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理想人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小说中理想人格分析
内容摘要:金庸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已成为
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引发着人们的思考!金庸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中阐发的价值观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能产生伦理上的认同感,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儒释道文化内涵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有着强烈的反映,这集中体现在他所塑造的融合了近儒近释近道的思想的理想人格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期从中挖掘出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格所蕴涵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理想人格儒释道文化理想自由意志
一.理想人格的内涵
金庸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又一代的读者,几乎成为华人世
界的通行密码。
遍布世界的华人读者用他们痴迷沉醉的阅读热情,历久弥
新的趣味欣赏,联想无穷的揣摩研究,把金庸小说遴选为伟大的作品,把
金庸先生推上伟大作家的宝座。
而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任何一个伟大的
作家又必然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之中。
金庸小说光彩熠熠地表现着民族
传统文化理想,它集中体现在其主角人物的人格内涵上。
在这些被充分理
想化塑造的主角人物身上,充分表现着建立在传统文化理想之上的理想人
格。
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格,是人格修养与能力充实成正比地增长,是行动
能量与道德自律的动态平衡,特立独行的个性中包含着真纯的精神操守,
卓绝超凡的个人力量循大善之义而纵横。
具有这种理想人格的侠客们,具
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把在利他的社会正义的行动求证各个人
的存在价值作为自我实现最高境界的途径。
他们远离现实化了的利益结果,
以高逸之隐这种传统士人们的理想生活状态来终结他们的成侠之旅!
二.从儒道佛三个方面分析其理想人格
金庸小说所钟情的理想人格不是一元决定论,不是某个单一价值方向的坚持,而是宽阔博大的融会并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儒释道文化内涵在其理想人格中有着强烈而集中的体现。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将儒与侠相提并论,列为难友,从而使无亲缘关系的儒与侠有了一定的内在联系。
儒家之侠的本质特征是“为国为民”方为“侠之大者”。
即必须参加民族国家大事,成为挽救危亡的大侠。
其二,是为国为民而牺牲自我,因而民族大于个人,国家重于自我,这在儒家而言是天经地义的。
其三,“儒而能侠”,即能文能武。
文武双全,儒雅风流,方成理想人格。
金庸《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理想形象,首先他关心国家大事,和他所领导的红花会群雄虽处江湖之远,而仍心怀庙堂之高,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几乎成了职业的革命领袖;其次,他为了国家大事将个人的一切都牺牲了,甚至不惜把自己的爱侣奉献给乾隆皇帝;最后他文一方面考取过举人,是仁.仪.礼.智.信具备的正人君子,武一方面他卓然成家,是武功卓绝的江湖领袖,可以说他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一个代表。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可谓是金庸笔下的第一大侠,是一位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并按儒家理想人格的典型塑造出
来的。
只是在对这一人物的塑造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金庸的立意是把郭靖写得最符合儒家的做人标准的。
儒家人性论强调人与天的关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想人格不是在智力和能力上的超凡脱俗,而是指一个人具有在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君子精神!郭正是具有了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同时又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极力捍卫者,对杨过与小龙女的师徒之恋,他极力反对,在他看来,爱上自己的师傅姑姑就是违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关系,就是大逆不道。
在阻止无效的情况下甚至恨不得打死杨过以维护他所信奉的伦理道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的使命是承载天道,在这样的一种天人关系下,儒家追求的是人与天道的契合。
在孔子看来,是为以下学而上达的方式,逐渐通脱自我的限制而与天道结合。
郭虽天生鲁钝,但国仇家恨使他在未出世就承担了严峻的使命,正是种种使命感,使他产生不断超越自身限制.完善自身的动力。
儒家传统还认为天道下贯于人道。
人道即可通达天道,因此,尽人的本性以体察于天。
所谓尽心。
知性。
事天。
其步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真君子是要以天下为己任,而郭自身的诚实朴厚正是孔子所称赞的纳于言而敏与行的真君子。
他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景况中行为过为民之大事,颇有儒家一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他正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习武,孝敬父母,为父报仇,为过效力,为百姓献身这样一条路线一步步走来,成为侠之大者,走向儒家人格的理想状态!
