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摘要:生活是品德课的本源,品德课教学要使学生把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生活化;平等;情感;生活情境
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

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笔者认为,应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
一、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
传统的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
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

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引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及我国和世界各国对东南亚海啸灾区进行
援助等材料。

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选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

由于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如《神州巨变》一课,可以用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等,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地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3.思想上避虚求实。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教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教师讲大话、空话、套话。

如《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想法,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
害),再让学生列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

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二、品德课应考虑设计生活化片段
小学品德课程体现了“源于生活,生活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材中往往选用很多的生活化事例,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物质载体,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感染。

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依据特定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片断式的话题、范例、情境,引导学生思辩和提炼其中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笔者在设计《团结合作》一课时,就让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盘,这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也是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的成果。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再讨论,给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学生会在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力量大”的意义。

在生活片段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将情感作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不停地变换信息刺激的内容、形式和强度。

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从相关的直观情境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让学生从多种
感官参与感知,激活学生的想像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学生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

总之,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复制,也不仅仅是纯粹的能力强化,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让我们一起努力,在课堂中通过真真切切的生活个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反思,学会自悟,学会创造。

反过来,学生能用所学方法、知识真正指导生活,从而创造有品味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