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摘要: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音乐教学方法陆续被介绍到国内来。

这些外国音乐教学法各有所长,但这些音乐教学法毕竟是各国音乐教育家根据各自国内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只能在其启发下依据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探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大课题。

本文只就自己教学中感受较深的几个侧面粗略谈一谈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方法多样性
中学音乐教育的个目的有三点:一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一般的;同时给学生以基础的音乐知识,达有一定的自学钻研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的奥秘,如怎样感知到音乐形式的美曲中气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多声部的美,以及对音乐形象的探索、内涵感情的体会哲理的悟得等等。

总之,它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地进行美的熏陶,通过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根据上述三个主要目的,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适应。

它不能象一般知识课的教学方法一样,非常严肃地或者单纯使用灌输性方式来讲解住入,也不能象民间艺人一样,只采用一句
一句地口传心授;也不能象专业音乐学校中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更不能象几十年来一直采用单纯的教几支歌就算上音乐课了。

故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应以科学的教学法施诸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

并要既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

一、音乐欣赏内容努力采用发现式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比如通过讲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作品创作动机等问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进而理解作品,达到与作者的心理共鸣。

我在讲解[苏]普洛克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德与狼》时,除了介绍作品用不同乐器描绘刻画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外,努力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体会作品的特点和作者当时的心境。

通过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除了一些共性的体会外,感受作品明显与学生个性有关。

例如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

如果死记硬背,会为学生带来许多困难。

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

二、多种视唱教学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谱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但是,在视唱曲谱方面,学生往往重视不够,老师必须选择较优美的曲调,通过多种的视唱方法,使学生能较准确把握音准问题。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好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
高,我们的学生看的东西多,听的音乐也是五花八门,大部分同学模唱能力一般较强。

但是,一旦离开音响、老师和琴,他们便失去了依凭,茫然无措。

因此,要让学生重视视唱,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音阶填空法”、“相同音程代替法”、“哼唱法、接龙传唱法”等,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生都是十四、十五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

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而要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其次,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

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四、讲音乐故事,提高欣赏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
品。

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

反之,如果给学生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首先介绍的不是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而是讲了一个“音乐家与土豆”这一闻名世界的故事。

学生们一下子静悄悄的,由不在意到全神贯注。

随着故事的深入,学生们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

在听到舒伯特为换一盘土豆充饥而即兴创作的《摇篮曲》在舒伯特死后三十年,就拍卖成四十万法郎的高价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淡淡的伤感变成了愤愤不平。

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

有的想知道舒伯特生活的国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的学生则问我:“作曲家贫病交加,为什么还要坚持从事薪水微薄,不被重视的音乐创作呢?”甚至有位学生脱口说道:“我长大以后,如能当官,一定当个重视人才的好官。

”常说的“以美辅德”、“寓教于乐”很自然地就收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通过师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了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并为他对音乐艺术的奉献精神而感动。

在学生迫切的目光中,我们开始欣赏这首《摇篮曲》。

学生们自觉地由刚才热烈的气氛马上安静下来。

他们是用心在听,因为他们已和作曲家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不再被动,而是极积地、主动地、深入地去欣赏歌曲的优美,感情的真挚,声音的温柔,感受到一个婴儿得到母亲的爱抚是多么的温馨啊!作曲家把这种感情又是描绘得多么逼真,多么美妙啊!
通过这些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欣赏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安国市庞各庄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