〈二〉释家的理想人格
金庸勤读佛经,并深悟其旨,将人生。
人的悲苦看得更深,更透,而引诱将佛的悲悯领悟的更高。
这对他的艺术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塑造具有佛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想人格同样是金庸小说的着力之处。
由帝王到一代高僧的一灯大师,少林寺扫地的无名老僧,以及其他众高僧,他们出场的次数都不多,出场时也不张扬,但每次的出场都可以使绝处逢生,他们身上所所弘涵的佛光使他们成为一种让人景仰的光彩人格。
《天龙八部》是一部象征主义的杰作。
作者一开始就说这部书名取自佛经,并要以“天龙八部”来象征书中的现世人物。
这部书的第一层次,是深刻地揭露人世与人性的罪孽与悲苦,如段誉的痴情而无回报,进而险些在父辈情孽的网中窒息;虚竹“想作和尚而不得”的“无常”及其痛苦的“因果”;萧峰的家也惨变及其被诬与被侮的孤愤。
第二层次,是结实人生与人世的悲苦的原因在于人性与人欲,如贪、如痴、如“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并且冤冤相报,环环相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如萧峰的杀人、虚竹的破戒、段誉的乱伦之惧。
第三层次则是苦海慈航般德超度人心,解脱恶孽而获光明与和平。
如萧峰非但克制了嗔念,不再复仇,反而超脱了一己的恩怨,实现了为人世和平而甘愿献身的大慈悲。
虚竹、段誉虽然没死,且个性与经历都不相同,但他们的慈悲与献身的精神则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他们之间的恩怨仇恨被他们的慈悲与智慧一一化解了,虚竹的父亲曾杀害了萧峰的母亲,而萧峰的父亲则又逼死了虚竹的父母双亲;萧峰打死了段誉的妹妹阿朱……这些尘世的怨恨并未成为他们深情高义及其慈悲心怀的阻碍。
可以说他们都代表了佛家的理想人格。
而虚竹又是最接近于佛的,虚竹是出家人,其貌不扬但心地仁慈。
他性格憨直、眼光单纯,不知道这世上还有邪恶、狡诈、勾心斗角的存在,所以他救了天山童姥、破了真龙棋局,无心插柳柳成阴,妙就妙在“无心”。
佛家强调“空”,这不完全等同于道家所讲的“无”,而是指“存在的不真实”,是“假有”——虚竹与梦姑的爱恋就可以看作这个意义上一种的表征。
中国文化在发展出自己的佛教——禅宗以后,更是注重在尘世间对自身的修炼,要求人人具有一颗“平常心”,回到原始的未受污染的本真状态。
虚竹的身心就处于这样的状态,虽然他并不是什么得道高僧,但他比谁都更接近佛。
(三)道家的理想人格
王重阳一开始是充满使命感的爱国斗士,怎奈报国无门,壮志未酬。
他转而学道,在终南山开创全真教,修真养性,成为一代宗师,为天下武林所仰慕。
在尘为雄,出尘亦为雄,可以说是有为只道。
而他的师弟周伯通纯粹是从率真本性出发,在无意中完成着自我,他无意于一宗一派的信仰,也天然的无意于功业的建立,名望的获得。
他完全听凭本真天性的呼唤,最终实现了“真人无功,至人无名”的人格理想,成为道家理想人格的另一种形态。
可以说道教全真派的最高修为从“中神通”到“中顽童”是自身境界的一大升华。
因为道的本真是自然是天性的无伤保全,饱满发挥和无碍流淌。
因而“顽童真人”比“重阳真人”更接近道的深层内涵,也更具有人性美,
道家之侠的典范是智者,旨在至请至性,实现自我,讲究顺其自然,
心所欲。
《神雕侠侣》中杨过的塑造,可以说是道家的理想人格和侠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的道更接近庄子的热情与自由。
杨过,天性机敏跳脱,做流浪儿是沾染了一些恶习,悲苦的身世有让他具有反社会倾向,逆反心理极强。
缺少爱与温暖的心灵在人情的压迫、礼教的束缚下默默忍受,到最后终于爆发成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的行为。
他的反抗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本能反应。
他对父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一厢情愿的想象与崇拜,而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对他父亲的唾弃使得他与整个世俗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对立的;他是性情中人,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对小龙女的痴爱,在与小龙女分分合合、生生死死的情感纠葛中,他用情深,用情之专,可以说是谱写也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绝唱;得知郭靖黄蓉二人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后,他誓杀二人为父报仇,但到最后却
协助郭靖破军守城…….在他所进行的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都很难说有什么高尚的目的在背后支撑,他也根本不懂世上所谓的高尚,一切任性而为,顺着自己的意志生活,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心灵的自由。
而《倚天屠龙记》的主人公张无忌的性格则更真实,与平凡的人更相似,,他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是比较软弱也较少英雄气概,他的一生却总是受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舒服。
在爱情上绝不犹豫,拖泥带水,始终游离在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四个姑娘之间,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更爱谁?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在人格模式上,张无忌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无为”与“无争”,而这正是道家的精髓——也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被环境、形势所逼,他不愿拂了别人的意愿才当上了明教的教主,卷入了武林及民族、国家的纷争,而他的内心则总是向往自然、平和与无为。
三.释道三家的本原精神是相通的,都是其理想人格的实现者。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佛家的“空”与自我牺牲,看似炯异实则有相通之处,反映在丰富繁杂的人性中也不可能是单一的。
金庸自己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挚爱传人,他也不喜欢自己的理想人物成为儒释道哪一宗的原教旨主义者。
段誉心有佛念,却不入佛门;虚竹出身佛门,但命运却把他赶出了佛门,心中仍深存佛念;黄药师鄙弃一切门派成规,正学传统,却精研八卦五行之术,颇具隐逸之风,有道家“逍遥游”的精神实质。
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在萧峰身上得到了别具一格的交融与体现:他是积极进取的,身为一帮之主,以自己的气度与魄力制止分裂,振兴了丐帮;他视功名为粪土,凡事都有不可动摇的立场与原则。
