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之流体力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学之流体力学
血液流变是生物力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流体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找到血液流动规律与生理和病理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因此研究血液流变学必须懂得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是物理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流体在外力作用下流动规律的学科。在此仅介绍一些概念,以便理解血液流变学理论。
流体和刚体:流体是指在受外力作用下物体内分子问不发生相对位移的物体,而刚体正相反。液体、气体是流体,固体是刚体。在作外力作用时流体要比刚体复杂得多。
流度和粘度:流度是指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而粘度是指流体内擦力的大小,粘度与流度呈倒数关系。流体的流动除受外力影响外,还要受内在阻力的影响(粘度和流态)。
流态:流体的流动状态不同,流动参数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分为层流(流体每一点的流动方向一致)和湍流。一般低速的情况下,流体呈层流状态,而当流速增大雷诺常数超过3000后就多为湍流。而血液以在大动脉中流动雷诺常数也小于2000,因此人体动脉中的血流为层流流态。湍流的内阻力大于层流。
流层:在层流流态中,由于液体分子与管道固体之间存在较强的吸附力,所以会在固体表面形成一层不流层,而不流层液体分子与流动分子问的分子引力将减慢相邻层的流速,因此流体会出现中间流速快两边慢的层流现象。
切变力和切变速度:切变力就是流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时,根据反作用原理在流体内部产生的与外力相平衡的一种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切变力叫切变应力。切度速度就是流体在单位真径内流速的差异。即切度速度=速度差/距离。而粘度量化为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之比。
牛顿液体和非牛顿液体:粘度不随切变应力变化而变化的流体称为牛顿液体,粘度随切变应力变化而变化的流体称为非牛顿液体
血液粘滞度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红细胞比容一般说来,红细胞比容是决定血液粘滞度的最重要的因素。红细胞比容愈大,血液粘滞度就愈高。
2.血流的切率在层流的情况下,相邻两层血液流速的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称为血流切率(shear rate)。从图4-18可见,切率也就是图中抛物线的斜率。匀质液体的粘滞度不随切率的变化而改变,称为牛顿液。血浆属于牛顿液。非匀质液体的粘滞度随着切率的减小而增大,称为非牛顿液。全血属非牛顿液。当血液在血管内以层流的方式流动时,红细胞有向中轴部分移动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轴流(axial flow)。当切率较高时,轴流现象更为明显,红细胞集中在中轴,其长轴与血管纵轴平行,红细胞移动时发生的旋转以及红细胞相互间的撞击都很小,故血液的粘滞度较低。在切率低时,红细胞可发生聚集,使血液粘滞度增高。
3.血管口径血液在较粗的血管内流动时,血管口径对血液粘滞度不发生影响。但当血液在直径小于0.2-0.3mm的微动脉内流动时,只要切率足够高,则随着血管口径的进一步变小,血液粘滞度也变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对机体有明显的益处。如果没有此种反应,血液在小血管中流动的阻力将会大大增高。
4.温度血液的粘滞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人体的体表温度比深部温度低,故血液流经体表部分时粘滞度会升高。如果将手指浸在冰水中,局部血液的沾滞度可增加2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化验检查
远大心胸网2008年02月01日 字号设置: [ 大中小]
摘要:DIC的检查项目繁多,但缺乏特异性、敏感性高而又简便、快速的方法。有些试验比较精确,但化费时间太多,难以适合急症诊断的要求。由于DIC病情发展快,变化大,化验结果必须及时正确,必要时还要反复检查,作动态观察,因为在DIC的不同阶段其检验的结果不尽相同,由
DIC的检查项目繁多,但缺乏特异性、敏感性高而又简便、快速的方法。有些试验比较精确,但化费时间太多,难以适合急症诊断的要求。由于DIC病情发展快,变化大,化验结果必须及时正确,必要时还要反复检查,作动态观察,因为在DIC的不同阶段其检验的结果不尽相同,由于机体代偿功能强弱不同所致。当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时,要恰当评价检验结果的意义。有时临床表现可能比阳性的检验结果更为重要。DIC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分以下几种:
