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日本古典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作者:毛峰林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外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刊名:
外语教学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2001,22(2)
被引用次数:2次
1.Keene Donald日本人的质问 1983
2.林屋辰三郎日本文化史 1988
3.吉田精一日本文学鉴赏辞典(古典篇) 1967
4.马场秋子和歌の読ゐ方 1988
5.山田胜美中国古诗鉴赏辞典 1978
6.三好行雄日本文学史 1983
1.期刊论文罗春霞.方萍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俳句的对比研究-黄山学院学报2004,6(5)
本文以诗歌比较为手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和歌、俳句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梳理出日本诗歌在承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有其偏狭而独特的发展:题材更狭窄,形式更凝炼,审美更纤细.
2.期刊论文毛峰林.Mao Fenglin日本和歌俳句读解的语用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日本和歌俳句是诗歌语言与文化精神的融合体,作为形式独特的诗歌语篇,它表现出独具特点的隐喻功能与信息功能语用特征,其中语篇隐喻及概念隐喻与特定的意境表现密切相关,而信息结构规律则与背景信息密切相关,二者显现的语用特征与日本人特定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相照应,以语用视角探讨和歌俳句,将使我们更加准确读解和歌俳句趣旨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
3.期刊论文毛峰林.李素杰日本和歌俳句与隐喻表达-日语知识2006(10)
日本诗歌主要以和歌俳句为代表,其语篇类型为五、七音节交错而成的三十一音节语篇与十七音节语篇,短小与微观是和歌俳句的显性特征,而其中浓缩的日本人自然观与世界观则是重要的隐性内涵.
4.期刊论文权宇.QUAN Yu试析日本象征主义抒情诗的诗美范畴和审美特征-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1(6)
日本和歌与俳句都很短小,这和喜欢小而精、小而巧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的传统的美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和歌往往以"惟专止于男女相恋之情",俳句"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展开.然而,受到宋元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和美学追求,把艺术情趣转向于反世俗的禅的意境之上.
5.期刊论文李卉.LI Hui"黑发"在和歌与俳句中的象征意义-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6)
在日本的和歌史上,"黑发"一词一直被喜爱并沿用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发"在和歌与俳句中所表现的含义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促使日本人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情趣.
6.期刊论文宋馨华日本古体诗歌的一朵奇葩--论日本俳句的创作和翻译-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21(3)
俳句是日本文学格律诗体的一种传统形式,它是从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样式--和歌发展而来的.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俳句是由5、7、5三行17个音组成的;其次,俳句中一定要有一个季语.另外,俳句中还经常使用断句字、比喻,俳句还强调节奏和声音所带给人的印象.对日本俳句进行翻译,既要考虑它的格式特点,又要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7.学位论文宫下正兴以日本大正时代为背景的郭沫若文学论考2006
在留日10年间,郭沫若形成了他的早期文学观,在异文化的风土中成为一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巨匠——《女神》在五四新文学界奠定了地位。他早年和鲁迅一样由拯救国民于“体”到拯救国民于“心”弃医从文转变。他的思想内涵广泛涉及到来自西方的近代思想,大正时代的日本文化等。其中,日本和歌、俳句及自我小说等对他产生深深的影响。他又曾娶日本人为妻并养育五子,与日本有了不解之缘。
虽然有一些人在感情上至今仍不能原谅郭沫若在1937年夏抛弃日本妻儿逃离日本返回中国后与于立群另组家庭一事,而且不能理解文革初期他对自己所做的违心自我否定,但是他不屈的追求文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尊重,他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二十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学群体存在。研究郭沫若文学是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
