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陈庆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
体育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到2100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2倍,占GDP的2%;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1%;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意大利的以“足球工业”为主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10大支柱产业之一;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70亿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烟草业的产值[1]。
我国的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河南省体育产业概况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实施方案》,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河南省体育局、河南省统计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河南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
截至2008年底,全省有各种体育产业活动单位12974家(含体育彩票业3974家),从业人数为5.42万人,占当年全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97%;2007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37.1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了24.41%;实现增加值19.11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了18.62%。
从服务项目上看,河南省体育本体产业开展的服务项目,较集中于健身、游泳、武术、篮球、乒乓球、跆拳道、体育舞蹈、体育旅游等项目,滑翔伞、攀岩、漂流、野外生存等极限项目正逐步兴起。
从规模上看,2007年河南省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两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0.67亿元和1.07亿元,分别占3.5%和5.6%;经营总收入分别为2.01亿元和2.79亿元,分别占5.42%和7.52%。
从经营产品上看,体育用品专营制造业主要以生产健身器材产品为主,体育用品专营批发和零售业主要销售球类产品、体育器材、运动服装和运动鞋帽。
从增长速度上比较来看,体育用品销售业高于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销售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为5.6%,比体育用品制造业高2.1个百分点。
3.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SWOT分析
3.1优势(S)
3.1.1经济优势
河南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占中西部首位,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
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内需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活力和后劲较强。
2010年我国GDP总量达39.8万亿元人民币,按平均汇率结算人均GDP达到3800美元。
同年河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93.46亿元,增长了19%,据河南省统计局提供数据,2010年河南人均生产总值已经接近3000美元(人民币20477元)。
3.1.2区位、文化和人才优势
区位优势:河南省地处华夏之中和全国国土中心地带,是国家东西交会、南北贯通的核心区,陇海、京广两大铁路干线交会郑州,战略地位突出;省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500多公里,是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城市群,物流优势突出。
区域人口众多,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和劳动力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
文化优势:河南是文物大省、旅游强省,开封的相国寺、清明上河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登封的少林寺;安阳的殷墟、羑里城;每年一届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的牡丹花会,开封的国际菊花花会等都吸引了大批中外游人和体育爱好者,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
人才优势:一是高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聚集,为河南省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智力支持;二是专业体育人才众多,我省近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像邓亚萍、刘国梁、郑海霞、陈中、范运杰、杜威等优秀运动员,为体育竞赛市场和表演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人才保障;三是熟练技术工人云集。
河南省汇集了大量从事纺织业、制造业的熟练技术工人,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体育装备制造业转移提供了人力支撑。
因此,河南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人才资源优势[3]。
3.1.3特色体育产业资源优势
河南省具有丰富的传统特色体育产业项目,郑州有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开国际马拉松和中超职业联赛、河南建业职业足球赛事、登封有少林武术产业,焦作太极功夫、安阳通用航空运动产业、济源篮球赛事、漯河排球赛事、新乡有国家体育旅游基地。
各地市利用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了不少体育旅游项目,如南阳的灌河漂流、平顶山的中国石人山技巧摩托车挑战赛、焦作的攀岩等,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观摩。
各地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举办的滑雪、滑草、龙舟等项目和利用民间体育开展的高抬花轿、体育舞蹈表演、武术交流等活动,突出了中原体育文化特色,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省内外、国内外的游客到河南参观、旅游,潜力巨大。
3.2劣势(W)
3.2.1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规模不平衡,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间与产业组织结构不协调、本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等。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市之间的体育产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体育本体产业表现更加明显。
郑州、洛阳和漯河等市优势较为突出,三市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大半。
这种地区间的差距,随着各市体育产业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而且可能还会有进一步拉大之趋势。
并且,体育产业的服务规范、标准和经营理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经营理念和手段陈旧,市场消费和为群众创造体育需求的能力薄弱;缺乏规范的组织形式,健全的机构和专门的市场管理队伍及营销人员[4]。
3.2.2恶意竞争和资源垄断
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市场资源的垄断、对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的垄断、权威电视台对大型赛事转播权的垄断,给处于市场转型期的河南省并不成熟的市场机制雪上加霜,会导致恶意竞争,像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冠名权的销售等。
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其违背了体育产业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规律。
3.2.3有效需求不足,体育消费主体呈两极化分布
2003年,中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革趋势为:物质消费品的需求减弱,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增强。
体育消费属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消费,但是并未出现人们所期待的快速增长态势。
主要原因是由于我省是农业大省,居民体育消费有效需求不足。
我省的体育消费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少部分高档体育会所由于消费环境优良,服务设施齐备,管理措施完善而受到高消费者的青睐,经营效益较佳;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以低消费人群为主体的体育经营企业,由于经营项目单一,市场竞争能力差,消费水平定位调整空间不大,经营状况出现下滑趋势,不少企业处于仅能维持日常开销的状态。
3.3机遇(O)