与阿朱的邂逅是幸,亦是不幸,到塞外牧马放羊的愿望固然不是出自本意,但不能说不代表他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盼望:脱离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然而梦想随死亡一起破灭,悲欢离合之后他仍振作起精神照顾刁顽的阿紫,履行诺言。
无情的命运最终还是将他推到了生死抉择的悬崖边,面对剑拔弩张的军队,他以自己的生命最后一次阻挡了战争的到来。
萧峰是一个悲剧英雄,有着人性的弱点,但正是这弱点,烘托出他做人无与伦比的光辉。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萧峰放弃了个人,拯救了全体,这样一种义无反顾的自我牺牲,表现的是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四.影响理想人格成长的因素
在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中,自由意志非常重要。
在金庸小说中,民族文化理想向盘,自由意志是人生进程的发动机。
选择虽然有很多基础前提和干扰因素,但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一旦选择,就不得不以命运为代价,来为这个自由选择负责。
最鲜明的对照便是郭靖与杨康,二人具有十分相似的家庭背景。
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诸多际遇。
在诸多际遇中的一个个具体选择累积成了人生走向的大选择,于是决定了完全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一个成了"侠之大者",万人景仰,流芳武林;一个认贼做父而惨死,遭人唾弃,遗羞子孙。
作为相类似的比较还有小龙女和李莫愁的成人与成名之路。
二人武艺同出一门,同是为情所动,终因"自由选择"中不同的价值取向,而演成不同的命运。
一个终于拥有了人间至福----神仙美眷的情感世界。
而另一个最终葬身火海,烧化了李莫愁血肉之躯的草木之火正是烧毁了李莫愁正常选择理性的爱欲之火与复仇之火的象征。
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物,基本上都是在缺父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
英雄之後代,郭靖从小没父亲;奸人之後代,杨过亦是从小失父;正邪两派结合的後代,
如张无忌幼年时父母自尽…….父亲的缺席使得他们与父辈的关系都不是直接的,
而是间接的,他们都没有完全继承父辈的价值规范。
在江湖漂流的日子里,他们获得了另一种有别於他们父辈的价值规范,从而建构了属於他们自己的男性“理
想人格”。
不约而同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一段”情感教育“。
他
们所爱上的美女或妖女,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改变了他们原来的价值观,尤其是改变了他们父辈传递下来的价值体系。
正派的父辈们都警告成长中的男侠:别在这上面搞得名败名裂。
可是,金庸笔下的理想男性,全都通过沈迷於这些女性的情爱,而获得了重建自我价值体系的途径。
与这些妖女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对父辈的正邪之分,有了很大的超越。
热情与人之真性情,少侠们发现派中也有阴险之人,而邪派中也有好人。
因为所谓正邪之分的背後,是由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权
力关系支配的。
所以,金庸小说中的理想男性,不是保守迂腐的”正派”人士,也不是大汉族中心主义的“民族英雄”,而是饶有趣味的性情中人!
五.理想人格的现代意义
商品社会的到来,激发了人们物欲的膨胀,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无尽攫取已成为一种可怕的异化力量,他使社会时弊丛生贪污盗窃,损公肥私层出不穷,甚至利用公众的失语与无言变本加厉的进行,使社会普遍需要的伦理公德蒙上血腥的污秽,人间的羞耻,良心血性同情怜悯公正正义等进入新的衡量秩序,即要用斤两来计算它们,人们可以围观人的死亡过程,可以容忍光天化日之下的污辱,可以逼人嫖娼,可以把不从众者扑打致死,无的积压使不少人人性泯灭,使人的兽性恶性膨胀;对那些洁身自好,无所依傍的人来说,物的积压使他们陷于清贫,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精神伤痛,不少人因此失语,失去批判和反抗的能力从而孳生了各种各样的悲观主义和宿命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今的文学艺术要高样人文精神,要使人之所以为人的羞耻感,同情与怜悯,血性与良知,诚实与公正,不仅成为伦理学探讨的课题,同时也应成为文学艺术关注的方面,以审美的方式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拯救人的灵魂,这也许是那些有着广阔胸怀的作家艺术家忧虑的焦点和立足点”金庸的小说用隐喻的江湖世界表达了对现实人世的关照。
在他的小说,善与恶的对立成了直接的血与火的较量,在刀光剑影,爱恨情仇中,歌赞了人的善良,正直,诚实,
同情,怜悯;谴责了人的卑鄙,丑恶,凶狠;唾弃了人的怯懦,虚伪。
背叛。
在他的笔下,无时无刻不感到一种人性的刚健。
准确地说,金庸小说的文化内容,是现代人对传统的一种审视、选择和表现。
武侠小说是以古代历史为背景的,自然少不了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表现,若非如此,那就有些似是而非了。
但若不加选择与审视,那又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及欣赏口味。
我们在金庸的小说中看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又看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及历史审视的目光无处不在。
作者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继承传统的方法和途径,寻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策略和形式,在他所营造的武侠世界中展现着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一种超越了时空界限的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参考文献
金庸评传孔庆东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1
醉眼看金庸孔庆东蒋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千古文人侠客梦陈平原新世界出版社2002.9
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计算机网络检索的电子文档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