺水60 亿m3,影响工业产值2300 多亿元。
近年来,对用水水质有严格要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呈逐年增长趋势。
1997—2002 年中国工业和生活用水年均增长达1.36% 。
预计到2030 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 亿,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50m3,将列入严重缺水的国家,而用水总量估计将达到8000 亿m3左右,接近全国可能利用水资源量的极限(中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在平水年约为8000 亿- 9500 亿m3)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二是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污染物排放量呈增长趋势。
2000 年全国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约620 亿t,比1980 年增加了2 倍多。
水质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
制。
2000 年全国九大流域片的700 多条河流有41.3%的河段水质在四类以上,其中劣五类水占17.1%,属严重污染!基本丧失使用功能。
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的趋势。
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而且直接威胁着饮用水安全和人民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三是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部分地区用水量已大大超过水资源可利用量,导致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和地下水超采,对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目前,北方河流断流情况仍在加剧,尤以黄河下游为甚,黄河断流的频繁发生,导致河道排洪能力下降,工农业生产受损,城乡居民饮水困难,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湖泊和天然湿地的减少和丧失导致水资源调蓄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河流水质的恶化。
中国地下水多年超采量高达92 亿m3,已形成164 个地下水超采区部分地区已发生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现象。
2 水资源危机产生原因
造成中国水资源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水资源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有忽视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等人为因素。
2.1 自然原因
主要是由于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且与经济布局不相匹配。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受季风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近20 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进一步减少。
同时,中国的经济布局与水资源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紧缺局面,特别是加剧了西北和华北地区缺水的严重性。
2.2 人为原因
2.2.1 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浪费严重
中国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用水浪费。
2000年中国万元GDP 用水量为610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 倍左右,是美国的8 倍左右。
中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中国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四分之三强,但由于灌溉技术落后,渠道渗漏严重,水资源管理不善,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农业用水利用率可达70%- 80%,用水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2.2.2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协调不够、人水矛盾尖锐
一些地区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如严重缺水的华北地区,2002 年高耗水工业取水占工业取水量的比例高达99%(不含火电直流冷却用水)。
一些水资源匮乏地区盲目建设大都市和城市群,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和高耗水种植业。
据有关资料分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约可以节约20%的用水量。
中国工业的结构性污染突出!技术装备和工艺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物耗大,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
城市和工业废污水处理率较低,中国大部分城市兴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
治理工作滞后,加剧了水污染和水的供需矛盾。
2.2.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
水资源使用权益不明晰,既造成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的无序竞争,也使得水资源保护缺乏责任和利益上的主体。
《水法》确立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形成。
在防洪减灾、城乡供水、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存在诸多矛盾。
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自发的节约、保护水资源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一边是大量投资建设水源工程、治理水污染,另一边是浪费水资源、肆意污染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体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薄弱。
3 应对水资源危机的解决方案
3.1 节约用水,确立节约用水的总体目标,发展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万元GDP 产值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 倍左右,是美国的8 倍左右,只要能降低一半的用水量,就能大大缓解水危机。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占用水量的七成左右,而农业用水的经济效益仅为工业的1/10左右。
从技术上角度看,农业节水大有潜力。
包括雨水利用技术、高效灌溉技术、节水种植制度,还有创新发展抗旱节水品种、应用计算机技术监测节水信息等,都是节约用水的有效途径。
从管理上讲, 运用经济杠杆调控,比单纯的宣传教育有效得多。
据经济学家分析,水价每提高10 % , 用水量会减少5 %。
3.2 加大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开创新的海水淡化科技
解决水危机问题,人们最快想到的就是利用海水。
目前人们掌握了多种海水淡化的方法,如蒸馏,但是消耗很多能量,生产成本也很高。
反渗透法也是广泛应用,且分离效果好,能量消耗少,设备简单,效果显著,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为海水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资源,海水淡化将成为我们日常灌溉、饮用的淡水资源,是补充淡水资源和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绝好途径。
3.3 加大进行污水处理的投入力度,建立城镇污水处理厂
发展科技,完善污水处理设备,实现水的再生利用。
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后在排放,不但减低了水污染程度,也是保护地下水资源和江河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3.4 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管理机构,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