(一)有关消耗性凝血障碍的检查1.血小板减少约95%的病例都有血小板减少,一般低于10万/mm3。如在动态观察中发现血小板持续下降,诊断的意义较大。如DIC未经彻底治疗,虽经输鲜血或血小板,血小板计数仍不增加。反之,如血小板数在15万/mm3以上,表示DIC的可能性不大。有些肝病或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在DIC发生前已有明显降低,因此血小板计数无助于DIC的诊断。
2.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当外源系统因子Ⅱ、Ⅴ、Ⅶ、X大量消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抗凝物质增多,凝血酶原时间即明显延长,阳性率可达90%以上。除非在DIC发生的极早期,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正常,一般不支持DIC的诊断。正常凝血酶原时间为12.0±0.1秒,延长3秒以上则有意义。
3.纤维蛋白原减少约在70%左右的DIC病例,纤维蛋白原低于200mg/dl。在原有较高纤维蛋白水平或DIC的早期阶段,纤维蛋白原降低不显著,定量测定正常,动态观察就可见到纤维蛋白原有持续减少的倾向,一般低于150mg/dl时,即有诊断意义。纤维蛋白原滴定度半定量的方法简便,有实用价值。
4.其他如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部分凝血时间延长,对诊断也有参考意义,有助于DIC的诊断。
(二)有关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检查 1.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时,均使凝血酶时间延长,但测定的结果可受到肝素治疗的影响。采用连续凝血酶时间是诊断FDP 的一项较敏感的指标。
2.血浆蛇毒致凝时间用从蛇毒中提取的酶(Reptilase)代替凝血酶进行凝血酶时间测定。当FDP增多时,凝血时间延长,本方法的优点是不受肝素的影响。
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检查正常人血清中仅有微量FDP。如FDP明显增多,即表示有纤维蛋白溶解亢进,间接地反映出DIC。测定的方法很多,包括免疫法Fi试验(即乳胶颗粒凝集试验,正常滴度<1∶8),FDP絮状试验、放射免疫扩散法、葡萄球菌猬集试验(正常FDP值为0.57±0.1μg/dl,DIC时可高达60μg/dl)、鞣酸比红细胞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正常血清FDP值<10μg/dl,DIC时超过20μg/dl),酶膜免疫吸附技术等。如果FDP增多,表示有急性DIC的可能。
4.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简称3P试验)及乙醇胶试验这是反映血浆内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体的一种试验。当血管内凝血时,FDP与纤维蛋白的单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不能被凝血酶凝固。鱼精蛋白可使复合物分离,重新析出纤维蛋白单体。结果发生纤维蛋白单体及FDP的自我聚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称为副凝固试验。乙醇胶试验与3P试验的原理相同,国内资料报告,3P试验阳性率为72.6~88.2%,乙醇胶的阳性率低。两种方法均可有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相比之下,乙醇胶试验敏感性差,但较可靠;而3P特异性差,假阳性多,如FDP裂片分子量较小时,3P试验也可为阴性。最好能把两者相互参考比较,意义就更大。
5.优球蛋白溶解时间优球蛋白是血浆在酸性环境中析出的蛋白成份,其中含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原及其活化素,但不含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可用以测定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是否增加。正常值应超过2小时。如在2小时内溶解,表示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纤溶亢进时,纤溶酶原减少,纤溶酶增多,优球蛋白被大量纤溶酶加速溶解。国内资料报告阳性率为25~42.9%。
(三)有关微血管病性的溶血检查在血清中可见到畸形红细胞,如碎裂细胞、盔甲细胞等。血片检查见破碎及变形的红细胞比例超过2%时,对DIC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四)其他最近一些新的实验方法包括:①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测定:DIC中,ATⅢ大量消耗,早期即有明显减少,测定结果不受FDP的影响,其测定方法有凝血活性及琼脂扩散法免疫活性两种方法。②用51Cr标记血小板或用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测定血小板寿命是否缩短。③血小板β球蛋白(β-TG)及血小板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