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阪神大地震看日本人的精神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报告从阪神大地震看日本人的精神文明
组别:第1组
组员:何智敏九龙塘学校(中学部)
李志基乐善堂顾超文中学
邓泳程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
引言
于1995年1月17日,日本的兵库县发生了7.2级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共有6000多人死亡,25万户房屋受损,损失金额超过9兆9000亿日圆。日本位于地震带,地震频繁,对人命、经济、社会建设等,都造成重大的破坏。然而,多难兴邦,经过一次次大自然严峻的考验后,砥砺着日本民族的精神,同时亦突显出日本人的精神文明。我们研习的题目是从阪神大地震看日本人的精神文明,目的是透过了解阪神大地震的发生情况、救灾过程及重建工作,发掘日本人的生活态度,以至是其精神文明。
阪神•淡路大地震简介
东京以南430 公里的海港城市神户,于1995年1月17日发生强烈大地震,居民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震醒,这是继1923 年东京大地震之后,侵袭日本都市地带最严重的地震。这个规模达黎克特制7.3级的地震并没有如预期般发生在东海地区,反而是落在包括大阪和京都等关西地区。震央在面对神户和大阪濑户内海的淡路岛下方20公里深处。
在神户,20秒的强震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连接神户和大隆的主要高架道路有5处发生崩塌,一段长600 公尺的高架道路倾斜倒塌,共有4万6千栋建筑物倒塌或毁损,而其中有许多是二次大战后兴建没有防震设计的建筑物。煤气、水电全被切断,7列火车出轨,高速子弹列车轨道也毁损。神户的经济损失达到近千亿美元,而150万市民中更有30万流离失所。
在地震发生后,全国应变机制启动,各界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救灾。首相成立了紧急应变小组,政府透过全国电视台广播给予最新信息予中央动员,而地方自治政府及民间相互支持,民间与政府提供了庇护所,加上不少企业提供了物品支持。政府于灾后亦采取了相应的善后工作。在心理伤害的治疗方面,平时对受灾者演讲,并进行家庭访问,长期心理顾问或电话商谈等社会工作。在受害者的救济方面,日本政府检讨对灾民给予十到二十万小额贷款,并决定动用公费拆除倒塌房屋,又加强震灾训练及民间防灾教育,而自卫队、警察、消防人员于平日做好联合救灾演习。至于在危险住宅建筑物的检查方面,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的中岛正爱副教授及专门研究耐震构造的学者检查危险住宅建筑物及提出解决方法。一系列的救灾措施于地震发生后随即执行,务求于最短的时间内重建神户。
精神文明—追求完美、一期一会的精神
日本人对每一件事都十分仔细,无论是衣食住行,以至待人接物,每一件事都会做到非常完美。经研习所得,地震对日本人精神文明影响最深远的其中一项,就是他们追求完美、一期一会的精神。
美籍日本文化研究学者潘乃德(Ruth Benedict)在《菊花与剑》(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一书中,以菊花比喻日本人的文化核心,即日本人崇尚美感祥和的精神。
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大地震的国家,平均每日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地震彷佛早已成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来说,日本人每日都是生活在死亡的边缘,对于他们来说,死亡、与亲人离别,可谓随时发生,就好像在阪神大地震一样来无影踪,去无所向那样无奈。所以长久以来,生活在地震边缘,使他们渐渐
形成一种心态,就是对死亡做好准备。在日本的寄宿家庭中,我曾经问及会否担心地震,而他们答「不会」,因为早已有心理准备了。
有些人会对死亡的发生,采取一个消极的态度、自我放弃。但是日本人却接受现实,他们明白到生命之脆弱无常,如果不能够及时将最重要的办妥了,展示到最好,会是何等的无奈。所以他们总是展现最美好的一面,就算是随时死去,也可以无憾。日本人传统有句话:「关东人为穿衣而倾家荡产。」这句话除了可反映关东人的习俗外,其实亦是说明了将最好、最完美一面展现出来比甚么都重要。而在某些食肆当中,我们亦不难找到一些板子上写着﹕「一期一会」。「一期一会」的意思就是当每次见面都是最后一次,所以要以最好的呈现。这反映了地震对日本人追求完美、一期一会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影响。
精神文明—警醒精神
由于日本人长期生活于地震边缘,逐渐亦形成了一种警醒的精神文明。从古至今,地震都是无形、无可预测的,无一定会发生,亦无一定不会发生的说法。就像当初发生阪神大地震的大阪,不少地震学家认为以大阪的地形,发生大地震的机会不大,但结果却是在1995年1月17日发生了7级大地震,造成极大的伤亡。天灾是无法避免,但是唯有人的准备可以将死伤减至最低。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形成了日本人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防震观念,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日本人时刻保持警觉,做好准备,形成了警醒的精神文明。
政府重视预防地震,尽可能降低灾害。在1995年,村山首相是由电视了解阪神地震灾情,内阁情报调查室将数据传真至无人留守的秘书长室,以致无法掌握状况,陆上自卫队在地震后七个半小时才派出,广受批评。经过检讨反省,于次年在首相官邸设置内阁情报搜集中心,24小时运作。而在2004年10月发生新泻中
越地震,36分钟后,直升机即飞往灾区搜集信息传回来。由此可见,日本能从阪神大地震的经验中学习,增强对灾害的反应力。此外,日本内阁府内设中央防灾会议,会长历来由日本首相担任,以引起全国的高度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的防灾准备并不是单单由上而下的政策贯彻,他们每一户人都习惯设置救急包,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地震。另一方面,日本人从小就接受防灾教育,学习如何在地震中临危不乱,并采取合适的应变措施。而且,日本平时也会认真进行各种防震抗震演练,就如学校每一年至少会进行一次地震演习,透过抗震教育及演练,增加人民对防震的认识,能于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觉,作最好的准备。由此可见,日本人的防灾措施能够贯彻而行,是因为他们能够由心而行,而他们的心就是源于那警醒的精神文明。
此外,日本政府对建筑物有一定的防震要求,以减轻地震所带来的人命伤亡及对建筑物的破坏。根据《日本建筑物抗震改进促进法》的要求,学校、体育馆、医院、剧院、商场等公用建筑要增加抗震强度,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在日本,如果一个不达标建筑无法透过修缮而达标的话,就只有拆除一条路,绝无回旋的余地。
日本政府在震后不惜巨资建置「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回顾阪神大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并推广防灾的讯息,让参观者毋忘历史的教训,面对未来。在参观「人与防灾未来中心」时,那段模拟片段令人印象深刻,除了纪念死伤者外,更重要的是让参观者感觉到地震好像发生在自己眼前,提醒人不要忘记地震所带来的灾害。
另一方面,在重建的工作上,日本在1966年就建立了完善的地震保险再保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