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殊性论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系作者在教育部研究生访学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访学基地学习期间的成果和西南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德政之分与德政之合———中西方德育模式的教育文化差异论析”(项目编号:kb20090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冉亚辉(1977-),男,重庆奉节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教育管理研究。
基础教育改革关系到国民教育的发展质量,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面对教育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必须自觉进行改革,以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须。教育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否则,就可能走向僵化。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有着自身的时代特色,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改革者面对着中国特殊的教育传统、
社会本位文化价值观、中国的学校文化传统以及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剧烈冲击。这些因素,加上中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社会环境、学校、个体的具体教育层面,也体现在教育的发展路径、改革目标、改革的价值取向以及改革的依据力量等方面。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决定了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对教育改革特殊性进行认识的目的在于,剖析问题之所在,认清前进的路径,把握时代改革的力量,并促使改革者与改革参与者在发展中增进改革的共识,促进改革的决心,改革自我调节的能力。改革不是目标,教育改革没有终点。
一、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殊性
改革特殊性的分析,是建立在一种比较的视角,无比较,也就没有特殊性的存在。
特殊性既是普遍性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普遍性对特殊性的一种包容。普遍性中有着特殊性,特殊性中也内含着普遍性。
1.何为特殊性
特殊性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特殊即:“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的性
质。”〔1〕
在哲学范畴中,相对于特殊性的是普遍性。“普遍是指全
部、
整个,或没有例外。一个普遍的概念指称同一类的全部对象;一种普遍性的原理被认为是该普遍性所涵盖的范围内的全部对象都须遵循的规律。普遍性显然有程度上的差别。其涵盖的范围越大,则普遍性越高。在中文里,普遍有时也称为一般。习惯上人们认为,与普遍性相对的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相对的是
个别性。
”〔2〕
本文中普遍性指的是相对普遍性,而非绝对普遍性,是英文中的general ,而非universal 。与本文中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相对的是,在世界各国各个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普遍规律。
2.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是处于中国社会自身的改革时代。社会处于一种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巨大冲击。当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是网络信息技术所形成的地球村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居于优势地位的全球化趋势,同时,有着改革中的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消费文化,以及一切唯经济与经济市场的经济化倾向,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自身的发展。全球化促使中国文化价值观反思与重构,市场化从经济角度给教育套上了功利主义的魔咒,现代科技则给予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支持,但必须看出,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仍然是人,即教师与学生,两者在改革背景中的取向与发展,直接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与质量。
3.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支撑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自身的政治性与社会属性。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政策背景,课程改革是改革的直接具体政策,这两者从大的方面奠定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同时,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殊性论析*
摘要: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在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方面,表现为改革的文化价值观的社会本位特色、改革面对的社会教育观功利取向、改革利益的多面性等;在教育改革的教育环境方面,表现为当代中国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教育改革的巨大外在社会压力等;在教育改革的理念方面,表现为发展路径注重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培养目标转向注重个体协调发展、教育模式的转型等。因此,中国基础教育必须依靠中国自身的经验和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国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中图分类号:G 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0)10-0019-04
■冉亚辉
第30卷(2010年)第10期第19-22页
Vol.30(2010)No.10P 19-P 22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我国对于德育的一贯重视,以及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政府政令,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重要文件,都构成了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外部政策环境。这些外部政策环境,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自身的走向以及价值取向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也是分析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二、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之社会背景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社会基础、社会教育传统以及学生发展的转向,甚至于家长的教育观等方面。
1.改革的文化价值观的社会本位特色
中国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是典型的社会本位的价值体系。这决定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将不同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教育观。教育作为社会中文化的传承途径,其文化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自身的走向与内容。作为一种重视群体利益的文化,中国文化鲜明有别于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西方个人自由主义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目标的指向不能选择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教育,在文化价值观领域仍然需要在教育中坚持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在核心价值观方面。这在教育改革中必然要求改革者具有文化自觉。“在理想人格上,西方教育家提倡个人本位,注重个性人格的培养,追求人格的自由独立性;中国教育家则主张社会本位,强调群体人格的塑造,追求人格的内圣外王范式和群体独立精神。”〔3〕在改革中,我们需要注意教育的现代化而不是教育的西方化。教育改革不能简单地复制西方的教育改革理论与教育文化,必须思考其背后的价值观基点,否则,就可能导致在教育领域中的个体本位与社会中的社会本位文化之间产生系统冲突,从而导致社会文化的危机。
2.改革面对的社会教育观功利取向
我国教育传统一直有着极为功利的教育应试传统,从科举时代开始,中国便进入了一种文化型选拔社会,同时期的欧洲还是“血而优则仕”,但这种科举文化既给了中国教育至上的荣光,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中国教育罩上了应试的套子。教育为了科举,科举为了仕途,这种单项的指向,导致了中国教育有着严重的功利取向。教育传统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中国基础教育今天仍需要面对的,正是这种极为牢固的传统教育文化心理。改革正是希望从这种功利取向的教育观中,从应试型的着眼于考试的教育进入到孩子个体的协调发展与自我发展,这种路径的转换,本身就是中国教育改革特殊性的重要方面。
3.改革利益的多面性
中国教育改革必须要有自觉的利益分析,不可贸然地进行一切改革。在每种改革之前,需要谨慎地分析改革的代价以及改革的社会利益。高考的变化、推荐制背后的社会不信任以及能力考核背后的可操作性,在中国这种关系复杂、社会监督体制薄弱的社会环境中,都需要极端的小心谨慎,否则,改革则可能成为部分强势力量的利益工具,从而破坏整个社会发展的生命力。教育改革需要考虑学生的利益、家庭的利益、学校的利益、教师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以及教育企业的利益等。但必须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最大利益,必须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个体,同时改革后的教育也需要能确保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个体进入教育的顶层,金钱与关系的介入将破坏民族发展的根基,这是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的政治自觉。
4.教育改革目标之科教兴国战略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而已经提升到学生创新能力、情感价值观诸方面,并注重反思中国自身教育传统中强大的应试倾向。这种改革目标,不再限定于学校层面的升学和个体学生的考试,而是着眼于教育的社会发展的基础层面,即反思社会发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作为支持,这种反思必然要求学校教育改革应适应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这既强调了教育自身的科教兴国的使命,同时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种双元的结合,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的表现。
三、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之教育环境
1.当代中国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本身就是在一个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这既是一种学校之间的不均衡,也是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希望从不均衡的教育中产生出一种新的均衡发展,即从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与学校之间的不均衡中,力争在学生个体发展上求均衡。这就注定了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着巨大的压力,存在着教育内部自身的不同水平、不同质量的学校发展之间改革的同向性,这种同向是建立在不均衡的前提与基础之上的。中国当代基础教育呈现出学校之间的差异性与发展性的同时存在,并表现出复杂性与多元性。
2.教育改革面临巨大社会压力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特殊性表现在于需要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包括家长压力、体制压力、政策压力、市场经济压力以及教师自身的压力。这种巨大压力之下的教育,最为本能的反应则是保守,但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改革,这种改革必然会遭受到巨大压力,这既需要改革者的自我坚持,也需要改革自身的渐进性。如何面对外部的巨大压力,将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严峻考验。“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围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改进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4〕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激发学校自身的活力,力求在这种文化中孕育一种教育自身的生命力,即着眼于教育机构的自组织性能力的培育,在我国教育内部习惯于外在力量的指挥的传统里,想做到这一点必然要面对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3.改革要注意依托外在力量
改革必须要有一种自身的依托力量,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必须依据教育界自身的力量。改
20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