3.3.1《中原经济区规划》被正式批准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原经济区规划》。
《规划》提出建设“大中原城市群”,构建中原城市群、北部城市密集区、豫东皖北城市密集区一体化发展格局。
《规划》将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建设洛阳、安阳、商丘、南阳、邯郸、聊城、蚌埠、阜阳、长治中原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培育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次中心城市,巩固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洛阳新区建设,优化老城区功能,增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影响力,将安阳打造成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等经济区域合作交流的北部门户,将商丘建成中原经济区与华东地区合作的东部门户,将南阳建设成中原经济区对接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
这将为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实现路径。
3.3.2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更趋健全完善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产业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如何认识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发挥体育产业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重视加强体育法规建设,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制定了《河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明确了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具体措施。
依据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规定》,省体育局与省工商局联合下发了《河南省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同时还下发了《河南省体育经营单位审批办法》和《河南省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审批办法》等。
这些政策法规对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规范作用,促进了体育市场快速、健康的发展,对整个体育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3.3我省居民体育消费需求逐步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患者每年要为此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
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运动减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这就预示着体育休闲业乃至所有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成为体育市场的原动力。
需求结构的变化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安阳工学院体育教学部陈庆伟
[摘要]本文利用SWOT法分析了河南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因素,分析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因素,提出了体育产
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产业SWOT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下转第350页)—
—348
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居民需求水平的上升,必将极大地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3.4挑战(T )
3.4.1发达省市的竞争与挑战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近几年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内的一些发达地区,诸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沿海省份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
加之目前我国中部省份正在加快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建设,武汉的“8+1”城市群、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江西的昌九工业走廊、山西的太原城市群、大(同)运(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发展和建设速度加快,带动作用增强;力争形成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强的城市群、经济圈或产业带,成为各省共同的选择。
各省都极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纳和争夺东部和国外转移的产业,竞
争异常激烈,形成了一种“不进则退”、“慢就是退”的压力态势[1]。
3.4.2中介市场薄弱和经纪人才匮乏
中介市场的薄弱和经纪人才的匮乏将导致体育资源的大量流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国际中介集团在中国体育市场的垄断优势,原因就在于中国中介市场的薄弱和经纪人才的匮乏。
我国体育中介公司大多是体育行业内自办的,河南省也只有少数的几家由社会力量办的中介公司,不仅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体育市场的需求,而且公司的规模、经营能力、管理经验等都缺乏竞争力。
4.对策
4.1加强河南省体育产业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在运用产业政策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我省要依据国家和体育总局出台的一些政策,既要用足用好现有各项政策,也要多方面宣传,多渠道工作,争取享受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同等优惠待遇。
同时要研究和借鉴先进省、市的体育产业发展经验,研究其出台的背景和途径,一方面挖掘其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借鉴其制订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积极研究制定我省有关体育产业的政策。
各级体育部门也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取得优惠政策,推动、扶植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
4.2大力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建立体育市场监管体系
大力培育消费市场是体育得以稳步发展的基础。
体育消费市场的培育,要借助现代传媒的大力宣传,需要地方政府的精心组织,科学地调
整区域体育发展的结构,从而使体育产品能够直接刺激当地的消费市场,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培育发展、壮大体育人口,在社会上形成崇高的体育风范。
在切实做好推进体育服务标准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体育市场管理的方式方法,构建体育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行业协会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科学管理体系。
明确管理职责,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为体育市场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把工作重心放到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
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责权清晰、管理有序的体育产业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体育市场竞争规则[5]。
4.3大力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政府介入体育产业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重视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人才兴业”战略和开放的选人用人观,培养和引进有经验、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干部队伍的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筹划推广、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专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
打破体育人才的部门界限、地区界限,搞活体育人才市场,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人才资源,完善体育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体育产业人才引进渠道。
参考文献[1]陈建国,袁继芳.安徽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2010,27(4):87-89.