郭沫若留日10年,除了他本人自传性记述外,有事实考证性的论文并不太多,这种研究上的“重证据少论说”的空白与郭沫若这样一位文学大家的身份不太相配,关于这一课题对研究者们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对此进行追踪郭沫若文学足迹是有一定价值的。从日本大正时代文化关系的视角对他的文学形成经纬进行考察又能有一些新的发现。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郭沫若早期诗学受西方文艺的启迪”。本章主要探讨郭沫若早期诗学的旧体诗创作方法构成了新诗的潜在因素。他是带着浓厚的中国古诗修养去接受外国文艺的。当时沉醉在五四精神中的郭沫若对中国社会的新生充满了希望,惠特曼提倡的思想解放、民主自由、浪漫主义、反抗旧传统的精神给他带来了启迪,被那种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使郭沫若打破旧诗的束缚,写出自我思想解放的诗歌。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否定一切传统、提倡个人主义、自我意识使郭沫若得以借鉴和启蒙,因此在《女神》中呈现了力量扩张、自我表现、个性解放的呐喊。抒情独白、内在感情的表达真挚、想象丰富、崇尚自然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结合,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高扬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艺思潮流派的本质特征是主观性,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想象放在重要地位,内心活动描述超过客观世界的反映,抒情诗和自传体小说在浪漫主义文艺中最为发达。浪漫派作家提倡“回到自然”的口号,厌恶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歌颂大自然,作品中洋溢着绚丽色彩和异方情调,喜欢夸张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郭沫若是在借鉴外国文艺基础上进行自我艺术创作使西方文艺思潮在接受过程中变形,表现在《女神》中,在五四新文坛上找到立足点。
他接受泰戈尔的影响促成泛神思想观。郭沫若自我主张“我即是神,神即是我”,强调“个性解放,人的力量”。使人的力量成为宇宙的最高主宰。与泰戈尔的“本位即神,神即万汇”的思想并不相同。郭沫若扬弃了泰戈尔泛神论的唯心主义倾向而接受唯物主义因素,使“自我”成了创作中的象征符号。斯宾诺莎和歌德的泛神论观也使郭沫若受到启迪,强调“实体即世界,神即世界,神即自然”的学说,“神”再不是原始宗教里的神,失去了威压人的恐怖及神秘色彩。神与人、神与万物处于平等地位说。郭沫若曾经强调:泛神便是无神,一切自然是神的表现,万物是神,我即是神。他认为与斯宾诺莎陶醉于本位进行比较更倾向陶醉不断奋斗,个人的事业发展,与歌德泛神论合体。
第二章“《女神》与日本文化的关连”。本章首先对《女神》中多篇与博多湾风景、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进行追踪。他的诗意用“写实”加上“幻美”借以夸张与浪漫飘忽,呈现了博多湾和千代松原大自然的清晰投射,孕育出《女神》中的“太阳”、“月亮”、“自然”、“大海”的讴歌。其次考察日本古代的“天照大御神”即“太阳神”对郭沫若诗歌的影响。传说中的“天照大御神”主要是尊重女性,寓意宽恕与向善、光明与和平。这神话传说使郭沫若思想及诗风受“女神”、“太阳神”意象构成悟解其中的奥秘。《女神之再生》的女神重新创造的太阳意象寓意新生与光明。“天狗”是日本民间广传的神话。《天狗》诗的形象创造,受到了神话中的天狗在广漠宇宙空间自由驰骋,具有吞噬它物的能力的启蒙。日本古来的自然宗教是神道,崇拜神道与崇拜太阳合为一体。郭沫若从太阳的天宇中汲取大自然的能量,同时太阳意象涌入诗篇中,但是他的礼赞意象与日本神道崇拜的太阳神是不同的,借鉴日本神道观加以想象,形成了浪漫创作艺术个性。然后对日本的和歌、俳句与郭沫若早期诗歌的关系加以分析,他的早期诗还有一种特点是真挚质朴、简洁淡雅、富有余韵,这些诗的素材是博多湾的产物,具有“俳句”特征,诗的素材抓住了大家熟悉的自然与人间合为一体,借助大自然美之旋律烘托出诗意情趣,这些借鉴和模仿了“俳句”的艺术性。“风物纪游”也是早期诗学的一个特点,房州海岸之景观对郭沫若无疑是一种梦幻性纪游写出了《自然追怀》,博多湾的光与海、人的呼吸与海的风波融为一体和他的视网膜反射觅了一首《博多湾水碧琉璃》,诗意清新淡雅、情绪吕律。与成仿吾共游四国异岛风情,写了纪游诗《与成仿吾游栗林园》,与田汉游太宰府正恰樱花、梅花盛开时纪游写了《梅花树下醉歌》,还有《登监》其诗意描述属于纪游性质。
第三章“郭沫若早期文学与‘安娜和五四新诗坛’”。本章首先强调安娜对郭沫若早期诗歌的影响。郭沫若曾说过:“把我从疯狂的一步救转了的,或者怕要算是我和安娜的恋爱吧!……和她恋爱发生,我的作诗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他和安娜结合,也是为他的《女神》创作过程铺平参道。男女的结合不只是一次男女之间感情道德等约定,而是一种文学的意义,表明他拿起诗歌的这支芦笛吹奏的旋律中会回荡一种关于女性崇拜的激情和憧憬。并以浪漫主义的主旋律融合于《女神》中,力倡主情,强调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不只是模仿自然而应当赋予自然以生命,使自然再生,情绪色彩便是诗。并强调心中的诗境纯真表现,好的诗是从强烈感情中自然地溢出的。真实的反映现实必然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成为诗人自己一种不得不出现的内在冲动。自我表现是美化人类感情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反对死板地模拟客观现实。又强调“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女神》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它已经有别于西方的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而是在五四新文艺思潮影响下,继承了西方和中国古代浪漫文艺思想以及日本大正时代的新浪漫主义文艺风采。最后探讨他与安娜的悲欢离合的人生体验也是作品的素材,他的《漂流三部曲》、《行路难》等作品中描述了家庭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生活。
