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选读
一、关于史记
《史记》的产生是中国历史学的里程碑。《史记》在史学领域,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后来的《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著仿效纪传体。清人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为后代史书树立了典范,从此纪传体成为史学的主要体裁。从《史记》一直到《清史稿》,一共二十五部纪传体正史,四千零四十二卷,洋洋四千五百万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从不间断。
二、关于司马迁
(宋)秦观
子长少不羁,发轫遍邱壑。
晚遭李陵祸,愤悱思远托。
高辞振幽光,直笔诛隐恶。
驰骋数千载,贯穿百家作。
至今青简上,文彩炳金雘。
高才忽小疵,难用常情度。
譬彼海运鹏,岂复顾缯缴。
区区班叔皮,未易议疏略。
【作者简介】秦观,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
三、史记精言妙语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史记·魏世家》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
5.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史记·刺客列传》
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
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
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1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11.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1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1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16.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7.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19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汲郑列传》
20.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四、名篇赏析
大江东去楚王流芳——《项羽本纪》解读
项羽是一位盖世英雄,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仅仅活动了八个年头,兵败自杀时年仅三十二岁。司马迁考察项羽短暂而非凡的人生,深为项羽的英雄色彩和悲剧性格所感动,全神贯注地刻画了项羽的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以“勇”字贯穿始末,“勇”是项羽的基本特点。以灭秦为界,将项羽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描写。前期写他以一己之勇带动天下人之勇,推翻暴秦的统治;后期写他以一己之勇征服天下之勇,结束自己的统治。作品将刻画项羽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和揭示项羽悲剧性格的教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项羽的形象不仅极为鲜明生动,而且还意蕴深厚,令人仰慕叹惋,发人无穷深思。
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说:“八千人渡江而西,忽化而为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化而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令人三叹。”这些数字的变化,说明项羽的神勇在前后两个时期的价值区别。前一个“忽化”说明项羽的神勇不断升值,风云际会,蓬勃兴起;后一个“忽化”说明项羽的神勇不断贬值,众叛亲离,倏然灭亡。
《鸿门宴》中樊哙指责项羽是“亡秦之续耳”,指出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史记》中两次引用贾谊的《过秦论》,其上篇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结,中篇指出“秦离战
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当反秦斗争结束之后,项羽分封诸侯之时,实际上就是“守天下”的开始。项羽缺乏一统天下的政治眼光,不懂“逆取而顺守”的道理,一味迷信于自己的神勇善战,满足于做一个西楚霸王,分封未毕,旋即征讨。文末的论赞明确反对“以力征经营天下”,可见《项羽本纪》的主题与《秦始皇本纪》颇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项羽形象中表现出了反暴英雄令人崇敬和同情的一面。
《项羽本纪》写作上独具匠心,代表了《史记》传记文学的最高艺术成就。
首先是选材精当,详略分明。第三节文字最为精彩。《项羽本纪》基于对历史本身的深刻认识,选材十分精当,能够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经历大事颇多,战阵就有七十多次。全面铺开,则显得庞杂。司马迁确认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大事件在项羽一生中极为关键,于是截取这三个重要的横断面,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再现项羽威猛刚强、激昂慷慨、视死如归的壮烈形象,项羽的品格、气质、才识、胆略、武艺等,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其他史实穿插其间,补充前因后果,丰富了项羽的完整形象。
其次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项羽的英雄本色。钜鹿之战是起义军与秦朝主力军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关系到反秦斗争的成败。义军与秦军之间的殊死斗争是主要矛盾,秦朝君臣之间,率军将领与用事权臣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楚军君臣之间,主帅与其他将领之间也存在尖锐的矛盾。作为反秦的战略家,必须具有目无强秦的伟大气魄和正确无误的战略部署。项羽诛杀宋义,排除阻碍反秦斗争的羁绊,解决内部矛盾;随而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军二万渡河救赵,安定钜鹿城中义军的军心。然后破釜沉舟,大举进军,采用反包围,消灭钜鹿城下的王离军,解除钜鹿之围,随后围歼秦军,迫使章邯投降,秦军随之土崩瓦解。
“鸿门宴”是反秦斗争结束而楚汉之争即将开始时项羽、刘邦两大集团之间的一次交锋,楚汉之争上升为主要矛盾。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序幕。曹无伤告密,项伯说和并庇护刘邦,分别是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内部矛盾,都是次要矛盾。曹无伤告密激化了主要矛盾,而项伯说和并庇护刘邦,加之樊哙闯帐,怒责项羽,则缓和了主要矛盾。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意味着项羽集团的内部矛盾冲淡了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鸿门宴的矛盾冲突与转化,展示出项羽重感情、少城府、憨厚宽容的性格,同时暴露出项羽缺乏政治远见和优柔寡断的一面。项羽斩会稽守之头,斩上将军宋义之头,破釜沉舟救钜鹿,何等刚决果断!但面对并肩作战的刘邦,他却当断不断,不忍下手。宴前当击不击,宴中可杀不杀,宴后宜追不追,而刘邦及其随从刚柔相济,全身而退。鸿门宴通过双方斗智斗勇,刻画出项羽和刘邦性格的差异、见识的高低,从而揭示出汉兴楚败的必然趋势。
垓下之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项羽陷于“两难”境地之中的生死抉择。类似的情形刘邦曾多次遭遇,却都死里逃生,化险为夷。项羽也有突围逃生、卷土重来的机会,但他突围而不逃生,只是要显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突围又复聚,“乃欲东渡乌江”,尚未彻底放弃卷土重来的希望。当乌江亭长劝他急渡的时候,他反而决意不渡。无面目复见江东父老,独愧于心,一个“愧”字使他彻底放弃了逃生的欲念。生得惭愧,死得痛快,“两难”的抉择在项羽做来并不困难,即使在最后的时刻,项羽还谈笑风生般地将项上人头赠送故人,显得何等豪迈!如果说钜鹿之战是一曲勇壮的凯歌,那么,垓下之围则是一首壮烈的挽歌。写奏凯的场面容易显示力量,而写失败的结局则容易流于衰飒。垓下之围写得豪气干云,悲壮而不哀戚,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