[2]李淑芳.河南与其他典型省、市体育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27(1):111-113.
[3]于振海,宋亚伟.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少林与太极,2011,10:18-21.
[4]刘卫华.河南省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J ].少林与太极,2011,4:15-18.
[5]张振东,王翔等.河南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J ].管理工程师,2010,3:39-41.
(上接第348页)
想,开拓创新。
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例如用我们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接轨,创造价值,以队养队。
郑州市和平顶山队之所以保持了体操队队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因为前期成绩较好,保留了基本的训练场馆和师资队伍,二是挖掘资源,利用周末假期办各种训练班,把场馆的商业化运作得较为成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造血功能。
并且吸纳了一批省队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当教练,在经过数十年磨合后已成为队中的中坚力量,这些运动员过去曾为河南体操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现在年轻的他们在新的岗位上也为省队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少年选手。
而成绩的取得使得他们的付出和收入得到了合理的分配,纳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而其它地市则恰恰相反,面临着关门的窘境。
3.结论与建议
3.1从以上可以看出,要想河南体操大发展,没有基础设施是不行的,有了基本条件才能留住人,有了人才能把训练思路付诸实施,才能出成绩,才能进一步和市场接轨,以馆养馆,以队养队。
才能步步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2借鉴国家体操队模式,省体操中心应继续扩大场地规模,把一批退役的和即将退役的老队员集中起来,利用体操中心的场地优势、地理优势、人才优势,让各地市苗子队员集中学习,集中训练,达到规模效应,通过比赛成绩调动地市领导的积极性,你选送队员,我帮你培养,从而减轻地市的压力,使地市教练员的工作重点从训练转到选拔队员上,从而达到共赢。
3.3条件较好的地市队,如郑州、平顶山,除部分教练继续开发训练外,优秀教练可带队员到省训练基地共同训练,共同切磋,共同进步和提高,从而提高河南体操的整体水平。
3.4在保留、完善现有人员和训练条件后,可考虑从外省引进交流教练员、运动员,与外省建立交流平台,学习外省体操队的优点。
经我们自身的学习、吸收、消化后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3.5在上述功能具备并发挥作用后,可考虑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体操核心区。
此核心区域由省体操中心牵头,统一管理,统一规划。
强调五大副中心的一致性。
首先做好少儿基本体操的普及开展,同省教育厅结合,在全省各幼儿园开展基本体操训练并做好教练员培训工作,每年举行幼儿基本体操比赛,为基地补充和选拔苗子,通过进一步训练,随时向河南省体操中心输送队员并最终取得优异成绩,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先例。
在完善各副中心的建设后,更大胆的设想是以各副中心为基础向周围城市放射性的展开。
图1
图2
3.6如果上述计划得以实现的话,河南体操在规模上就具备了强大的动能效应,在向国家队输送人才上就有了较大的空间和余地,而只有取得了好的成绩,体操界才能有话语权和一席之地。
河南体操曾经有过一段辉煌,我们应借奥运的东风,把所有河南体操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创未来。
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把河南体操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1]河南省少年儿童体操锦标比赛2000-2008年各个比赛成绩册[2]王洪朝,尹文生.河南《历史性突破》(内部资料
)
、
—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