第四章“郭沫若早期自叙小说论考”。这一章主要探讨郭沫若在大正初期留学日本,正是日本私小说的盛行期。他与日本私小说产生了感情,被私小说的风格艺术和新颖形式所吸引。私小说所蕴含的自我表现和内心情绪的创作艺术与郭沫若自叙小说十分契合。他强调小说创作“求真”,要自我表现,写本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和情境,作者与小说主人公基本一致,且以第一人称登场,笔致恬淡,描写手法可谓写实。但是,虽然素材来源与作者的实际生活体验,但将实际体验的某一部分进行删减加以虚构进行填补了特异体验。他的早期小说的猎奇梦幻,追求幻美与虚构的写作特征,如《骷髅》是一篇用梦幻的手法将一个奇闻怪案所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地猎奇性格,写了斋藤寅吉的性变态,与尸体恋爱的病态心理,又是古今社会仍有事实所在。在《牧羊哀话》、《残春》、《喀尔美萝姑娘》、《月蚀》等作品中描写梦幻的手法。有关梦幻的叙述本身就开始带有象征意义,或者梦的设定即某种观念的曲折叙述。梦里的主人公成为挣脱家庭义务和责任以及社会道德等现实束缚而获得了解放的自由。“梦”的抒情写作艺术构成了小说的幻美的虚构性。他的小说在五四新文坛中亦颇具新小说特色,隐藏在内心最深渊源的,最该隐私权益的他可以自然流露的倾吐出来,倾吐他青年时代为了追求文学,羁旅漂泊异乡的生活体验和凄凉苦辣的心境,曲折多姿的人生,织就着曲折多姿的作品。从个人家庭琐事来突出知识分子生活的苦闷,抒发社会不平。他的《漂流三部曲》、《行路难》、《未史》、《红瓜》等从不同的视角宣泄主人公的苦闷与哀婉情调。
第五章“初期创造社与日本大正文学”。本章考察初期创造社同人的青春时代,都是在日本度过的。他们的文学及人格形成与那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所产生不可分离的密切结缘,受着异文化的浸染,汲取异文化知识而形成了同人之间彼此各有特色的不尽相同的文学艺术。这一章首先探求几位创造社同人的各自特色,如为兴办创造社激扬先鞭的张资平;中日文化双重教养的郁达夫与佐藤春夫;田汉与郭沫若从笔友产生的《三叶集》而又步入文学同人堂;陶晶孙与《Green》杂志;郭沫若与创造社黎明时期的东西奔跑足迹追踪。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借鉴与模仿,运用所谓“露骨的描写”呈现在小说之中,虽然是借鉴与模仿,而经过变异而形成一个有自己个性的自然主义文学趋向。他的早期作品《约檀河之水》与田山花袋的《棉被》;《梅岭之春》与岛崎藤村的《新生》比较可显示出,虽然小说的结尾略有异同,但在情节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作品中真切细腻的描写,隐藏在最深处的裸露、曲折错综的故事情节适合了一代青年的喜爱。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等同人也深受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如郭沫若的《行路难》、《阳春别》等;郁达夫的《沉沦》、《银灰色的死》、《还乡记》等同人的文学“求真”的内面写实。强调内在自我大胆赤裸裸的自叙性告白,抒发不平与忏悔,对自己青春期心理状态作露骨的刻画。第三部分介绍的是初期创造社同人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借鉴,并对其进行分析。田汉在留日期间深受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带有浓郁的唯美主义色彩。郁达夫与佐藤春夫交往密切,他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写作情节和忧郁气质进而有模仿。
8.期刊论文金锦珠试析正冈子规的俳句改革及其意义-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日本明治时期的作家正冈子规在日本俳句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佛句改革时子规所倡导的写生理论,随着其理论在和歌,小说上的应用.不仅在俳句史上而且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画上了重重的一笔.本文通过子规的俳句改革运动,分析并撂讨了写生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9.期刊论文金锦珠试析正冈子规的句改革及其意义-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7)
日本明治时期的作家正冈子规在日本俳句中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俳句改革时子规所倡导的写生理论,随着其理论在和歌,小说上的应用,不仅在俳句史上而且在日本近代文学支上画上了重重的一笔.本文通过子规的俳句改革运动,分析并探讨了写生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10.期刊论文陈光芭蕉俳句的"谐"与"雅"-日语知识2001(1)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短诗,共有17个音节,分为五、七、五三句.在松尾芭蕉(1644-1694)出现以前,俳句是以卑俗、滑稽为主旨,为庶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松尾芭蕉借助中国古典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主张"造化随顺"和"风雅之诚"将俳句改造成了与汉诗、和歌相媲美的风雅的诗文学.芭蕉的作品既保留了俳句的俳谐性,又具备了诗歌的高雅性,成为雅俗共赏的诗文学.本文对上述两点做扼要分析.
1.吴娱浓缩的艺术之花——从俳句看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期刊论文]-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2.毛峰林日本和歌俳句读解的语用视角[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yjx200102015.aspx
下载时间:2011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