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公众的公民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
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开展各项的环境问题处理工作就会更加顺利。
3.5 建立能够支持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
现在我国虽然有水管理法律,但其盲点太多,而且在跨区域、江河流域水的使用、排污、分配、责任、义务等都缺乏法律规。
此外,尽管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 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并不是干旱少雨的沙漠景观, 这得益于我国独特的海陆位置形成的季风气候所带来的丰富的降水。
但在分布上有“三多三少, 年变率大”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 年际变化大。
总之, 我国水资源的总体状况是:总量不足, 时空不均。
对此, 我们认为:
(1)退湖还田和修筑水库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上的不均
我国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 6 、7 、8 月), 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同时大量水资源未加利用, 白白流入海洋, 但在枯水期径流量又不够用。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 我国是一个水患频繁的国家, 很多河流径流量的变率都比较大, 如长江就是一条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的河流。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 是中国第一大湖, 洪水期吞蓄洪水, 枯水期吐水还江。
但由于流域植被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 入湖河水带来大量泥沙 .每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多达1. 4 ×108m3,湖底年淤高4. 5cm。
而泥沙淤积形成的土地“倍加丰稔,有种皆收”, 从而诱导人们退水后筑堤围垸, 开垦种田。
结果, 导致了洞庭湖水面由19 世纪初的6 000k㎡,减至2 691k㎡, 容积293 ×108 m3,减至174 ×108 m3大大降低了洞庭湖的蓄洪能力。
森林是泥沙的保护神, 也是优良的淡水水库, 而水库和湖泊是河川径流的天然调节器。
“植树造林”与“退田还湖”对缓解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是非常有益的。
(2)跨流域调水可以局部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上的不均
我北地区, 气候上属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400 ~800mm , 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8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为了从根本
上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 从50 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就组成了各方面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了长期勘察和可行性研究。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水资源丰富, 年平均径流量约9 600 ×108m3, 入海量约占径流量的94 % ,即绝大部分未加利用就流入了海洋, 有条件从长江流域调出部分水量。
因此, 南水北调工程对均衡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分布状况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水体保护与节约用水是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迫在眉睫的根本措施
除了水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外, 最严重的问题是水体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用水量的持续上升, 排入江河湖泊中的污水也不断增加。
据水利部门最新统计, 目前全国污水排放量已超过80 年代初的1 倍, 年排污水达600 ×108 m3。
这些污水80% 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是主要污染源。
水利部对全国700 条河流约10 ×104km 河床进行水资源质量评价, 结果显示:近一半的河床受到污染, 达到
IV 、V 类;1/10 河床严重污染, 超过V 类, 已丧失使用价值。
在全国六大流域中、太湖、淮河和黄河流域均有70 %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 全国90 %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 有1/4 的人口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在全国围, 水污染呈总体恶化趋势: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 从支流向干流延伸, 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从地表向地下渗透.然而, 水体的严重污染自然界是很难在短期自我净化的。
我国水资源数量已相当紧缺, 水体污染又相当严重, 但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却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如果说生产用水的浪费缘于技术落后的话, 生活用水的浪费则在于人们节约用水意识的淡漠。
如洗衣服开着水龙头冲半天, 公共场所水龙头漏水无人问津。
由此可见, 水体保护与节约用水是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迫在眉睫的根本措施。
水资源按价有偿使用机制的建立是节约用水的根本措施, 现代先进节水技术的采用是节约用水的有效途径。
相信随着人们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的增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会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 1 ] 朱建盈. 21 世纪中国水供求[ J] . 中国水利,2000( 1):21~22.
[ 2 ] 珂珊. 21 世纪中国水资源危机.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0.10,第20卷5期.
[ 3 ] 维祯. 水资源危机的现状及全面解决方案. 2006.12.
[ 4 ] 鲁少华,王朝南. 水资源危机原因分析及我国的对策. 师专学报,2001.12,第21卷6期.
[ 5 ] 中华人民国水利部.1999 中国水资源公报[ N] .人民日报,2000 -09 -21.
[ 6 ] 光斗 .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 N] .人民日报, 2000 -10 -18 .
[ 7 ] 新华社 .水资源危机专题[ J] .时事资料手册, 2000 -02.
[ 8 ] 陆杰斌,中国水资源危机成因的经济分析及其解决办法.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5.5,第21卷5期.
[ 9 ] 周玉玺,胡继连.基于水资源外部性特征的配置制度安排研究.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67.
[ 10 ] 昌明, 志恺. 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水利水电, 2001. 22~ 29.
[ 11 ] 静玲. 淡水危机与节水技术. : 化学工业, 2003. 43~ 73.
[ 12 ] 林洪孝. 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 : 中国水利水电, 2003. 17~ 19.
[ 13 ] 周玉玺,马传栋. 制度、技术、政策与水资源危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04,第14卷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