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作者:梁红霞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5年第12期
【摘 ;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各国文化的融合趋势日益突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阅读经典是中国大学生肩负的文化责任,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梁红霞,女,博士,武汉大学研究生工作部主任科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5-0133-02
我国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习近平主席说:经典著作是中国人文化的基因。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只有浸润在经典的中国文化中,中国文化的基因才能得以传承。

因此,阅读经典著作、诵读经典应该成为一种风尚。

一、经典著作及其人文价值
1. 何为经典
《文心雕龙·宗经》中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所谓经典,就是恒久流传,不可更改的伟大教导。

经典之所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其蕴含的朴素真理。

《扬子法言》中说:“玉不雕,玙璠不作器。

言不文,典谟不作经。

”就是说,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的文本,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可能成为经典。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即经典有“思无邪”的标准。

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创作态度上的真诚,一切虚假、浮夸之辞都不可能成为经典;二是内容上的“仁爱”思想,因此经典是正能量的东西。

熟读经典、诵读经典是时代的要求,是提升正能量的需要,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2. 国学经典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典著作浩如烟海。

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精神财富,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特有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人格操守。

余秋雨先生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续到今天,就是因为中国的文脉一直没有断裂。

国学经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

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人生幸福的根本。

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
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3. 经典的价值
阅读经典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与个人修养密切相关,并且关乎民族精神的养成、国家的未来。

阅读经典让我们穿越古今,与古代圣贤对话,感悟生命,修养性格,积累智慧。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阅读和吃饭一样,是生活的必需。

在人生的青年时期,是储备知识的黄金时期,而阅读经典则是储备了重要的精神食粮。

同时,经典还具有普世价值,经典真正的价值在于学与用,在于指导今天的现实生活。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对现实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易经》是从普遍到一般,通过本质指向现象的;《春秋》则是从一般到普遍,透过现象直抵本质的——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

经典永远具有现实意义,经典常读常新,值得广大青年学生去潜心研读,汲取菁华,砥砺精神。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与阅读的关系
1. 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1)重理工轻人文,人文素质偏低。

在我国高校中,理工科学生不注重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整天泡在实验室,专攻专业领域。

而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没有博雅的情怀,没有广博的人文艺术的修养,科学的道路并不会走得长远。

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要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的领军人物,而不是一个技术工人。

缺乏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和修养,理工科学生在能力、发展潜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是值得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2)名利思想严重,精神追求不足。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变得非常实用和功利。

如何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是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3)重个人轻集体,道德水平滑坡。

当代“老人摔倒,扶与不扶”已经成为一有争论的话题,可见社会的人情冷漠。

什么是大学?培养什么人?“大学之道,在于亲民,止于至善”,大学就是大写的做人的学问。

一个大学毕业生绝不仅仅应该是习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应该是在德育、智育、美育上取得了均衡的发展的一个和谐、完整的人,而一个全面的人的培养,离不开经典诵的熏陶和指引。

2. 如何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这里“和谐的人”应该是指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
格的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

曾经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之所以今天能够崛起于沙漠之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与其民族热爱阅读、崇尚阅读有直接关系。

据统计,1901年至1995年,在6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有121位,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

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广大青年学生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更应该向书本学习。

流传到今天的经典书籍涵盖了整个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只有在继承这笔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才可以让我们从容应对快速变化时代的挑战,增进人类的智慧,焕发创造的活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如何在校园里推行经典阅读课程
1. 以课堂为媒介
课堂是推广经典阅读最直接的方式,高校应该重视大学阅读课程体系的建设。

应该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制定详细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研读文学方面的经典作品和好书,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和基础。

要以培养大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表达能力,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文化素质为目的,建设一批精品课程。

在课程中积极引入经典名篇,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树立为中国的复兴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了解中国的历史经典人文著作。

2. 以组织为依托
学校应该积极组建一批经典作品研读组织,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建立读书会,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到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中来。

例如,图书馆应该利用自己的资源,做好阅读推广的工作,编制阅读推荐书目和导读书目,并根据读者的需求订购和调整馆藏经典书籍的种类和数量。

还可以利用学生社团来组织力量做好大学生阅读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读者协会与其他社团组织举办相关专业阅读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读者,参与到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来,让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3. 以网络为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成为一种趋势。

为了顺应这种趋势,应该将一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提高经典作品的阅读率。

此外,应该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作用来推广经典阅读活动,如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在微信中定期推送经典诵读文章及读后感,进行书目推荐等。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助力经典阅读的推广活动。

4.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校园文化紧贴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应该积极主动地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开展演讲比赛、诗文朗诵会、读书讨论会、读书征文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将经典作品的阅读活动打造成为校园品牌活动,让经典阅读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逐渐养成阅读经典作品的习惯,让阅读经典、诵读经典成为一种氛围。

四、加强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
经典诵读的最终目的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老一辈教育家张岂之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的载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广大青年学生需要的奋斗精神,青春不息,奋斗不止。

在社会和谐方面,要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优秀品质。

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国家民族意识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气节操守的民族性格,是我们今天必须坚守的民族精神财富。

哲学家张岱年说过:“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

”因此,尊重本民族的精神财富。

重视经典的价值,仔细研读经典,必将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青年群体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丽平,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9):116-117.
[2] 张岂之.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高等教育探究,1997,(2):17-18.
[3] 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内容的核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21-22.
(编辑:秦俊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