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改革的可行性与失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改革的可行性与失败分析
内容摘要:晚清声势颇大的改革最终失败,清政府的改革是否真的可以拯救中
国,失败究竟是由于外界条件导致,还是其从根本上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关键词:晚清改革,可行性,失败,反应迟钝,固步自封。
一.晚清改革具体内容
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比1898年的戊戌变法更广更深。
(一)政治
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立宪一事。1900年9月1日,慈禧太后下诏颁布预备仿行立宪。整份宪法大纲有浓厚君权色彩,但亦基本上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并规定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拥有财产、选举和被选举议员等的权利。与此同时,清廷亦放宽了对报刊及政党的限制。、
同时还订定新中央官制,重整地方行政制度并采取了部分地区自治措施。(二)经济
财政整顿:1906年,度支部颁布《清理财政明定办法六项》,负责统一各中央地方衙门收支、统筹外债借还、考核各省银号以及规定对各省越时造报财政之惩处;
税制改革:由度支大臣载泽兼任督办盐政大臣,统理全国盐政行政用人之权履行,并在1902年之《中英商约》中商讨有关免厘加税之条款。而在现代财政预算的组成上,1907年福州道御史赵炳麟奏请中央制定全国预算。最终,清廷于1910年首次编制第一次全国预算;
币制改革:在1910年颁布《国币则例》二十四条,划一银币及铜币之重量和成色,但由于当时市面流通之旧币总值达十五亿以上,回收的财政费用已是政府难以承担,最终清廷需要于1911年4月15日向美英法德四国财团贷款一千万英镑,以推行有关币制改革;
铁路发展:1900-1905年间铁路总体发展为三千二百哩。唯除全长201公里的京张铁路为本国修建外,其余铁路均为外国持有部分股权下所修建;
鼓励工业:1906年,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来鼓励人民发展农业、工业。
(三)司法
重新制定了新的刑法,废除了一些生理上的酷刑,如凌迟。并取消了连坐法,推行了西方的个人责任制。
(四)教育
改革科举:在1901年6月3日,张之洞请降旨改革科举,同年7月26日,
张与刘坤一会奏改革文科及罢废武科;并提倡兴办西学学校,以在十年内三科渐次取缔科举。于是在同年8月29日,清廷下诏自1902年开始,按张之洞于之建议改革文科及罢废武科。次年3月13日,袁世凯及张之洞再上奏请递减科举名额,以免阻碍学校发展,1904年1月13日,朝廷颁布按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以回应张之洞及袁世凯的建议。最终,在1905年9月2日,日俄战争结果促使直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煊及端方六人上奏废科举,朝廷从议,废除了实行千余年的科举制度;
兴办学校:代之而起的是西方的学校制度,包括五年的蒙养院,八年的小学堂教育,五年中学教育,三年的高等学堂教育和最后的大学教育中;
留学生计划:1903 年10月,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按在外留学年限及所获学位奖励留学生以相应官职。
(五)军事
军官训练:清廷在1901年废除武举考试;1903年设中央练兵处统筹全国军队训练,禁止各省自练军队,并订定军官训练制度;
军械:1901年,因团乱后列强禁止中国输入外国兵器,清廷乃设立汉阳、上海及广州三大兵工厂,至1910年其生产已可供应全国所需之山炮、弹药、连发来福枪及机关枪;
陆军:1905 年,改北洋六镇为新建陆军,江苏所练自强军由直隶总督袁世凯统领,袁之北洋西镇由陆军部统管;中央设军咨处,由皇族毓朗及载涛管理。在新征兵制取代旧有绿营世袭制下,军队待遇亦有所提升;
海军:1902年,北洋水师帮统萨镇冰提出复兴海军方法四点:第一:派海军士官留学日本、第二:于江阴设水师学堂、第三:以马尾船厂为修舰基地、第四:于烟台及福州设海军镇守府。而于1908年陆军部提调姚锡光提出《筹海军刍议》,按“急就”及“分年”两法重建海军,以复当年北洋舰队之盛况。清廷更于1909年设“筹办海军事务处”,于1910年筹办海军事务处更进化为海军部,令海军事务更为专门独立,并由中央直接统筹。
二.可行性分析
