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的探讨
高校社团是作为继学生会之后的又一学生组织。而与之不同的是,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子以一定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自发组织的群众组织。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推动,以及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社团以其独有的特点,逐步发展成大学中有一定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承载体。在大学生知识日趋完善,能力逐步提高,以及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组织方式灵活,群众基础广大,个性鲜明,给高校学子发展爱好、发挥特长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学术性社团是学生社团中的一支为数不多但又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使大学生求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探求型”转变的重要载体,其目的是通过直接感性的科研实践活动全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掌握从事科研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学术性学生社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些实用热门或娱乐型社团备受青睐,报名者趋之若鹜,而充满浓厚学术气息的学术性社团却是“门庭冷落鞍马稀”。我们不得不开始正视学术性社团面临的问题,从中寻求解决方案,以求改变许多学术性社团举步维艰的现状。
一、当前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种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建立,对于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提高学生素质;增进师生思想交流,促进教师教研水平;拓展社团文化,乃至校园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术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子由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团体,是学生将课堂文化知识用于实践的平台,也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接轨的桥梁所在。对于不同的社团,其组织结构有所不同。由相同专业或相同性质专业组成的学术社团在专业有所依靠的基础上,汇集高校学子的智慧,成为学术性学生社团中发展较好的一部分。而对于由跨学科的,不同系,不
同性质专业学生组成的校级学术性学生社团,虽有跨较为全面的学科组成结构,形成了一个综合知识的舞台,但也因此逐步出现了一些让社团创始者始料未及的问题。
此类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建设,现实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学术社团的数量仍然过少;
2. 有些学术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不完善,许多规章制度成了“一纸空文”,社团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没能有效实现;
3. 有些学术社团活动,仅限于搞一些讲座、征文等活动,并且许多活动达不到预期目的,收效低,形不成浓厚的学术氛围,社团会员在社团里收获不大,以致社团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些社团会员抱怨参加这些学术性学生社团没意思没作用,退社团的人数增加。
4. 有些学术社团开局良好,但不是坚持发展,而是有兴致了就搞一搞,不耐烦了就扔开一边,轰轰烈烈搞上一阵子后,就冷冷清清了,以致夭折;
5. 有些学术社团只图外在形式,重表面热闹,而无实质活动,挂虚名,流于形式;
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乏力,难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也制约了学术性学生社团功能的发挥。
二、造成当前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术性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和超前性,没能反映学术社团文化本质内涵的要求和满足社团会员的本质需要。社团的形成是以会员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纽带的,因而积极拓展社团会员的兴趣爱好便成了社团会员的共同心理需求。我们知道:兴趣爱好只是人的一种初级的浅层次的需要,而知识和能力才是人最本质的高层次的需要,兴趣爱好的发展结果必然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追求。那么学术性学生社团文化本质内涵的要求就是:增长学生知识和能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目前有些学术性学生社团的活动只停留在搞一些讲座、征文等表面性活动上,没有针对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谈不上创新性和
超前性,明显缺乏创意和吸引力,没有顾及到会员有没有实际的收获。这就往往出现会员“满怀希望入会,失望退会”的尴尬局面。
2.学术性学生社团活动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制度保障,以及在工作上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从社团的本身来说,许多学术性学生社团成立时,仅是少数几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章程、规则和制度,缺乏对社团宗旨、发展方向和活动目的的综合研究,对会员缺少必要的严格的管理措施。从社团的内部机构来看,许多学术社团存在着明显的身份地位制,带有官本位的色彩,不利于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发展。从社团的管理指挥系来看,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社团都是由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的。社团联合会一般是由学生干部(且大一、大二的学生居多)组成。由于知识、能力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缺乏对学术性社团文化的系统研究及认识,对学术性社团没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忽视了学术性社团文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术社团文化的特色。且社团联合会仍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方法,对社团统管过死,学术性学生社团缺乏相应的独立性。社团的领导权和经营管理权都被有关部门统管着,社团开展什么工作活动都必须经过上级部门的审批,且手续繁琐,程序冗长,束缚了学术社团的活力和效能。
3.领导及师生的思想认识偏差。一些领导及师生认为:学术及学术活动只局限于教师、研究生、博士生的范围,对于大学生从事学术活动持怀疑态度,因而在行动上对学术性学生社团缺少了应有的重视和扶持。领导及师生对学术性学生社团不予引导、鼓励、指导和规范,对其活动的支持、帮助不够,活动场所及经费得不到落实解决,致使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工作陷入困境。这就影响到了学生从事学术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了社团的健康发展,甚至最终走向消亡。而校级学术性学生社团容纳了校园中各个专业的成员,是脱离了特定专业、特定组织的学生组织,更加没有院级社团所能得到的相关院系的专项支持,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众多学生社团中摸爬滚打,举步维艰。
三、加强和改进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1.学术性社团组织管理人员拓宽思想,全面思考社团发展。学生社团是其成员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结合在一起的学生组织。其自身性质决定了,社团的活动和工作不能仅由领导或组织者决定,而应考虑和顾及大部分会员的想法。为此,社团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