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部农村教育困境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西部农村教育困境问题调研
摘要:“三农”问题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有重要影响,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落脚点。目前中国的农村教育一方面存在职能困境,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的目标错位、内容错位、结构错位、评价错位;另一方面存在生存困境,表现在农村教育缺乏制度保障和教育投入不足,其实质是国民教育体制的双轨制。以上两种困境造成的明显而又具体的表征就是失学辍学现象严重。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兴办农村教育的经验,本文提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建立多元化农村教育新目标体系,教学内容贴近农村,调整教育结构,拓展评价机制,引入社区学院模式。
关键词:农村教育;困境;解决对策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曾几何时,这句标语在中华大地上久久回荡。可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农村发展和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所拥有的十三亿人口中,64%的人口身处农村地区。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的问题。目前,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仍然堪忧,文盲、半文盲占农民人口数的9.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4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99%,高中文化程度占9.1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46%和0.37%;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限为7.4年,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农民受教育少,素质低,已成为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随着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不但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农业、农民需要的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计。
一、中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面临重重困难;情况非常不容乐观。农村教育处于被政治经济边缘化和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双重边缘化境地。辍学、工资拖欠、经费不足成为农村教育的三重危机。透视农村义务教育,教育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单一,教育投入不足,职业技术教育缺位,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失学、辍学现象严重,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处于两种困境之中,一方面,农村教育存在着职能困境,因为农村教育从实现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意图来说,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存在着职能困境,因为农村教育从实现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意图来说,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存在着生存困境,因为在我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中,农村教育事实上是农民办,农村教育没有获得制度上的保障;没有获得真正的国民教育待遇,城乡教育存在着事实上的双轨制。
(一)无所作为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职能困境
1.目标错位——以“应试”为主旨的教育目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城市中心”取向,在教育目标方面,尽管在官方文件中,农村教育的目标有其它表述,事实上,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不少农村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奋斗目标,重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职业生活技能的教育,农村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而还没有根本改观。
2.内容错位——以“离农”为特征的教育内容
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根本解决不了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国家实行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
3.结构错位——以“单一”为典型的教育结构
农村教育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结构以基础教育为主,基本上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比重非常小。况且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也以向发达地区培养、输送人才为主,而不是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因此,《中国青年报》(2003年10月8日)曾经指出我国的城市成了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的“收割机”。农村地区流失的不仅是资金,而且是人才。这两方面的流失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4.评价错位——以“高考”为终极标准的教育评价机制目前农村教育仍然以应试为核心,高考依旧是农村青年改变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唯一途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唯一指挥棒,也是学生和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无论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资源、就业走向等方面的不同,被一概套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高考”衡量着。但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这种以高考升学为评价标准的农村教育,根本不能与城市匹敌,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精英学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目标机制和评价机制的牺牲品。
(二)缺乏制度保障的农村教育——中西部农村教育的生存困境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制度,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以城市教育为中心,优先发展城市教育的总原则,农村教育经常处在附属和次要的位置,缺乏有效的体制保障,享受不到正常的国民教育待遇。\
1.管理错位——政府责任和义务的缺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确立了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农村基础教育主要由县乡政府来举办和管理,乡是管理的主体。形成了城市教育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财政保证,而农村教育费用则由地方(县、乡、村)以学杂费和教育附加费的名义筹集,所谓的“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自己为自己的普及义务教育埋单。实际上,在许多农村地区,这句话正好成了地方政府不用举办农村基础教育的挡箭牌和把农村基础教育排除在体制保障之外的托词,是对普及义务教育的责任的推委和缺失。2.投入错位——三重危机的根源
在不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之下,政府在履行其最主要的教育投入责任方面则严重失职。中央政府对于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严重不足,有人认为,1985—2002年间“教育经费总短缺额10100亿”。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原有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没有了,而新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机制又未建立起来,这使原有的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现,使得原本经费不足的农村教育更加缺乏资金。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引发的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问题,大量危房问题,教育负债问题,教育负担太重等问题悬而未决,愈演愈烈。
二、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兴办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国家和农村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农村教育困境实质问题,在如下方面要着力加以完善,以实现“十一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一)制度保障
首先是通过立法和政策保证农村教育发展。
(二)经费保障
取消城乡分等对待的双轨制。城乡教育同等对待,共同享受国民教育待遇。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应该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
(三)建立多元化农村教育新目标体系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让农村学生获得个人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之外,更多的是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
(四)教学内容贴近农村
建设适合乡村的活教育,以课程改革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为突破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引进技术教育,调整和设置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课程;2)建立多元化课程管理制度;3)突出实践教学。
(五)调整教育结构。加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中学后继续教育。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除了需要高等专业人才外,还需要大量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以及熟练劳动者,而这些人才的培养要靠在基本的文化科学教育基础上通过农业职亚技术教育来完成。因此,可在重视在普及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后进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