晚清的改革仅从材料上看,较为全面而有针对性的从各方面的薄弱环节入手,试图仿照西方国家,缩小差距。首先改革提供了民主的摇篮,至少将一部分全力从皇室分离了出去;其次经济上的改革促进了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新经济法规,确立的一套新经济政策,都符合了当时的国际化潮流;再次司法废除酷刑也一定程度的体现了人文的精神;特别的是废除科举制度,具有相当深远的历史意义,开学堂与派遣留学生,也都说明改革至少是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最后的军事改革,从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决心与重视,军事改革确实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整个晚清改革并没有走弯路,是走在正确的大方向上,具有一定可行性。
三.失败分析
然而,晚清的改革并不仅能从材料上下结论,尽管改革方案具有可行性,但改革最终还是失败的。这就需要探讨整个理想化的改革背后的矛盾及实施过程中
的阻碍。
1.政治改革虽然体现了各种民主原则,但属于方式、方法范畴的统治术改革,不是根本统治制度的改革。其组建的内阁,皇室占据了大多数席位,被嘲讽为“皇室内阁”。所谓民主,只是象征性地分出了部分权利给大臣,广大劳苦大众仍与政治绝缘。纷繁的宪法很大篇幅都是硬凑出来的,脱离实际,避重就轻,制造出民主的假象,只是清皇室的自欺欺人。《钦定宪法大纲》模仿痕迹生硬,缺乏可行性,而且三权分立空有其表,实际还为皇权所束缚;
2.经济改革纵然催生了民间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然而多侧重轻工业,并且由于大量战败赔款,整个清王朝资金严重短缺,仓促的经济改革并不能迅速解决困境,薄弱的经济基础导致改革的大量措施只能停留于书面;
3.留学生计划造就了一批人才,然而愈是眼界开阔了的青年人,就愈难为清政府所用,同时由于整个社会的封建性,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人,在不推翻现有制度的基础上,仍只能看着国情的败落;
4.从改革的性质看,晚清所谓的改革,并非是清政府对时情有了清醒的认识,立宪也只是为了拖延时间,是缓兵之计,是为了收揽人心的缘故,而推行的敷愆政策。不少政令有慈禧太后本人后谕不用切实执行。因此改革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出动统治阶级打的根本利益,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改革内容无论再多好看,也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5.从时间上看,晚清改革实施时,已措施了改革的最佳良机,况且清政府为了拖延时间,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刚愎自用,拒绝接受意见,措施保守而迂缓,阻碍了改革成功的脚步;
6.从改革的领导阶层看,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缺乏群众基础。并且清政府也没有放权的想法,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基础完全不同,生硬的模仿只有失败。以皇室为首,臣下为辅的改革缺乏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是有志之士通过一次次请愿,推着清政府不情不愿地往前走;
7.从改革的阻力看,虽然改革只是动了行政体制的一些皮毛,然而就是这点皮毛的触动却遭遇了极大的阻力。改革的领导人恭亲王奕訢被讥讽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被斥责为数典忘祖的卖国贼,曾经有限度的支持改革的慈禧在保守派的压力下摇摆不定。晚清的政治改革只好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艰难而缓慢的进行着。
四.结论
改革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然而与之前的戊戌变法相比较,晚清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更具现代化性质的改革,虽然没有完成从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型的根本任务,但它毕竟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也取得了许多可以称道的实际成果,为今后的政治体制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告诉我们,政治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政治改革的阻力来自方方面面,有文化因素,也有权力因素。特殊利益集团是改革的劲敌,他们当中一些人不顾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阻挠改革、回避改革,由于他们手中有权,他们的危害很大。所以改革者必须明白,阻力来自哪里,如何减轻阻力,排除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