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对中国架上绘画艺术的启示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普艺术对中国架上绘画艺术的启示作用
作者:程晨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0期
摘要:波普艺术是工业革命和消费时代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艺术艺术形态。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波普艺术历史的梳理,浅谈波普艺术对当代中国架上绘画艺术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流行文化;绘画艺术
西方战后最重要的艺术现象是波普艺术。

可以说,西方当代艺术的后现代主义思想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规范去分析它的时候,才能看出波普艺术实际上划分了一个时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它所产生的影响力一直波及至今。

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最初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

1952年,英国一些艺术家、理论家成立了名为“独立团体”艺术组织。

1954年独立团体成员劳伦斯·阿洛威(Lawrence Alloway)首次提出“波普艺术”概念。

1956年,独立团体在雷奥 ·卡斯泰利画廊举办了“这就是明天”为主题的画展,画展展出了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的小型拼贴画《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作品把50年代欧洲中产阶级追求的生活方式:肌肉男和美女、带式录音机、电视机、真空吸尘器、连环画封面、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电影屏幕中正在放映着电影《爵士歌手》里面主角的特写镜头,这些东西用图片拼贴的方式放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那个像健美运动员一样的男子手上拿了一个棒棒糖,上面赫然印商标“POP”。

“POP”是棒棒糖(lollypop,lolly是舌头,pop是涂抹)的简化口语词,而英文“popular”(流行的、大众的、通俗的)简化口语词也是“POP”。

这幅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一种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新风格的出现,成为波普艺术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而其作者也成为了英国波普艺术的教父。

这幅作品奠定了波普艺术的创作方法,也就是通过直接挪用社会中的一些形象来创作作品。

波普艺术家通过挪用这种手法,扩展了创作题材,从根本上说,就是默许了对商业文化内容和题材的运用。

正如利息滕斯坦所宣称的“波普艺术似乎是一切题材,而抽象表现主义似乎是一切的审美。

”虽然波普艺术发源在英国,其真正发展是在大众文化最发达的美国,可以说,波普艺术真正的土壤在美国。

二战后,在高科技、消费文化、都市文化、传媒文化与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后工业化社会背景下,觉醒的美国“民族主义”意图摆脱欧洲文化艺术意识形态对美国文化的控制,在借用抽象表现主义确立其国际话语权后,美国新一代艺术家更是重新思考了艺术与生活、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在当时最具美国特色并且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美国强大的流行文化,如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可口可乐以及迪斯尼游乐园等。

正是这些所谓的美国特色,促使新一代的美国艺术家创造出了典型的具有美国特色的波普艺术。

从此,“以物为媒,赞美生活”成为整个西方艺坛的风潮。

波普艺术反抗当时权威的欧洲传统艺术和架上绘画艺术,反抗学院派也否定现代主义艺术,打破了西方传统严肃艺术中对高雅、通俗的分立,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不再以一种精英的身份自居来排斥大众文化,而是将大众文化作为自己主要的艺术资源加以运用。

波普艺术开拓了大众化、通俗化、游戏化以及绝对客观主义的艺术新途径,它对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抱着肯定的态度,将日常生活当中熟视无睹的生活环境、商业内容、社会现象作为艺术表现题材,以艺术家绝对中立的和态度进行客观的创作,从此引导人们去重新发现形象的意义,反映了二战后西方消费社会的形成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于艺术的深刻影响。

二波普艺术的“复制”主义
波普艺术表现为不同形式,最初是集合艺术,开辟了用机械大量复制艺术晶的途径,主张艺术应返回生活,转向与社会和现代文明的结合,呈现客体性特征。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工业式的。

波普艺术的“复制”,有着双重的涵义,一是艺术家规划好对某种元素的拷贝和预期效果,二是艺术家对世界的艺术“再造”。

波普艺术并非普通人所以为的将现实物品直接改变成艺术品,不是简单的去复制这个世界。

波普的复制打破了艺术品独一无二的特点。

出生于美国的安迪 ·沃霍尔(AndyWarhol,1927—1986)是20世纪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

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

对此,杜尚评论说:“如果你拿一个坎贝尔汤罐头重复它五十次,你感兴趣的就不会是视觉形象。

你感兴趣的是要把五十个罐头置于画布上的观念。


沃霍尔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

他把凡是成为社会崇拜的偶像以及时髦事物,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钞、竞赛场上的骚动、世界名人、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

沃霍尔说过“伟大的电影明星都是虚构的人。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

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

沃霍尔曾经这样说过,“我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作画,是因为我渴望成为一台机器”,这十分贴切的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被机器制造的,从日用生活品到文化制品,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被大量复制的,它们反复地重复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单独的唯一的。

现代工业正是这样每天重复着同一样东西。

沃霍尔这种直接选取现成物作为艺术品的态度和做法显示出他对现代商业文化和消费社会赤裸裸的揭示。

三当代中国架上绘画艺术的波普潮
中国艺术家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波普艺术是在1985年,美国画家罗伯特·劳申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作品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与中国大众见面后,一股波普的思潮很快在中国南北蔓延开来。

劳申柏格作品当中绘画、拼贴、摄影、录像、雕塑、实物等艺术概念、创作材料、
创作手法为当时被“伤痕美学”、“乡土意识”所束缚的国内艺术家带开了思维空间,冲破了传统学院派画家定下的框架,掀起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场革命。

中国的波普艺术在 1989年的全国现代艺术展上以王广义的三幅毛泽东像《毛泽东》为代表正式登上中国艺术舞台上,红色大格子覆盖在巨大灰黑色毛泽东像上,既有历史感又有形象上的距离感,其形式已经叩响了政治波普的大门。

王广义的《大批判》是中国波普绘画的标志性作品,本人也被视为中国波普艺术的标志性人物。

王广义在《大批判》中,将文化革命时期的工农兵大批判图像与当今流行的商业形象可口可乐或者国际奢侈品牌标志并置在一个经过深思熟虑构图的画面上,这让观众能够意识到文革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专制的历史与当下正在到来的商品社会之间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作品没有清楚地表达任何特定的意义和判断,在技术上没有任何的强调,尽可能剔除所谓绘画性,向人们直陈在西方消费文化的潮流的冲击下,一种当代中国生活的存在。

与美国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政治波普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它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但实际表现的不是中国现实的政治,是借用波普艺术这种现成的艺术形式拼接中国特有的政治符号形象题材,将…毛泽东时代的神圣式政治‟变成真正大众化的反讽式的政治思潮,呈现某种幽默与荒诞的意味。

四结语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是迅猛而直接的。

中国的经济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迅猛发展,商业化社会发展成熟的同时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也被广泛传播的时代,艺术蜕变为消费对象,因而成为投资对象,因此,波普化的整个过程正如利息滕斯坦所说的那样,是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美术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丞峰著.《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 孙志宜著.《失落与超越―西方后现代艺术现象研究》.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
[3] 马永建.《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
[4] 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汪睛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5] 爱德华·卢西·史密斯.《1945年以后的视觉艺术》.陈麦译.上海人民美术从版社.1988.
[6] 爱德华·路西·史密斯.《西方当代艺术》.柴小刚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7] 耿幼壮.《视觉躯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8] 陈建军编著.《沃霍尔论艺》.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9] 杨卫.《艺术界》.《关一于“艳俗”艺术的片断性思考》[J].19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